封建时代的包办婚姻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h9&A=7&rec=49&run=13

上古社会中婚姻应该是比较自由的。从“婚姻”二字看,《说文》载甲骨文“婚”字的上面是一“人”,“人”下有“日”
即太阳。太阳在下,可见已黄昏了。而“姻”字就像一个人坐在席子上,这就表示青年男女在黄昏约会谈情说爱而最终结成亲
密伴侣之意,正是所谓“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到了封建社会,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的封建礼教,种种规矩象无数条绳索
束缚人们的思想和行动,青年男女间无拘无束的自由交往已很难见到了。
东明在战国时期属卫地,东临齐鲁,受孔孟之道影响较深,也属所谓的礼义之乡,在婚姻上的陈规陋习更多。这些陈规陋
习使不少青年男女葬送了自己的青春,成了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可是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使爹娘曾吞在嘴里一辈子难以下咽
的苦果,还要让儿女照样吞下去,畸形的婚姻现象一代又一代地延续着……
在择偶标准上过去讲究门当户对,“房上没安插花兽,别想攀那高门楼”、“官寻官、民寻民,种地还寻把牛人”,门不
当、户不对,成不了亲,即使成了,低的一方也一辈子受人歧视。
在择偶方式上,一定要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和红帖相照,一点也含糊不得。做父母的为儿选媳、为女选婿,前思
后想、挑挑捡捡,按照自己理想的标准(而不是按照儿女的理想标准),以求找到最相当的人选。一旦选中了门当户对之家,便
认为是天作之合、命中注定,就板上钉钉,不可更改了。而父母的挑选,多是根据媒婆的介绍。有些媒婆往往这头哄哄,那头
骗骗,把互不相识的不管相当不相当的撮合在一块,就算完事。所以成婚之后,夫妻之间“鹑之奔奔,鹊之彊彊”者固然也有,
但“好汉无好妻,赖汉娶花枝(赖汉娶个花滴滴)”的畸形婚姻事例更是不胜枚举。女的不如意也只好“嫁狗跟狗走,嫁鸡随鸡
飞”、“嫁官当太太,嫁贼做贼妻。”男的不如意,如女的不违七出(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恶疾、多言、盗窃)之条也不
能随意休掉,只好毫无感情地凑合一辈子。一步走错覆水难收!据说解放前有一青年,30多岁还没娶上媳妇,原因是头秃脸麻,
个儿低人穷。其父母常常是一块心病,听说黄河堤西有一媒婆,有三寸不烂之舌,没有她说不成的媒。青年的父母提着重礼请
求说媒。了解了青年的情况后,媒婆说如果出两块大洋,保证让你们年底娶亲。三天后送来口信,让青年之父找一个二十岁以
下的男子顶替青年前去相亲。女方看人长相可以,又向媒婆了解情况,媒婆说:这人30亩地,喂仨牛,黑头发,没麻子。女方
应允,年底结婚。年轻貌美的新媳妇看到女婿的模样时气得昏了过去。娘家人找媒婆算帐,媒婆理直气壮地说:我不是早就说
了么,这人三十,没(亩)地,会(喂)杀(仨)牛,黑头发没,麻子。女方家长差点气死。由于已拜了堂,入了洞房,按封建传统
观念,只好归之于“命运不好”,也要“夫唱妇随”,勉强凑合着过下去。
正因为这样,在选媳择婿上,父母也是慎之又慎,媒人也是跑烂了鞋,说破了嘴,一个“媒茬儿”往往要拖上几年,但有
些青年男女还是难以得到美满的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