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工具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h9&A=7&rec=46&run=13

这里说的旅行工具指的是旧时的负载工具和代步工具。主要有:
1、扁担:各行都有自己所用的扁担,其长短、宽窄、平翘等样式都不相同。
扁担是常用的挑担工具,利用它的弹性,以减轻压在身上的重量。常挑担子的行家,顺其上下弹动的节奏,调整步伐,转
换肩头,颤颤悠悠,快步如飞。据说小炉匠可担上一二百斤的重量,走起路来还轻飘飘的。民间常说:“散走的赶不上推车的,
推车的赶不上挑担的。”
扁担是做小买卖人的好帮手。剃头的、卖药的、小炉匠、皮毛换碗的等,挑起扁担走四方,叫“走江湖”,人们说他们腿
很长(走得远)。挑担做生意的人很多,因为本钱少,利润大,能养人。“一根扁担两条绳,走遍天涯不受穷”,“肩头放上
扁扁货,走遍九州不挨饿。”
2、小车:也叫“独轮车、平顶车”上面是个木制的车排子,下边是两个“车帮”和“车柱”架着一个木车轮子,安装在车
的前端,后端是两车腿。(图13)
放下车子平而稳。车子全身除一根铁车轴外,其他全是木制。造价不高,使用方便,是农家常备的工具,适合一人操作,
可推土、推粪、推粮和杂草等物,也可以推着人(妇女或老人)走亲访友或请送医生等。过去常有丈夫推着媳妇走亲戚的,闹
出不少故事和歌谣:
推小车,不使襻,推着老婆光出汗;
花嫡嫡,倒坐车,小两口说话脸对脸;
你挤眼,我点头,光嫌路近没时候;
妮他爹,小他娘,推着小车到会上,
买烧饼,买麻糖,看比纺花强不强。
还可以推着小车做生意。有本钱的贩运货物,无本钱的推着小车上官道(交通大道)运送旅客,叫“推脚儿”。小车上常
写这样一幅对联:一轮行万里,两把架千斤。其实一轮行千里常有,两把架千斤夸张。小车的载重量常为二百来斤左右。
3、轰车:俗称“红车”(图14)。这种车子可能因装上重载,行动起来吱吱哇哇轰鸣而得名,也可能是因车子全身漆成了红
色而得名。车子全身没有半点铁器,全是用木料做成,一只又厚又大的车轮子,若把它像小车一样安装在车排下面,那么车排
就被架的很高,再装上货就头重脚轻不好驾驶。于是设计师就把车排中间留个缝隙,车轮的一半露出车排的上面,另一半留于
下面,使车排的位置降低,这样车的重心低,使用起来就比较平稳。在车排上面再加上个木架,把露出的车轮护住,不使其与
货物磨擦,这个架子就叫“车脊梁”。这种车子在装货的时候必须使“车脊”两边的重量相等,不然就会翻车。
轰车造型奇特,体态笨重,不是做农活使用的工具,只能做长途贩运。买了车,必须配上头驴在前面拉着才是一套,一般
农户置买齐这套工具,就是大半个家当。既破上本钱买来轰车和驴,就要以此为生,号称“推轰车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
“运输专业户”。
一人一驴一辆车,做长途贩运生意的很多。在当时粮食是大行,而且轰车也最适合装载粮食。有一年四季做不完的买卖。
轰车的最大载重量是八百斤左右,这样的重量几乎全压在一只车轮子上,不靠驴拉着走是不行的。推车人的肩上负重并不大,
关键是把两个车把掌握好。“推轰车不用学,只要屁股调的活”。为了保持车子的平衡,屁股就得在车子怀里调来调去。
推轰车不宜单独行动,要结成伙,搭成帮走路。在生意道上有个讲究,叫“客大压行,行大压客”,就是客商大了,行家
(店铺商行)要听从客商的要求,即使住在客店里也倍受欢迎。车子一进店内,人吃、马喂一切都让客人满意。如果行大客小
(人少、带的货少),一切都要听从行家的摆布,况且在路途也抵御不了盗贼抢劫。一个帮伙有几十辆车,在大路上像长蛇般
一字形摆开,轰车一齐发出吱吱哇哇的叫声,远闻数里之外,确实威风。
架车人头戴“汗淋”(防止汗流封眼的麻圈),肩披“搭肩布”,甩开响鞭,调动屁股,好像跳舞、扭秧歌一样,再遇上
好生意,就更加高兴,有歌词云:
推轰车,上了路,官高位大。
翰林帽,状元身,披红戴花。
栗木轴,柿木耳,细吹细打,
挖耳刀和点棍,紧保御驾。
独轮车,千斤重,一匹骏马,
打九州,闯四海,云游天下。
从这里可以看出,当时推轰车的,生意又好,生活又愉快。首先是载重大,运途长,利润高,其次是利用畜力,不费大劲,
再则是成帮结伙,生活愉快。
据说轰车是在诸葛亮的“木牛流马”失传之后,有人改制而成的专门运输工具。它的全身不用铁器,即使车轴也是栗木制
成,是其他车辆所没有的。车耳用的是柿木或枣木,两木的性质又粘又硬,磨擦起来又不用抹油,也不会发热冒火,反而越磨
越光滑。据推车人说:轴和耳的磨擦面越小越好,以一韭菜叶宽最为宜。走一段路要把车耳用“挖耳刀”(专门工具)挖一挖,
挖得越符合标准,车子就越轻利,叫声也越清脆。轰车的车头宽,车脚短,装载时放平好装,歇脚时,往前扎起来,后面顶上
“点棍”,这样既稳当,起步时也省力。所以说:“挖耳刀和点棍紧保御驾”。当时的轰车,是运输粮食的主要工具,跑遍黄
河南北,有受粮商雇用的,叫“推脚”,有自出本钱经营的叫“贩卖”。由于运量大费用少,在当时的出力买卖中,能赚钱的,
可以算是第一行了。社会上有种说法:
学会推轰车,强似当县官。
车一辆,驴一头,车轮一转不用愁。
拆了房,卖了地,买来车子重新治。
4、大车;也叫太平车(图15)。车的大概形状是:四个大轮子,也叫“车脚”,架着一只长方形的车厢,也叫“车排”,构
造坚固,用途广泛,使用省力,可以拉粪肥、庄稼、粮食,服务于农业;也可以拉土、木、砖、瓦;还可以装载各种货物做长
途运输工具;又是走亲、访友、娶媳妇、请闺女较为排场的交通工具。它的用处大,造价高,属农业和家庭用的大型工具,是
一般小户人家(土地少)置办不起的。
大车分为两种,一种是“铁脚车”,另一种叫“木脚车”。两种车的体积、形状(长、短、宽、窄)是一样大。所谓的“铁、
木脚”指的是车轮子。“铁脚车”的车轮周围都镶有较厚的铁板,叫“车镏”,车整体用的木料较大,各部位镶钉的铁器也多,
比较坚固耐用。“木脚车”完全是木轮子,车身上使用的铁器也少,比较轻便,但不适合装大载,也不耐用。有俗话说:“家
里有辆破车(指木脚车),三天得打,两天得揳 ”、“你真是属破车的,三天不揳,就出毛病。”
使用大车即使走亲戚坐上一两个人,至少也要套上仨牲口。若拉重载,就要多加牲口,绳套、台杆、车塞(闸车的工具)、
油瓶、开棍等,全套工具都要用上,相当麻烦。过去没有柏油路、水泥路,大车走的是泥土路,车从前面过去,路上就压出两
道车沟,叫“车辙”。大车走的道路孬,车载重,最多可套上前三后四七头牲口,叫“圆挂”车,挂在后面的叫“短套”,挂
在前面的叫“长套”,不出“长套”叫“一把齐”。一辆车上套这么多牲畜,还要根据牲畜的性子(快慢),分别套在各个位
置上,不能“乱套”,按使牲口的习惯,赶车的人叫“鞭把”,也叫“把式”,都在车的左边。所以套左边的牲口叫“里首”,
右边的叫“外首”。通常的套法是:“里首骡子,外首马,中间挂个老板犍”。套在里首的叫“领绳”,骡子(或驴)的性子
温顺,听从把式的号令敏捷。套在外首的叫“跑边”,马的性情暴躁,脚步快,力也猛,这样车子拐弯抹角就方便。
“把式”手里的鞭,就好像汽车司机的方向盘一样,使用不好,就要出问题。当“把式”的,也是农业活上的专门人才,
不是任何人都会使牲口的。牲畜是不通人性的动物,但是最怕鞭子,当“把式”的要善于玩鞭子,好的“鞭把”的鞭子,打的
又准又狠,而且鞭鞭都有名堂。例如套上的牲口,叫走不走时,打“抽屁股鞭”;叫站不站打“拦头鞭”;该使劲时不使劲打
“通脊鞭”;拐里弯打“勾头鞭”;外弯打“撇子鞭”;叫快跑打“响鞭”;让慢跑打“撩鞭”; 叫后退打“拦头鞭”等等。
到了紧急关头,千钧一发之际,要一鞭见效。好的车“把式”手中使鞭,嘴里发令(口号),使牲口百依百顺,俯首贴耳。但
是,所谓的“玩车翻车,玩船翻船”,在日常生活中失手的事也是不可避免的。
5、马车:马车有两个比大车轮还要大的轮子,上面架着车排,车排前面出两根长长的车杆,两杆之间叫“车辕”。中间用
一个牲口驮驾叫“驾辕”。马车的历史非常悠久,据说世界上的第一辆马车是四千多年前山东枣庄薛城区的“车正”奚仲发明
的。以后,马车就慢慢普及到全国以至世界。马车也和大车一样用途广泛,但拉轻载只套一个牲口“驾辕”就可以了,也比大
车方便。若拉重载,前面再加套牲口叫“跑梢”。一辕三梢也叫“圆挂”。
“骡子驾辕,马跑梢”是马车的一般套法,故称“骡马车”。但是没有骡马的,牛驴也照样使用。后来(解放后),又兴
起了“汽马车”,车轮子由原来的木轮改装为橡胶制成的轮胎,俗称“汽轮”,车轴也换成滚珠轴承,既增加了负荷量,又减
少了磨擦力,使车类在历史上又前进了一步。
6、轿车:也叫“细车”,车轮和车排的形式与马车相似,但制造精良,装饰豪华。车厢上面有一像轿子形的弯拱围罩,前
面留门,左右和后方开窗。门和窗上都挂帘,供车内人外观,外人却看不见车内。这样的车子多供贵夫人或富贵人家的女眷乘
坐。车厢内非常狭窄,一人乘坐较为合适,如坐两人就显得拥挤,上车进门时要倒退而入,若一头扎进车里,就难以转身,所
以不会坐轿车的人,弄不好就有难作。
轿车是专门供人乘坐而设制的,不拉货物,不负重载,常用一匹骡子驮驾叫“辕骡”.辕骡得会“走”会“坐”。所谓“走”,
就是跑,这种跑不是寻常的跑,步子又碎又快,身子不颠不簸,行同流水一般。“坐”就是会“坐辕子”,轿车上不设闸,下
坡时,全靠辕骡用四条腿撑住,慢慢往下滑,使车子平稳下坡。经驯出的辕骡,不但会“走”、会“坐”,还要有“好套架”,
就是套进辕内,昂首竖耳,精神百倍,好性情,就是听从使唤(号令),不惊不炸。辕骡子要养得肉满膘肥,油光水滑,再配
上华丽的鞍环、辔头、串铃和缨络,“鞭把”的穿戴打扮和赶车用的鞭子等,都要特别装饰。这样坐车人才显得体面、尊贵、
威风。
7、轿子:古名“肩舆,即没有轮子,用人抬着行走的车。原先为行山工具称“竹舆”,五代时已有此名。到宋初,自赵匡
胤陈桥兵变,乘坐出天清寺而得名“轿子”。以后,“轿子”就成了古时做官人的专用工具。
轿子的形式,象一大方木笼子,上出拱形尖顶,下铺平板木底,中间设一座位,两边有长长的富有弹性的木杆,叫“轿杆”,
供人抬架。前面留门,左右开窗,门窗上挂帘可封可开,三面和轿顶都用布遮蒙。按轿用布的颜色分,有绿呢轿、青纱轿和五
彩花轿;按抬轿的人数分有:“八抬大轿”、“二人小轿”和“四人轿”等。从宋到清,上至王公大臣,下至七品县令各级官
员都备有专轿,俗称“官轿”。高官坐“八抬大轿”,小官坐“四人轿”,官府的小姐太太们行动多乘“二人小轿”。在民间
不管多么富豪之人,都不备专门的轿子,因为只在婚嫁丧葬时使用。结婚用花轿,丧事用素轿。为了方便民间使用,有商户备
有轿子专供用户租赁,叫“轿铺”。开“轿铺”是桩大生意,除备齐各色轿子和全套执事(旗锣伞扇)外,还要备齐许多训练
有素的抬轿人,俗称“轿夫”或“扛头”。当“轿夫”的是身强力壮的男子汉,不但跑得快,而且步伐整齐,还要学会各种抬
轿的套式。如起轿三哈欠,停轿三起落,拐弯抹角,上岗下坡都有号令;走、站、快、慢要按规矩而行,不管套式如何变换,
轿子都要保持不斜不歪,悠荡均匀,使坐轿人在轿内安然舒适。坐轿,这样痛快的事情,却不是人人随便享受的,有句话说:“大
闺女坐轿──头一回”。一般女孩在嫁娶时才能幸运的摊上一次,如果在男娶女嫁时,男家使用不起轿子,那么这个女孩在一
生当中就再也没有坐轿的福份了。
8、马:用途相当广泛,可拉车,可耕地,尤其用在交通上,是最好、最快、最得力的工具,被称为“坐骑”。
马行动快速,在解放战争中,八路军冀鲁豫边区的“白马团”、“黑马团”,是当时机动性最强的部队,为中国人民的解
放事业立下了赫赫战功。
9、驴:驴为“小牲畜”,常为小户农家所饲养。公驴俗称“叫驴”,母驴俗称“草驴”.“骆驼拉磨不胜驴”,有“拉磨
驴”之称。驴的蹄很硬,且脾气犟,号称“犟驴”。驴能驮得超过自己体重的载重量,长时间不停蹄地跑,卸下犁套就套磨,
可以连续使用。“丑驴俊马”是说驴比马好打发,好使用。庄稼老汉常常骑着毛驴赶集上店,走亲访友,小本生意人也常拉头
毛驴上大道去“赶脚”挣钱。一些人常拿“人家骑马,咱骑驴,后面还有推车的”来自我安慰。过去骑驴就像现在骑自行车的
一样普遍。也无所谓“走驴不走驴”、“叫驴”和“草驴”,开门拉过来骑上就走。所以,驴是庄稼人的得力帮手。
10、黄河里的船(图16)
船是水上交通运输的主要工具。过去行船靠人力,叫“冲船”,冲船的人叫“水手”。黄河中的船大小不等,作用也不一
样。大船多为顺河船,沿着黄河上下运输货物和客人(主要是货物),上可去郑州花园口,下可去济南泺口,船上竖桅杆,大
船能竖三桅杆。桅杆上挂帆,本地叫船篷。拉船篷时喊着号子:
向上伸手下弯腰,喝嗨!
二十四人拉绊条,喝嗨!
绊条好比两条龙,喝嗨!
摇头摆尾往上行,喝嗨!
绊条好比猪马线,喝嗨!
一年四季累不断,喝嗨!
沿黄两岸的人们确是“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
拉上船帆,借风力行驶,减轻人的劳动强度。“船使八面风”,有“看风使舵”之说,非常灵活。常言说:“客不离货,
船不离舵。”船的转弯抹角全靠舵的摆动。船上的掌舵人称艄公,也叫“舵手”,艄公是船上的主要技术人员,深谙水性,有
丰富的水上经验和熟练的使船技巧。
大船往济南泺口前进是顺水,船行很快,而返回或去花园口则是逆水而上,除借助船帆外还要拉纤。拉纤是非常艰苦的工
作,或三五人,或十几人,听着领纤人的号令,由号头领着喊着号子前进。下边看几个拉纤号子:
悠闲号
一条大河波浪宽,哎哟嘿咳!
纤夫好像活神仙。哎哟嘿咳!
拉了八百零八岁,哎哟嘿咳!
能活八百零八年。哎哟嘿咳!
黄河滚滚向东流,哎哟嘿咳!
两口子吵架不记仇。哎哟嘿咳!
白天拉纤河边走,哎哟嘿咳!
夜里枕着一枕头。哎哟嘿咳!
悲苦号
北风怒号黄河水,哎哟嘿咳!
纤夫挣扎水潭中。哎哟嘿咳!
浑身麻木腿发青,哎哟嘿咳!
阎王要俺活性命。哎哟嘿咳!
纤夫拼命拉着纤,哎哟嘿咳!
面对黄土背朝天。哎哟嘿咳!
步步踏着死亡线,哎哟嘿咳!
好像进了鬼门关。哎哟嘿咳!
上坝号
波涛汹涌,咳哟!
寸步难行,哟咳!
抠住石头,哟咳!
拼命攀登,哟咳!
大船行船经常遇到大风浪,礁石漩窝。所以行船有很多讲究,如一定要敬奉“大王”,为他搭台唱戏。上船要放鞭炮、烧
香,在船上忌讳说“翻”“开”等同音的字。船帆说成船篷,开水不能说“开”,要说“滚”。船经过曾翻过船的地方要放鞭
炮或烧纸,以抚“冤魂”,保佑行船安全。
除较大的顺河船外,还有横着来往摆渡的渡口船。渡口船把两岸连接起来,很多过河种地的人和客人坐此船顺利往返。渡
口船也要由艄公掌舵,船两边各有用篙撑船的人,如果水深篙够不着河底,无法用力,就用撂艄锚的办法,艄锚即船上用来停
船的铁锚。用铁链子把铁锚和船连在一起,停船时把铁锚抛入水中固定船只。在水深的地方把铁锚撂向前方,艄锚带着铁链拉
着船逆水斜行前进,把锚拉出来再往前撂,使船再向前进。因水流的力量,船是顺水走斜路的,不能直达对岸,有时还需拉纤。
还有一种小船,叫划子或小驳船。这种划子可乘二三人,大船行进程中需要修理,可放下划子,人在划子上检修大船,平
时涨水时,也可乘划子在地里捞收庄稼,一人用篙撑着前行。如水深,船前有一对船浆(本地叫棹),亦可划行。
过去没有铁路、公路、飞机,江河就是交通要道,叫“水路”。水面上行进的是大大小小的船只,沿岸设有大大小小的渡
口,叫“码头”。运货物和客人的商船与渡口船都要在码头停泊,码头上货物堆积,人和船川流不息,店铺鳞次栉比,非常热
闹。
解放后,黄河上架起了浮桥(图17)。即把许多船或筏子相连接固定,上铺木板,走起来很方便,河水结冰就拆掉,来年
再复建,现在仍然运用这浮桥。
再近的路“隔河不为近”,人们常把阻断交通的河形容为“天堑”。不要说长江黄河这样的大河,就是小河,没船只摆渡
也只好隔河相望。俗话说:“官司越打越胆大,坐船越坐越害怕。”打官司越打越懂法律,可以找到法律依据,船到江心,水
急浪高,如处云雾之中随波逐流,使乘船人惊心动魄。若无大事急事怎肯冒着生命危险乘船过河呢?所以江河两岸关系几乎断
绝,一些行政区也常以河为界。
现在的东明,黄河之上有铁路桥、公路桥、浮桥等,陆地有火车、汽车,和全国各地一样交通四通八达。正如毛泽东同志
说:“天堑变通途”,真正是“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