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的衣装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h9&A=7&rec=31&run=13

过去农村男子衣着一般比较简单,但是一年四季不同,晴天雨天不同,人的职业、年龄不同,穷富也不同,也很难统一说
明。
民歌说:“富人穿的绫罗绸缎,穷人穿的破衣烂衫”是民间穿衣的真实写照。我们谈的是一般农民装束。
夏天,一般农民是穿一身“紫花”衣服。所谓紫花,是本地的一种棉花,它开的花是紫色的,因此叫紫花。它结出的棉絮
不是白色的,而是黄土一样的颜色。这样的棉花产量低,慢慢就没人种了。不过近几年一些地方又开始发展种植这种棉花,称
之为彩棉,彩棉织物还形成了新的时尚。当时不种这种棉花了,又想穿土黄色的“紫花”布,人们就又想出办法。他们把黄河
中的胶泥(一种又细又粘的泥)挖回来,浸在水里泡软后用手揉成泥糊涂,把白棉布放进泥糊涂中不断揉搓并放在捶布石上捶
打,使胶泥的颜色浸透浸匀白布,最后再把这布在清水中淘洗、捶打,把泥涤净,这样白布就被胶泥染成了土黄色,成了紫花
布。紫花布比白布耐脏,所以深受与黄河为伴的人们喜爱。
服装的样式也很单一。上衣是对襟褂,一般是缝五对布纽扣。也有缝七对的,但没有缝四对、六对的,说是“四、六不成
才”。下身一般是一条肥腿大腰的单裤。单是裤腰就要接半尺,这种裤子样式干活时方便,所以男女都通用。
脚下穿自己家里做的圆口黑色布鞋。一年四季不管什么时间,都绝对不能穿白鞋,因为白鞋是穿孝的鞋,意味着家里有人
死去。还有一种本地特有的鞋叫板尖沙鞋,简称“沙鞋”或“铲鞋”。它的样式特殊,做起来也麻烦,费时费力费布,鞋底很
厚,前面有一个尖子突出来向上翘起,鞋帮多用紫花布面,鞋口黑色,很宽,鞋脸的正前方翘起一个鞋尖,和鞋底头上的尖相
照应。鞋帮从前到后一针针纳起来,一只鞋足有半斤多重,趟沙窝、踩坷垃、踩庄稼茬子,不容易磨损和扎破,也不硌脚。有
的还在鞋面上涂上桐油,做成油靴,雨天也能踏水和踩泥。这种鞋是干重活、跑长路的农村人穿的。只有农村的妇女才会做这
种结实耐用的鞋。夏天烈日下人们头戴斗笠草帽遮阳,雨天仍是戴草帽,披蓑衣防雨。蓑衣是庄稼人一年四季的好雨衣。
春秋天,农民上身穿黑夹袄,也就是两层布当中不加棉絮。穷人把冬天的破棉袄内的套子(棉絮)抽掉,就成了夹袄。不
很冷时穿单、夹裤,还有一种裤子叫衩裤,男子在干活时,特别是推红车时很喜欢穿。它没有裤裆,只有两条互不相连的裤腿
,每条裤腿的上端各有两条布带,把布带系在里面裤子的腰带上就行了。因为穿上有衩,所以叫衩裤。这种裤子可当薄棉裤穿,
穿着干活方便又省布。妇女纺棉花时穿上可护着双腿不受寒。
冬天,满眼的黑棉裤、黑棉袄。棉裤不论男女都是肥肥大大,裤腿用宽宽的扎腿带子扎住,又保暖,又防土。棉袄有对襟
的,也有偏襟右衽的。另有一种大袄,右衽偏襟,长及脚踝,男子青、壮、老年都有穿的。年轻些的把扣子扣齐,显得整齐,
年老的则不扣扣子,腰间用一独幅黑色长布叫“绽带”的来束住。这样有什么东西就可以揣在怀里,怀里成了装东西的地方。
如果冬天需要照看一二岁的孩子,就可以象妇女一样把孩子裹在怀里,外面用绽带扎住,使孩子舒舒服服地蹲在大裤腰中。较
富有的人家在大袄之外再套一马褂。
春秋天男子戴的帽子多是“帽垫”,是用六块三角形黑布缝在一起的,顶上有一个圆形疙瘩,冬天仍有戴者。还有的戴毡
帽,叫“帽头”。老年人怕冷,冬天戴风帽(又叫老包帽)或马虎帽,帽上带有可以往上折、往下放的两个耳巴,可护住耳朵,
脑后有个宽大的帽尾,可护住脖子,比较暖和。脚下穿的棉鞋又叫“翁子”。还有一种草鞋,是用泡桐木或桐树根砍成凹形的
木板做鞋底,再用苇缨拧成鞋帮的,叫“草鞋”,穿上走起路来呱嗒呱嗒响,所以又名“草呱嗒”(图3),里面塞上麦秸,穿上
非常暖和,既能踩雪踩泥,又能防寒。
如果下雨,夏天打赤脚,冬天可穿草鞋或泥机子。泥机子象草鞋底,把这种木底子捆在脚上,就可踏泥不湿鞋。
以上就是一般贫苦农民的装束。
建国后服装发生了很大变化,流行对襟小袄、列宁服、中山装、小大衣等等,裤子也不再穿大裆裤,而穿“制服”裤了。
现在农村也是和城里一样西装革履,时装满柜,常换常新。服装最不讲究的老大爷也是穿着中山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