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衣的规矩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h9&A=7&rec=29&run=13

首先要按身份穿衣。世人的穿戴与打扮非常复杂,什么身份的人穿什么样的衣服,在封建帝王时代,都有严格的规定。如
皇帝服黄色;三品以上官员服紫色;四五品官服深红或浅红;六七品官服深绿或浅绿;七品以下官服深青或浅青;平民则服白
衣,故称“白衣人”。除了颜色,还有质料之分。贵族的礼服,多是绫、罗、绢、锦、绣等丝织品,平民百姓衣服则为麻、葛。
孟子曰:“七十者,可以衣帛矣。”百姓七十岁才能穿“帛”(丝织品),穿得起穿不起还在两可。再如状元夫人,皇帝要御
赐“凤冠霞帔”;一品诰命夫人,穿御赐“诰衣诰服”;清朝对有功之臣要御赐“黄马褂”等。这些衣服非常人可以穿戴。除
官服外,军服也不是百姓能随便穿戴的。现在还有人说“他是怕丢了乌纱帽。”古时当官的戴乌纱帽,乌纱帽就慢慢成了官职
的代称。当官的犯了罪,要先摘去乌纱帽,就算革了职,成了庶民。当庶民百姓的若胡乱穿戴,就要犯杀头之罪。现在除了军
队和特殊职务的制服外,不分官民,人人平等,愿穿什么穿什么,再也不受那种等级限制了。
穿戴,也叫打扮,现代人有的戏称为“包装”。把穿戴比做货物的“包装”,听起来有些滑稽,但细细品味,却比打扮二
字更为贴切。从人们赤裸的身体上是看不出什么身份地位的,一旦加上“包装”,就好像贴上标签一样,身份分明。就象戏台
上的演员,一穿戏装,是文臣、是武将、是丫环、是姑娘等等通过装扮一眼就可看出来了,穿衣戴帽就是明显的标志。在社会
生活中是官是民,是农是商,是僧是道,属于哪个阶层,一看打扮就能明白。例如鲁迅笔下的孔乙己,穷到付不出一杯酒钱,
那件破烂不堪的长袍却始终也舍不得离体,死死地摆着文人架子。其实,连孔子自己都不讲究什么文人服装的,如鲁哀公曾问
孔子:“夫子之服,其儒服与?”孔子说:“丘少居鲁,逢掖之衣,长居宋,冠章甫之冠。丘闻之也,君子之学也博,其服也
乡,丘不知儒服。”可封建社会发展到顶峰,这些就一定要讲究了。当农民的,有件新衣帽非到出门走亲访友时才舍得穿戴;
当乞丐的衣衫褴褛是没钱置买,难道弄点不用花钱买的水洗洗手脸都不行吗?为什么个个都是灰毛乌嘴?但是反过来想想,如
果要饭人衣帽整齐,干干净净,站到人家门前,就没人给饭吃;作为商人若不是衣帽干净,手脸清洁,就招不来顾客;当塾师
和郎中的,或单或棉要一年四季长袍加身,才无愧于文人和“先生”的称呼,才不失体统。
其次要按礼教穿衣。就是要讲究礼教,不能有伤风化。如“男不露脐,女不露皮”。在封建社会,无论什么身份的人都要
恪守此法。即使炎夏,男人们穿短裤(裤衩)裤腿也要过膝,裤腰要提到肚脐以上,腰带要束紧。女子除穿衣不能“露皮”之
外,还有“三不露”,即:笑不露齿,行不露足,坐不露膝。就是笑不能开口哈哈大笑,只能抿抿嘴微微一笑,上衣要及膝,
腰系罗裙扫地,行走碎步慢行,不能大步流星,以免足露裙外;坐时要侧身,不能正襟危坐,双膝要藏于裙内,不能将裙子顶
起来。
女人还要三紧,即头紧、脚紧、带紧。
头紧:就是勤梳头、净洗面,头上不能有乱发,脸也不能随便让人家看见。古代贵族妇女出门要戴上“帷帽”把头和脸罩
着,百姓家要“以巾覆面”。“巾”俗称“手巾”,用棉线专门织成,为蒙头所用的叫“蒙头手巾”。妇女冬夏都要蒙头,夏
天蒙较薄的手巾叫“单斗纹”;冬天蒙较厚的叫“双斗纹”。“蒙头手巾”除了把头遮起来,还要遮住脸的两边,以防人从旁
偷看。在出门时,多把手巾角用嘴咬住,只露两只眼睛,还要低头行走。外人不要说看见她们的“皮”,连脸皮也不容易见。
如果让她们穿上现代女子的夏装,特别是“三点式”,岂不要把她们羞死!
脚紧:过去妇女都要裹脚,要把裹脚带子打紧,即说书人所形容的“三尺白绫附脚锁,红缎子小鞋藕芽尖”。裹脚绣鞋又
紧又小,丁丁点点,三寸金莲,深藏罗裙之中,也是不容易让人看见的。如不收拾好,人会说:懒婆娘的裹脚又臭又长。
带紧:过去妇女身上的带子很多,如束腰带、束裙带、衣衫外的罗带、裤脚下的扎腿带、绣鞋上的攀脚带等等,哪一条都
要紧了又紧,才显得整齐利索。妇女睡觉时要“宽衣解带”,起床后要“整衣束带”,也是很麻烦的。但如果不这样就是失礼,
会被别人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