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乡的手艺人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h9&A=7&rec=272&run=13

商贸行中还有不少人会些手艺,不是靠买卖,而是靠自己的一技之长,赚钱谋生,被称为“耍手艺”的。也是贸易队伍中
一支较大的力量。例如:
张箩的,是用箩圈和箩底合成箩,叫“张箩”(图70)。过去老百姓自己磨面吃,谁家也离不了箩面的箩。张箩的除张箩外,
也附带着拴叵箩、拴簸箕、拴条帚和箍缸等。他们的标志(叫器)是用两根皮条穿上一串铁片,一进村就哗哗啦啦地摇起来。
他们也有“行规”和“行话”。假如一个“张箩”的在村里正忙着干活,又来了一个,如果是熟人,活又多,两人就共同做起
来,叫“有活同做,有饭同吃”。如果互不认识,来人同干活者就可以盘话:“大师傅住的是新房啦(有师无师)?”“房已
经住过人了,不算新了(有师)。”经过一问一答盘问上几套,如果是本行人,有活就同做,没活就各走各的;若是一方被盘
问掉了(没从师学过艺)就是“稆生”,就要掀摊子,掂家伙,至少是被赶走。
剃头的,有的由吹鼓手兼职,叫“浑水剃头的”;有的不当吹鼓手,挑着挑子赶集、上会或游乡,叫“清水剃头的”。剃
头人的挑子一头是一木柜,上面可当板凳坐顾客,柜中可装工具和行李。挑子另一头是盆架。盆架的下面有木炭炉,炉上有烧
热的水。架上还有一面镜子和一根高杆,高杆顶端有一小木斗,斗下挂一条长方形的“弼刀布”,用来擦抹剃刀。这高杆就是
剃头的标志。
名为“剃头的”,是因为过去男子多剃光头。即使清代时兴留辫子时,也是只留头顶,周围剃光,所以只用剃刀就行了,
而没有剪子、推子之类的理发工具。
看病、卖药的,有的拉着骆驼,摇铜铃招揽顾客,人们把这类人叫“牵骆驼”的,一般人不相信他们,称之为卖野药的、
玩把戏的。不过有病乱求医,也有人抱着试一试,碰一碰运气的想法找他们治病买药。
锔匠,民间叫“小箍炉子”,专门以补锅、锔盆、锔缸、锔碗为生。
过去,锅、碗、盆、缸破了,只要还能对上茬,都舍不得扔掉,要等锔匠来给锔上。
锔匠担着挑子各村转悠着找活干。到村里就吆喝着:“锔盆子锔碗――补锅喽”他的挑子的两头有一小风箱、一个小炉子。
锔匠锔器物的工具主要是一个带金钢石钻头的手拉钻。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锔匠把破碗破盘之类对好茬,
用绳子捆绑固定,用手拉钻在破处边缘和相对面的边缘钻上一些小洞,在小洞里分别安上扒锔子,用小锤敲结实。最后再在空
隙处抹上油灰。锔好后的器物滴水不漏,照样使用。
如果做饭的铁锅有了破洞,锔匠就用风箱吹旺炉火,把铁或铜熔成水把破洞堵好。所以锔匠也叫小炉匠。
弹花的,右肩上扛着弓,弓弦在前,用弹花锤不时地敲下弓弦,吆喝着“弹花喽……”有需要弹棉花的人就把他叫到家里
去弹。
阉猪、阉狗、铲牲口蹄子的,也都是串乡找活干。他们的标志是在工具箱上插一撮犀牛尾。这撮犀牛尾有白毛的,有红毛
的,是区分行当中身份的标志。据说:插白毛的是师傅,已经收过了徒弟;插红毛的,没收过徒弟。白、红有师、徒之分,但
他们又不能不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