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 市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h9&A=7&rec=264&run=13

集市是最重要的贸易场所。
远古时期,没有集市,人们在路旁、树下、井旁进行物物交换。《说文》解“贸”字曰“易财也”,就是进行财物互换。
这使我们想起《诗经·氓》中那个假装用布换丝去求婚后来又抛弃人家的负心人。“氓之蚩蚩,抱布贸丝”,以布换丝,这就
是古代贸易的一种。据专家考证,“氓”活动的地方“顿丘”“复关”就在河南清丰县一带,和东明只一河之隔,也就是说当
时这种贸易方式在我们这一带已是司空见惯了。这样以物换物的贸易由井边、路旁、树下慢慢转入固定地点,就成了集市。市
原来有界限范围,官府设有市令严管。随着经济的发展,广大农村也有了市,商贸范围就扩大了。本地把这“市”叫做“集”,
集市之称就形成了。
东明的集市交易活动一度非常活跃。据统计清乾隆年间全县共有大小集市222处.乡村集市有单日成市、双日成市或每日成
市。早晨成市为集,上午成市为会。一些大集市所在地商业比较繁荣。当时齐王集就是一个大型集市贸易市场。在齐王集南北
大街两旁,商号毗连、店铺林立,各行各业的出檐阁楼绵延三四华里,白天人来人往、川流不息,夜晚,叫买叫卖,灯火辉煌。
这里有“永盛堂”、“广兴堂”等十八家粮行,主要经营小麦、高粱、玉米、豆类、小米、芝麻、花生等,有的还兼营花行、
布行,生意做到临清、彰德府一带。其他如染坊、花行、杂货铺及果品店、茶馆、饭店、酒店、旅店等也应有尽有。特别是逢
集逢会,赶集的有各式衣帽的商贾,有长袍马褂的财主士绅,更多的是粗布短褐的乡民。挑担的、推车的,骑毛驴的、扛着口
袋或褡裢步行的……从四面八方蜂拥而至,货买货卖,挤满了大街。集市上,商贩兜揽生意的吆喝声,买主卖主的讨价还价声
此起彼伏、时高时低;说书唱戏声抑扬顿挫、悦耳动听,耍猴的铜锣声震耳欲聋,烧饼、煎包、豆沫、胡辣汤等小吃的香味使
人馋涎欲滴……
其他如东明集、杜胜集(马头)、高村等,都是当地的贸易中心,有本地农副产品的交换,也有外地商人来收购或销售。收
购的多是土布、粮食、小盐、条编等,销售的多是“洋布”、“洋火”、“洋烟”、“洋油”等。本地把外地进来而非本土生
产的东西多冠以“洋”字。农村还有一些小集市,只不过是村民小贩的短暂聚会,多是农产品、蔬菜之类小买卖,瞬时即散,
不误农活。本地称之为“露水集”。
县城内商贸活动更是活跃,每天按街分门轮流成市。有以钱庄为主的金融业,有以饭店酒楼名吃为主的餐饮业,有粮行、
油行、糕点、烟店、酒坊、醋店、文具、杂货、布庄、药店等等,只要是涉及民生的行业,应有尽有。城内坐商、行商云集影
从。另有小吃叫卖的、唱曲说书的、打拳卖艺的、抽签算命的,市井百相汇聚于此,使人不由得想起宋人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中的景象。
但是清末民国时,政治腐败,兵荒马乱,水、旱、蝗天灾不断,使得民生涂炭、经济萧条,集市日渐冷落、消失。如繁荣
兴隆的新兴集到解放时只剩了一个露水集和五个老古会。新中国成立后,市场日趋繁荣,现在的商贸繁华更是以前任何时期都
望尘莫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