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h9&A=7&rec=26&run=13

过去人多喜欢大家庭,“四世同堂”、“五世同堂”是当时家庭的楷模,人们羡慕的对象。几世同堂也就是几代人同在一
个大家庭,不去分家另过。这样家大、业大、人烟旺就是好家庭。老老少少脸上都有光。媳妇进门就分家,不是说老的不会领,
就是说小的不懂事,用句土话说就是“两不沾贤”。俗话说“谁家出个老妖婆,锅碗瓢勺不安乐!”
这种以大家庭为荣的风俗,在家堂轴上的对联上也可看出来:
愿祖宗如彭祖八百高寿
欲子孙似张公九世同堂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大家庭中一般都有一些规矩。家有千口,主事一人,一个大家庭中不可能是小的当家,去支使
老的。一家之主自然是辈分最高的爷奶或爹娘。这一家之主,若没有点八八九九的领导才能和长者风范,即使占据着最高位,
也难以当好几世同堂的当家人。只有治家有方,恩威并施的老人才能子孝孙贤,家庭和睦。首先,家庭成员的分工要明确。大
家庭里的男人,不论在家种地、出外经商或做手艺,所挣来的钱、粮和其他财物,都必须如数交到当家人的手里,统一掌管,
统一分配使用。每个人都不能存私心,如发现有私存小金库的,就要予以教育或惩罚。
大家庭也怕“后院起火”,所以对女眷的管理也较为严格:首先是做饭、磨面,女眷们不能耽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一个大家庭中家大人多,米面供不上,吃饭不及时,就会影响生产。过去米面靠石磨和碾,最快是用牲口拉,农忙时还要用人
推,这样连人带牲口一晌最多磨出三五十斤米面,这样又脏又累的活或交一人专管,或轮流负责,不能误事。如果家有当槽的
(见《土地使用》),这碾磨之事就由他负责。
大家庭中有老妯娌、小妯娌,还有大闺女都是做饭的人。常言道:“媳妇好又贤,家道不作难”。但是“鸡多不下蛋,媳
妇多了懒做饭”,若不明确分工容易三依四靠,形成“一个和尚担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的状况。所以多
是搭配成班,轮流做饭。每班人数以不误饭时为原则,或一日一班,或三日一轮,不攀不靠,责任分明。但做饭人不能自作主
张,愿做什么饭就做什么饭,要一日三餐请示当家人,叫做什么就做什么。
对妇女的针线活,还要由当家婆婆进行分筐。筐,就是妇女做活用的针线筐,也叫活筐子,这活筐子我们在《生产劳动》
部分谈到,里面装些针线尺剪等等做针线活所需要的东西。这“筐”一般是结婚时娘家的陪送,没什么可分。说分筐主要是分
棉花、分活做。大家庭吃饭一个锅,大伙里的粮食共同吃。穿衣要用棉花。家里收了棉花老伙留下一部分卖钱,其余部分按人
头分到各小家(娶一房媳妇算一个小家)。各小家的媳妇,拿分得的棉花纺织成布,供给自己的男人、孩子们穿戴。当公婆的
也照分一份,供自己没有成家的小男小女。分开活(筐)后,各小家人的穿戴,由各小家的媳妇负责,老伙里就一概不问了。
过去人的衣服、鞋袜都是用棉花自己纺织做成的。所以,说当媳妇的有三转:一是围着婆子转;二是围着锅台转;三是围
着纺花车转。
妇女的大部分时间都消耗在纺花织布上去了。有本事(会纺会织)的媳妇,用分得的棉花做本钱,织布卖,做鞋卖,卖了
钱再买棉花。这样纺织、织纺地来回翻腾,除供给自己人的穿戴外,赚了钱积攒起来就是“体已”(私房钱);若娶了个没本
事的笨老婆,非但不会翻利赚钱,连自己人的穿戴都纺织不出来。这就叫做“十指伸出有长短,树木林廊有高低”、“男人街
上走,带着媳妇的手”。谁家的媳妇巧,谁家的媳妇拙,从家人的穿戴上,一眼就看出来了。
所谓的“体己”钱和私瞒的钱不一样,是自己份外劳动所得。当家人不但不反对,还鼓励这样积攒“体己”。积攒的“体
己”钱,不吃不用,少者可放账(高利贷)生息,多了还可以买土地。媳妇的收入归己,到分家时仍属己有,闺女的出嫁时带
走。说到“体己”钱归己,有一段娘劝闺女的话,是值得一提的:劝女儿别生气,得了“气鼓”难调治;花是你的“体己”钱,
卖是你的“体己”地……可以看出,在大户人家,有公也有私,不要说穿戴和花钱老伙不管,连生了病,一般也不给治疗。尤
其是当媳妇的,若无私房钱,娘家又穷,只有干受罪。
不但户大人多的家要“分筐”,即使一子一媳的家庭,婆媳也要“分筐”做活。这样做婆媳都少受些拘束。
婆媳“分筐”,是当时一般家庭的家风。但是有些婆子虽然不是一子一媳,为了让媳妇多做活,却故意不跟媳妇“分筐”,
在家领着纺织,干活分任务。走趟娘家也让带上棉花或鞋袜,而且限制住娘家的天数。让带的活比在家的还要多。闺女到了娘
家非但自己不能消闲,娘为了心疼闺女,还要帮着干,甚至求人帮着干,起五更打黄昏。活干完了,又不超限期,婆子才高兴。
否则,就说长道短。若是因为没做完婆子给的活而受气,邻人们反说“活该”!
现在的媳妇若知道过去媳妇是如此当法,不知有何感想。
下面再说说分家。分家也叫分锅。“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筵席。”尽管人们崇尚几世同堂的大家庭,但家大事多,到
了维持不下去的时候,总是要分家的。“国不出奸臣不乱,家不出混账不散。”家规再多,家法再严,但是“清官难断家务事”,
即使在家庭兴旺之时,也难免磕碰、磨牙之事,到了衰败之时,大家庭更是矛盾百出,千孔百洞,难以修复。治家再有方的当
家人也无回天之力了。家大子多媳多孩子多,大家庭套着小家庭,这家的媳妇、孩子和那家的媳妇、孩子攀比,那家的媳妇、
孩子说这家媳妇、孩子的不是。“刺猬夸孩儿光,屎克螂夸孩儿香”,谁家的大人都向着自己的孩子,农村叫“护短”、“护
犊子”。两边媳妇闹翻了脸,必然反映到男人跟前,造成兄弟不和,长幼异心。老的怨小的不懂事,小的怨老的“黑心”、“偏
心”,人人一肚子怨气,离心离德,邪气上升,收入下降,寅吃卯粮,入不敷出,到此程度,无可奈何,锅就要“烂了”。
分家的主要原因是上述情况,但还有一种是在家道尚旺之时,有个别人贪心不足,私设金库,或是吃喝嫖赌,肆意挥霍,
再不然好吃懒做,不务正业等,当家人在众怒之下,主持公道,把此人撵出家门,这叫“撂锅”,就是你不和大家一心,胡作
非为,扔给你个锅,自己过去吧。这样分家是只分出一个人,这是对他在名誉上的惩罚。虽然过去再穷的人家,分家时也要给
孩子买个锅,但这个锅是“撂”出去的,这人在财产上就得不到应得的份额,当家人想给多少给多少,肯定不会多给,说不定
还要“净身出户”,这是在经济上给予严厉的家法处罚。
一般的分家,却是件棘手的事,本来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到分家时“财帛连心儿连心”,这本经就更难念了。“当事者迷,
旁观者清”,这时的一家之主也做不了主了,要想分开家,分好家,就得请家庭之外的人来管“闲事”。
“一物降一物,卤水点豆腐”、“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公瑾”。什么样的人处理什么事都是现成的。
分家去找老上司(族长)和当舅舅的,是最好的办法。
老上司,一族之长,是族中人的主心骨,舅舅在外甥家,是对上对下的“双当家”,都可算是“公道人”,这两位在分家
时是经常被请到的权威人士。
处理分家问题,要按照规矩有步骤地进行:首先把老人的住房、养老地和使用家具先除出来,以备老人生前和死后的费用。
下余部分如宅院地、房屋、土地和牲畜农具及家具财产,按继承人的“份数”,分几等份,但不管哪个小家的人数多少。其次
是把初步分好的“份儿”交给大家,酝酿评估,有不合理的再进行调配,直到大家都认为公平合理后为止。最后再征求关于挑
拣法的意见,或叔让侄先挑,或大让小先挑。最公平最常用的是“抓阄儿”、“捏纸蛋儿”。这就是民间一般的分家方式。
如果是较特殊些的家庭,比如有作坊、商行、店铺等等并有专门的经营管理人才,再有培养出来的已成才的学生,各行业
的专业技艺人才,还有外欠内亏的债务……都可以评估、分配或由谁承担。本着“好儿不吃分家饭”和“大让小”的常规,顺
利地把家分开。如果有人不服或有胡搅蛮缠的,那就要看“老上司”和舅父大人的本事了。
分过家后,各小家庭的生活就比较自由独立了,这是青年人所向往的。现在这种小家庭是大多数,两夫妇和孩子共同生活,
减少了很多矛盾。过去几世同堂的大家族已经分崩离析、越来越不受欢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