滩区村民的生产生活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h9&A=7&rec=241&run=13

人常说黄河是铜头、铁尾、豆腐腰。东明正处于这“豆腐腰”地段,这里一片平原,没有约束洪水的高山、峡谷,只有极
易被冲刷的沙质土地。黄河两堤之间有的地方竟然长达20多公里,被称为“滞洪区”。东明沿黄线六十六公里,全县四分之一
的耕地、五分之一的人口就生活在 “滞洪区”内。
每到汛期,黄河象一条凶猛的黄龙奔腾着、咆哮着、翻滚着,忽而冲向东岸,忽而撞向西岸。那汹涌的水流,经常在东西
大堤之间滚来滚去,当地人们称之为“滚河”。滚河,使滩区的耕地、房屋经常“掉河”,严重时整个村庄消失。也正是这滚
河,使滩区的土地今年在河东,明年就可能在河西,今年土地少些,明年又可能多些,频繁地变动,所以有“十年河东,十年
河西”之说。如果家在河东,土地却滚到了河西,就只好隔河种田。
隔河种田对滩区来说已习以为常。但无异是很艰苦的。每当春种秋收、夏收夏管之时,农民都得过河去干活。特别是收麦
时,人们提前几天就先把干粮做好晾干。麦子一熟,老人孩子在家留守,男女劳动力就带着锅灶柴火、被褥农具,还有准备搭
庵子住的席、箔之类,象搬家一样,乘船过河去地里。一住就是十天半月。渴了喝几口黄河水,累了到草庵里歇一会,饿了啃
几口干馍。如逢下雨,草庵若挡不住风雨,更是受罪难忍,衣服湿了自己暖,铺盖湿了坐在草庵里等天明,真是过一个麦季脱
一层皮。过河必须用船,过去都是用自家的小木船或摆渡船,很不安全。解放后用上了大的摆渡铁船。现在有了浮桥,农民家
家有了机动车。开车过浮桥种地,方便了许多。
滩区既然隔河种地难,还经常遭水灾,为什么不迁居堤外呢?因滩区耕地多,洪水一灌,土地肥沃,不用上粪,庄稼就长
得很好,素有“十年九不收,一收吃九秋”之说。只要不被水淹,收成怎么也比堤根强。堤根的地差不多都是盐碱地、青沙地,
种一葫芦有时还打不出两瓢来。所以有“穷堤根,富河沿”之说。滩区人不愿意到滩外受贫。如今,国家投资大量资金,筑村
台,造避水台,加上黄河成功调水调沙,河床拉深,使黄河汛期无大汛,大汛不成灾,年年安澜,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幸福,
更不愿离开这富庶之地。
滩区人因过去常遭洪水泛滥,财产没有保障等原因,不象堤外人考虑长远,处处节省。所以他们把堤外人常说成是“精细
鬼”。堤外人说滩区人是“有了狠,没了忍,”不会过日子。这种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习惯使当地很多人的性格象黄河一样奔放,
对钱、粮上的事不锱铢必较。而且很要面子,对待客人,十分热情慷慨,恨不得倾其所有进行招待,即使家里没吃的了,到邻
居家借瓢白面和几个鸡蛋,也要给客人吃。至如今,滩区人在生产、生活、为人处事、接人待物、性格脾气、包括语言风格都
有许多不同之处,形成了与众不同的滩区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