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 蹈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h9&A=7&rec=204&run=13

东明城乡有各种各样绚丽多彩的民间传统舞蹈。其中有老年妇女的秧歌舞,有姑娘媳妇的腰鼓舞;有欢快活泼的高跷、旱
船、竹马、小车舞(图38)、毛驴舞(图39),有技术高超的狮子舞、麒麟舞、龙灯舞(图40);有幽默诙谐的二鬼摔、撅老
司;有风趣轻松的大头和尚逗柳翠,张老头背张老婆,有气势恢宏的羊抵头大鼓
舞狮:老人们讲,至晚在明末清初,本地民间就有舞狮的传统节目。狮子是威武雄壮的兽中之王,又是象征吉祥的瑞兽,
所以每逢新春或盛典都有大型的舞狮活动。
舞狮有一人一狮,有两人一狮。一人一狮灵活自由,动作精巧,把小狮子表现得憨态可掬,活泼可爱。二人一狮,一人举
狮头在前,另一人操狮尾在后。二人配合默契,动作协调。狮子或俯或仰,或奔或跳,时而摇头摆尾,时而卧伏跃起。有舐毛、
擦脚、搔首、洗耳等动作,千姿百态,妙趣横生,特别是“上楼台”、“过天桥”、 “跳仙山”、 “钻火洞”、 “踩绣球”、
“喷礼花”等高难度动作,经常赢得观众阵阵喝彩。扮斗狮武士的手舞绣球轻步如飞,旋风踢脚,鹞子翻身等频现绝技,引人
入胜。击鼓手挥臂擂鼓,声若滚雷,气势磅薄。有时是几只狮子齐舞,更使人们群情激昂,精神振奋。
长兴乡竹林还有一套“文狮子”舞,是本村宋老太太(诰命夫人)在乾隆十二年从皇宫内院带回来的。“文狮子”舞起来
幽默含蓄,耐人寻味。整套可分六场。第一场:打击乐器“老六通”鼓点,进场鸣炮,打呼哨,然后领狮子出场,旋月牙四门
斗。第二场:回回滚绣球。第三场:老和尚寺院上香,观星望斗。第四场:刘翠调戏老和尚。第五场:生小狮子。第六场:文
狮窜桌子。这套“文狮子”舞一直流传至今。
高跷:高跷又称踩拐子,是我国传统的民间游艺活动。《列子·说符》记载,春秋时有个叫兰子的人能绑着一人高的木腿
耍七把宝剑,边舞边走,这就是高跷的前身吧。到唐宋时期,踩高跷比较普遍了。清代以后,高跷已成了不可缺少的娱乐项目。
东明的高跷活动普及各乡村。如城关镇的南关、袁寨、贺庄,都有技术精湛的高跷队。三春集镇的拐王村、八拐村更是以
“拐”而名,那拐子踩得实在令人折服。
高跷队中人物众多。秦琼红脸黑须,头戴英雄帽,身着义士黑装,腰系宽巾,手执双锏,甚是威风。姜太公白须白眉,头
戴斗笠,身披黄袍,肩扛钓鱼杆,仙气十足。梁山伯生衣生帽,手拿折扇,风度翩翩;祝英台柳眉桃面,双鬓遮耳,上披短肩,
下系彩裙,风带银铃,叮叮咚咚。麻老婆手拿旱烟管,下露红辣椒似的“三寸金莲”。还有负薪读书的朱卖臣,金鸡独立的孙
行者。
高跷技法名目也很多。有磕拐子、鹞子翻身、蛇行龙舞、蹲裆下叉、拍蝴蝶、吊鱼过场、翻跟斗、踩钢丝、打旋风脚、过
桌过桥,走单骑、叠牌坊、三跳涧等等。
“走单骑”是单个演员踩着高跷沿太平车车厢外沿走一圈,车厢外沿其实是一根圆木,与高跷粗细相当,极难掌握平衡,
难度可想而知;叠牌坊是在三至五个踩高跷的演员肩上站上其他演员来表演;“三跳涧”是在太平车上放上八仙桌,桌上再叠
小方桌,方桌上再放椅子,椅子上放小方凳,演员脚踩高跷,逐级攀登,直到小凳子上,然后纵身跳下,竖劈立叉,再独立跃
起,表演扣人心弦,惊心动魄。
现在每到过大年,各村都举行各种文艺节目汇演,特别是农历正月十五,全县四面八方的演出队都集合在县城亮出自己的
绝活。观看演出的人,挤得水泄不通,每年的这时候,都必须由公安等部门出动大批力量来维持秩序,以保证道路畅通和群众
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