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塾的学规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h9&A=7&rec=191&run=13

常言说:“国有国法,家有家教,学有学规”。私塾的学规是自古流传下来的,不是哪一个老师想怎样办就怎样办的。这
套学规既严厉又呆板,既约束老师,更约束学生。为师者都知道,想正人,必先正己,首先自己要尊古法,守师道,穿戴要长
袍短褂,衣整帽周,仪表堂堂;举止上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端庄斯文;作风要正派,非礼勿取,非礼勿视;语言要引经据
典,谈吐文雅,不带俗气。还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
学规对孩子来说就是“上笼头”和“上圈”啦。上了学的孩子就象牛犊、驴驹上了笼头,小猪、小羊羔上了圈一样,一进
去就别想随便出来。从蒙童起,一天三晌上学,大些的学生还要早晚加班,不准迟到、早退。进书屋门先要站在门口端端正正
向着孔夫子的牌位恭恭敬敬地作大揖,才能回到自己的座位上,该干什么干什么。在书屋或校园里,不准大声说话和乱跑乱窜,
在自己座位上也不准交头接耳和左顾右盼,只能读书或写字。见了老师先作揖后说话;递给老师东西或接老师给的东西要用双
手;回答老师的问题要立正挺胸、抬头,目视老师;跟老师说话或向老师问问题,要躬身、垂手、低头以示敬重。
私塾中没课程表,没作息时间表,看太阳和一日三餐就是时间标准。一走进书屋,不到吃饭不放学,不上厕所不让出门。
就是上厕所,不拿到“出恭签”也不能方便。“出恭签”是私塾里专门制作的一件工具。用硬木板制成,长二三尺,宽二三寸,
厚一二寸,上圆下方,四面光滑,上面写着“出恭入敬”四个字。这条板子学生称它为“出恭签”。只有拿到它,才能到厕所
去“出恭”(即大小便)。这签常竖放在书屋门的一旁,全屋学生只有这一根出恭签,拿到它才能上厕所,拿不到的就去不成。
这样做的目的是限制学生同时外出和出“假恭”。即使如此,也制止不了个别捣蛋的孩子,“签”一到手,或是出“假恭”,
躲在厕所不出来,或是外出玩耍,或是美其名曰出了个“虚恭”,害得真想出恭的小孩子因无签而只能“出”在屋里,尿了裤
子。虽此法不好,但却自古沿用着。除此,老师还恐管教不严,还要在学生中选出一名年龄大,威力强的学生作“大学长”,
帮助老师管理学生,如果老师离开,就由“大学长”全权负责,维持秩序。
“一心不可二用”。所以老师教育学生要“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还用一些话激励学生学习,如“不受苦
中苦,难为人上人”、“不读万卷书,怎能伴君王”、“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万钟粟”
等等,使学生心甘情愿地“头悬梁,锥刺股”,手捧圣贤书,满口之乎者也,埋头于八股文,沉迷于当“人上人”的美梦里,
这是从思想上钳制住小孩子,使其俯首贴耳遵守学规,专心学习
除了以上学规外,教师还能光明正大地体罚学生。旧时人们认为,“人是苦虫,不打不成”。老师想叫学生出成绩,就对
学生进行严厉的处罚。顽皮孩子犯了校规,要打要罚,没犯规的孩子,为使其好上加好,也要打要罚,私塾里打学生的工具主
要是“戒尺”,也叫“板子”,是一块尺许长的小木板,常放在老师的办公桌上。学生犯了错,就用这板子打手心,轻犯轻打,
重犯重责。“轻犯”就是在学习上出些差错,不是明知故犯,这样就轻打几下以示警告。对那些逃学的、打架的、偷东西的、
不好好学习又屡教不改的顽皮学生决不轻饶,要在课堂上当众打板子,毫不留情。两三板子下去,手心顿时红肿起来,这只手
打肿了,再换那只。几天里连字都不能写,叫喊啼哭也不放过。老师打手,一般不打右手,只有犯了大错要打双手。凡打双手
就不能轻打。除了打板子,还要用“教鞭”打。教鞭是一根三尺来长的竹杆,有的两头再安上两只子弹壳。老师常把它握在手
里,上课时用它指点黑板上的字,学生犯了错用它敲头,一下就是一个小疙瘩,疼痛难忍。还有笤帚疙瘩、板凳腿,如把老师
气恼了,抓住什么是什么。什么都抓不住,就使劲拧耳朵。除了打,还要罚。罚站、罚跪、罚顶砖、罚饿饭……但决不罚钱。
学生犯了错,老师想打就打,想罚就罚,学生见了老师怎能不胆颤心惊!所以见了老师就象老鼠见了猫一样,缩手缩脚,唯唯
诺诺。
现在可能有人要问:花钱雇来老师,叫他对孩子又打又罚,难道不心疼?当时的家长认为,不打不成材,要想叫孩子有出
息,就得让老师严管。“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如果当老师的对学生不打不罚,社会上说会说他不会当老师,
家长也对他不满意,就没人雇他当老师了。一般说,谁家的孩子越是挨了打,受了罚,谁家的家长还要表示赞同欢迎,还要请
老师来家吃饭、道谢,还要把孩子叫到跟前给老师倒酒陪情,谢老师的栽培。并当面教育孩子:“日后成了功名,千万不能忘
记老师的教诲之恩!”要求老师更严格地管教自己的孩子。如果哪家的孩子挨了打,家长不表示欢迎或有不满情绪,老师就对
这家的孩子少管或不管。社会上也要指责这种当爹娘的“不通情理”、“护短”、“护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