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教育概况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h9&A=7&rec=182&run=13

解放前,黄河两岸的农民大都常年挣扎在贫困线上,无钱让孩子读书,所以识字的人可说是凤毛麟角,大多数人是“斗大
的字不识一口袋”,甚至一字不识,俗称“睁眼瞎”。人们渴望读书,因为一来没有文化带来很多不便,再者,“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对人们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只要稍有条件,还是想把孩子送到学堂受受教育。
受什么样的教育呢?当时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内容实际上还是两千多年来沿袭下来的儒家思想。孔子是儒家学说的鼻祖,他
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和深远的影响。他的思想核心是“仁”。“仁”的概念是从家庭的尊卑长幼、贵贱亲疏
出发的有差别的爱。而这个“爱”体现在孝、悌、忠、信的道德、礼教以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秩序上。这是
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的要求的。因此,过去历代封建统治者都利用孔子的儒家学说来巩固其统治,纷纷尊儒尊孔,抬高其地位。
尤其是在孔子死后的二百多年,汉武帝刘彻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汉元帝刘奭又拜孔子的十三代孙孔
霸为太师并封侯赐金,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从此历代帝王不断加给孔子各种“阔得怕人”的谥号,直至“大成至圣先师”、
“大成至圣文宣王”、“圣人”等等,因此孔子及其继承者孟子创立的孔孟之道两千多年来一直统治着中国的教育。
为了巩固封建统治,从隋代开始至清光绪三十年(1904)共一千三百多年,国家选拔人才的方法是科举制度,只有通过学习
孔孟之道参加科举,才能步入仕途,这使得绝大部分读书人一直沉迷于攻读“四书五经”,企盼一举成名,再不去涉猎什么“异
端邪说”,无怪唐太宗高兴地说:“天下英雄,都入我彀中了。”当地旧时的教育自然也和其他地方一样,学习内容和教学方
法都逃脱不了孔孟之道的主宰。
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孔孟之道主宰下的旧教育制度已成了历史进步的桎梏。由于政治形势的需要和国外文化的渗透、
影响,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不得不推出学校(学堂)教育,废除科举制度。但是新旧制度的交替,是个渐变过程,在相当
长的时期内,根深蒂固的几千年来的旧学制还仍旧存在,传统的观念一时难以改变,加之清政权又面临末日,自顾不暇,哪还
管什么教育!到了民国初年,国基未稳,军阀混战,内忧外患,更无谁顾及教育。尤其是落后的农村,在三、四十年代,依然
是沿用旧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教师依然是老学究,学的依然是“四书五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