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h9&A=7&rec=136&run=13

农历五月五日为端午节,又名端五节、重五节、端阳节。古代“端”为“初”、“始”的意思,“午”与“五”同音,所
以又将“端午”称“端五”,又常把午时当做“阳辰”,所以又称端阳节。
古人把五月五日看做是恶月恶日,诸事不吉。东汉《风俗通》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战国时期齐国孟尝
君生于五月五日,其父相信流言,在降生时就要遗弃他,幸亏其母私下抚养,才得以长大成人。
因为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人们就用了很多方法来趋吉避凶。
端午节插艾:为了祛邪避灾,平安吉祥,人们在门上插艾防瘟。这也来源于一个传说:很久以前,民间家家五谷丰登,丰
衣足食。一天,一位神仙装成讨饭婆来到人间察看善恶。她走到一户人家门前,见一妇人用白馍喂狗,用白米喂鸡,用烙饼给
孩子擦屁股。但老人向她要口饭吃,她不但不给,反而张口辱骂;又到一家门前,见粮米满地无人收拾。神仙非常生气,便拿
着瘟疫药来到村子上空,要向村子撒降瘟疫,惩罚这些不善之人。刚要撒药,忽见一妇人背着一个大孩子,领着一个小孩子艰
难渡河。神仙上前去问,才知小孩子是其亲生,大孩子是丈夫的前妻所生,妇人怜悯大孩子年幼失母,才特别加以疼爱。神仙这
才知道村中并非全是恶人,就教妇人在门上插艾免灾。妇人回到村中,在每户门口都插上了艾,瘟疫无处降落,全飘落到大海
里去了,全村人因此得救。这天正好是五月初五。人们知道了艾能避瘟疫,于是这天家家户户门上挂艾。儿歌说:“端午不插
艾,死了变个老鳖盖。”
端午挂蒲:菖蒲,是一种水边生的草本植物,它和艾一样也可入药,蒲叶又好象利剑,人们认为它能避瘟驱邪,逢凶化吉,
于是便在五月五日这天割一把菖蒲悬挂在门旁。
端午喝雄黄酒:古时候人们认为雄黄酒是一种能驱邪祟杀虫蛇的药酒,在端午这不吉之日,有条件的人为保全家平安,多
喝雄黄酒。在戏文《白蛇传》中,白娘子因为是蛇精,所以很怕端午的雄黄酒,稍舔一点,就现出了蛇身,吓死了许仙,引出
了“盗仙草”一幕故事。可见人们深信雄黄酒对妖魔邪祟有着巨大的杀伤力。
端午戴香囊:香囊,本地俗称“香布袋”,也称为“荷包”,以前是妇女最喜爱制作的小饰物。
过去,医学不发达,抵御疾病的办法少,民间就把一些中药材料如雄黄、艾草、菖蒲之类再加上香草研制成细末,装进叫
香囊的小布袋儿,佩在胸前,靠其散发出的特殊香气抵制虫菌的侵扰。香囊不断发展,渐渐成为青年妇女借以展示手段的工艺
品。人们先时只在五月里为避邪驱病而佩戴一时,后来由于妇女们飞针走线精心制作,绣得盘龙舞凤,花鸟争辉,成为爱美之
人常年不离身的佩戴物、装饰品,以至后来成为新娘的重要陪嫁之物。新娘在出嫁前要做很多只、很多样的香囊,出嫁后分赠
给小姑,小叔们。分得到的爱不释手,互比互换,分不着的就你争我夺甚至翻箱倒柜,软磨硬要。在新婚之时分香囊,又给喜
庆之事增添了几分热闹。
戴“五毒”兜兜:在五月五日这天,不满三岁的小孩子要戴上“五毒” 兜兜,说是可以避邪祟、防五毒、保平安。
“五毒”即五种毒虫:蛇、蝎、蜈蚣、蜘蛛和壁虎。“五毒”兜兜的裁制法,是用一块黄色棉布,裁成小儿所戴的兜兜形
状,把以上五种毒虫和“太极图”画上,缝好即为“五毒”兜兜。从小儿出生头一个五月五日戴在身上,戴过夏天摘下放好,
等来年五月五日再戴上,这样连戴三年。据说戴上“五毒”兜兜的小儿,夏天就可以不受毒虫的侵害和瘟疫的传染。这就是所
谓的以毒攻毒吧。所以小儿的父母、爷奶在五月五日前都要操心给孩子做出一件“五毒”兜兜来。
纪念屈原吃粽子:几乎人人都知道,屈原和端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据说端午节出现的时间早于屈原,但后人还是把这
个节日和屈原联系在一起,使这个古老的节日更具历史文化色彩。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伟大的爱国诗人,他被恶势力排挤而遭到流放,在国都郢被攻占,国家灭亡时,彻底绝望,悲愤之极,
投汨罗江而死。人们在他投水这天——五月五日以竹筒貯米投水而祭。又有说法是为防蛟龙吞食祭屈原的食品,或说怕鱼虾咬
食屈原的尸体,遂又把食品用苇叶、彩丝裹缠,放进河中,慢慢地,苇叶彩丝裹缠的食品即成了后来的粽子。
本地在五月五日不仅吃粽子,而且炸面托儿、糖糕等来改善生活。
正是因为农历五月五日,有以上那么丰富的内涵,尤其具有纪念屈原热爱祖国的含义,故而这一天也被国家定为法定假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