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h9&A=7&rec=134&run=13

清明本来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之说。本地养蚕人也于清明开始暖蚕种,做起了养蚕的准备工作。
但清明作为节日,却并非和农事有关,而是由种种传说和风俗过渡而来,以致成为一年中比较重要的传统节日。本地在这个节
日里要搞很多活动。现在国家把清明定为假日放假一天,更突出了这个传统节日的重要。清明节还有几个别的名称。
1、寒食节
相传此名来源于春秋时代。晋国内乱,晋公子重耳流亡国外十九年,臣下介子推一直追随,忠心护驾,曾割腿上之肉给重
耳充饥。后来重耳回国做了国君,就是晋文公,他论功行赏,却忘记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愿做官,隐居山西绵山中。后来晋文
公想起来了,召介子推做官,介子推坚决不去。晋文公想逼出介子推,就放火烧山。但介子推宁可抱木而死,也不出山。介子
推死后,晋文公追悔莫及,通令民间,于每年介子推被烧死的那天不许生火,自己也吃冷饭以示纪念,于是便形成了一年一度
的寒食节。
据说原来的寒食节在二月下旬,与清明节接近,后来官方把寒食节规定在清明节的前三天。到唐宋时期又减为前一天,慢
慢地两个节日就融合为一,变成同一天了。
2、 扫墓节
寒食节主要内容是祭墓,因而又叫扫墓节。清代著名学者赵翼考证,墓祭祖先起于春秋战国之际。《孟子》里《齐人有一
妻一妾章》谈到齐人到间(墓祭区)乞讨酒肉的故事,说明当时墓祭已成为风俗。
墓祭最晚在唐代就开始与寒食结合。以后寒食慢慢和清明合二为一,也就变成清明扫墓了。对于清明扫墓,唐代诗人杜牧
在《清明》一诗中,做了形象的反映:“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那个冒雨趱行的路人,或许就是要赶回家去
给祖宗上坟扫墓,这叫他如何不断魂伤心!
3、 收鬼节
本地民间传说一年之中有三个鬼节,即清明节、七月十五和十月初一(俗称十月一)。清明节为收鬼节,七月十五为祭鬼
节,十月一为放鬼节。
清明节为何要收鬼?因为清明过后,农事开始忙起来,下地干活的人多了。鬼魂如果不收回去,他们就会到处游荡,那样
人鬼混杂,鬼就会作祟祸害人,使人害怕、生病,不如把他们收回。怎么收回呢?也就是各家给各家的祖灵亡魂送钱,使他们
住好吃好有钱花,就不到处乱跑了。
4、 踏青节
“今年寒食好风流,此日一家同出游,碧水青山无限思,莫将心道是通州。(元稹《寒食日》)”。清明前后,风和日丽,
鸟语花香,男女老少一来要领略一下那令人赏心悦目的美景,二来也放松一下憋闷了一冬的筋骨,都纷纷到野外游玩,谓之踏
青,也叫春游。古来的文人墨客更是对春游情有独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作,如南宋吴惟信的《苏堤清明即事》“梨
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通过这首小诗我们可以看出春光明媚游人如织的清明之景和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现在,人们比过去更喜春游,只是不再
固定于清明这一日了。
5、插柳节
清明这天,家家户户大门口的两边都要插上两枝青绿的柳条,所以清明又叫插柳节。关于清明插柳,也有一些传说。
一种说法是晋文公放火烧死介子推后,非常愧疚伤心,第二年,就率群臣去绵山祭奠介子推,只见那棵被烧死的大柳树又
复活了,千万条柳枝随风摆动,婀娜多姿。晋文公就折了一枝,编了个圈戴在头上,群臣也学着晋文公的样子,折了柳条编成
柳圈戴上,由此演变成了清明戴柳的习俗。至今本地小孩子在清明时还戴着柳圈吹着柳笛玩耍。 不但自己戴上,还给心爱的小
狗也套上个柳项圈,并有儿歌说:“清明不戴柳,死了变个大黄狗”。
又一种说法是,宋朝词人柳永得罪了宋仁宗,仁宗不让他作官,只御批了四个字:“且去填词!”柳永出仕无门,便打出
“奉圣旨填词柳三变”的招牌,无所顾忌地“纵游娼馆酒楼间,”作一些艳词供歌妓演唱,他的词深受歌妓舞姬的喜爱。柳永
一生不得志,穷困潦倒、忧郁苦闷而早逝于襄阳。由一些名妓集资将其草草埋葬。此后每年清明,方圆百里歌妓相约为其扫墓。
祭后,在各自回家的路上,折柳簪发以示纪念。后来,民间改簪发为门上插柳,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