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亲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h9&A=7&rec=120&run=13

初一一过,就开始串亲戚。初二这天,一般都是闺女走娘家和外甥走姥娘家。新婚夫妇要走,老年夫妇也要走;父母健在
的要走,父母不在了尚有哥嫂的也要走走。外甥走姥娘家是一辈子的事。娘家侄儿给姑母拜年,表侄给表伯表叔拜年,表弟给
表兄嫂拜年,这样的亲戚关系几世来往不断。
过去串亲戚要侉篮子,里面放着礼物。这些礼物少不了馒头,因过去缺少吃的,馒头是上等面食,当然最受欢迎,所以走
亲戚的篮子又叫“馒头篮”。人说“闺女是娘的馒头篮子”。闺女走娘家一年四季都离不开“馒头篮”,各个不同的节日,各
加相应的礼物。例如年初二拜年的篮子,要加包子、枣花和柿饼、点心之类的年礼。不当家理事的媳妇,走亲戚的篮子要婆婆
来给拾(装),拾多少就是多少。会当家理事的婆婆不会从篮子上让媳妇不满意。
闺女到了娘家,要先给自己家里人拜年,然后到娘家五服以内的主前和长辈面前去拜年,俗话说:“年下的头要磕到家。”
午饭后,一律要回到自己家去,不许乘拜年之机住下来。俗话说:“拜年不住年,住年两不全。”“闺女不住节,住节死她爹”。
谁还敢住下不走呢。
拜年回礼也有讲究。只要是婆子给拾的篮子,礼物最多拿一半,为了给闺女“长脸儿”(脸上有光),让闺女说得起话,
还要尽量少留多回。如果是闺女自己当家拾的篮子,留得少了,闺女反而不高兴,但是也不能把篮子倒空,多少要留点“回头
儿”,叫做“压篮儿礼”。据说不留压篮儿礼,会把闺女家“倒穷了,磕光了。”其他客人的礼品,也要有留有回。有时是把
原来篮里的拿出一些,再把自己家里的放上一些,也是有来有回的意思。现在拜年都是在商店超市买些好吃的,有包装箱,有
的回整箱的,有的就不回了。
除了以上的“姻亲”之外,每家还都有些别的亲戚和一些社会交往,如朋友、同窗、干亲、世交和师徒等关系,都要在拜
年时走一走。只不过是“亲不亲,篮里分”,东西有多有少,有好有次就是了。俗话说:“说大话,使小钱儿,走亲戚,?小篮
儿。”一般说闺女给娘的篮子都是实实在在的,有的还要使大篮子,装得又满又实在,特别是刚结婚的夫妇,礼物更加丰盛。
不管怎样,该走的亲戚一定要走,如果这“大年下”的亲戚不走,以后就是断亲了,从此再无来住。
对来客,必须热情接待,互致问候。春节时天气很冷,主人抱柴火让客人烤火取暖,再拿烟倒茶,客人决不能先掏出自己
的烟吸,更不能拿自己的烟去让别人,免得使主人不高兴,认为客人是嫌拿烟慢了或嫌烟孬了,故意给“办丢人儿”。过去多
是“旱烟”和“水烟”。主人把“烟簸箩”(吸烟的一套工具)端出来,里面有烟丝、烟锅儿和火镰、火石、火媒纸,客人自
己装上烟,打着火吸。后来有了“洋烟”“洋火”,不论老对少或少对老,主人都要把烟抽出来,亲自送到对方手里。如果是
对长辈,还要给对方把烟点上。
招待客人吃饭,要“看客下菜碟儿”。对常来的客人,吃饱吃好就行。对待稀客、贵客就要有盘子有碗,先酒后饭。酒菜、
桌、凳,坐次都要象模象样。男客女客不能同席,女客由女主人在内室相伴,男客由男主人在外厅作陪。如非至亲,女客对男
客要尽量回避,即使表兄妹,见面说话也要彬彬有礼。封建礼教讲究“内外有别”、“男女授受不亲”,倘若乱了规矩就是失
礼,被人骂为“混帐”家庭。
现在人们自由交往,串亲戚再也没有那么多穷讲究了,大家难得一聚,欢欢乐乐,交流信息,联络感情,增进了友谊,增
长了见识,也是一大乐事。
走亲戚时经常带着小孩子,小孩子也最喜欢跟着大人串亲戚。主人对客人带来的孩子,要分给一些“压岁钱”,客人对主
人家的孩子及客人对客人家的孩子都要互相给钱。这是过年的“年礼”,也叫“年理”。如果谁不给这钱,就是不懂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