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祭灶、年下来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h9&A=7&rec=116&run=13

一进腊月,人们说:“闻到年味了”,就紧锣密鼓地开始了过大年的准备工作。“腊八、祭灶,年下来到,小妮要花,小
小儿要炮;老婆儿要新衣裳,老头儿打饥荒。”腊八、祭灶节一过,年就迫近了,这时吃的用的穿的戴的都要买,“腊月的钱
快似马”,人人要花钱,处处要花钱。要过好年,就要在腊月把年货操办齐全,无怪一些穷人就手头拮据,打起了饥荒来。
腊八节:人们将农历十二月称为腊月。《风俗通》中解释:“腊者猎也”,意思是说:腊就是打猎祭祖,称“腊祭”,因
祭祖活动往往于十二月举行,人们便将此月称为“腊月”。《礼记·效特性十一》中说:“天子大腊八”。腊原为“蜡”,行
蜡祭之礼以祭祀八神,祈求“土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从而使风调雨顺,一年丰收。腊月是十二月,
十二月初八就简称“腊八”了。
腊八被当做“节”来过,并在当天要吃腊八粥,这种习俗的来历有多种说法,其中一种说法是和佛祖释迦牟尼有关。说他
在悟道前苦修六年,每日食稀米粥一顿,终于在十二月八日因饥饿劳顿而昏倒。这时恰巧有一牧羊女经过,急用稀粥救活了他,
于是他于当夜得道成佛。后人为不忘佛祖修行之苦,便以腊八为节,并煮粥献佛以效牧羊女。由此看来,腊八节体现了中华民
族积德行善的美德。
本地的腊八粥叫枣米饭。家家都在这天吃枣米饭,多在头天晚上将枣、米下锅,煮至腊八早上,枣甜米烂,十分可口。为
什么要吃枣米饭呢?据传这一天是枣树的生日。由此也不难看出,腊八节还和人们的生产活动相关联。在这天早上,人们要用
斧子往枣树上砍几个口子,并把一些枣米饭抹在口子里,说是庆祝枣树的生日,给它吃枣米饭。其实枣树长得太旺就不结或少
结枣子,腊八砍几个口子,再用热米饭一烫树皮,就能控制枣树徒长,这相当于现在的果树环剥,能提高果实产量。
另说,腊八早上,是给小女孩扎耳朵眼的好时间。过去和现在,小女孩都喜欢戴耳坠、耳环,所以女孩很小时就要扎耳朵
眼。
祭灶节:腊月二十三为祭灶节,灶君是家堂神之一(图24)。他到底是谁?古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说是黄帝作灶,
死为灶神;有说是祝融被祀为灶神;还有说是玉帝之女私下凡间婚配凡人,玉帝无奈将女婿封为灶神;也有说,元朝时朝廷给
每家派一户主,死后称神。不信?请看灶君神像,就是蒙古人的模样。本地却另有传说:有一张姓公子,父母双亡后遗留给他
家财万贯,他自己却吃喝嫖赌,不务正业。其妻李氏时常规劝,却被他老羞成怒撵出家门。不久,他将家产荡尽,终日乞讨为
生。一天,他乞讨至一村,见一家人正热热闹闹给孩子过满月,就赶上前去想要点吃的。刚到门口,突然饿昏在地。这家女主
人近前一看,竟是自己的前夫。原来李氏被赶出门后被一贫穷善良的青年收留,二人一块劳动,产生感情结为夫妻,现在生了
一个大胖小子,正过满月。于是李氏赶紧烧旺灶火,做了一碗热腾腾的面条。张公子清醒过来,一看前妻端着面条站在自己面
前,顿时感到羞愧难当、无地自容,一头钻进灶门内烧死了。李氏可怜他临死也没吃上一顿热面,就和丈夫商议,把张公子的
像画下来贴在灶门上方,也好叫他偎着锅门吃碗热饭。以后,李氏家里越过越好,成了村里的首富。人们认为这是李氏积德行
善所致,也是张公子死后改悔而保佑她的结果。于是便纷纷效仿,也把张公子的画像贴在灶门上方,让他保佑全家越过越好,
岁岁平安。从此,张公子就成了灶神、灶王,至今本地仍称灶神为“张灶君”。
不管灶王是谁,他的职责是公认的,即是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也就是说他是玉皇大帝派
往各家的“耳报神”,监督所有家庭成员的善恶、过日子的俭奢和日常生活琐事等,待腊月二十三日都要向玉皇汇报。因此,
民间各家都把灶王作为“一家之主”看待,有饭先吃,有事先知,供奉在厨房里靠近锅台的上方,顿顿能看得见锅里的饭食。
家里遇有不测之事,就向“老灶爷”烧香祷告,祈求保佑平安。如有恶公婆虐待媳妇或凶媳妇咒骂公婆,就会说:“老灶爷看
着咧!”以警告对方。
小孩子们最喜欢祭灶。腊月二十三日一吃过午饭,家家的孩子都忙着扎“祭灶马”,买些红绿纸给老灶奶剪衣服和马的鞍
鞯,把烙饼的鏊子翻个腿朝上,再拌些草料把灶王的“马”喂上,欢天喜地地等待晚饭后祭灶,好吃祭灶糖。
祭灶的主要供品是芝麻糖,外地也有称“关东糖”的,因本地都是用它祭灶,人们都叫它祭灶糖。这种糖是用黍米和白芝
麻做成(见《生产劳动·熬制祭灶糖》),吃起来酥脆香甜,但如果天热,就发粘,所以热天没有做此糖的。为什么用这种糖
供灶王呢?因为灶王整日和人们生活在一起,家中琐事看得十分清楚,见了玉帝免不了说长道短,搬弄口舌。让它吃了芝麻糖
粘住嘴巴,只讲好话不讲坏话。这又有点戏弄这位小神仙的意味了。
祭灶供品除芝麻糖外,也可根据家庭贫富而定。据说有个光棍汉穷得不得了,在祭灶时他摆上一碗凉水,又放上一棵葱,
对灶王爷祷告说:“一碗凉水一棵葱,打发你老上天宫,你老请对他老讲,就说我老家太穷!”几句祷告道出了穷人的辛酸。
本地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男不拜月,是因为月宫嫦娥,月光菩萨是女的,长得非常漂亮;女不祭灶是因为灶君
又白又胖,也很俊美。要男女有别。一般说磕头烧香以女人为多,但祭灶必须男的亲自动手:烧上香,摆上供,把灶王神像请
(揭)下来放到已翻转腿朝上的鏊子里和“祭灶马”一起焚烧,再焚纸钱、点鞭炮、叩头祷告。等纸焚完,香燃过半,大家再
分吃祭灶糖。
祭灶节也是个团圆节,“圆月祭灶,家人齐到”。“一到祭灶,快往家跑。”出门在外,不管离家日子多久,路途多远,
都要在祭灶之日赶回家来,如赶不回来,家里就不祭灶,怕把人祭到外边回不来了。出了嫁的闺女一定要送回婆家去,不能在
娘家祭灶。
有些独生子、娇闺女,怕不好养活,在祭灶这天晚上,特意由母亲或奶奶抱着,去孩子多的人家和人家的孩子凑群,把灶
“祭”到别人家里,就不算“独子”、“孤女”了。要连续四年,也叫“三年满,四年圆”。
祭灶后至除夕,天天都是好日子,出门不用看皇历,不用担心有黑道日。所以这几天结婚的人特别多,天天可以听到劈哩
啪啦的鞭炮声,可看到浩浩荡荡的花车队伍,空气中都弥漫着喜气。
从祭灶到新年初一,人们更是忙忙碌碌。儿歌说:“二十三,祭灶关;二十四,写对子(对联);二十五,扫厨屋;二十
六,蒸馒头;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贴花花(对联和年画);二十九,辞岁酒;年三十儿,赶个露水集儿(早晨成集很快
就散的集市);年初一儿,撅着屁股乱作揖儿(拜年)。”几天中打扫卫生、蒸馍、煮肉、炸丸子、做菜,看还缺什么,年三
十的露水集上最后再补买一点,就算“齐了”。在这几天的忙碌中忌大人小孩说不吉利的话,所以一般不串门乱说,也不叫小
孩子在大人干活时乱凑热闹,以免出现所谓“鬼捏馍”、“鬼喝油”的现象。如不慎摔破了碗盆,要赶紧说:“碎碎(岁岁)
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