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葬之后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h9&A=7&rec=112&run=13

三天圆坟
灵柩殡埋后的第三天是“圆坟”日。在这一天吃过早饭,儿女、侄、孙们要拿着供品、纸马和添坟工具,到坟上去先摆供、
烧纸,大家痛哭完毕,再动手“圆坟”,也有先圆坟后哭坟的。因为“仪工”们在“封坟”时仅是封起个坟头而已,坟头大小
不一。圆坟日,儿、女、侄、孙齐动手,把坟头加高加大。俗话说:“要想富,敬祖墓”,祖坟的坟头越大,越代表家庭人丁
旺盛,家业兴隆。因此,在过去的田野里曾有过许多高坟大冢。松柏树坟,杨槐林坟,坟头高大,古木参天。
经三天“圆坟”后,坟头上三年不动土,就是在清明、寒食节也不往坟头上添土了。
在一个“新坟”里,如果没过三年,夫妻又死了一个,叫“重丧”,凡“重丧”三天圆坟时要显示出来,总体是一个大坟,
上面要分出两个坟头,待三年后再合拢到一起。
跪门
三天圆过坟后,闺女从坟上回婆家去,儿子和媳妇要到姥娘家去“跪门”,也叫“受泪”。这一习俗是爹娘尤其是娘死后,
儿子儿媳到姥姥家去叙述对父母的不孝。如果真正不孝的甥、媳,舅父要借此机会对他们进行惩罚。但是在行完“辞墓礼”后,
当“执客”的都要和舅舅谈谈此事,一般的经这样一说,“跪门”这回事就多被免去了。不过对一些真正忤逆不孝的子、媳,
舅父是不会放过这个“出气”机会的。
据说以往的做法是,圆完了坟,儿子和儿媳们,孝衣不脱,拿着上供的馍菜,从坟上直接去姥娘家“跪门”(有几个去几
个)。走到姥娘家门前,不能进门,先要伏地跪下,如果没有舅或妗出来让进门,就一直跪着不能起来。舅舅在外甥面前称为
“老厉害”,就厉害在这里。
尽七、百天和周年
“七”、“百天”和“周年”是人死后的大小纪念日。
先说“尽七”。从人死那天算起,过七天算一个“七”。逢“七”时,儿女们都要上坟去烧纸,哭坟,一直烧到第十个“七”,
为“尽七”,“七”就算过完了。传说阴间有“十殿阎君”,人死后的阴魂,每一个“七”就到一个“阎君”那里过堂受审,
常言说:“阎王不厉害,小鬼厉害”,“有钱能使鬼推磨”。所以逢七都要上坟去“送钱”、“哭坟”,意为买小鬼的账,求
阎王的宽恕,使父(或母)的阴魂免遭灾难。
还有犯“七”之说,就是过七的那天,正赶上某个月的初七、十七或二十七日,就为“犯七”。有言说:“犯七、犯八,
阎王爷不打便杀”,就是犯了罪。为了躲避阎王的惩罚,使用的“破法”是:死者是多少岁,儿女们就做上多少面小纸旗和一
把纸伞,于“犯七”的头天晚上,把伞插到坟头上,旗插在伞的周围,如果阎王要杀时,就在旗和伞下躲起来,就可避过难去。
传说中“五阎王”最厉害,“十阎王”是最后一君,所以在七数中“五七”和“尽七”是大七数。在过这两个“七”时,
近亲、近邻也多来烧纸祭奠。
百天,是继“五七”、“尽七”之后又一个大的纪念日。
人死后为了纪念“七”、“百”,按照“错七不错百”的统一算法,要写出一张“七单”来,贴在墙上。所谓“错七”,
即是过“七”的两种算法,一是死了较年轻的上有老的,常以“连七”而算,就是下个“七”把上个“七”最后的一天连起来
算,实以六天为“止”;二是“丢七”算,即过完上个七天,再过下个七天,两“七”中间不重着算。“不错百”,就是不管
大月(30天)或小月(29天),到了三个月零10天之日,就是“百天”纪念日。这样计算好日子,写“七单”上,就不容易过
错日子了。
不论过“七”、“百天”或一、二、三周年,在前一天下午都要去坟上烧把纸,叫做烧“七头”和“年头”。
在百日之内还要防“天狗”。有些新坟尤其是夏天所埋的新坟,往往被狗挖洞吃尸。迷信认为是“犯天狗”,是死人有罪
犯了“天条”,是玉皇大帝给的一种惩罚。实则是腐尸味透过新坟外溢,诱导了饥饿的野狗,所以狗扒坟是常有的事,“犯天
狗”的破法是在坟头上盖只破盆。“犯天狗”就算破除了。
“百天”后还要过“周年”:人死后第一、二、三年的当天,便是“周年”。“周年”是对死者的重要纪念日。其中的三
周年,因为是最后的一次纪念了,所以要比过一、二周年隆重一些。老人们的三周年为“半喜半忧”,虽然是忧事,但是忧伤
气氛却没有“热丧”那么浓重。三年一过,儿女们的孝服也就满了。现在过三年越来场面越大,请客众多,汽车云集、响器阵
阵、炮声隆隆,扎社火时金银山、聚宝盆、楼台亭阁、鱼池花园,甚至汽车、电视机、麻将桌及奴仆随从等等,应有尽有,实
在有改革一下的必要了。
孝头孝脚
父母死后,当儿子的百天以内不能剃头和刮脸,不能戴帽子,叫“孝头”。所以到父母病重期间,儿子们要把头剃一剃,
以免头发长得更长。儿女媳妇们脚下糊的白鞋,百天之内也不能换掉,叫做“孝脚”。“孝头”和“孝脚”是过去为父母服孝
的明显标志,使儿女们抬头、低头都要想起爹娘。
儿女还要守孝三年,三年内衣服加白毛边,穿白毛口鞋,妇女三年之内不能穿大红大绿衣服,头上不能扎红绿头绳,不能
戴首饰,只能青巾素簪。
服孝期满要脱孝。上有爷、奶、父、母或当媳妇的一头(娘家或婆家)有父母者,期满便得立即脱孝,严忌超期。如果上
无老人,孝穿长一些(穿毛边衣和白鞋)倒还可以。脱孝换上常服要拿出大门去换,脱下的白鞋要在当街扔掉,叫“甩孝”,
表示不再穿孝,即家中不再死人。出嫁了的女儿、侄女脱孝时要去娘家摆供祭拜,娘家要给一块脱孝布,是叫做件衣服换上,
把孝脱掉的意思。现在男子西装革履,女子时尚靓装,服孝期间穿白毛边口鞋的习俗已消失,只在丧葬时的规矩仍照旧。丧事
一过,穿着即恢复正常,但在思想上仍要“服孝”。
加祭、点主、满待客
加祭、点主、满待客是旧时一些乡绅为炫耀家大业大而借“行孝”之名挥霍浪费的举动,以此显示其在社会上的地位和权
势。
首先是祭。找个开阔的场地,搭起高大的“祭棚”(灵堂),是热丧的把灵柩移进祭棚里,若是三周年,就把“主楼”请
来。棚的摆设和应用之物应有尽有。为了迎送方便,还要搭上一座座客房棚。
“礼相”是站在“礼台”上(祭棚下设有专位)喊礼的两个人,叫做“哈礼”,两人一唱一和,老百姓称他们为“叫鸭儿”;
“大宾”是“礼相”的陪衬人员,称为“哑巴儿”,也是两人。“礼相”和“大宾”都要是“庠生”(秀才)身份。在“哈礼”
时都是靴帽蓝衫,仿佛入朝见驾时的打扮.“执客”也是“祭”、“点”中的主要人物,是主家的管家人,又是“礼相”、“大
宾”的配合人,一切设备、设施、人员和物资的调度,都由“执客”全面指挥。
“家人”是一种特殊角色,他的身份虽然属通前报后,左右侍奉的下人,但是他精通大礼,善于应酬,是办理婚丧大事中
必不可少的人物。
在社会上,“家人”早已不复存在。他属于过去官府中的使用之人,见多识广,知道很多礼节。后来为了应付社会上的需
求,有人就专门学习了这方面的技能,挣钱糊口。当“家人”的,除了有一身的绝技外,还有自备的一套行装,即皂衣、皂帽、
丝带、快靴和马匹,有用“家人”之处,不须帖请,只要带个信他便前往。
祭祀仪式开始前,由“执客”和“家人”先把场面布置停当,如灵堂内的灵位、香案、祭品、祭器、桌椅、帐幔和男女孝
子的方位、进出门、道等等,都要按规则安排在一定位置上。一切就绪后,鼓乐和鞭炮先要吹打和鸣放几阵,在鼓乐、鞭炮声
中,礼相、大宾穿靴戴帽,在“家人”来往禀报下,众孝子的跪拜下和执客的陪同下,一步三摇地由客厅步入灵堂,各就各位。
“事事者各事其事!”礼相走向礼台高喊一声,接着祭祀仪式就开始了,按程序一套一套进行下去。
大家陪同礼相在左右礼台上,高声亮嗓,拖开长音,一唱一和地呼喊着。下面由“执客”指挥,“家人”支配着,该鸣炮
的鸣炮,该奏乐的奏乐,卷帘、垂帘、献爵、献酒、献馍、献肴。孝弟、孝子、孝孙叩首作揖,分别跪拜;长子为“主祭人”,
行二十四拜大礼,哀乐伴奏,跪读“祭文”,声泪俱下。宾客依次致祭,亲朋轮番行礼,鼓乐喧天,鞭炮齐鸣。灵堂前磕头礼
拜,帐幔后泣声哀哀……庄严的行动,肃穆的气氛,复杂的礼节,要进行很长时间。
祭祀一毕,点主开始。
要“点主”,首先要“修主”。什么叫“修主”?《二十孝》书中有“丁郎刻木重行孝”的故事。“刻木”即是用木头刻
制成“主人儿”后来不断规范美化,外面再加上木罩、木室,叫“主楼”。把“主人儿”放进“主楼”里,叫“一套主”,成
套的“主楼”里,必须有夫妻的“主人”,没有夫妻的“主人”就不成套,也不能“修主”。“主”由精细木工修制而成。他
们修制成一套套的“主”供人购买。买“主”叫“请主”。把“主”请到家里,再求书法家把祖上的名、讳、生卒年月日写在
“主人”上面,叫“书主”。“主”书成后,就可以供奉了。对已死去的父亲称“先考”、“府君”,母亲称“先妣”或“内
君”,并书生卒年月日和奉祀人.
如果是举人、秀才或有其他职衔,前要加一个“显”字,下写衔和讳(名)字。
如果娶过两个妻子的,在一套主里可以修三个“主人儿”,娶了三个的修四个“主人儿”,叫“套三”或“套四”的主。
但是只限于娶妻,不包括纳妾,妾是不能给修主的。
至于“主人儿”下面的“王”字,如果不准备举行“点主”,在书“主”时,就让书主先生一次写成个“主”字,若准备
“点主”,就暂写个“王”字,剩下的一“点”留给“点主官”用朱笔来点。
“点主”要聘请“点主官”。“点主官”职位越高,名声越显,就越能抬高自己的身份。所以,当时能胜任“点主官”者,
至少要是“秀才”以上的身份——拔贡或举人。这个活并不难做,完全是为了求个名誉。
聘请“点主官”不但要用十分隆重的聘请仪式,而且聘请人要具备一定的社会地位和名声,用当时的话说,无名村夫是请
不动他们来点主的。即使有头有脸之人,也得要托人通融得到许可后再下“请帖”。临期或车或轿前去迎接。车轿起动后要有
探马来往禀报。大驾光临时,众孝子要出村相迎,象绵羊似的跪伏村头,车轿一过,便马上爬起尾随其后,一直送到客厅。待
祭祀仪式一切完毕,再请“点主官”前来“点主”。
顶戴、补服、粉底皂靴(前清服饰)的“点主官”,在笙琴细乐中离开了客厅,受孝子一步三叩首的礼拜,威风凛凛地来
到灵堂,居中而坐。礼相、大宾分列两厢,“执客”指挥众孝子跪于灵堂门外,令承宗人怀抱“主人儿”由家人搀扶着膝行而
前,爬到案下把“主人儿”双手举过头顶,由家人接过端端正正地放在“点主官”面前。此时的“点主官”才慢慢地操起早已
准备好的朱笔,在“主人”上面的“王”字头上点一个“朱砂”的小红点,就变成“主”字了。
所谓的“点主”,竟是如此简单,举手之劳,便告结束。
“大笔写大字,大家办大事”。既然“祭”、“点”了,哪有不“满待客”之理?“物以稀为贵,事以少为鲜”,在乡间办
这样的事的人家是不多的。一有人要办,十里八乡随礼兑份子的人自然是不会少的。前去看看热闹,又有酒席可赴,何乐而不
为。
“满待客”就是不论下帖请到的客人,随礼的乡亲,到场看热闹的人或过路生人等等,都可以上席,一律当客人招待。每
桌十个大碗,每人五个馒头,也就是馍有数,客无数。准备的桌凳再多,也得分批进行,一次、两次、三次……这就叫“拱子
席”。这样一“拱”一“拱”地待下去,直到待完为止。但是只能有用不完的馍菜,却不能有待不完的客人。
批殃
据说人活着有灵魂在身,死了灵魂就离开了身体变成了鬼。天地间有“阴”、“阳”两世,人属阳,鬼属阴,变成鬼要归
阴曹地府,就不能久恋阳世。新死鬼魂对家庭仍恋恋不舍,但是他们早晚还是要走的。预知鬼魂出家的时间,要经过推算才能
明白,这种推算方法就叫做“批殃”。
人死了鬼魂留在家里是没有好处的,人见了鬼就害怕,希望它早早离去。“成殃神啦,赖在家就是不走!”人们对自己厌
恶的人常这样说。“冷冷清清不见个人影,跟殃打了似的!”人们普遍认为“殃”就是鬼,碰上了鬼,就要遭殃。所以一听说
谁家死的人要“出殃”就远远地躲开。
说“出殃”的时间可以推算出来,简直如天方夜谭,可是在当时是极为平常的事情。在农村里当过塾师的人,首先要掌握
这套本领。其方法是:
首先要定出死者所死亡的准确时间,当时没有钟表,大约也是不行的,怎么办?只要看死者的手形便知。人倒了头(初死),
看手形就知他死的时间。男看左手,女看右手,口诀是:子午卯酉掐中指,寅申巳亥掌直舒,丑未辰戌紧握拳,察看之时要仔
细。
按照这个口诀,死在什么时间就知道了,按死的时辰,再推算“出殃”的时辰和“出殃”的方向。口诀是:
批殃之法何须难,月将加到死时间。男落辰位女宿地,落到某日某时某方出。
如法算出了“出殃”的时间和方向,到了“出殃”的时辰,家里人要提前躲出家门,防止外人碰上了“殃”,在白天于大
门口挂上一面白旗,夜里挑上盏红灯,当时人们都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便望而却步。旧戏《红灯记》就是说宝童的奶奶要“出
殃“,门前挂了只红灯而惹出的故事。
“殃”出向何方要注意,“出殃”的方向若有人家,就要通知他们防避。防避的办法是于院子里高高挂起一块红布或一张
面箩就安然无事。据说“殃”十分厉害,人碰见人死,兽碰上兽亡,碰到树上枝枯叶焦。常言说:“殃照的小树霜打的草——
都活不成。”
等“出殃”的时辰过后,人也不能直接回家。要从院墙外面先扔进去一根担水的扁担,落在院子里“晃啷”一声,“余殃”
就全部吓跑了。再回家才安然无事。
“殃神”是很不愿意离开家的,临走时他在家里要到处游游看看,然后才拜别灶君,从锅底穿过去走向大门,出门离地三
尺,而且越升越高朝着它要出的方向飘去。
因为它要穿过锅底,在人躲走之前,先要把锅从锅台上端开,用箩筛些细灰撒在锅底,殃通过时,在青灰上留有足迹。
“殃”出西、南为最好,传说是阴间的“极乐世界”,出东也无妨,就怕偏向北方,说是“阴间地狱”,出北方是有罪的,
儿女们就十分难过。
过去有:批殃就有殃,不批就没殃”的说法。又说:“殃批不批都有,只是批了殃,殃就集中起来,一下子出去了;不批
的殃,就零零碎碎地出去,就把魂出散了。出散了魂,就成为天不收地不留的“游荡鬼”,所以不给老人批殃,在当时是不孝
的表现。
以上礼仪完成后,还有不少为死者立碑纪念,以显示孝道的。
这些繁琐的丧葬礼仪,至今仍大致沿用。看来丧葬制度的改革、破除迷信的宣传还应加大力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