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 葬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h9&A=7&rec=111&run=13

把灵柩送到茔地埋掉,叫“出殡”,是丧事中的一件大事。
出殡这一天,亲朋好友,街坊邻居该上供的上供,该拿礼的拿礼(祭品),都要前来“送殡”。事主人缘的好坏等等问题
都能在此事中表现出来。即使是一般的家庭,在这一天里,事情也特别复杂。
设礼桌:即设收礼的帐桌儿。专门记录前来送殡的各种关系人员的姓名和所拿礼品,一笔一笔都要记在帐上,叫“礼单”。
凡是“往礼”之事,都要开设“礼桌”。送殡的客人,也要拿着祭品到礼桌上去登记,然后等候致祭。执掌礼桌的记帐先生,
除把礼单记录清楚,还要帮助执客把主人的事情办好。
请执客(又称执事):执客俗称“照应客的”,是对红、白大事主持人的称谓。做执客者,知书达理,见多识广,办事干
练,能把纷杂的事情办得有条不紊。他受主人之托,既管内又管外,对内安排席面的好坏、用料的多少(待多少桌备多少菜)、
场面的安排、勤杂人员的分配、烟茶的供应等;对外指挥客人的礼节、安排客人的坐次、指挥鼓乐、公祭、仪工、厨师的行动
等等,使整个事情自始自终按部就班办理得完善美满,不能丢主人的面子。
祭灵:凡来“送殡”的客人,都要到灵前“祭灵”。当把某客人所拿的祭品摆上供桌,执客要请某客人前来“祭灵”,拿
有鞭炮的要放鞭炮,鼓乐班也要伴随“祭灵”吹奏。有了鼓乐班子,一般客人为使鼓乐多吹打一会,就要行大礼,在灵前多跩
乎几趟,要做到三上香,四祭酒的礼节才行。但是女婿和外甥却不能那样做,不管有没有响器的吹奏,进了灵棚一不上香,二
不祭酒,趴下来便哭,哭完了连叩四首,站起来擦擦泪就走,才算合情合理。因为女婿对岳父;外甥对亲舅妗,心中如丧“考
妣”,哪还有心在灵前蹭来晃去?在“祭灵”的礼节上,该蹭的不蹭上两趟,就显得不光彩,不该蹭的要蹭,人们就会说长道
短。俗话说:“啥样的人,就办啥样的事儿;什么样的客,行什么样的礼。”灵前看热闹的人那么多,就是单挑这种毛病的。
女客“祭灵”,没有男客那么整齐,多是有哭的有劝的。有情有份的人,由于心中实在悲恸,在灵前多哭几声,连看的人
也为之伤心;但是偏有些瓜葛不大的人,哭得却比任何人都恸,拉也拉不起来,劝也劝不住,对这样的哭灵方式,人们对他也
有个评语:“守着人家的灵,哭的自己的情”,肯定自己心里有什么伤心事,借“哭灵”发泄了出来。鼓乐班不给女客伴奏。
上席:也叫“开桌”。客人来全了,就要上席。这边安排拉桌置凳,那边就得让吹鼓手先吃先喝,因为他们吃喝完了,开
桌时还要吹打,叫“侍候宴席”。在这个时间里,执客和主人还要“滤礼单、排座次”。按礼单所记,分出宾客的层次,再按
层次的高低来安排宾客的座位。
一般人家待客,一座客房棚下只安排一个首席,一个首席上只有一个首座,一个桌子上只安排六个客人。于众宾客中选出
六人坐首席,可不是容易的事。按理该坐首席的,少则好说,多了就要分出三六九等了,此时执客要心中有数,让座时要有“虚”
有“实”。
客人在初上席时,其他桌都随便坐,唯独首席没人偎摊儿,执客指名道姓相请也是只应声不入座(表示谦让)。“虚座”
让让就算了,叫做“礼到人不怪”;“实座”那就不同了,生拉硬扯也要叫你坐上去。把首席安排好后,其他客人也就自动入
席。执客再到各席前走一趟,问问缺什么不缺(盅、筷等),然后向上作个大揖,说声“缺礼了”!接着上酒上菜,宴会开始,
吹鼓手已吃喝完毕,便大吹大擂起来。
上席待客在时间安排上,有先待客后出殡的,待亡人入土后客人就散了;也有先出殡、亡人入土后再待客的。俗话说:三
里不同俗,五里改规矩;在细节安排上参差不一,但大致是一样的。
谢客:上席以后,在客人吃喝过程中孝子有两次向众客磕头,叫“谢客”。这是丧事中的一种特殊礼节。
旧式待客的方式,多是十个碗,这十个大碗里有两个“主菜”,即俗称“碗头”的红烧肉。两次“谢客”要紧跟两次上“碗
头”。第一次“谢客”为“大谢”,就是各类孝子分别谢客。第二次谢客就简单多了,“孝弟”除外,其余孝子、孝孙一起同
谢,行跪拜礼。
出殡:客人散席后,就要安排出殡。出殡的过程也比较复杂,现按程序的先后分述如下:
1、起魂。就是把倒头后押在土地庙前的“魂”再起回来。由长子打幡在前,众男女孝子随后,去到“压魂”的地方,把所
压的那张纸就地烧掉,大家再一路哭回家来。
2、作起灵揖。把所有来参加“送殡”的客人和“摆米面桌”、“摆路祭”的人员,都请到灵前来,大家共同在灵前作一个
揖。
3、拆灵棚。由帮忙的和仪工一起把灵棚拆掉。凡拔去木桩的每个桩坑里,都要撒上一把酵粉,取“死后大发”之意。
4、打棺。在“封口”后,都要在棺盖上面撒把“红高梁”(取吉)。临出殡时由长子媳拿把专备的新笤帚,从材头一下扫
到材尾(不准扫第二下),把扫下的粮食接在一个簸箕里,再倒回粮食囤去,叫“材(财)粮还仓”。
5、搭材布和“出殡礼”。扫完了棺,随即把备好的三尺白布和钱若干,搭放在材头上,叫“出棺礼”,这是表谢仪工的薄
礼。
6、起灵。一般的棺材由仪工们扛头的扛头,掉尾的掉尾(出门时棺材两边站不少人),叫“大扶手”,若是棺材大,料湿,
还要上杠子,抬出“灵柩”。女以宗媳为主,互相拉扯着叫“捞灵”,尾随在灵后,这样灵前灵后一片哭声。走出大门,走向
大街,走向灵架前……在“起灵”的同时,要安排个专门“藏凳”人,灵一抬起,马上把棺材的前后两只板凳拿开藏起来,日
后前面的长凳留给儿子,后面的短凳等闺女“复罢三”拿走。永远不使这两条板凳见面,叫“两凳分开,儿女没灾”。另外再
安排个婶子或大娘,等“起灵”出门后,留屋里哭上几声,叫“起灵哭屋,全富得福”。也有说:屋里如果不留人哭,死者的
魂就走不净。
7、摔老盆。当棺材放稳在仪工架上时,由长子左手扛幡,右手拿着预备好的九枚青铜钱和一个小盆(或一块从土地庙上揭
来的瓦),照着材头使劲一摔,九枚钱四下乱飞,这样就算“摔老盆了”。这样的钱叫“寿钱”,和“喜钱”一样,说是缀到
孩子的帽子上,孩子能成人。俗话说打幡、摔老盆是一个人的事。其实这活就是没有两个人去干的。
在“摔老盆”和一哄而起的抢“寿钱”之际,若有为继承遗产而闹纠纷的,往往趁此下手夺幡,使其防不胜防。
8、泼浆水。起灵前用一只水桶盛些刷锅水,把材头前那碗“倒头面”倒进去,再泡进几块剩馍,拿点钱找两个小孩抬着走
在灵的前面,泼在灵架前的大街上,叫“泼浆水”。过去,泼出的馍、饭也有人拾起给孩子吃,也说吃了成人。
9、门祭。是灵柩出门后的第一次大祭。长子带领众孝子共同祭奠,行二十四拜大礼。据说此礼最重,唯臣对君,子对父母
才行此礼。“二十四”拜礼的套路行起来非常复杂,精通的人不多,所以在当地,除非一些“书香门第”及讲究的人家,才举
行此祭礼,一般百姓家出殡,多不设“门祭”。
10、米面桌。是在出殡时由街坊摆在大街上的一种祭祀仪式。
所谓“米面桌”是用两盘米,两盘面扣在四个盘里放于祭桌上作为祭品,由主家聘请的摆桌之人自己办理。村子大,街道
长就聘六人,叫“六张桌”。一般村子多用“四张桌 ”。
摆“米面桌”的人,多是在村里有点名望之人。在米面桌前行礼,长袍短褂,作揖叩头,文质彬彬,出于礼尚往来,也应
有陪礼之人。孝子当然不能出来,多由女婿相陪,米面桌上所行的礼,多九拜、十三拜大礼,至少行个“花五拜”,陪礼的客
人要跟着摆桌人的礼节,作揖、叩首、起立,依样而行。
11、路祭。就是灵架出村后,去坟地的路上所进行的祭祀。
于灵架经过的路旁,搭起一座座的“路祭棚”,四座或六座。摆“路祭”者不是主人邀请来的,多是与死者生前友好的士
绅;或者因儿子荣耀,“名子敬父”的社会名流、故交、挚友自动设棚祭祀,以表情义。祭品皆名贵之物,有“响糖供”、“糕
点供”,皆名点心店的特制食品;还有花红、仙桃、荔枝等远地购来的“鲜果供”。一件件,一盘盘,色香味美。灵架走一站
祭一站,祭祀人既是靴帽蓝衫之流,陪祭者亦应顶戴花翎之辈,磕头礼拜,飘逸文雅,庄重肃穆。这样的场面,非一般百姓家
所能办到。
12、捞灵。送殡“捞灵”是女孝子跟在灵车后的一种送葬方式。
从“起灵”到墓地,女孝子便一个个地跟在灵柩的后面拉紧灵车不能松手。如果中途有人被甩掉了,叫“脱灵”,不能赶
上去再拉上,只能跟在灵车后边走。老人说:“脱灵再拉灵,一辈子受苦穷”!所以在起灵时亲闺女、亲媳妇都要站在最前面
紧紧地拉住灵车,以防中途脱手不能把父母送到坟茔。
新茔地,忌孕妇。女、媳如怀有身孕者,捞灵至茔地地头松手,坐在地头边哭边等,殡埋完后再和大家一起回家。
13、抢穴。灵车或灵架走到墓地,离墓坑不太远的时候,要紧跑几步叫“抢穴”。原来是“风水先儿”对个别“新茔地”
用的“破法”,叫“赶风水”。说“风水”乃活动之物,走得慢了赶不上它就会溜走,跑得快了就会抢占了它。为了抢占“好
风水”就形成了抢穴的习俗。
14、下葬。棺材行至墓穴前,灵前灵后的孝子都离开棺木,停止哭声。仪工们先把罩子拿去,和其他“社火”归拢到一起
准备焚烧。把棺材平稳地抬进墓坑里叫“下葬”。
“生前一个被窝睡,死后埋在一个坑”才是真正的夫妻。凡是埋进老坟地里的坟,必须是“夫妻坟”。独男或单女是不能
入老坟的。假如只有男的,女的半路散伙走了,或只有女,男的失踪在外,这样就没有“配坑”的。如没有儿女的只有离开老
坟,孤埋在一边,若有儿女的,就到外面抓把土作为父(母)的尸体,或剪个纸人,捏个面人,把它装进棺材,给父亲或母亲
作为“配坑人”埋进老坟里,才算尽到了儿女的孝道。棺材入坑放平后按要求对好“向口”,再请来娘舅验收一下,看还有没
有什么不放心或遗忘的事儿。娘家人发了话,才能动土封埋。这些规矩都是一定要遵循的。
15、破土。打墓时长子掘第一锨土,叫“破土”。到封墓时也由长子从墓坑的四个角里每角先封进一锨土,也叫“破土”。
“向口”对好后,孝子们手里拿的“丧杖”(也有叫“哀杖”的),腰里束的麻绳,除了留下长子的,其余的统统扔进墓
内。还有放在纸斗里带来的“长明灯”和“倒头面碗”,也一起放到墓下的材尾;长子扛的幡,插到材尾处。一切放停当后,
长子和长媳,从墓坑的东南开始,一个“破土”,一个“抓土”,丈夫把土平进墓坑,长媳把土抓进衣包里,抓完土后包着马
上哭着回家去(路远的用车送),把土撒进粮食囤里(传说此土可以“发囤”),再头也不回哭到坟地来。有的为了省时简便,
封完墓回家后撒进粮食囤里。
当破土、抓土后,仪工们马上动手封墓,居高临下,越快越好。这边开始封墓,那边点燃“社火”,孝子又是一场生离死
别的恸哭!
16、移葬。也叫“起坟”。一般是夫或妻一人死得早,或因死于外地等其它原因没有埋入正穴,也有的因“风水”或其他
妨碍而挪坟的等等都称“移葬”。
夫妻没有合葬者,趁“热丧”、三周年、清明节或十月一,把寄埋在其他地方的尸骨起出来,合葬在一起,是做儿女的应
办的事。
“起坟”所剩下的墓坑叫“空墓”,不能即时填平,有个忌讳语说:“空墓填平,家败人穷。”
死在外地,多用“拾骨尸”的办法把“骨尸”一块块记上号拾到蒲包里,背回家来,再按号埋在棺材里。找不到坟头或不
知死于何地的,就在当地抓把土回来,放在棺材里配成“夫妻坟”合葬入老坟。
17、“夹骨葬”。“夹骨葬”是先死妻再续娶或一夫多妻制的产物。它是指人死后将夫的棺木埋在中间,两妻或多妻埋在
左右。这样的埋葬方法叫“夹骨葬”。忌讳语说:“夹骨葬,人不旺”,是埋葬方法的一大忌。正常的方法是:夫埋于上首,
后妻(妾)依次下排。
18、行辞墓礼。墓很快封好了,孝子们仍恸哭不已。所有前来送葬的客人一起行个“辞墓礼”。“亡人入土为安”,丧事
办到这里,才算大体完成了,当儿子的才算尽完了“大孝”。
孝子们把坟前和纸斗里烧剩下的纸,分别往各个老坟上都烧上一把后,男女孝子不脱孝服,一起走回家去。在路上若碰到
了人,不论男女老少,都要向他们磕头,叫“孝子的头,满街流”。孝子磕头是为老的“磕路”,头磕的越多,老人在阴间的
路就越宽。对给摆“米面桌”的人,理应登门拜谢,但因全身孝服,不能进别人家的门,也不能离开大路,就在大路上朝着该
家的门口磕个头,不管见人不见人,就算谢过了。
回去家里,老人的被窝人死后三天不能动。传说人死了,他的魂还藏在被窝里面,掀了被窝魂就无处存身了,所以送殡回
来后才能动他的被窝。老人枕过的枕头,动被窝后要把它撂到所住的房顶上。民间一般都这样做,是不是“高枕无忧”之意,
亦或是让死者升天,谁也说不清了。民间还有“儿子的家当,闺女的衣裳”之说。儿子继承了家业,父母生前所穿的衣裳是闺
女的。这时全部拿出来,姐妹几个均分,等复完三走时一定带走。“闺女不复三,娘家穷个干”。已经出嫁的闺女,一定要住
到三天,等给爹或娘圆了坟再走叫“复三”。在三天“圆坟”出门走时,把分得的衣裳和材尾的板凳一定要带出娘家门,因为
“复三”出门的闺女,非到“哭七”就不能再进娘家的门了,所以圆完了坟就回自己的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