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殡葬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h9&A=7&rec=110&run=13

烧纸和守灵:村里死了人,街坊邻居除了有忙就帮外,还要举行两次大的烧纸活动。第一次是于死后的第二天上午,叫“吊
孝礼”;第二次是在出殡的当天上午叫“送路”或“辞灵”礼。如果只放三天,就一次辞灵礼就全当了。一个家族的,就男一班
女一班集中起来,各人拿把纸,叫“纸礼”,外氏姓只出男不出女,也一班一班地集合起来(亲近的或住在一片儿的),共同
买些香、箔、纸和火鞭捆在一起叫一个“四事儿”。这样一班班,一伙伙到灵前共同哭拜一番,叫做“烧街坊纸”。有特殊关
系的,如沾亲带故、生前好友等,就不参加街坊行动,要单独拿礼,以作表示。按“见丧就有孝”的规矩,对凡是前来吊孝的,
都要发给块白布,只让吸烟、喝茶,一般不予宴席招待;对拿“四事儿”或个别拿礼的要上“礼单”,事后按“礼单”送份“肉
馒头”,以示酬谢。如果行大事,待街坊,那么“街坊”也要挂幛子、拿厚礼叫“供局儿”或“公祭”。
五服以内的晚辈人都是“孝子”。除一天三烧纸,三哭灵外,还要守灵,也叫陪灵。就是穿上孝衣,戴着孝帽守住灵堂寸
步不离。男客祭,男孝子陪着哭;女客到来,女孝子陪着哭。孝子越多,哭声越大,悲哀的气氛越浓。灵堂之上不但庄严肃穆,
还要轰轰烈烈,才是办丧事的样子。
在停丧期间,白天如此,夜里也要灯火不断,子侄们还要守护在棺侧轮流值夜,余则和衣而眠。
送盘缠:有些地方叫烧纸骨朵。盘缠本来是人在旅途的路费。人死了给他送“盘缠”,是送给他到阴间要使用的钱。为什
么非要死后的第二天晚上才送呢?据传说人死后对自己的死并没有感觉,阎王爷也没有收他到阴司去,到死后两天的夜里才派
“鬼使”来把他领走。当他拾完了子女亲邻送给他的许多银钱之后,才高高兴兴地随“鬼使”去阴间。途经第一关叫“望乡台”,
他站在“望乡台”上看见儿女对他哀哀痛哭,才知道自己走上了黄泉路。他站在“望乡台”上望望再也见不到的儿女,再望望
离而难归的家乡,才无奈地恋恋不舍地随着“鬼使”走向“阴曹”。民间有歇后语说:望乡台上打莲花落——不知死的鬼。
送“盘缠”先要做好准备:凡是给报过丧的亲友,都要拿着箔、纸、冥钞,于天黑前赶到。邻居、宗亲也再次送纸,儿女
们更要大量买来这些物品,把金箔制成大小元宝,把烧纸剪成钱币,清点出数目(说多少便是多少)分类记帐上单,到烧化时
一包包、一捆捆地装进送“盘缠”的轿车之内。
吃过了晚饭,男女孝子、亲戚、朋友再加上来看热闹的街坊邻居,都聚在灵堂前,如有鼓乐班子的还要吹吹打打,在家里
先祭奠一番,如果三天出殡,这场祭奠既叫“送路”也叫“辞灵”。放的天数多了,等出殡前一天晚上还要举行“辞灵”仪式。
客人逐一祭完后,由长子扛起幡,抱上纸骨朵领先,其他孝子一路走着,一路祷告:“爹(或娘、爷、奶)拾钱去吧……”。
送“盘缠”的现场有设在自己家门前大路上的,有设在“土地庙”门口的;也有设在村中十字路口的等等,各村有不同的风俗。
但在现场上,送“盘缠”的“车马”(纸扎活)要朝东南方向放着,于车、马的正东方向摆上供桌和供品,再围着车马划出一
个大圆圈,圈里属阴,圈外属阳。众孝子分男左女右围在圈外跪下,客人站在供桌后面,先把所有纸钱装进车内,外甥是“掂
纸斗”的,于圈的四个角里先烧上四把纸,是打发小鬼的钱,使他们不要乱抢那些不属于他们的金银财宝。接着“送路”开始,
由长子领先,肩上扛着“幡”,怀抱“纸骨朵”,手提“丧杖”围绕车马转上三圈后,再把这些东西由次子接过来照送三周。
以下需要所有子、女、媳妇、孙依次照样一一相送。直到轮完为止。在转圈的同时,嘴里还不断地祷告:“爹(或娘),送你
咧,送你咧……”闺女和媳妇还有顺口溜的祷告词:
“爹,送你咧,送你一里又一里,金童玉女来接你。”
“娘,送你咧,送你一山又一山,高高山上去修仙!”“送你一程又一程,高高山上去修行。”
大家都送完后,把幡仍交给长子扛着,“纸骨朵”连同纸扎的轿车、马和赶车小儿一起烧化。一边烧,众孝子跪在周围看
着,并不停地祷告:“拾钱吧!……拾钱吧!不要慌!拾净……”并把赶车小儿的名字和各类金银钱钞的钱数,写在纸上给他
念了后扔到火里。现在因扎的小汽车、电冰箱之类现代化的东西多,所以有的孝子还念叨着:“爹呀爹呀你注意,开车时,手
握方向盘,脚踏离合器,奈何桥上你慢点走,免得出事儿着急。”祷告他好好收存和使用。这边烧着祷告着,那边客人行着“送
路礼”。这时的礼很简单,一般由娘家人或女婿带领,众客随后,共同行礼,不举哀(不哭)。礼行完了,火也熄了,有的还
祷告老的“打个旋风”,让儿女们看看。有时还真的见纸灰一阵阵乱飞。这样大家看了认为死者真的“来拾钱了”,心中很高
兴。其实这是热的火焰和冷的空气对流而形成的自然现象。看到这种现象时,大家认为钱已拾完了,于是便一起哭起来,一路
哭回到家里。
封口:把棺材的上盖和下棺口扣死,叫“封口”。
送完了“盘缠”,大家共同在灵前大哭一阵后,接着就要作“封口”的准备。自从亡人入殓以后,棺盖只是盖上了,而没
有扣死,叫“留口”。留到了送完盘缠,所有该来的都到齐了,在这个时候,大家共同再看一看死者的遗容,也是最后一次告
别。从东明县大部分地区来看,封口多在出殡之前,相当于和遗体告别。
于封口前要正冠,也就是把老人的穿戴再加以整理纠正。在这个时候,所有的亲人都来到棺前。棺盖打开后,把“蒙脸纸”
和被子揭开,露出了死者的遗容。先把系“噙口钱”的红线从耳朵上摘下来,再把“绊脚绳”解开,把帽子、衣衫、鞋袜等从
头至脚整理一遍,直到亲人们看不出任何毛病为止。
接着是净面,就是给死者洗脸。拿只净碗从水缸里舀来净水约一小口(只舀一下),水碗里放上三蛋儿干净的棉花球,由
长子(或长媳)作净面人,从水碗里捏出一蛋儿棉花球先在眉头上搓一搓,随即扔掉,其余两蛋儿再搓左右两腮,棉球同样扔
掉,“净面”碗里所剩的水叫“净面水”,净面人要把此水喝了,就是“孝”,不喝泼掉为“不孝”。虽说是净面水,但一滴
也没沾死者的边儿。只当喝口生凉水。现在一般都不让喝。
净面后,要特意请舅父大人(或娘家其他人),再看一看,他说同意后才能“封口”。娘家人不说话不能“封口”。
“能隔千里远,不隔一层板”,封住了口,只隔这么一层板,就再也不能见面了,“生死离别”其情哀恸,顷刻之间,儿
女们守着棺木,又是一场痛哭。
辞灵:出殡头一天,晚上在“灵堂”前举行的祭灵仪式,叫“辞灵”。
若在三天出殡,连“送盘缠”带“辞灵”都是同一天,就一次举行。三天不出殡,停放的时间长,“辞灵”就另选时间举
行。“辞灵”之日,客人也和“送盘缠”一样,照样到齐,仪式比较隆重。儿女、儿媳及干儿、干儿媳都哭祭、行二十四拜大
礼,其他孝子按辈份远近哭祭行礼。办丧事行叩拜礼的习俗至今仍在农村流行。当地按辈份行礼,分别为二十四拜、十二拜、
九拜、五拜等。种种拜礼中又可分为花拜和懒拜。花拜礼有多种类型,懒拜礼比较简单易行。
二十四拜礼中花拜有“金炉插香型”、“宝葫芦型”、“九炷香型”等。但因其套路复杂,农村多用懒拜法即环周型。方
法是从左起转三周,九举香,前九叩、中六叩、后九叩,单头单拜。十二拜礼最简单者为“三炷香”型,从左起、再右、中竖
直走三趟,三举香、前三叩、中六叩、后三叩。九拜礼中最简单的是“三炷香”型,也称懒九拜,即左、右、中各竖走三趟,
每趟叩三个头。为前三叩、中三叩、后三叩,套路和十二拜“三炷香”型相似。五拜礼中懒五拜较简单,在灵棚前先叩两头,
但不得连叩。进灵棚后叩一头,出灵棚再叩两头,但不得连叩。花五拜中有“锋棱”型、“三炷香”型、“响鼓”型、“降伞
型”等。如果不熟悉拜礼方法,一般常用“连四叩”的拜礼。即一揖后跪下连叩四头。
辞灵时一般要请班“响器”吹一吹;有请来僧、道做“道场超度”;请“刀山”、“玩会”班子的也有,甚至搭台唱大戏。
在“辞灵”当晚,“灵堂”前灯火通明,鼓乐班对着“灵堂”,所有客人要一个一个的到灵前行“辞灵礼”。街坊男女老
少一旁围观,看谁的“礼”行得好,吹手便使劲地吹,有人行错了礼, 吹手便使喇叭嘟嘟,围观者也要笑话,行礼者当场出丑,
因此旧时从当孩子起,就要学习行礼,以备后用。
“辞灵”的这天夜里,闺女和媳妇要在灵前烧七把纸,并且要烧一次哭一场。传说是“哭路”,给父(母)在阴间哭出一
条路。还有传说是“哭窍”,就是人有“三魂”、“七窍”,人死了,“三魂”就离开了身体,“七窍”也不通了。说是烧一
把纸通 “一窍”,烧七把纸哭七次就把“七窍”全哭通了。这样他到了阴间还是一个“聪明鬼”。
仪工:“仪工会”,又叫“仪仗会”、“架子会”,是过去村子里专为殡埋死人的一个公益性群众自发组织。一般村子里
都有。
村里用公钱置办一套“仪工架子”,再选一两名懂得丧葬礼节的人当“仪工头”,选一班身体强壮的年轻人当“仪工”,
当仪工不要什么技术,有力就行。八条汉子在“仪工头”的指挥下,或起或停,统一步调。给谁家殡葬人,只须管顿饭吃,没
有工资报酬。如果碰上了炎热夏天,死人化了尸,或者使用了大而沉的棺材,是一件既脏又累的苦差使儿。事主在确定好出殡
日期后,要找到“仪工头”商定。
打墓:本地安葬老人一般都是土墓。“亡人入土为安”,死了人挖个坑埋入地下,起个坟头,不做什么大的工程,这种方
法现在叫“土葬”。
在出殡的当天早上,由“仪工头”带领众“仪工”,各自带着铁锨到事主家里,由全身孝服的长子领到墓地,不论新老茔
地,穴位已经定好,由长子在穴位挖出第一锨土,叫“破土”,只有自己的人先“破了土”,“仪工”才能动手。
若是新茔地的第一座坟墓,要把墓坑的“向口”和长宽在地上划出来,使“仪工”按样开挖,若是老茔地,要按老坟的规
矩而行。
有关“打墓”,还有许多规定:即老坟地要按照老坟地的“向口”,不管埋在“祖坟”的左或右,新老坟的距离为五尺,
向前错出的标准是,新材头要搭住老材头的尾,叫“首尾相连”。一个墓坑里的“夫妻坟”若先死了一个,墓里就有个老棺材,
再打墓要以见了“老棺”为准,放新棺时两棺的材头要齐。两棺的距离是材头一竖脚(三、四寸),材尾一横脚(七、八寸)。
祖墓的埋葬方法都是男左女右,子孙进老坟时,不论埋在祖坟的左或右,一定要男棺靠里,女棺靠外,埋坟也好象坐“家宴”
一样,父母居中间而坐,儿子靠父母坐,妻子靠丈夫坐,从里到外,这是打墓和下葬的规则。
八九个人一早晨挖一个墓坑,如果不是“冻土”,就当地土质而言,活并不算太重,但中间要送一次馍。送的馍不能用篮
子拎,布袋装,要盛在一只斗里,再盖上一件孝衣掂着送上墓地。馍是每人一个(算准的),不多也不少。打墓回来的早饭,
除了有馍、有菜外,还必须有不加盐醋的甜面条饭,吃饭人也不能就锅盛碗,必须先盛到一只木桶里(水桶)放到厨房门外,
让吃饭人到桶里去盛。家家都是如此,执行比较严格,其因何在?有待查考。
也有些用砖墓的,就是先挖好个土墓坑,在土坑里,用砖砌成个刚放下棺材的砖池,叫“墓池”。听说有未死前早就修好
的这样的坟墓,下葬时很作难。到后来都是先在棺下铺好砖底,等下了葬再把墙和顶砌起来。这样做是为了保护棺材,不直接
埋在土里,不易腐朽,多延年代,此乃有钱人家所为。
还有一种仓棺墓。有史记载,一些古帝王、大臣,在未死之前就为自己建造大墓穴,到死后除把尸体放进去,还要放进很
多奇珍异宝,还要活畜、活人作“殉葬品”。现在所谓的“出土文物”多是从这些墓穴里挖掘出来的。
另有一种叫丘,也称“浮厝”,它是用砖封存起来的地上坟墓,是一种特殊的殡葬方式。采取这种办法者,往往因为一些
特殊缘故,如年景不好,世道荒乱,茔地未决或暂时积水不能及时安葬等,才暂时丘存起来以待时机,再行殡埋。凡“丘”多
是“孤丘”,决没有以“丘”作老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