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的公共设施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h9&A=7&rec=11&run=13

过去村庄的公共设施不多,一般只有土寨、圈堤、水井、寺庙、村公所、场院等。
寨,是围绕一个村而建的公共防御性建筑。明、清以前,主要是一些官宦、富商、名门望族所居住的村庄建寨,明清以后,
官府放开了建寨限制,人们为了在乱世中防匪防患保家护民,求得一村平安,便纷纷建寨。据统计东明全县有149个村叫某某寨,
另有许多不叫“寨”的村也有寨,全县建过寨的村庄约在三分之一左右。
建寨要耗费巨资,这笔开支要由全村人集捐。富裕户还好说,贫穷人家只好东挪西借或以工代赈。即使这样,为了有个安
居的环境,大家还是愿意出资出力的。
寨的规模有大有小,一般由寨墙、寨门、炮楼、寨海等构成。土寨一般防卫森严,易守难攻,在对付小股兵匪、盗贼时确
实能起到一定作用。如东明集镇西郝庄的土寨,建于清道光十年(1830),建筑历时数月。寨墙顶宽3米,下底宽8米,高5米,
东西长400米,南北长300米。寨顶外沿有2米高的拦墙,留有垛口,供站岗巡逻时向外瞭望。东西设有两个寨门,南北建两个炮
楼。寨门高5米、宽4米,能并排行走两辆太平车。上面五根木梁,方椽平棱,严密无缝,青砖盖顶,牢不可破。外表弧形圆透
花墙,很是壮观。东寨门石匾上有“迎旭”二字与西寨门“送爽”二字对应。有顺口溜说:“大郝庄,真威风,远看村寨像座
城。斗大郝字门旗飘,高空悬挂红纱灯。铁裹门,帽子钉,摆着八个大白龙(土炮)。南北炮楼藏玄机,暗道机关武器封。日
本鬼子敢骚扰,脑子开花滚东京。”然而单凭土寨并不能完全保证村里人的安全。1944年驻在该村的八路军与驻东明集的国民
党军在郝士廉进行了一次战斗,国民党军大败。事后他们恼羞成怒,拆走了西郝庄的寨门,拉走了砖和木料,使村民用血汗筑
成的村寨毁于一旦。
解放后,世道太平、人民安居,各村土寨已完成其历史使命,慢慢都毁掉了。
圈堤:为了防止洪水淹村,一些村修了围村堰,本地又叫圈堤。圈堤把村围了起来,洪水来了比较安全。如李连庄、孙庄、
吴庄三村联合在村南、东、北三面筑起堤,西面紧靠黄河大堤,这样使三村少受了水患之苦。
水井:人类从逐水而居到凿井而饮,是走向文明的一大步。《易经·井》曰:“井冽寒泉,食。”“井渫不食,为我心恻。”
井和人民关系最为密切。本县小井村是明朝永乐年间李、赵、杨等姓靠近一眼小口水井建村,因水质甘甜,邻村居民也争相食
用,故以小井为村名。双井村是明朝洪武元年(1368)单氏从山西洪洞迁来时,村前并排有两眼水井,一甜一苦,人们依井而
居,所以以“双井”为村名。井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必不可少,过去每村至少一眼水井,供人们生活使用。打井淘井村民
共同出力、出资。每至正月十五,大家都要到井上去散灯盏、烧香,敬奉井龙王。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以
后有了压水井、自来水,如今自来水设置代替了老井,成为村内公共设施。
寺庙:本地村庄多有大大小小的寺庙,如关爷庙、龙王庙、土地庙等等。遇到水旱蝗灾或家中有什么不解之事,都去庙中
烧香许愿,祈求神灵佑护。特别是土地庙,村村必有。
村公所:是村里会首(村长)办公、召集群众开会商议解决大事的地方。有的村设在家族的祠堂里。
场院:是给五谷脱粒的地方,也就是打场用的。一般场院都比较宽阔平坦,用时需要碾轧。场院有的是同族共用的,有的
是一家一户的,但自己打过了场也准许别家无偿使用。
以上是村庄过去最基本的公共设施,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设施有的已完全消失,有的已改变了用途,只有那矮小的土地
庙还时有所见。而新的方便群众的公共设施却在不断涌现,如村里的小学校,高低压线路、变压设备,及村里的硬化道路、街
道、文化大院、体育设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