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后料理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h9&A=7&rec=109&run=13

“一家有事,百家不安”,凡丧葬大事,邻里们更要一齐向前。当父母新丧之际,儿女们都处在极度悲痛之中,这时族中
的老上司(族长)就该出面了,指挥着邻居们办理一切后事。
1、丢噙口钱:人死后,要赶紧把预备好的“噙口钱”丢入死者的口内,不然牙关越咬越紧,就丢不进去了。
“噙口钱”是一枚青铜钱,穿上一根红头绳,由长者把钱丢入口,把头绳挽成个圈儿,按男左女右的规矩,挂在耳朵上。
有关往死者的嘴里丢“噙口钱”的事,民间有两种传说:一是钱称为“宝”,把钱丢进嘴里叫“口中含宝”,寓吉祥之意。
二是说人死了就变成“鬼”了,“鬼”还要投胎另脱生,再变成人,如果不放上“噙口钱”,就成为“空口鬼”。
2、盖蒙脸纸:人死后,要把他们的身体捋顺好,使他面朝天躺着,丢完“噙口钱”再立即用一张黄纸把脸盖上,叫“蒙脸
纸”。因为人死后脸色慢慢要变得难看,亲人们看到他的面容,未免有些伤感或害怕。只有死人才用纸把脸盖上,有让他安息
之意。活人忌讳用纸盖脸。
3、烧倒头纸:烧纸就是给死人送钱,所以吊念亡灵要烧纸。人刚死后,亲人们都感到极度悲痛,所以就赶快烧上第一把纸
叫“倒头纸”,让大家痛哭一场。
4、穿衣服:人死了,很穷的人家才“原身打原地”地埋掉,一般的人家都要给死人换一换衣裳,另换的衣裳叫“送老衣”,
即生前准备好的“寿衣”。给死人脱原衣换“送老衣”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要找来有经验的老人按一定程序去做。
“送老衣”上身四件,下身一条棉裤是一定的。取一年四季保平安之意,贫富都是如此,只是在衣料的质量上有差别。而
且要两头见棉,即棉裤、棉袄,冬夏都是如此,取“以棉(眠)为安”之意。
上身四件为:贴身布衫、大棉袄、大布衫和马褂(女用女服),穿衣前要把这四件衣让大儿(长媳)先一件一件地穿在身
上,用针缝合在一起,然后脱下,一次给死人穿上。穿裤之前,先拿到院子里,撑开裤腰让儿女们都看看裤裆,叫“儿子看看
裤,心里不怵”,就不害怕了。
5、绊脚绳:死了不入棺叫“停尸”,入棺不封棺口叫“留口”。在这时要在死者脚脖上套上麻绳,叫做“绊脚绳”,以防
“炸尸”。
传说人死后,停尸期间,如果遇上响雷或者猫、鼠从身上跳过,要“炸尸”。“炸尸”就是死人突然站了起来,碰到什么
东西或人,就抓住死死不放手叫“死不丢手”,非常吓人。这种现象,现在都有科学的解释。为防“炸尸”,所以要用麻绳把
脚绊上,到棺材封口前再解开。
6、隐身草:人死后在家里停放期间,要在尸体上放上“隐身草”.所谓“隐身草”就是用一把谷草(干草),中间用麻捆
住,把草分为三角形拉开,立在尸体上面,入棺后也立在棺材上面,草的上端放一把纸。
这把草从成捆的谷草里往外抽时,只准抽一下,多了不准放下,少了也不准再抽。凡给死人用自己家里没有的东西,就要
拿钱去买,即使抽邻居家一把谷草也是如此。拿出多少不论,点到为止。
传说,人死后魂就离开了身体,但是他并不知道自己已死,只觉得很轻松,就到处游玩。为了使他玩得愉快,暂时不让他
看到自己的遗体,就用这把草先隐藏起来。另一种说法是:人死后两天以内鬼魂还不能进“阴曹地府”,在阴间也不能胡游乱
逛,又不能附体。所以扎上把“隐身草”让他暂时隐身。
7、入殓:把穿戴好的死人抬进棺材,叫“入殓”.入殓前,可把棺材停放在适当的地方(主丧放在正屋的正当门入殓,不
到出殡棺材不能再移动)。如果是热天为防止尸体腐化,先在棺材底垫一层青灰(现在多用塑料布),以防腐液洒漏。灰面上
铺上褥子,褥子上再摆上“垫背钱”。“垫背钱”是九枚青铜钱。摆放的方法是:头下一枚,两膀下两枚,腰下一枚,两胯下
两枚,臀部下一枚,两脚跟下两枚,使九枚铜钱在身体下面呈梅花形驮住身体。
放“垫背钱”,意为“身后钱”,再转生就能转生到富家。小孩子,尤其是胖娃娃的背后,常有一片“青痣”,人常说是
前辈子“垫背钱”留下的痕迹。也有说:“钱垫背,后富贵”,用了此法,后代子孙能荣华富贵。
枕头的下面先垫上一条死者的棉裤,叫做“垫条裤,辈辈富”,棉裤上面再放上枕头。给死人的枕头,是用一块对方白布
对角缝起来的,呈三角形,里面填上一把籽棉,把中间撑起来作为鸡肚,下面一个角作为鸡的腿,上面一个角用红布缝上鸡冠
和鸡嘴,再画上两只鸡眼睛,另个角也用红布条缝上鸡尾巴。这样的枕头叫“打明鸡”.头下枕鸡,为“大吉大利”。这只“枕
头鸡”头朝右尾巴朝左地放着。棺材放进南北向的墓坑里大头朝北,正好鸡的头是背着太阳的,鸡看见明而啼,使他背着太阳
见不到亮光,就不“打明”了。人也老是睡着不醒,取“永远安息”之意。一切安置停当后,再抬尸入棺。
尸体入棺,也有一定方式:先在尸体下面放进三个“麻把”(即三绺麻).由六个人各提住一个麻把的头儿,由大儿子(承
宗人)捧住头,慢慢的把尸体放进棺内。入殓“捧头”、出殡“打幡”、摔“老盆”,都是长子一人的事,如长子在,任何人
不能代替。
8、打狗饼和麸子:尸体入棺放稳后,两只手里还要分别拿上两样东西,即“打狗饼”和一兜麸子.为何要拿这两样东西呢?
传说鬼魂到了“阴间”,便由“鬼使”领着先上“望乡台”看看家乡,再过鬼门关,进“鄷都城”,去见“三曹官”,经专管
鬼魂的“三曹官”拿出“生死簿”来,检看在阳间的一生中的善恶功过,若是“善人”就让金童玉女领上“金桥”升入“天堂”
享福;若是作恶之人,命“鬼使”拿“狼牙棒”打入“奈河”,再去见“十殿阎君”,经“十殿阎君”一殿一殿地审理后,若
是罪恶深重者,便打入“十八层地狱”受罪。进一层地狱,受一遍苦,途经 “恶狗村”,村里许多恶狗纷纷来咬,便将“打狗
饼”投给它们;还有“蚂蚁山”,撒些麸子,便能不受其害,顺利通过。
一切都摆放完毕后,盖上被子和棺盖又叫“天板”,但要错出点缝儿,叫“错口”。传说人死后还有还阳的可能,所以要
“错口”以备“还阳”,“死而复生”。
9、倒头面:入了殓以后,要随即做一碗面条,放在棺材前面,叫“倒头面”,属供品,在面条碗里还要斜插上一双筷子,
以备死者使用。
10、长明灯:在放“倒头面”的同时,棺材前还要放上一盏棉油灯,叫“长明灯”。传说这盏灯是死者的“照路灯”,燃
的时间越长越好,从点上就不能熄灭,一直把灯里的油熬干,使其自熄自灭。也不能再添二次油。所以在点灯前在灯碗里要尽
量多加些油。
这只灯和“倒头面”一直放到出殡前。出殡时把“倒头面”倒在“浆水”里泼到灵前的大街上,面碗和灯碗放进“纸斗”
里,带到坟墓,下葬后,放在棺材尾处与棺材一起埋掉。
11、报庙:又称压魂儿。人死后,由长子在灵前拿上一把纸领着众孝子,到村里“土地庙”将这把纸压在庙门里,如没有
庙,压到井台上,压后磕个头,再不回头地转回家。
“土地”和“井王”是专管一村中阴阳两间的`神,又叫“村神”.人死后,要把魂交到它们那里,由它们暂时管理,所以
要“报庙”。到出殡时,再由长子领到土地庙“起魂”。磕头跪拜后把报庙时压的纸拿回,并揭一片土地庙上的瓦拿回。拿回
的纸烧掉,瓦片在出殡时由长子摔碎。摔瓦片也叫“摔老盆”,有的地方是摔一个小盆。这片瓦如摔不碎,千万不可摔第二次,
否则犯重丧。
12、糊孝门:春节为表示喜庆,要贴“花门”,死了人为表“丁忧”,要“糊孝门”,简称“糊门”。
“糊门”就是在人死的当天,在门上要贴上烧纸,表示“丁丧”,不加对联,若是主丧(父母),纸正贴门中心,“丁忧”
三年,三年内每逢过年都不贴花门和对联。若是上又有父母的次丧,就把纸斜贴在门上,而且只贴自己住的房门,“丁忧”一
年。但是有的家庭,在过年时门上贴上用蓝纸白字写成的春联,而不贴“花门”,表示过年的喜庆,又表示正在“丁忧”。在
民间有关“糊门”、“丁忧”的习俗,区分得较为严格。至今人们对这风俗仍非常重视。
13、纸骨朵:人死后,如果在家停放,就立即制出个“纸骨朵”,放在大门以外。
“纸骨朵”是用整块的烧纸,每张一撕三开,连在一起,形成许多小块,用麻绳拴住上角,绑在一根木棍上。在撕纸前要
按死者的年龄是多少岁,就撕成多少小块。看到这个“纸骨朵”,就知道这家正在办理丧事,凡是因外事、闲事而来的尤其是
上门来讨债的人,都望而却步。连要饭的这时也不上门打扰。这个“纸骨朵”,在第二天晚上和送“盘缠”的车马一起烧掉。
14、搭灵棚:亡人入棺后,停放在正房门内,接受祭奠,叫“灵堂”。在房门外面再搭起一座大棚,叫“灵棚”。
设在“灵堂”前面的“灵棚”,是专为前来吊唁的宾客祭奠、礼拜亡灵所设的场所,布置得要庄严肃穆。
棚的正面悬挂上苇帘、灵楼,楼前设上“灵牌”或“遗像”,下设供桌,桌上摆放香炉、蜡烛和各种祭品,有条件的还要
掛上满棚的幛帷、挽联、素旗、皂带等。再加上灵前、灵后、棚周一片白孝服的孝子们的哀哀痛哭之声,正如灵前对联所书:“
灵柩未埋三尺土,哀声先达九重天。”使祭奠者在这种场合之下,油然产生悲恸之情。
15、做孝服:就是给孝子做孝衣,糊孝鞋。
“灵前灵后一片白”,父或母死后,儿女灵前要穿重孝。男子头戴白帽、身穿白长袍;女子白衣白裙(裤)、头扎白布,
男女脚下均穿糊白布的毛口鞋。糊鞋就是在原来的鞋上糊上或缝上一层白布,把原鞋面全盖上。侄子侄女给叔、伯、堂叔、伯
灵前服孝要戴白帽、穿白衫,糊鞋布要短些,留出部分后跟。孙子辈给爷爷奶奶服孝或曾玄孙及重堂叔伯服孝,灵前均戴白帽,
白孝衣穿不穿均可,糊半脚鞋或只糊鞋尖。关系越远,糊鞋面积越小,叫“脚”下有“孝”。“孝服”只有在人死后才能动手
去做。要靠一针一线连成,而且所有孝服要在两天“送盘缠”前穿到身上,可以说时间紧、任务大。自己人又顾不上去做,邻
家能动手的妇女便不请自来。
做这样的活,不能各人拿走一件任意找地方去做,必须在事主的家安个“做活摊”,大家坐在一起去做。把一个个该穿孝
的孝衣、孝鞋做好了,才能把这个“做活摊”撤去。一旦撤去,即使有被遗忘或路远迟到而又应该穿孝的人,也不能再重新安
摊另做了,只有不穿孝。有句俗话说:“孝服掀了摊,再安犯重丧”。
除家族、亲戚中的人要按规矩戴孝以外,其他前来吊孝的街坊邻居和客人及前来帮忙的人员,不论大小都要散给“孝帽”,
叫“散孝”,即所谓“见丧就有孝”。这种“孝帽”不和孝子一样扎在头上,而是把这块白布在祭奠时放在帽沿下,出门便拿
掉。
如果是女丧,娘家人来吊孝的,有的给娘家侄、女、媳也要做“孝衣”。一般只给“孝帽”。男的多是一个“对方”,女
的是“哭个姑,二尺五,哭姑奶,三尺咧”,是散孝的一般规矩。
如果行大事,即加祭、点主、满待客时,为了显示家族大,人口多,就不分远近门氏,全族都掛白了。
16、报丧:农村家里死了人,一般不发讣告,要派人去往亲戚们家里送个信息,叫“报丧”。
人死的情况、年龄的大小、是家里的什么人、放的天数多少、家庭的穷富、应该报给哪些客人等等,情况多种多样,“报
丧”也要酌情而论。例如,在一般家庭里,死了久病的老年人,谁家都有几门常来常往的亲戚和朋友,对这些亲友,都应该“报
丧”。一般说,爹娘病重期间,闺女都应该守在病床前,一直到老。即使“死讯”闺女知道,也要把“丧”报到婆家里。其他
亲戚也是一样,不能认为已经知道的就不用“报丧”了。
“报丧”是丧事中的礼节,也是件郑重其事的事情,民间对待此事非常认真。例如盟友,报了丧他要如期前来(包括周年),
在灵前披麻戴孝,和儿子一样,哭爹哭娘,不报丧他便高兴来就来,不高兴来就可以不来。并因此事,还可以“摔了香炉”。
较远一步的亲戚,如侄女、外甥女等报了丧,她们不来,就是她们的错了,以后可以和她们断绝关系。不报丧的客人来了,一
般还要热情对待。但是主人家已作为“飞客”(计划外的客人)对待了。经过报丧的客人和不给报丧的客人,在拿礼上(祭品)
也有所不同,凡是“报丧”的客人,都要上大供(或拿供礼钱);不给报丧的客人,就可以任意拿了,祭礼的轻重,主人家也
无可挑剔。
17、扎社火(图23):“社火”,是当地人专用的一个土名词,指的是为亡人送葬时所用的纸扎车、马等,俗称“纸扎活”。
做这种东西,既占地方,又怕风雨,又不能预先做好陈列着,还不能耽误用户用。所以要什么,就得及早去纸扎铺订做,人“倒
头”后就要做出商议。
扎纸送葬乃远古时代以生物、活人“殉葬”演变而来。把这些纸人和物品焚烧后,便视为到阴间可以为死者所用,借此表
达儿女们对老人的一片孝心。俗话说:“穷人不可富葬”,这些物品是“活人的眼气儿”,视丧家的财力而定。但是“罩子”
乃遮盖棺材之物,孬好不可不用,实在连最孬的“罩子”也买不起时,用张席片也要把棺材遮盖住。因为“暴棺”就如同“亮
尸”。富者可以扎上几十件、上百件“社火”,只要起上名堂,就可以扎画出来,甚至还可以绸缎代替纸张。
18、看茔地:就是确定埋葬的地点。家家都有自己的老坟地,即祖宗埋葬之所。人死了如果仍埋在“老坟”地里,叫“入
老坟”。该埋在祖坟的什么位置,都有现成的穴位。一般来说,当长子的要守着父母亲的坟去埋葬,叫“守墓”。如果父母已
守着他的父母、祖父母的坟边,这样祖坟里就有许多或至少要有两代人的坟头了,就不算“孤坟”。再往下如不愿进老坟就可
以另选墓地,叫“拔茔”或“采茔”。拔了茔的第一坟头,叫“立祖”。“立祖”的坟在这座墓地里就为“祖坟”。要想“拔
茔”另“立祖”的人,必须具备可以“立祖”的条件,包括:儿女双全、白头到老的结发夫妻,而且不是四肢不全的残疾人;
又是正常死亡。凡有病而死者都属正常死亡,凡上吊、溺水、枪毙、压、轧、碰、杀而死等都属非正常死亡。民间认为,祖坟
有什么毛病,就要影响子孙。有的人为使子孙将来能够封官加爵,出人头地,还请来了“风水先生”,寻找个“风水宝地”,
甚至把“穴位”、“向口”都规定出来。
看“风水”定“穴位”(埋葬点)也和“查好儿”一样,很难找出个十全十美的地方(即后人能当皇帝、居高官、发大财),
只有选择一方有大利而带有小弊的,用点“破法”可以消除小弊的地方,以达大致称心而已。对新“茔地”弊端的“破法”一
般有:转换“向口”、挖墓深浅、栽什么树、埋石头和插上五色小旗或抱只红鞍白公鸡等等,都是人们常用的方法。
有关坟的“向口”,也是埋坟中的一件大事。人常说把爹娘送进“南北坑”,就算当儿子的尽完了孝道。“南北坑”指的
是“墓坑”,正南正北的“墓坑”是没有的,多少都有点斜度。这种斜度就叫“向口”。一般的埋葬方法,“东南向口”的较
多,叫“正向”;但为了“赶风水”,也有埋“西南向”的,叫“偏西”;还有极少数埋成东北或西北向的,叫“倒向”等。
主墓确定了以后,子孙们入老坟都要照样子埋葬。
以“主墓”为主,子孙们进老坟,要遵照“祖墓”的“向口”,分别左右两行,成扇形依次排开。排列的方法有两种:一
是“兄东弟西”,二是“携子抱孙”。“兄东弟西”的埋葬方法(以正向而论),以东为上首,兄长要埋在祖墓的靠东边,其
余不论兄弟几人都埋在西边,依次下排,到孙子辈也是如此.“携子抱孙”的埋法是:以“携”为上首在东方,“抱”为下首在
西方,就是儿子们都埋在东边,孙子们都埋在西边,一律按长幼次序,从内到外。
19、确定出殡日期:死了人要定个“出殡”(埋葬)的日期。按习惯当天死当天就埋的叫“随死随埋”;当天不埋的至少
要放够三天,这三天包括死的当天和出殡的一天。两天是不兴埋人的,叫做“埋一不埋二,埋二犯重丧”。“重丧”就是还要
死人。对此,当地忌讳得比较严格。
死了老年人,一般的要停放三天,如有衣、棺不齐或等待远路的未到之人,也有放五天或七天的。若是富豪之家,外面的
亲朋多,社会的扯捞大,“社火”多,一时扎不出来等原因,至少放七天叫“一七”,也有放“双七”的,还有放一个月或百
天的;也有不论放的天数,搬“黄历”查好选吉日的,但是,如果放的天数太多了,不能天天都让人来吊孝,或五天或七天要
宣布“止吊”。“止吊”就是内外停止到灵前“哭灵”或“祭灵”,腾出时间来备办丧葬大事,如油漆棺木,修造坟墓,修造
灵堂、客厅和备办筵席等事情,直到出殡的前一天,才进行“开吊”(预先都作通知),使客人们如期前来吊丧和送殡。
20、其他:从老人倒了头到出殡,除了做好上述事情外,还有许多要办的杂事都需要一一办妥,如请“执客”、问“仪工”、
定“响器”、找厨匠、租“米面桌”、送姐妹“哭路”、砍幡、糊丧杖、搓麻绳,还要磨面、蒸馍等等,都要办理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