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大事纪要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h9&A=3&rec=634&run=13

历史大事纪要

夏商朝 东明县为兖豫二州之域。
周朝 今东明县地属卫国。
春秋 公元前651年(鲁僖公九年)齐桓公会诸侯于葵丘(今县东南五霸岗村)。
战国 战国时今东明县地属魏国。
秦朝 公元前218年(秦赢政二十九年)始皇帝东游至户牖,霾雾四塞,不能进,故名其地为东昏(今兰考县境内)。
西汉 公元前140年(西汉武帝建元元年) 建东昏县,属陈留郡。
东汉 公元9年(新始建国元年)王莽新政改东昏县为东明县,东明县名始于此。
公元25年(东汉建武元年) 刘秀执政时又复改东明为东昏县。
三国 223年(三国魏黄初四年)废东昏县为东昏镇。
唐朝 875年(唐乾符二年)王仙芝占曹、濮,冤句县(今东明)人黄巢起义响应。
宋朝 963年(宋乾德元年)复置东明县。
1081年(宋元丰四年) 知县贾蕃煽动数百人,在东京(今开封)王安石府门前闹事,反对王安石变法,遭贬斥。
1125年(宋靖康元年) 金人大举南犯,东明陷入重围,与京城消息中断。知县宋晟督兵力战,坚守县城达一年之久,宋钦
宗对其褒奖,并迁升其官职。
金朝 1218年(金兴定二年)东明县徙入冤句县故地,治所在今东明集,东明故地废为通安堡。
元朝 1344年(元至正四年)河决白茅堤,洪水肆虐,东明被淹。工部尚书贾鲁奉命视察水情。
1357年(元至正十七年) 红巾军攻克县城,后为太不华地主武装所败。
1358年(元至正十八年) 朱元璋遣大将徐达北伐,攻打东明,元朝官兵望风而逃。
明朝 1368年(明洪武元年)黄河决东明响子口,淹死人畜,损坏官、民房屋不可胜数。县内人口大减。为避水患,县治所
迁至云台集(今西堡城)。
1377年(明洪武十年) 废县治。
1404年(明永乐二年) 明朝政府从山西洪洞县往中原地区大举迁民,境内人口剧增。
1465年(明成化二十三年) 岁大饥,人相食。
1490年(明弘治三年) 重设县治于大单集 (今县城址)。
1511年(明正德六年) 农民起义领袖刘六、刘七率兵数万,攻打东明县城,明朝政府出兵镇压,刘六、刘七撤军入鲁。
1528年(明嘉靖七年) 春,粮价昂贵,斗米过百钱,人相食。次年又有蝗灾,庄稼再度歉收。
1536年(明嘉靖十五年) 知县高橡始修第一部东明县志。
1547年(明嘉靖二十六年) 曹州僧人聚众大乱,遍及沿黄各县,官吏望风骚然,兵备副使李冕屯兵东明镇压。
1551年(明嘉靖三十年) 起连续四年水灾、人畜庐舍损失无计,田畴尽没。
1587年(明万历十五年) 先旱,田禾尽枯;后淹,水漫城下,居民漂筏而行,县城几乎淹没。
1588年(明万历十六年) 闹饥荒,斗米二百余钱,人相食,继而瘟疫流行,尸横遍野。
1599年(明万历二十七年) 知县常澄续修县志。
1612年(明万历四十年) 知县李遇知续修县志。
1623年(明天启三年) 知县张福臻续修县志。
1641年(明崇祯十四年) 兵荒马乱,税银加重,蝗蝻遍地,庄稼绝收,米麦价钱两千一斗,加之瘟疫肆虐,死者不计其数,
惨不忍睹。
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 李自成部将王秉纯至县。张力、刘壁星等五劣绅密谋行刺,被衙皂程抱六捉获,押解义军营地处
死。
清朝 1645年(清顺治二年)境内发生狼灾,三五成群,逐食猪羊,咬死儿童;野猪亦同时为害。
1646年(清顺治三年) 知县张学知修县志。
1648年(清顺治五年) 秋,山东农民起义领袖李化鲸,率众数十万,进军东明,围攻东明县城,东明人张近堂起而响应,
并立“天正”年号。清政府调动三省官兵镇压,激战三月余,杀死杜胜集守备金古俊。义军稍退,清兵大肆屠杀百姓,尸骨盈
野,致使东明境内人烟稀少。
1650年(清顺治七年) 秋,河决荆隆,水漫城垣,三面倒坍,北关城堤玉带桥倾入漆河,庐舍人口漂没。
1657年(清顺治十四年) 县始办学堂,称为学宫。
1672年(清康熙十一年) 知县杨日升续修县志。
1703年(清康熙四十二年) 大饥,斗米三百余钱。
1709年(清康熙四十八年) 黄河泛滥,漫溢裴子岩、李官营一带村庄,月余始涸。
1721年(清康熙六十年) 春大旱;夏河决,城垣四面倒塌,城西北角民舍淹没。
1752年(清乾隆十七年) 总督方观成率属僚来县灭蝗。
1756年(清乾隆二十一年) 知县储元升续修县志。
1813年(清嘉庆十八年) 滑县天理教武装活动于东明,遭清政府镇压,未几,天理教在境内又起,清政府疲于对付,十分
被动。
1823年(清道光三年) 县人王二大嘴,与菏泽王景元同拜巨野路宗染为师,学习四官四卦之教,借此操练刀枪,发展教徒,
势力延伸到河南伏牛山区,清政府惊恐万状,下令镇压,王二大嘴被处斩。
1830年(清道光十年) 地震,房屋摇动。6月14日建漆阳书院。
1834年(清道光十四年) 境内狼灾又起。
1838年(清道光十八年) 蝗蝻遍野,适大雨,为虾、蛙所食,未成灾。
1839年(清道光十九年) 县习教传徒之风甚盛,势力日炽,清政府倾力镇压。
1846年(清道光二十六年) 7月19日夜,迅雷疾电,暴风骤雨。县南文寨村屋瓦翻飞,树木连根拔起,飞沙走石。
1853年(清咸丰三年) 太平天国北伐军入境,和皖北捻军张洛行部会师于东明。
1855年(清咸丰五年) 黄河决口兰阳铜瓦厢,县境一片泽国。
1857年(清咸丰七年) 6月,县城外筑坝拦水,城墙塌陷,居民迁徙。
1860年(清咸丰十年) 黄河大流并入洪河,逼近县城,全县受水害。
1861年(清咸丰十一年) 东明集李迁掲竿而起,会合捻军,屡挫官兵。
1862年(清咸丰十二年) 李标、董执信率一部捻军,活动于县东南,遭清朝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镇压。
1863年(清同治二年) 县城为黄河所陷。6月,飞蝗过境,遗蝻遍野,村民挖沟灭蝗。
1864年(清同治三年) 7月,暴风拔树,白昼如夜,雨水成灾。
1870年(清同治九年) 4月15日,县境黑、红风交作。
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 5月,雨雹,积有半尺深,大者如鸡蛋。
1875年(清光绪元年) 3月,空中黄土弥漫,数日方止。9月14日,黑风骤起,咫尺不辨。该年,始筑东明堤防,上自李连
庄经高村下至黄庄,计60余里,顶宽3丈,底宽10丈,高1.4丈。
1880年(清光绪六年) 10月,黄河水涨,疯狂浪涌,大流侧注,刷塌堤岸,高村大堤决口,水势东趋。11月修复合龙,立
碑纪念。
1884年(清光绪十年) 县城重建文庙(原文庙同治二年被洪水淹没),有大成殿、棂星门、石坊各一座。
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 东明集成立县第 一个民间戏曲高调草台班。
1897年(清光绪二十三年) 6月28日夜,一颗陨星穿空而过,体大如斗,光明如昼,由东南向西北,坠落有声。
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 曹州大刀会首领刘赞虞率会众500余人,活动于东明,后遭清军镇压。
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 5月,雹灾。7月黑虫遍野,庄稼啮食净尽。
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 春,刮黑风,飞沙蔽日,断续数天。
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 3月19日起,暴风3日。该年,县设邮政局。
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 县办高等小学1 处,初等小学10余处。
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 县设教育会、劝学所;增设初等小学42处。
1909年(清宣统元年) 黑虫糟害庄稼。同年,县设统计处。
1910年(清宣统二年) 11月27日起,阴雨连绵,树木枝干积冰二寸余厚,斗粗树压折。
1911年(清宣统三年) 县开办单级师范讲习所;设议事会、参事会、农务会理财所。同年,河南民军总指挥、开封武装起
义策划人之一,县人王梦兰就义于开封南关。同年,李曾裕纂修《东明县志》。
中华民国 1912年(民国元年) 县署改为行政公署,知县改称知事。
1913年(民国二年) 县署六科改为四科,后又改为二科。房书称书记。
1914年(民国三年) 夏旱,秋蝗。粮食歉收。
1915年(民国四年) 县城有第一家照相馆一瑞生照相馆。
1916年(民国五年) 县创办女子初级小学。河南省济源人卢化堂,首家在东明经营煤炭,年销售量500吨左右。
1917年(民国六年) 秋,樊庄堤决口,淹及县西南、东南数十个村庄。灾后,伤寒、疹热、痘疮流行,死亡2626人。
1918年(民国七年) 夏,顾德麟为首的绿 林武装,在县境“吃大户”对官府、豪绅威胁极大。
1919年(民国八年) 5月1日,红风大作,漫天似火,白昼咫尺不辨,三小时方息。
1920年(民国九年) 秋大旱。
1921年(民国十年) 夏,黄河堤黄堌处决口,淹320村。
1923年(民国十二年) 夏,黄河堤郭庄处决口,淹320余村。同年,劝学所改称教育局。
1925年(民国十四年) 在北平、天津高等学府就读的县人李宜亭、高绍亭等,利用亲友通信,向家乡知识青年传播马列主
义。
1926年(民国十五年) 6月8日,暴风大作,黄河渡口高村到黄庄停泊的商船沉没100多只。黄河堤刘庄决口,淹190余村。
1927年(民国十六年) 县人在大名七师就读的于绍孟、田景如,教员高绍亭相继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冀鲁豫边区红枪
会首领,县人王老五聚众万余人,缴获过境奉军各种武器5000余支,战马100匹。同年,国民革命军暂编第三军入境,先遣部队
骑兵旅进城,县各界人士上街迎接北伐军。
1928年(民国十七年) 县设国民党员登记处,登记党员92名。建立县党部,杨尚谦任指导员。同年,县行政机关改称县政
府,县知事改称县长。县警察所改称公安局,实业局改称建设局,出纳所改称财务局。
1929年(民国十八年) 春,霜、旱严重,禾苗半枯。夏秋暴雨成灾,平地水深2尺,灾民衣食无着。官府强征“地皮银”
激怒灾民。滩区数十个村庄联合抗交“地皮银”迫使官府免征。夏,国民党河北省党部派穆芸田来东明清党,重新登记党员。
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人士受到清洗和排挤。穆芸田当上了主任执行委员。秋,盛国昌、盛国典在夏营一带发展共产党员,建
立中共夏营党支部。盛国昌为支部书记。
1930年(民国十九年) 5月,蒋、冯、阎 在中原混战,各方军队频繁过境,国民党县长张保君避居乡间,政局混乱,民不
聊生。秋,共产党员李柳范受直南特委派遣,创办寿圣寺高小, 任代理校长。同年,中共东明县地下组织在中共直南特别委员
会(以下简称直南特委)帮助下,以佃户、雇工、盐民、船夫为骨干,组建秘密武装。
1931年(民国二十年) 县建立男女乡村师范学校,学期三年。于绍孟、盛国昌等发起,组织在乡学生会。并与李宜亭、穆
允治联名倡导,在全县创办五所女子小学。国民党河北省政府责令濮阳、东明、长垣通缉共产党员于绍孟、李柳范.费县惯匪刘
桂棠窜来东明,烧杀抢掠达半年之久。
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 5月中旬,各村盐民代表在支寨集会,宣布东明县盐民协会成立,推选支悦刚为会长,登记会员
1.5万余人。6、7 月间,沿黄十几县的盐民总会成立,东明县支悦刚为总会委员之一。9月,东明、长垣两县盐民万余人进入东
明县城,砸了县盐务局,痛打了盐巡队,迫使县长任传藻答复了盐民提出的各项要求。秋,中共夏营支部奉命制造、购买枪支、
手榴弹,积极准备参加中共濮阳中心县委组织的姚家村武装暴动。冬,中共寿圣寺支部发动进步师生在竹林、长兴集、大张庄、
爪营、徐集等十几个村庄办起平民夜校。
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 6月1日下午3时, 黑云自东南涌来,刹那间风雨大作,树木被风吹折及连根拔出者不可胜数,同
时,降冰雹,大者如枣,小者如豆,城东北傅寨一带有雹如核桃者,历时一刻有余,将熟的小麦多被打毁。8月12日,黄河自上
汛庞庄决口,上游兰封之耳巴寨、考城之四门堂等处也同时决口,分流而下,水势汹涌, 滩区村庄无一幸免,人畜房屋都泡在
水中,县城周围水深丈余,城墙岌岌可危。同年,县长任传藻主持编修《东明县新志》。
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 2、3月间,县立高级小学建立中共支部,郭仪安任支部书记。
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 春,县驱逐国民党右翼县长彭家轩。夏,盛国典在县城内筹建纺纱厂,并在学徒工中创办平民夜
校。冬,县城内爱国学生积极声援“一二·九”学生运动,纷纷走向街头讲演。抗日救亡活动迅速普及全县。
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 春,国民党河北省政府根据国民党东明县党部书记长文九锡的密报,命令东明县政府通缉盛国昌、
程伦卿、尚子茂、高月楼等人,同时免除穆允治简师校长职务,杨履谦被迫出走,群众性的抗日救亡活动暂处低潮。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 8月1日4时35分45秒,东明境内发生7级强烈地震,县城烈度7度,宏观震中在菏泽城西解元集、
穆李一带,烈度达9度。县房屋倒毁116763间,人死亡1569口,牲畜死亡2387头。14小时后又发生6.75级余震。10月,中共东明
县工作委员会成立, 张恩桐任工委书记。
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 6月,王浩屯一带成立六乡“抗日保家联庄会”杨履谦任会长。7月,国民党军队扒开郑州花园口
大堤,使黄河改道南行,夺淮(河)入海。东明境内河道干涸。10月,建立中共东明县委,张华任书记。县境伤寒病流行,马
军营、刘庄一带疫情尤甚,数日内死亡421人。
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 1月,国民党顽固派吴致岑(外号吴二扒皮)任东明县长。3月9日,杨得志、崔田民率领的主力部
队与地方武装合编为冀鲁豫支队,所属二大队活动在东明境内。6月,杨履谦任东明、长垣、濮阳三县边界地区动员委员会主任。
6月末,日本侵略军侵犯竹林,放火烧村,驻竹林的抗日武装和地方党政机关遭受严重损失。7月初,东明县城被日本侵略军占
据。8月,东明县独立中队在武胜桥一带成立,首战消灭日军一个骑兵连,后升编为豫北独立大队二营;吴致岑大肆屠杀共产党
员和进步人士;中共冀鲁豫第二地方委员会组织部长张建廷、宣传部长赵紫阳来东明传达地委濮阳刘申庄扩大会议精神,要求
县委做好反顽斗争的充分准备。
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 3月12日,冀鲁豫支队二大队攻克东明县城。县长吴致岑被处决。3月19日,东明县抗日民主政府
在东明城成立,南偕篪任县长。4月2日,日本侵略军洗劫王官营村,国民党驻军丁培尧团全部遇难。无辜村民100余人惨遭杀害。
6月,日本侵略军15000人, 兵分12路,向濮阳、清丰、内黄、东明等地合围“扫荡”东明县政府机关干部,分成三个办事处,
转移到农村分散活动。同年,日本侵略军盘踞东明县城后,建立伪县政府。在东明集、马头、满城、于州屯、纪庄等处设据点,
控制东(明) 考(城)、东(明)菏(泽)公路,天天扫荡烧杀,四区区长程新贵、七区区长曹发孟先后牺牲,各级组织被分割
或冲散,汉奸组织维持会、白王会和反动会道门猖獗一时。
1941年(民国三十年) 3月初,东垣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郭心斋任县长。4月,冈村宁茨率日伪军2万余人,出动汽车、
坦克100余辆,对内黄沙区实行铁壁合围。东明黄河以西地区受到严重摧残。6月,中共东垣县委成立。毕玉琦任县委书记。县委、
县政府组织群众开展反敌斗争。
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 9月7日,八路军发动秋季攻势,教七旅十九团、二十团奔袭驻在东明杨庄、岳高寨、马寨、崔寨
的顽杂军郝子端部,生擒司令郝子端及其官兵1800余人,解放了东明与菏泽之间的大片土地,并建立中共南华县委和南华县抗
日民主政府。9月底,日伪军30000余人向冀鲁豫根据地疯狂扫荡,《冀鲁豫日报》地下印刷所,由黄河北搬迁至东垣县彭庄村。
该年,由于旱、虫灾害严重,加上日伪军残害,土匪、顽杂、会道门骚扰,全县饿死万余人。
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 2月16~28日,日本侵略军1万余人,出动汽车400余辆,分7路扫荡东明、曹县、菏泽一带。3月9
日,冀鲁豫军区骑兵团在东垣县境内,歼灭顽军邵洪基部400余人。5月,冀鲁豫军区一团和东垣县大队开到东考公路以西,以
刘楼、竹林、李焕堂为中心,向南、北两面同时推进,南面打至三春集,北面攻到东明城下,武装保卫麦收,掩护县城周围群
众,将公粮送往根据地。
1944年(民国三十三年) 2月,撤销东明县建制,将一区划归考城县,二、三区划归菏泽县。7月1日,十分区部队和东垣
大队在小井俘伪李英部官兵1700余人,缴获迫击炮3门,轻重机枪20挺,步枪800支,手枪100支,战马40匹,电台1部。
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 1月,东垣县深入发动群众,实行减租减息,进行反霸斗争,开展大生产运动,参军、参政、支
前出现高潮。2月27日,长垣县三区大队长陈万诚勾结盘踞兰封、东明的日伪军600余人,袭击王高寨村,村民兵奋力抵抗,牺
牲42人,东垣县基干大队闻讯增援,毙伤日伪军45人,敌逃窜。8月底,冀鲁豫行署决定恢复东明县建制,共辖四个区,王子平
任县长。10月2日,五分区副司令员宋励华率东明、东垣、南华反攻营及民兵联防队向杜淑部设在城外的据点发起连续进攻,杜
淑被迫龟缩到城内,挂出了国民党的旗子。11月25日,国民党在东明组织防战团,委杜淑为团长,残酷杀害反对内战的下级官
兵和群众。12月上旬,东明、东垣两县爱国士绅名流、知识分子及数十万群众分别集会,一致反对内战,坚决保卫边区。
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 2月,东明、东垣抗日县政府改为东明、东垣民主政府。5月上旬,东明、东垣两县在老根据地进
行土地改革试点。5月19日,杨勇率七纵包围东明县城。23日,国民党城防司令杜淑被迫率部通电起义。4天后, 杜淑率部逃跑,
被七纵骑兵团追至黄河滩,将其歼灭,杜率少数随从逃至安阳。5月26日,东明、东垣两县数万人破土修堤。7月6日,东垣县万
余名修堤民工致电南京,掲露国民党军连日抓丁抢粮,破坏修堤的罪行,要求国民党政府执行南京协议。10~22日,东垣县长
张岸率三个民兵连参加了出击陇海路战役。东明县委敌工部长兼公安局长梁子庠率东明、东垣两县破路大队万余人,拆断了陇
海铁路兰封罗王段。28日,国民党集中30余万兵力,分6路向豫东和鲁西南地区进犯,国民党四十一师一部侵入东垣县的裴子岩
一带。东明、东垣两县人民挖交通沟、平寨墙, 充分做好战争准备,土改工作暂缓。9月3~8日,刘邓大军发起了定陶战役,又
称大杨湖战役。东明、东垣两县地方武装及各区基干民兵配合冀南军区独立旅,将国民党四十一师钳制在东明县西南,阻其东
援。东明县组成战勤指挥部,王向晨任指挥,派出担架200付随军参战。并在马头、东明集等处设兵站,接待过往部队和民工。
东明县东南各区都组织了运粮队,直接将米面、弹药送到前线,支援战斗。各村还设立了茶水站、包扎所,接待伤病员。这次
战役使国民党四十一师受到严重打击,9月16日,为避敌人主力,中共东明县委、县政府机关主动撤离东明县城。至9月19日,
敌残部复奉蒋介石的命令,自马头村继续北犯。21日进占东明县城。东垣县县长张岸率领的三个基干民兵连与县大队混编后改
称黄河支队。11月17日,东明县委在包旗营召开扩大会议,县委书记张治刚以《自卫战争打响后的前途》为题作了总结发言,
号召党员干部、人民群众丢掉幻想,准备坚持长期游击战争;并动员民兵参军,家属还乡。
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 1月12日,国民 党政府堵住花园口大堤,黄河流经东明故道。冀鲁豫行署拨出粮食100万公斤,
救济被淹居民。3月初,县、区武装暂时转移到黄河北岸,国民党新编第五军占领东明县城。3月底,胡汉文接任东明县委书记。
8月,东明、东垣两县合并为东明县,胡汉文任中共东明县委书记,张岸任县长。12月中旬,丁树本及其十四专署所属6县军政
人员、还乡团,逃过黄河窜进东明县城。东明县委将这一情况及时报告给军区。12月31日,东明县城第三次解放。
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 6月16日,冀鲁豫军区五分区部队渡至黄河南岸,国民党二四二团和地方顽杂不战而逃,东明县
城解放。中共东明县委、县政府机关进城。7月6日,黄河水猛涨,出现险情。7月18日,国民党六十八师一八一旅二四一团纠结
国民党东明乡、镇残余武装,侵袭高村险工。20日,国民党六十八师一八一旅二四一团、二四三团和地主武装千余人占领高村
险工。抢险员工转移到黄河北岸。31日,刘邓大军十一纵队对盘踞在高村险工的国民党军和地主武装发起攻势,迫其仓皇南逃,
8月1日,恢复高村抢险。16日,刘邓大军十一纵三十二旅与军区独立旅开赴东明,保护高村抢险。25日,抢险告捷。11月6日,
东明成立支援淮海战役战勤指挥部。王向晨、曹子端分别任正、副指挥。
1949年(民国三十八年) 1月10日,县委、县政府联合召开干部南下动员大会,县委、县政府组成两套班子,一套南下支
援新区、一套留下坚持工作。2月21日,县长梁子庠率62名县区级干部随军南下。3月底,胡汉文任中共东明县委书记,张成斋
任县长。6月,建县卫生院,设内科门诊和换药室各一处。配备工作员6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全县城乡集会游行庆祝。11月3日,中共东明县委召开第一次党
员代表会议,出席代表25人。同月,建立东明县供销社。12月26日,召开东明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出席代表181人。
1950年 6月30日起,全县进行剿匪反霸,实行土地改革。夏秋白喉、疟疾、痢疾、副伤寒流行,患病者多达11.25万人。
中央、省、地火速派102人的防疫队来县,同本县医生组成联合防疫队,奋战8昼夜,扑灭疫情。该年,全县建完全小学10处,
达到区区有完小。
1951年 2月21日起,全县范围内开展镇压反革命运动。3月,选择典型案件在县城召开宣判大会,判处28名罪犯死刑。3月,
在县城西北双井村创建东明县第一所初级中学,学生两班110人,教师15人。10月9~26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东明县首届代表
会召开,出席代表268人。团县委成员由13人组成。该年,全县范围内普遍进行“丈地发证”工作。七区西杨庄申海亮、二区缪
佩友,率先办起农业互助组。缪佩友出席省劳模大会,获奖黄牛1头。县粮食局、公共汽车站、新华书店相继建立。
1952年 1月,全县开展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和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资财、反偷工减
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至10月底结束。3月,中国人民志愿军代表团成员王吉、丁永金、李淑英和朝鲜人民
访华代表团成员姜哲吉等到东明作报告,受到万余人热烈欢迎。同年,东明县人民政府制定老根据地建设计划,提出加强老区
经济和文化建设,做好优抚工作意见。全县互助组大发展,长、短互助组达5369个,入组农户达到22931户,占全县农户的25.8%。
1953年 6月,全县第一次进行人口普查,人口总数为38.73万人。9月24~28日,东明县第一次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召开,选
举产生了东明县首届工会委员会。12月,二区缪庄缪佩友互助组和七区西杨庄申海亮互助组首批转为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同
年,县开始作为中央统一领导下的三级财政(中央、省、县)中的一级财政单位。从此,县编造预决算管理,由供给财政转为
建设财政。全县实行粮食统购统销。
1954年 7月12日,东明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出席大会代表349人, 历时6天,郭浩然当选为县长。县人
民政府改为县人民委员会。夏,天气冷热无常,阴雨连绵, 虫害严重,黄河两次串沟漫滩,35.77万亩土地遭受轻重不同的灾害,
全县缺粮686.7万公斤。国家发放贷款和救济金11.05亿元(旧人民币)。秋,新修兰(封)东(明)西公路(砖碴路面)通车,
打通了沙窝、刘楼、三春、焦园4个区的交通运输线。
1955年 6月,东明县由郑州专署管辖改为开封专署管辖。7月,全县开展群众性的镇压反革命运动。8月31日,县遵照国务
院命令从1955年7月份起机关工作人员全部实行“工资制”,改行货币工资。9月1日,县审查干部工作开始, 此项工作历时两年
又三个月,审查对象282人。同月,县委训练8000人办社骨干,巩固和发展了千余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该月,县成立第一个
电影队,首映片《走向集体化道路》。该年,县委机关报《先锋报》创刊,开始五日刊,后改三日刊,发行全县。
1956年1~4月,县分五批往黑龙江、新疆移民,共迁出1507户7546人。1月,县设农业科,同年12月,改称农业局。5月30
日~6月5日,中国共产党东明县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出席代表346人,列席代表70人。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国共产党东明县第一
届委员会和出席河南省第一次党代会的代表。朱国光当选为县委书记。6月13日下午5时1刻至3刻,全县大部分地区遭受从西北
方向来的狂风暴雨袭击,风力约8~10级,雨量17毫米并夹带冰雹。重灾区长约40公里,宽约20公里,场内麦垛被刮飞,大树被
刮倒,部分房屋倒塌或掲顶,秋苗受到严重摧残,人、畜也有伤亡。11月,建立县有线广播站。12月11日,县委机关报《东明
报》铅印,四开四版, 五日刊,面向全国,最多发行3万份。该年,县设财政局、水利局。该年,全县基本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
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7年 3月17日,出动10280名民工,复修黄河大堤。7月20日21时,高村出现建国后最大的一次洪峰,水位达62.41米,
流量12400秒立方米。县境黄河大堤全部偎水,滩区有54个村庄被水包围,74个村庄进水,20余万亩土地淹没,倒塌房屋18158
间。同月,全县开展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进行全党全民性的整风运动,历时一年半。12月16日,至1958年2月1日,
全县展开反右派斗争,共划右派分子352人,占参加鸣放总人数的14.59%。其中干部100人,教员244人,工商界8人。1958年7月,
又补划右派191人。
1958年 2月,支援湖北省石首县围垦工程的6300名民工,先后离县,奔赴工地。同月,黄寨引黄闸开工,该闸系钢筋混凝
土涵洞,进水闸三孔,每孔净高1.8米,净宽1.6米,闸身总长31.65米,人力手摇启闭。7月7日,县委召开大办钢铁会议,后组
织3500名民工,于8月15日赴巩县,与巩县联合办起无数土法炼钢、炼铁炉。在县内大量砍伐树木,烧成木炭,连同铁锅、门锁
运到巩县炼钢铁。同月,黄河出现洪峰,高村流量达1.83万立方米/秒,水位62.96米。黄河水漫滩偎堤,深1.3米到3.5米。国
务院水电部副部长李葆华,河南省副省长彭笑千,黄委会秘书长陈东明,地委书记张申先后到堤。地委农工部部长郑子龙,修
防处主任郭浩然临阵指挥。开封驻军、驻洛阳工兵部队,驻郑州空军大力支援。8月23~25日,全县72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合
并为9处人民公社。大办公共食堂,村民不准单独立灶,一律到队办食堂进餐。1958年5月,在县城东关建“东明县师范学校”
学制三年。同月,修整了东明至兰考东公路、西公路及东明至高村公路,投34.5万个工日,动土70.8万立方米,铺设砖碴3.15
万立方米,公路总长239公里。同年,县工业局在民主北街路西建发电厂,有28千瓦发电机1组,供电线路2公里。同年,本县购
进第一部波兰C一四五型拖拉机。
1959年 1月,县委组织人员编写《东明县志》,于1960年底编纂完稿,油印成册,没正式出版。为新中国成立后编纂的第
一部《东明县志》。9月25日,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和中央其他领导人在河南省军区礼堂观看了东明县大平调剧团申德高主
演的《战洛阳》。同年冬,全县开展反右倾运动,参加运动的6258名干部,被斗、打的1374人。县委第二书记韩国恩、县长王
缵三被批斗,并给予撤销职务、工资降二级的处分。1961年、1962年分别对韩国恩、王缵三及反右倾运动中受错误处理的人员
作了甄别。
1960年春,报请开封地委批准,在全县范围内复查农村阶级成分,即“民主补课”补划地主、富农3938户,占总户数的4.29
%。1979年8月全部给予纠正。7月,阴雨连绵,月内降雨430毫米,最大降雨量一次达210毫米。全县164个村庄受淹,倒塌房屋
67400余间,积水面积96.26万亩,成灾66万亩,牲畜死亡5643头,国家拨给救济粮2255.5万公斤,救济款326.7万元。同年,县
国营机械厂试产85马力电动机成功。当年生产17台。农村开始使用机械加工粮食。全县有碾米机8台,小磨面机1台,词料粉碎
机87台。
1961年6月29日,就东明与菏泽、曹县水利纠纷,国务院水电部党组下达《关于解决东明与菏泽、曹县水利纠纷的意见》。
由于执行不力,1962年春,国务院副总理谭震林、水电部副部长钱正英,会同省、专、县主要负责人,到东明边界视察,调查
东明与菏泽水利纠纷情况.3月20日河南省开封专区、商丘专区与山东省菏泽专区签订了边界水利问题的协议。但双方水利纠纷
仍未解决,中央采取调整行政区划的措施。于1963年4月1日将东明划入山东省菏泽地区。
1962年 1月26日,县委作出《关于借给特重灾区群众少量耕地栽种红薯和改良盐碱地的请示报告》.12月5日,县制定1963
~1965年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规划草案。7、8月份连降暴雨,累计降雨量近400毫米,受灾面积51万亩,倒塌房子12790间,人、
畜均有伤亡。国家发放救济粮1696万公斤,救济款191.4万元,使灾民顺利渡过灾荒。
1963年 3月5日,全县响应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此后陆续涌现出一批学雷锋标兵。8、9月份,连降暴雨,
平均降雨量260毫米,全县淹地127万亩,成灾103.9万亩,淹村庄99个,倒塌房屋32129间,砸死砸伤170人,伤亡大牲畜53头。
县委成立专门班子,组织抗灾自救。省、地派来工作组。卫生部门组织医务人员赴灾区巡回医疗,烟台专区还运来大量干菜和
部分地瓜干给予无偿支援。11月8~11日,召开东明县第二次党代表大会,郑子龙当选为东明县委书记。
1964年 1月始,在全县党员干部中进行社会主义教育。在陆圈公社各队和沙窝公社冯口大队,搞“四清”(清政府、清经
济、清组织、清思想) 运动试点,至7月份结束。随后,在全县范围内展开“四清”运动。6月,全国第二次人口普查, 全县总
人口为358821人。夏秋,全县疟疾流行, 发病达20万人次。由于及时采取普治措施,发病率很快大幅度下降。8、9月份连降暴
雨,县内平均降雨量260毫米,陆圈公社达308毫米,水淹庄稼90.1万亩,倒塌房屋13986间,砸死27人,伤23人,死、伤大牲畜
44头,国家拨给救济粮1889.5万公斤,救济款306.7万元,扶助灾民生产渡荒。
1965年 3月8日,县委、县人委拟定造林治沙规划(草案)。当年春,完成农田防护林带220条,长198.5公里,有效防护
林面积51550亩,有三个大队建起完整的农田防护林带体系。8月1日,本县组织3000余名游泳健儿横渡黄河,《人民日报》、
《大众日报》先后报道。9月1日,在东明集建立县工读师范,实行社来社去,招2个中师班,学生100人。
1966年 6月21日,东明一中出现“文化大革命”的第一张大字报。8月,县“红卫兵”走向社会,大破“四旧”,拆除庙
宇,焚烧古装戏箱和古典书籍。9月,县第一批“红卫兵”代表赴京接受毛泽东主席的检阅。10月,本地和外地“红卫兵”开始
大串连,成群结队,城乡都设立了 “红卫兵接待站”。同年冬,全县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受到群众造反组织的冲击,陷于瘫
痪。从县委书记到基层支部书记等都被当做“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进行揪斗,全县城乡大字报铺天盖地,各式各样的传
单充斥街巷,宣传车日夜喧闹,游行队伍川流不息。
1967年 1月,全县成立造反组织,各派山头林立,纷纷向“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夺权。2月,县武装部和各造反组
织的代表联合组成“东明县无产阶级革命造反派抓革命促生产临时领导小组”,下设政治部、生产指挥部和后勤部。3月10日,
中国人民解放军六〇五七部队进驻东明县,实行“三支”(支工、支农、支左)、“两军”(军管、军训)。4月,各派造反组
织互相攻击,城乡武斗迭起,工人停产、农民进城游行,学校停课,机关无法正常办公。秋,一些派性头头主宰全县党、政、
财、文大权,党、政机关全部瘫痪,党员被迫停止了组织生活。
1968年 5月9日,全县开展“清理阶级队伍”运动,一批干部、群众遭到陷害和打击。9月8日,县革委对原科室人员和在
职干部实行精简,下放到“五七”干校(即辛兴集良种场)劳动锻炼。县革委、县武装部派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县直
文化、教育、卫生系统,领导“斗批改”。县师范和乡村中学亦同时由驻地贫下中农管理。11月14日,东明驻军对公安局、检
察院、法院实行军事管理。
1969年 6月,对全县公办小学教师实行民办公助。夏秋多雨,32.7万亩农田受淹,全县吃国家统销粮1590.5万公斤,领救
济款71.9万元。10月,中共东明县革命委员会核心领导小组成立。
1970年 1月15日,中共东明县革命委员会核心领导小组、中共东明县人民武装部委员会就执行《七·二三》布告和《八·
二八》命令、削平山头,归口闹革命作出决定,强调加强党的组织纪律。3月6日始,全县开展打击反革命破坏活动,反对贪污
盗窃、投机倒把,反对铺张浪费运动,至次年7月底,定案处理4585人,由于“左”的错误影响,一批干部、群众蒙受不白之冤。
10月始,县直机关进行整党建党(包括整团建团)。随后,各公社整党建党亦全面铺开, 县向基层单位派了工作组,历时半年。
1971年 5月,阎潭闸施工指挥部成立,冬,出动27000名民工,投入阎潭引黄工程。次年3月,阎潭大闸及所属引水工程,
总干渠和引水渠全部竣工,投资292.66万元。9月15日中国共产党东明县第三次代表大会召开,出席代表655名。大会选出中国
共产党东明县第三届委员会,陈惠民当选为书记。
1972年 1月4日,县召开“农业学大寨”誓师大会,到会4030人,历时10天,县委书记陈惠民作了《认清形势,乘胜前进,
为迅速改变东明面貌而奋斗》的报告。3月31日,济南军区司令员杨得志视察高村险工。
1973年 9月,县境黄河生产堤多处决口,焦园、长兴集两个公社滩区一片汪洋,水深1~2米,169个自然村进水。倒塌房
屋6991间,死亡大牲畜138头,猪1963头,羊1143只;损坏粮食217.5万余公斤,发病10778人。周恩来总理乘飞机视察东明洪水
情况后,指示:“东明县的党委要认真抓好防洪工作,防止再决口。”中央和省委指示:东明滩区要实行一麦一水,高筑房台、
村台,以便防洪、抢险救护。中央派来工作组。济南军区派来舟桥部队,黄河委员会和省、地派来了医疗队,梁山县支援木船
20余只。同年,本县铺设第一条沥青公路,即高(村)兰(考)公路,境内长51.32公里。
1974年 2月7日,县委召开县直机关“批林批孔”动员大会,传达贯彻中央[1974] 1号文件。同月,借“批林批孔”之机,
派性复起,山头林立,各派互相攻击,正常的教学、生产、工作秩序被打乱。2月21日,县城发生武斗。3月28日,县城再次发
生武斗,造成生产停顿,交通中断,机关瘫痪。4月5日,山东省委给东明县委一封信, 批评县委对“批林批孔”抓的不力。4月
25日,山东省委主要负责人在全省“批林批孔”广播大会上点名批评东明县委书记陈惠民,以致后来陈在县内多次受到批判。
1975年 8月10日,兰考滩区破口淤地,导致黄河水北泻,淹了焦园、长兴两个公社的部分土地和村庄,沿堤27公里偎水,
10月1日,黄河洪峰进入县境,高村水位达62.95米,流量达7190立方米/秒。黄寨、阎潭水位高于1958年,境内62公里黄河大堤
偎水,深达2~3.5米,出现部分堤段背河坡脚严重渗水和临河堤肩裂缝。县防汛抢险指挥部13567名干部、民兵、抢险队员,冒
雨奋战洪水。菏泽地委、菏泽军分区领导干部深入抗洪第一线.济南军区1200名指战员携190只救护船投入抗洪斗争。定陶、曹
县、单县、梁山等县也从人力物力上给以大力支援。12月31日,县建化肥厂正式投产,年产合成氨3000吨。
1976年 1月8日、7月6日,周恩来总理、朱德委员长先后逝世,全县人民沉痛悼念。9月9日,毛泽东主席逝世,全县人民
悲痛万分。18日下午3时,两万多人集会县体育场,沉痛悼念伟大领袖毛主席,各公社都设立了悼念分会场。10月24日起,城乡
军民连续集会游行,欢庆粉碎“四人帮”的伟大胜利。至此,长达10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宣告结束。同年,先后治理了夏
营河、紫荆河、裴子岩河、红卫河等四条骨干排涝工程,共完成295.8万土方,解除渍涝面积40万亩。冬,10万名劳力上阵,大
搞农田基本建设。
1977年 1月,菏泽地区在县三春集、焦元公社搞放淤改碱试点。次年,淤改后的土地由原来年单产粮食30公斤左右,增长
至150公斤。6月,县委要求在全县工业系统,普及大庆式企业。10月,县委部署整党整风。10月,全县推行丧葬改革。同年,
沙沃公社李沙窝大队,将撂荒地分给社员自种自收,当年大见成效。1978年春,县内推广了他们的经验,以“口粮田”、“责
任田”形式把10万亩撂荒地分给社员自种自收。
1978年 1月15日,县召开农业学大寨会议, 到会5500余人,历时10天。4月26日,美籍高级研究员焦祖韬(东明焦楼村人)
及夫人朱青筠博士(美籍华人)应国家航天工业部邀请来我国讲学期间,归里探亲,受到县有关方面的热情接待。同年,沙窝
公社柳里大队实行包干到户的生产责任制,粮食总产达到23.8万公斤,比1977年翻了一番,打破了粮食总产一直在10万公斤左
右徘徊的局面,在全国农业会议的简报上介绍了柳里的经验。
1979年 9月,县委对“文化大革命”运动中立案处理的55件冤假错案全部平反,对受到错误处理开除公职的34人全部恢复
工作,对农村基层干部需要落实政策的1139人,复查1117人,平反498人,占复查总数的44%。同年,全县农业生产责任制由部
分村队分荒地、碱地,发展到每人3~5分口粮田和经济作物大包干,计分田30万亩。农业生产出现了新局面.全年粮食总产11807
万公斤。比1978年增产1692万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棉花总产70万公斤。比1978年增产14.2万公斤,花生总产178.5万公斤,
比1978年增产109万公斤,征购、议购、换购粮食2000万公斤,购销相抵纯贡献粮食180万公斤,摘掉20多年吃国家统销粮的落
后帽子。
1980年 1月3日,新华社《内部参考》刊载题为《实事求是出粮食,长苗总比长草好》,副标题《东明县把废耕地分给社
员耕种的调查》的文章。7月15日,山东省政府、菏泽地区行署组成调查组,来县调查农业生产责任制情况,经过调查总结7个
典型经验,写出了调查报告,刊登于省委主办的调查刊物上。山东省委对县农业“大包干”责任制作出了充分肯定。11月27日,
县委召开三级干部会。讨论和研究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
1981年 1月7日,国务院总理赵紫阳由河南省委书记段君毅、国家农委副主任杜润生等陪同到东明视察。同月,县革命委
员会,改称县人民政府。3月29日,中央办公厅第14号文件转发了杜润生“关于农村经济政策问题的一些意见”,其中列举了东
明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大量事实和经验。9月9日,黄河洪峰入境,流量6000立方米/秒,持续四天之久。12日,高村最大流量达7420
立方米/秒。最高水位63.37米,致使谢寨以下70华里黄河大堤偎水,水深3米左右。10月1日,洪峰又入县境,流量在5900立方
米/秒左右,最高水位63.10米,辛店集护滩工程28.29坝脱河,长兴集公社西北3华里处生产堤决口,洪水漫滩。水淹面积57594
亩。受灾7165户,34436人,牲口 2263头。倒塌房屋1900间。危房2700余间。县、社党政领导,积极组织群众抢险救灾。
1982年 7月21日,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东明县总人口为548910人。8月4日,黄河特大洪水淹没滩区,高村水文站水位64.13
米,比1958年洪水位高1.17米,流量12600立方米/秒。解放军舟桥部队600余人赶到滩区,帮助搬迁抢救。5日,省委副书记李
振来县指挥抢险。10月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中共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对外联络部部长乔石,团中央书记陈昊苏视
察东明,并在省、地、县负责人陪同下, 实地察看了黄寨险工。
1983年 2月,长(垣)东(明)黄河铁路大桥东明地段施工,1985年5月1日建成通车。10月,国家林业部,授予东明县“平
原绿化先进县”称号。11月7日凌晨5时9分45秒,东明县与菏泽市交界处发生5.9级地震,震中烈度7度,震源深度12公里。震中
在菏泽市马岭岗公社的二郎庙、东明县胡庄一带。胡庄、陆圈、东明集等10个公社受灾较重,倒塌房屋20943间,死亡16人,重
伤127人,损失折款达10425万元。山东省副省长马连礼到震区视察慰问,各级政府采取紧急补救措施,帮助灾民重建家园。同
年,县科委在马头乡进行夏大豆开发性试验和桃蛀螟防治试验,通过省级鉴定。
1984年 3月,县开展清查“三种人”(造反起家、帮派思想严重、打砸抢分子)工作。查明了 “文化大革命”中东明发
生的几起重大事件及与其事有牵连20人的问题,分别作了处理, 1987年结束。11月28日,县委召开全委扩大会议, 讨论加快东
明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针对东明工业基础薄弱,技术落后的状况,重点抓好引进技术、联合经营。同年,全县实行社改乡体
制改革,由原来的1镇17处公社改设为3镇19乡。新增焦楼、五营、海头、高村4个乡。全县675个大队,改为584个行政村,行政
村设村民委员会。
1985年 4月,《东明县地名志》出版,全书约30万字。8月3日下午,暴风雨袭县,风力9级以上,降雨约200毫米。14个乡
镇严重受灾,农作物成灾面积28万亩,倒塌房屋432间,严重损坏的房屋1200间,刮倒刮断树木20万棵, 砸伤11人,牲畜受伤20
头。10月21日,五营乡硅酸盐制品厂列入省重点科研项目。11月,国务院副总理万里到东明视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