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人物选萃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h9&A=3&rec=623&run=13

(一)历史人物选萃

庄子 (约前369~前286年)姓庄,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战国时期宋国蒙人。他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哲学
家和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他们的哲学称为“老庄哲学”
《史记》载:庄子曾当过漆园(今东明县东部有遗址)吏。《庄子》一书载:他垂钓于濮水(东明县域古有濮水二支,又称
普河),曾借粟于监河侯。他拒绝楚威王的聘相,而隐居于南华(今东明县东北部),著书授徒,生儿育女,直至终老。唐代据
此,于公元742年(天宝元年)诏改离狐为南华县,诏号庄子为“南华真人”所著《庄子》一书为《南华真经》。1995年、2007
年,两次召开的全国庄子研讨会,都认定东明县为庄子故里。
庄子是伟大的思想家。他深刻审视当时战争、压迫和各种不公的社会现象,客观分析造成诸多社会问题的原因,努力探求
解决的办法,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即构建一个无阶级、无压迫、无征战、自然和谐的“至德之世”和“建德之国”他的理
想社会有三个目标:一是无政治和规范的约束——自由;二是无人与人的互相倾轧——平等;三是无沉重的生活负累决乐。这
种理想社会,无疑是符合现代人类文明要求的。
庄子在对自然和人、社会和人进行全面探讨思索中,找到了所谓解决当时社会问题的办法, 这就是人应该效法自然,恢复
天性,返朴归真, 这样就能实现人类社会的和谐进而实现人类社会与大自然的和谐。
庄子在哲学方面的贡献是巨大的。首先他提出了宇宙本原基始说。他对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道,
又作了进一步的阐释, 庄子认为道具有本原性,“道自本自根,未有天地, 自在以固存”(《大宗师》)。同时还具有普遍性,
《天道》篇说“夫道,于大不终,于小不遗,故万物备。《知北游》篇说“道”无所不在,《齐物论》说“道通为一”“道未
始有封”这些都体现了道的普遍性特点。
庄子在《齐物论》、《秋水》等许多篇中都阐述了事物无时不变的性质,提出了事物的相对性和对立统一性,在《田子方》
篇中写道:“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万物生焉。就是讲的天地阴阳的对立统一。庄
子还阐述了生与死、成与毁、大与小、寿与夭、是与非等的辩证关系,在《秋水》篇中, 他说:“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
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庄子提出人们在不同条件,不
同角度观察事物时,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表明真理的相对性。庄子“知东西相反,而不可相无”的见解无疑是对立统一辩证法
的体现。庄子对时空的无限性认识,也是十分深刻的。《秋水》篇中说“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德充符》中的“日夜
无却”等都是对辩证思想的最先阐释。
庄子是伟大的文学家。他的文章,汪洋恣肆, 想象力丰富,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
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庄周和他的门人及其后世学者著有《庄子》一书(被道教奉为《南华经》),
是道家经典之一.《汉书艺文志》录《庄子》52篇,但留下来的只有33篇。其中内篇7篇,一般定为庄子著;外篇杂篇可能掺杂
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
鲁迅曾赞扬他的文章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千,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郭沫若也说:“一般的散记文学,应该推
庄子为鼻祖。我国后世的许多文学家,都受他的影响。
陈平(?前178年)西汉王朝的开国功臣。 阳武户牖乡(东明县)人。少时喜读书,有大志,曾为乡里分肉,甚均,父老赞
之,他感慨地说:“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此肉矣!”前209年(秦二世元年),陈胜、吴广起义后,六国贵族纷纷起兵,他往事
魏王咎。不久受谗亡归项羽,随从入关破秦。刘邦还定三秦时,又间行降汉,拜为都尉,使参乘、典护军。后历任亚将、护军
中尉。先后参加楚汉战争和平定异姓王侯叛乱诸役,成为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士。刘邦困守荣阳时,他建议捐金数万斤,离间
项羽群臣,使项羽的重要谋士范增忧愤病死。前201年(高帝六年)他又建议刘邦伪游云梦,逮捕韩信。次年,刘邦为匈奴困于
平城(今山西大同北部)七天七夜,后采纳他的计策,重贿冒顿单于的阏氏,才得以解围。他因功先后受封为户牖侯和曲逆侯。
汉高祖死后,吕后以他为郎中令,傅教惠帝。前189年(惠帝六年)与王陵并为左、右丞相。王陵免相后他徙为右丞相,但因吕
后大封诸吕为王,他被削夺实权。吕后死,他与太尉周勃合谋平定诸吕之乱,迎立代王为文帝。文帝初,他让位周勃,徙为左
丞相,因明于职守,受到文帝赞赏。不久周勃罢相,他专为丞相。孝文二年死。
卞壶(281~328年)字望之,济阴冤句(今东明县境内)人,东晋政治家。卞出生在一个大官僚家庭。祖父卞统,曾任琅
讶内史。父亲卞粹,字玄仁,兄弟六人并登宰府,有“卞氏六龙,玄仁无双”之誉。在父辈的熏陶下,卞壶自幼即刻苦读书,
博览群籍,名声颇著,有大器之目。
318年,晋元帝即位建康,史称东晋。卞壶被任命为从事中郎,负责官员的选拔升迁,深为元帝宠信。后历官太子中庶子、
散骑常侍、太子詹事、御史中丞,在任均能尽心尽责,受到皇室尊重。323年,明帝立,卞壶升为吏部尚书。次年,以讨叛将王
敦功,卞壶被封为建兴县公;不久,又升为领军将军。325年,明帝去世时,卞壶任宰相,与司徒王导同受顾命,辅佐幼主成帝
执掌朝政,并被加封为尚书令。
卞壶 为人刚正不阿,不畏权势,敢于仗义执言。在成帝即位举行庆典那天,元老重臣王导因病没来参加,卞壶在朝廷上
严肃地说:“王公岂社稷之臣也!大行在殡,嗣皇未立,宁人臣辞疾之时!”王导听说后,连忙带病坐着车赶来了。一次,皇太
后任命乐谟为郡中正,庚怡为廷尉评,可是他俩都仗着庚亮这个后台,强调父母身体不好,拒不赴任。卞十分气愤,不顾庚亮
情面立即上本,奏称“不得以私害公,绝其表疏。乐、庚二人只好乖乖地上任去了。此后,凡朝廷有命,不得以任何借口推延,
就形成了一种制度。327年,庚亮当权,要出兵征讨历阳镇将苏峻。卞壶力争,认为一旦征讨失利,将危及朝廷,切不可草率用
事。庚亮不听,果惨败而归。苏峻趁机进攻京城建康,以实现其篡权目的。皇帝命卞壶都督中外诸军事,率兵保卫京城。卞壶
情知无法抵挡,作好随时以死报国的准备。经过几次血战,兵马死伤无数,仍遏阻不了苏峻的凶猛攻势。最后,卞壶率领散兵
及左右官吏数百人,仍然奋力拚搏,直到战死。
晋成帝赠卞壶侍中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忠贞”祀以太牢。其主要著述有《卞壶集》。
温子升 (496~547年)字鹏举,济阴冤句 (今东明县境内)人。北魏文学家。与当时文学家邢劭齐名,并称“邢温”;又
与邢劭、魏收合称“北魏三才”.
温子升自幼勤学好读,博览诸子百家,工诗善文。早年在广阳王元渊门下为贱客,后为文学家常景所赏识,渐知名。517年
(孝明帝熙平二年),东平王元匡试选御史,800余人应试,温子升中选,由此文名大噪。后历任诸王僚属,执掌文翰。533年(孝
武帝永熙二年),任侍读兼舍人,迁散骑常侍、中军大将军,后领本州大中正。东魏末年,高澄用温子升为大将军谘议。547年
(武定五年),元瑾、刘思逸、荀济等作乱,高澄怀疑温子升预谋其事,将温子升逮捕入狱,遂饿死狱中。
温子升是北朝著名文学家,他的诗文在当时影响较大。司空、济阴王元晖业曾说:“江左文人, 宋有颜延之、谢灵运,梁
有沈约、任昉,我子升足以陵颜轹谢,含任吐沈”.(《魏书·温子升传》) 明人胡应麟评论说:元晖业的话“虽自相夸诩语,
然子升文笔艳发,自当为彼中第一人”(《诗薮·外编》卷二)。其作品传至南朝,梁武帝萧衍大相叹赏,直谓“曹植、陆机复
生于北土”(《魏书·温子升传》)。阳夏太守傅标出使吐谷浑,“见其国主床头有书数卷,乃子升文也”
温子升的诗现仅存11首,其中《捣衣》一诗写捣衣女子对在外征戍丈夫的相思怀念之情, 风格清丽,哀婉动人,开唐人闺
怨诗的先河,清人沈德潜说此诗“直是唐人”(《古诗源》),并非溢美。他的《春日临池》写景,《咏花蝶》状物, 都有一
定特色。至于仿乐府民歌而作的《白鼻》、《安定侯曲》内容格调已与南朝民歌异趣,《敦煌乐》、《凉州乐歌》写凉州的繁
华和远行的乐趣,则有北歌豪放刚健之气。明清之际的王夫之评论温子升的诗作云:“江南声偶既盛,古诗已绝, 晋宋风流仅
存者,北方一鹏举耳”(《古诗评选》卷五)。
温子升无赋,文今存20余篇,多骈体章表碑志,其中《塞陵山寺碑》较著名,庚信“读而写其本”并说在北朝“唯有塞陵
山一片石,堪共语”(张《朝野佥载》)。碑文为颂德而作,内容无可取,而辞藻绚丽,典雅清正,风格近似庚信、徐陵。
温子升的诗文,《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39卷,多亡佚。明人辑有《温侍读集》。另有《永安记》3卷,亦佚。
单雄信(581~621年)隋末曹州离狐(今东明县境内)人。义士、名将。
隋朝末年,隋炀帝流连扬州,荒淫无道,群雄逐鹿中原,天下大乱。李密、窦建德、刘武周等先后举义旗,唐王李渊入主
长安自为丞相,王世充亦僭位自立。单雄信初与李勣共事李密,密败,李勣归唐,随秦王李世民;后改事王世充为大将。单雄
信自幼习武弄棒,刀枪娴熟,武艺超群, 人称“飞将军”且为人忠厚,以义当先,世有“义士”之称。
619年(唐武德二年),李世民督军攻陷洛阳,王世充兵败,单雄信被俘。李世民爱其骁勇、忠义,命故人李勣劝降,但其
誓死不作降将,终被斩于洛阳。今之东明县城,乃古之大单集旧址,北关单雄信墓至今犹在。
李勣 (594~669年)唐初大将,曹州离狐(今东明县境)人。本姓徐,名世,字懋功。唐赠以国姓“李”因避李世民讳,
名勣。隋大业末,李動跟随翟让在瓦岗寨起义,后为瓦岗军驻守黎阳,保卫粮仓。李動开仓济贫,很得民心,因而得兵20万,从
中发现魏征、高季辅、杜 伦、郭孝恪等贤才,引入瓦岗。后来这些人都为建立唐朝立下了功勋。隋将杨玄感失败后,其部将李
密投奔瓦岗。李動与王伯当劝翟让让权于李密,李密称魏公。在瓦岗军打败隋将王世充、张须陀的战斗中,李勃都发挥了重要
作用。后李密挑起内讧,杀死翟让,李動也被砍伤。瓦岗军失败后,李密归唐。李勃将原来掌握的户口、土地登记簿,通过李
密交给李渊,被任命为黎州总管。619年,窦建德攻破黎阳,李動被俘。620年,李勣趁机逃脱,跟着李世民破王世充、窦建德、
刘黑闼、徐圆朗等,战功卓著。太宗即位,任李勣为并州(今山西太原)都督。629年(贞观三年),李動又担任通漠道行军总
管,跟随李靖击灭东突厥,封英国公。李勣常驻并州16年,使突厥不敢南侵。李世民曾称赞李動说:“隋炀不选拔人才守卫边
防,却劳民伤财修筑长城。现在我重用了李動,使突厥不敢南来牧马,作用大大超过长城啊!”李勣与单雄信的关系很好。瓦岗
失败后,单雄信投靠了王世充,后被李世民俘虏,要求归唐,李世民信不过单雄信,要杀他。李動劝说李世民不要杀单雄信,
并愿放弃自已的官爵以赎单的死罪,李世民不许。单雄信不了解李動的苦心,反骂他。单被杀后,李收养了单雄信的妻子老小。
李動对李世民忠心耿耿,很受李世民的重视和信任。一次,李勃得了急病,医生说用胡须可以治好,李世民就将自已的胡须剪
下来和药。病好后,李動感激涕零,甚至“顿首流血”。李世民经常说可以把大事托给李勣。李世民病危时,果然把李動作为
顾命大臣之一。高宗立,授李勃为尚书左仆射,进位司空。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李動以元老重臣持赞成态度。666年(乾封元
年),李動统众东侵高丽。668年(总章元年),与薛仁贵攻克平壤,占领高丽全境。次年病死,高宗綴朝七日,并亲率太子、
百官为李举哀。史书记载,李勃的“生荣死哀之概,房(玄龄)、杜(如晦)亦莫能望也”。
刘晏 (约716~780年)字士安,曹州南华(今东明县境)人。历任吏部尚书同平章事、领度支、铸钱、盐铁等使,是唐代
著名的理财家。刘晏七岁举“神童”,八岁时唐玄宗封泰山,因献《颂》,授太子正字。据《东明县志》记载,刘晏十岁那年,
“一日玄宗御驾勤政楼,大张鼓乐百伎,罗列教坊,有王大娘者,能戴百尺竿,竿施木山状,瀛州方丈,令小儿持绛节出入歌
舞”。这时刘晏被唐玄宗诏于楼中,“使贵妃施粉黛如巾栉”,打扮停当,玄宗目视他发问,“正字,正得几字?”刘晏答道:
“天下字皆正,唯有朋字未有正得。”此话一语双关,不仅说出了“朋”字的字形结构特点,还寓意深刻地指出了朋党相互勾
结的时弊, 真不愧是有风趣的字谏。接着贵妃又让他针对勤政楼下百戏争新和王大娘头戴百尺竹竿的精湛表演作诗。刘晏应声
吟道:“楼前百戏竞争新,唯有长竿妙入神,谁谓绮罗翻有力,尤自嫌轻更着人。”博得了唐玄宗、杨贵妃和嫔妃等人的一片
赞颂。为此,唐玄宗赏赐了刘晏一制象牙笏和一领黄纹袍。
刘晏少年时才华横溢,名噪当时。宋代王应麟在他的《三字经》里写道:“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彼虽幼,
身已仕。尔幼学,勉而致,有为者,亦若是”。把刘晏树为青年才俊学习的榜样。
刘晏在肃宗时代历任彭原太守,徙陇、华二州刺史,迁河南尹,晋户部侍郎,兼御史中丞,度支铸钱、盐铁等使,为安史
之乱后的唐王朝统治做出了突出的贡献。762年,刘晏任京兆尹、户部侍郎领度支转运使,分管财政,当时唐朝经济十分萧条,
刘晏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发展生产,开源节流,使财政状况逐步好转。763年刘晏被提升为吏部尚书、门下平章事,兼任转运
使。 刘晏在任期间,办成了三件大事:
第一件事是改革漕运。764年(唐代宗广德二年)任命刘晏接办漕运。刘晏上任后,首先组织人力疏浚河道,打造了两千艘
坚固的漕船,训练军士运粮,军官负责押运,用政府的盐利雇用船夫。将全程分成四个运输段,使江船不入汴水, 汴船不入黄
河,河船不入渭水。为此又在扬州、汴口、河阴、渭口等河道的交界处设仓贮粮,以备转运。这样比过去用江南民工直运的方
法提高了效率,减少了损耗,降低了运费,免除了南方人民一项旷日持久而又十分艰辛的劳役。江淮的粮食因此源源不断地输
送到长安。
第二件事是改革盐政。刘晏首先整顿了盐监、盐场等盐务机构,又调整了食盐专卖制度,规定盐官统一收购亭户(专门生
产盐的民户)所产的盐,然后加价卖给盐商,由他们贩运到各地销售。国家通过掌握统购、批发两个环节来控制盐政。政府收
取的盐利,原来每年只有六十万缗,到大历末年增至六百多万缗,占全国财政收入的一半。
第三件事是推行“常平法”进行财政体制改革,建立经济情报网。刘晏在诸道置设巡院官,收集本道各州县雨雪多少、庄
稼好坏的情况。每旬、每月都申报转运使司。刘晏召募善走的人,将各地物价迅速申报。刘晏及时准确地掌握全国经济和市场
动态,并根据这些情报,调剂有无,平抑物价,扶持生产,积极救灾。刘晏用“丰则贵取,饥则贱与”的办法,防止了谷贱伤农、
水旱民散。同时又多购谷物菽粟运往歉收地区,贱价出售,换取农民的土产杂物转卖丰处,这样既救了灾,又不损国用,还刺
激了生产。刘晏在实践中总结了这样一条经验:“王者爱人,不在赐与,当使之耕耘纺织,常岁平敛之,荒年蠲救之。刘晏认
为“善治病者,不使之危惫,善救灾者,勿使至给。刘晏救灾为了做到“应民之急”还在其所辖各州县储粮三百万石,以作备荒
之用。刘晏大胆改革了过去只管收取金钱,不管人民死活的税收政策,实行安定社会,发展生产,“以养民为先”的财政方针,
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刘晏任人唯贤。认为:“士陷赃贿弃于时, 名重于利,故士多清修;吏虽洁廉,终无荣显,利重于名,故吏多贪污。刘晏
选用了几百名各种专才和实干家,分布各部门及各州县把关。史称“积数百人,皆新进锐敏,尽当时之选,趣督倚办,故能成
功”由于刘晏培养选拔了一大批理财专家,所以,他指挥的庞大理财系统,如臂使指,运动自如。直到刘晏遇害之后,掌管财
赋有声望者,大多是他选拔出来的人。
刘晏廉洁奉公,提倡名节。史书说:“安史之乱,天下户口十亡八九,所在宿重兵,其费不赀,皆倚办于晏,晏有精力,
多机智,变通有无,曲尽其妙。刘晏为挽国家之倾危,解人民于倒悬,身体力行,呕心沥血,几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他上朝
时骑在马上,心里还在筹算账目,退朝后在官署批阅文卷,常常是秉烛夜分。刘晏饮食简素,室无婢妾,死时只留下两车书籍
和几斗米麦。在官吏贪暴的封建社会,一个理财大臣,两袖清风,这是非常值得称道的。
由于刘晏的理财方针、措施、办法适应唐王的经济情况和当时社会的需要,所以使唐王朝的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人民
也得以养息。刘晏初受命为转运使时,全国才二百万户,国家财政收入只有四百万缗。779年,户口增加到三百万户,财政收入
达一千三百万缗(其中盐利过半),而国家并没有增加农民的税收,他真正做到了“敛不及民而用度足”。人们经常把刘晏与
管仲、萧何相提并论。但是,在封建专制制度下,功高犯忌,廉洁遭妒。779年,唐德宗即位,任用奸相元载的余党杨炎为宰相。
杨炎发现唐代宗杀元载, 刘晏曾参与密议,便于780年进谗言,将刘晏贬出京师,并使唐德宗下诏杀死了刘晏。刘晏无罪被杀,
大家都为他呼冤。后唐德宗迫于形势,杀死了杨炎,刘晏得到了历史公断,后人为其刻石立传。《旧唐书》、《新唐书》均有
记载。
黄巢 (884年)唐末农民起义领袖,曹州冤句(今东明县)人。盐贩出身,有才华却屡试不第;善骑射,爱扶危济困。年
轻时就怀着变革现实的伟大抱负和强烈的造反精神。黄巢所写的千古名篇《题菊花》和《赋菊》充分反映出他的理想和信念。
黄巢和王仙芝是贩盐的伙伴。874年(唐乾符元年)12月,王仙芝自称“天补平均大将军兼海内诸豪都统”率众3000人在长垣起
义,很快攻下曹州,声威大震。翌年2月,黄巢在冤句起兵响应。几个月里,起义军发展到数万人,横扫千里,所向披靡。唐军
一触即溃, 一逃再逃。876年,起义军兵临蕲州城下。派太监给王仙芝送了一个“左神策军押衙兼监察御史”的委任状,王仙芝
准备接受招安,投降朝廷。黄巢怒火万丈,一拳把王仙芝打得鼻青眼肿,毅然与他决裂,自率两千多人打回山东。878年春,
王仙芝在安微黄梅被围,兵败战死。这时,黄巢已兵下亳州,王仙芝手下大将尚让率剩余兵马来投。从此,起义军便以黄巢为
统帅,称“黄王”号“冲天太保均平大将军”自定年号“王霸”。黄巢发布檄文,重申“均平”的政治主张。义军以“冲天”
“均平”为口号,采取流动作战的方式,打官府,杀豪绅,南征北战,节节胜利。在流动作战中,黄巢采取了避实就虚、声东击
西的策略。起义军先猛攻山东,又回师河南,继而佯攻洛阳。待唐军集结洛阳一带时,又突然调头,杀出河南,进入安徽,渡
过长江。然后,战江西,取浙江;开山凿路700里,挺进福建,攻克福州,进军广东,拿下广州,摧枯拉朽,势如破竹.一路上
严惩贪官污吏,镇压地主豪强,开仓济贫,分盐于民,深受广大百姓拥护。老百姓抬着米酒、猪、羊慰问将士,青壮年纷纷加
入起义军行列。在广州,黄巢发布檄文,掲露唐朝宦官专政、官吏贪暴、纲纪败坏、科举失才等弊政,提出“禁刺史殖财产,
县令犯赃者族”的政治主张,并表示要入关推翻唐朝统治。879年10月,黄巢以义军百万都统的名义,发布文告,兴师北伐,矛
头直指长安。由广东进入广西、湖南,顺湘江直下潭州(今长沙),歼敌十万,又进军江陵。北进时,受唐军阻拦,折回江南。
然后沿江东下,经江西,过皖南,再从采石矶渡江北上。大军所至,秋毫无犯。接着起义军渡过淮河,挺进中原,河南州县,
纷纷攻破。洛阳留守刘允章惊惶万状,率文武百官出城投降。攻占洛阳不久,黄巢即挥师西进。881年1月16日(中和元年1月16
日),黄巢在长安即皇帝位,国号大齐,改元“金统”以尚让、崔镠为宰相,并任命了其他官员。黄巢建立大齐政权后,没有及
时追击唐朝败军,彻底扫荡唐王朝的反动势力,造成唐军有重新集结的机会,加之起义军内部分裂,大将朱温等叛变投唐,同
时唐僖宗又请沙陀贵族李克用协同镇压起义军,这样,就使他在长安不能支持下去,不得不退出长安,重返河南。在围攻陈州
的300多天中,又消耗了大量有生力量,贻误了许多战机。唐军趁机调兵遣将,朱温和李克用都来进攻起义军。黄巢最后在泰山
虎狼谷拔剑自刎身亡。
张齐贤 (943~1014年)字师亮,曹州冤句(今东明县)人。北宋政治家、军事家。张齐贤累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两
度入阁任枢密使,前后21年,为宋朝的政治、军事、外交等做出了较大贡献。张齐贤少时孤贫力学,志向远大。北宋初兴,太
祖幸西都(洛阳),张齐贤以布衣身份献策于马前。被召至行宫,复以指画地、条陈“下并汾”“富民”“封建”“敦孝”“举
贤”“太学”“籍田”“选吏”“慎刑”“惩奸”10事, 颇得太祖赏识,被授以衡州通判。以后张齐贤凭着才干和皇帝的知遇,
步步高升,直至“四践两府”(枢密院、中书院),九居八座(仆射、枢密使及六部尚书)。齐贤居官时,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
能。张齐贤任衡州通判时,州里原有凡劫盗一律处死的成规,但张齐贤却对具体案情作具体分析, 力争救活一些胁从的人。荆、
桂之间水递铺夫有数千户,多半缺吃少穿,齐贤就上奏朝廷减其一半邮役,使其有余力从事生产,以改善生活。当张齐贤任左
拾遗时,车驾北征幽燕,大臣均表示赞同,独他以为不可。张齐贤认为幽燕形势平静,目前尚不足虑,应当着眼于西北边防的
巩固,先本而后末,安内以攘外。后来西北边患频仍,证明他的意见是正确的。在任江南西路转运使时,建议在盛产铜、铁、铅、
锡的信、虔等州铸钱,成本低且便于运输,受到朝廷的赞许。后来张齐贤当枢密使,也多次从边防设施、对敌方略、内政改革
等大的方面向皇帝提出很好的建议。
张齐贤 不仅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军事上足智多谋,屡有军功,而且在文学上也颇有建树。所著《洛阳缙绅旧闻》、《孝
和中兴故事》、《太平杂记》、《同归小说》均为世人称道。1014年(宋大中祥符七年)夏,张齐贤卒。赠司徒,谥文定。
王鹗(1190~1273年)字百一,曹州东明人。金正大元年状元,官至翰林学士御史。赐绯衣,授奉直大夫、应奉翰林文字、
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1229年(正大六年),考授归德府(治所今河南商丘)判官,兼亳州城父令。迁同知申州兼蔡州汝阳
令。金迁都蔡州后,擢任尚书省右司都事,升郎中。蔡州陷落,将被杀,得蒙古万户张柔营救,隐居保州(今河北保定)。后
应聘至开平(今内蒙正蓝旗)奉侍忽必烈,进讲《孝经》、《尚书》、《易经》及儒家政治学说。忽必烈即汗位后,擢为翰林
学士承旨。首先建议设内外学士院,并举荐一批知名士人入院。1264年(世祖至元元年),加授资善大夫,疏奏置史局纂修先
朝实录,并修国史及辽、金二史。又建议选博学多闻之士提举各路学校,实行科举制等。1268年(世祖至元五年)致仕家居,
仍常被世祖遣使谘问。卒谥“文康”以文名世,当时朝廷诰命典册,多出其手。著有《大定治绩》、《论语集义》、《汝南遗
事》3卷,有诗文《应物集》10卷,并行于世。
李好文(?~1368年)字惟中,自号河滨渔者,元大名之东明(今山东东明县)人。其父李凤1306年(大德十年)任国子监
助教,所著较多,以《西林集》最为有名,但均未能流传下来。李好文是李凤的独子。1321年(元至治元年),登进士第,授
大名路溶州判官,为翰林国史院编修官、国子监助教。《元史》载1356年(元至正十六年),李好文曾上书皇太子爱猷识理达
腊,其后“屡引年乞致仕,辞至再三”
李好文一生任过许多官职。1327年(泰定四年),除太常博士,迁国子监博士,累拜监察御史,出任河南、浙东两道廉访
司事。1341年(至正元年),除国子祭酒,改陕西行台治书侍御史,在任期内开始编绘《长安志图》。后迁河东道廉访使,召
为同知太常礼仪院事。至正四年,改礼部尚书,参与修金、宋二史担任总裁官。除治书侍御史、参议中书省事。已而复除陕西
行台治书侍御史,最终完成《长安志图》.1346年(至正六年),除翰林侍讲学士,兼国子监祭酒,改集贤侍讲学士。1349年(至
正九年),出任参知湖广行省政事, 改湖北道廉访使,寻召为太常礼仪院使,命以翰林学士兼谕德进承旨。后以翰林学士承旨
一品禄终其身。
李好文为官比较清廉正直,敢于冲撞权贵甚至皇朝的最高统治者。《元史》本传载顺帝改用至元纪元时,李好文上言说:
“年号袭旧,于古未闻,袭其名而不蹈其实,未见其益。并指出时弊不如至元者十余事。一次元顺帝祭太庙,乘马至里桥,当
时无人敢谏止。李好文膝行阻轿曰:“请皇帝下马。顺帝只好听从。李好文任监察御史时,河东有李拜杀人一案,凶案14年不
决,李好文上任伊始即予以判决。另有王傅撒都剌,以足踏人致死,众人认为不是用刀一类的凶器杀人,应处以杖刑,但李好
文认为“怙势杀人,甚于用刃,况因有所求而杀之,其情为尤重'于是处以死刑。两起案件宣判之后,“河东为之震肃”。李好
文一生的事业中,教授太子和著书立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元至正九年,顺帝以太子爱猷识理达腊年岁渐长,于是设立端本
堂,令太子习学汉人文书,聘请儒士讲授儒学,任命李好文为翰林学士兼谕德。在教授太子的近十年间,他可谓呕心沥血。为
了教授太子儒学,他先后编成《端本堂经训要义》、《大宝录》、《大宝龟鉴》等书,作为皇太子的学习教材;又集历代帝王
故事,总共106篇,分为圣慧、孝友、恭俭、圣学四类,作为太子问安余暇之助。他还纂有《太常集礼》50卷.《元文类》卷36
录有他所写的《太常集礼稿序》,在陕西任行台治书侍御史期间编绘完成《长安志图》3卷。存留下来他的诗、赋不多,《元诗
选》录有两首诗,分别是《挽宋显夫》和《题王子晋祠》,《元文类》卷1录有其《感志赋》1篇。
区大伦(生卒年代不详)字孝先,号罗阳,广东高明人,明代著名循吏。1529年举进士,1569年(明万历二十三年),任
东明县令。他一到东明,即省视方略,融精极思,立规创制,改革时政。东明之吏胥一贯豪狡难治,他多方裁抑刷剔,对尚能
奉法循理者不予深究,望其暗中改过;对那些横行不法者,必予公开审理惩处。吏胥于是懔懔然又有所畏惧,不敢再有越轨行
动。东明地连三省,讼狱嚣杂,区大伦则深入调查,公开论断,使那些含冤受屈者能剖白疑解,而那些狡赖健讼者却法网难逃。
区大伦恪守“民以食为天,衣食足而知荣辱”的古训,经常亲自到田间督农。对贫穷的农户还给以耕牛和种子。对勤于耕作、
勤于桑麻者,微示以奖;对惰于耕作、惰于桑麻者,则微示以罚。于是百姓竞事生产。区大伦还认为,要使社会安定,必须首
先端正社会风气。他常在四时之暇到农村去宣讲乡约,对百姓中的好人好事给予表彰,坏人坏事则给予指责、惩处;对七十岁
以上的高龄有德者,赐以冠、袍、拐杖,并且常去慰问,到农闲时,又将这些老人集于乡公所,宴之以酒。因此,百姓皆知长
幼尊卑之节。1533年夏秋之交,大雨淫潦,夏麦秋禾尽为淹没,十室九空,民将转徙。区大伦忧心如焚,乃下令道:“凡我百
姓,俱各安心,等候明年正月开仓赈济,勿弃善念,勿作非为,勿捐妻子,勿离井乡。惜民爱民之心,至诚至淳之语,使百姓
不胜感激,举无流离转徙之患。再如建设学宫,赈济贫困,奖掖后进,舍水施药, 凡此种种有关民生之善政,无不积极推行,
从而受到县民的高度评价,认为古史《循吏传》中之能事,区大伦兼而有之。区大伦在东明任职5年,一直指荐授御史而去。此
后数百年之中,东明人谈起宰令之贤,犹首推大伦。城北街路西原有“区公祠”,今已颓废。
石星(?1599年)字拱辰,号东泉,今东明县城内石家井(今解放街仁义胡同)人,明嘉靖己未进士。他从政四十年,经嘉
靖、隆庆、万历三朝,历任给事中、大理丞、太仆卿、右副都御史、工部尚书加太子少保、户部尚书、兵部尚书加太子太保等
职。1567年(明隆庆元年),穆宗刚即位,沉湎酒色,荒废政务,石星上疏切谏:“陛下为鳌山之乐,纵长夜之饮,极声色之
娱。朝讲久废,章奏抑遏。一二内臣,威福自恣,肆无忌惮。天下将不可救。”穆宗看了,勃然大怒,认为是毁谤自己。金殿
杖六十,贬斥为民。那知监杖的宦官腾祥和石星有嫌隙,借机报复,把石星打得死去活来;赖同乡好友穆文熙保护,才得了一
条活命,回到家乡。1573年(明万历元年),神宗即位,石星始得昭雪。复职后, 石星由给事中晋升为尚宝少卿、大理寺丞、
南太仆卿等职。当时,张居正为首相,石星和张居正政见不合,于是上书劾张,自己又弃官而归。十年后,张居正死了,石星
才又赴朝居官,这次一直提升到工部尚书加太子少保。1590年(明万历十八年),石星改任户部尚书。当时国家经费开支很大,
国库空虚,石星和其他大臣提出14条改革措施。下达后,督抚等掌权者因减少了军费而怅然不乐,可是国家和百姓却受惠不少。
次年,边境多事,朝廷又任命石星为兵部尚书。1592年 (明万历二十年),日本关白(为日本当时的“执政大臣”,政权的实
际掌握者)丰臣秀吉率兵10万大举入侵朝鲜,登釜山,陷王京,占平壤,朝鲜八道几乎尽没。朝鲜王李目木公遣使向明朝告急
求援。明政府认为中朝乃唇齿关系,不能不救, 石星也力主一战。于是,明廷以宋应昌为经略、李如松为东征提督,率南兵火
速援朝。明军入朝后,在朝鲜军民的配合下,光复平壤,收复开城, 日军节节败退,放弃王京,退守釜山。这时,浙人沈惟敬
私向石星献封贡(封丰臣秀吉为日本王,向日本国纳贡)和议之策,石星也感到打下去国力难继,加之首辅赵志臬也竭力主和,
于是石星动摇了主战的决心,转而倡导和议。而丰臣秀吉也有假意求和,诱明撤兵,以便卷土重来。这样,双方一拍即合。但
由于明廷用人不当,使臣谎报交涉成果,蒙蔽欺骗朝廷,神宗和石星等人还认为和议进展顺利。那知日军于1598年2月又进犯朝
鲜,朝鲜使臣又来哭诉求援。这时首辅赵志臬等把议和失败的责任全推到石星身上,神宗皇帝勃然大怒,立即下诏将石星下狱
论死,妻孥发配广西。1599年(明万历二十七年),石星病死狱中。
穆文熙(1532~1617年)字敬甫,今东明县城东街人,明代著名文学家。1562年(明嘉靖四十一年)进士,官历任工部郎
中、尚宝寺寺丞、吏部考功司员外郎、广东按察使、户部侍郎、兵部侍郎等职。穆文熙精通史略,文武兼备,且为官清正,崇
尚名节。
穆文熙曾两次为坚持正义而弃官。第一次于穆宗隆庆年间,同乡石星上疏“请新政理”直言皇帝过错,受到杖责。穆文熙
挺身而出,极力营救,并与石星一起弃官归里。第二次是于万历年间,穆文熙被起用任吏部考功司员外郎,御史郜永春巡案河
东时得罪了宰相,适值考核京官, 宰相竟将郜永春列入有过官员中,穆文熙打抱不平,为其申辩,宰相不允,穆文熙愤慨地说:
“大明的宝训可抹煞,权相的意旨不可夺,还做这个官干什么!”于是与郜永春同赋归来。几年后由于兵部尚书张佳胤推荐,穆
文熙再起任广东按察使,转南京户部侍郎,以父老终养请归,遂不复出。归里后,建一“逍遥园”研习老庄,专事著书。
穆文熙著书八种:史评五种有《四史洪裁》、《七雄策》等;诗文三种有《逍遥园诗文集》、《文浦玄珠》等,还有《百
将提衡》及碑记书文问世,该书曾广为流传。《中国文学家辞典》为其立传, 对其文学成就作了较高评价。
刘怀恕(生卒年不详)字士行,一字心田,东明县武胜桥乡刘庄村人,明万历丁丑年进士。官历知县、御史、大理寺少卿、
兵部侍郎、右副都御史、郧阳巡抚等职。
刘怀恕初任长洲知县,长洲是苏州的附郭县,距离陪都南京不远,而且地当水陆要冲,冠盖往来,人马络绎不绝,监督纺
织业者又在此地驻节, 这些人动动嘴就得照办,老百姓简直应付不了。因而来这里做官的人大都胆战心惊,往往解绶自劾而去。
唯独刘怀恕到任,一反前官故态,一切供应均按规定标准,为国为民节省了大量资财,名声大震。后升任御史,离长洲时,当
地之人为之罢市,送十里不绝。
刘怀恕担任御史数年,刚正耿介,丰采特著。不关大体的话不说,一说就要雷厉风行。当时神宗不理政事,下面办事机构
多半没人上班,刘怀恕到任后面貌大变,工作很有起色,从而受到僚属的敬佩。巡行淮阳时,由于刘怀恕敢于驱逐贪官污吏、
释放被冤囚犯,人们称他为“直御史”巡行三晋时,一如淮阳,还特别着力于宣传教化, 与大同督抚筹划边防事宜,使胡尘不
惊者达数年之久。此后,刘怀恕历官大理寺丞、大理寺少卿、兵部侍郎、右副都御史、郧阳巡抚。郧阳居万山丛中,地处川陕
二省,明正德前本无巡抚,宁王兵变后才效法南赣特别设置。在郧阳任内,他恩威兼施,惩教互用,政绩卓著。刘怀恕曾说“
封疆大吏与廷尉不同,廷尉守经,封疆须通权达变,方可使国、民双方都有所依赖。时人都作为名言。长沙少保崔景荣为其写
的墓志铭中称赞他“法以廉,介以严,岳岳深以潜……”是刘怀恕一生为官的真实写照。
王永光(1560~1638年)字有孚,号射斗,今东明县三春集镇油坊村人。1592年(明万历二十年)进士。历官中书舍人、
吏部主事、工部左侍郎、工部尚书、户部尚书、南京兵部尚书、吏部尚书等职。
王永光早年丧父,家贫,少时以给富家放牛为生。王永光聪颖好学,闲暇之余,常去邻村私塾旁听,以柳枝为笔,大地作
纸习字。后被塾师发现,询问功课,对答如流,塾师以为奇才,遂免费收其为徒。光得到学习机会,发奋读书,学识大进,明
万历年间考中进士,授中书舍人。
王永光忠于职守,勤于政事。1598年(明万历二十六年)升为吏部主事,历员外郎中,主管人事。他查阅档案时,发现一
案竟株连二百多名官员降级,甚感惊异,经其仔细考察,确有蒙冤者,于是王永光上奏神宗恩准,给以平反昭雪,深受朝野赞
许。由于政绩突出,1602年(明万历三十年)升为通政司参议。四年后为右通政,右佥都御使、巡抚浙江。1614年(明万历四
十二年)转为南大理卿。光宗即位,为工部左侍郎,署部事。后又为右都御使,仍管左侍郎事.不久升为工部尚书。1623年(明
天启三年)改任户部尚书,总督仓场,调掌南京督察院。1625年(明天启五年)加太子太保。1626年(明天启六年),转任南
京兵部尚书。任职期间,兵营噪乱,永光单骑驰往, 诛倡乱者数人,及时平息。1628年(崇祯元年),又任户部尚书,后改任
吏部尚书。
王永光廉洁勤政,忠厚正直,敢于直谏,深得皇上重用。每有事相商,不叫其名,呼官称“王尚书”恩赐世袭少保。后因
年迈归隐,著书《冰玉堂集》数卷。
杨绍震(1563~1643年)字湛元,东明县城关镇杨曹庄人,1601年(明万历辛丑年)进士。他初任陕西朝邑,继任安徽黟
县知县,因政绩卓著,遂擢升国子监博士。考核时列最优等,乃授户部主事,兼管北通粮仓。在监督粮仓任上,忠于职守,受
到皇帝嘉奖。不久,升为通政司参议, 晋通政使。通政使的职责是封驳不当的圣旨和奏议,容易冒犯朝廷、得罪大臣,但杨绍
震却能秉公办事,毫不宽容和自私,因此深得熹宗赏赐,屡次赏赐锦缎、黄金。及思宗即位,斥魏忠贤于凤阳,驱逐客氏于外
地,但其党羽仍然布满朝列。绍震对此愤然上书,痛切陈辞,历数阉党之残渣余孽的危害,提请思宗警惕,为此上书十余次,
思宗虽未尽采纳,但直至明亡,对魏忠贤党羽却未再起用。后明朝政治腐败,民怨沸腾。杨绍震深感明之大厦将倾,心灰意冷,
遂告眼疾,弃官归里。皇帝屡下诏书请其出山,他却执意不肯复职还朝。1643年(崇祯十六年),病卒于家。
袁佑(1633~1699年)字杜少,号霁轩,东明县城关镇北关人。明朝进士,康熙年间任内阁中书舍人,后任翰林院编修。
袁佑少时机敏灵慧,善于诗文,千言下笔立就。补博士弟子,名噪朝野。1672年入太学,不久任内阁中书舍人。1679年圣
祖下诏开设宏博特科,袁佑御试列一等,特授翰林院编修,参与修撰《明史》,讨群书,详订细考,务求精核, 所写本记、列
传若干篇,行家认为不亚于欧阳修《五代史》。后又参与编修《一统志》,勤励之操, 一如既往。接着又相继入直南书房、晋
右春坊右中允,充浙江乡试正考官。任乡试考官时,选拔的多是贫穷的读书人。主考一完就束装就道,囊中没有别的东西,唯
有图书及所著《记行诗》一卷而已。1697年因黄河泛滥,东明积水甚深,袁佑恐家中意外,遂请假归里。年66卒。
袁佑长于著述,有《诗议疑义》、《老子别注》、《左史后议》、《五鹿诗选》、《罄闻偶记》、《圃说》、《记行诗》、
《明史》、《一统志》等著作行世。
王梦兰(1886~1911年)又名王梦伦,字华亭,东明县长兴集乡大王寨人,辛亥革命著名烈士。自幼发奋读书,曾在开封
优级师范就读。为人光明磊落,傲岸不羁。目睹清政腐败,民不聊生,常愤然叹息。因受孙中山革命思想熏陶,弃学返里,创
立“仁义会”得壮士五、六千人。起义前夕,每晚聚会,商讨推翻满清、恢复中华之大计。武昌起义后,河南革命党起而响应。
张钟端任河南革命军总司令,总部设在开封,决定12月22日(农历十一月三日)夜举事,以放火鸣炮为号。王梦兰被任为民军
总指挥,选骁勇2000余人赴汴,潜伏在汴京郊外东大堤附近,候城中火起,即攻打曹门。不料奸细告密,夜11时许, 设在优级
师范学堂的司令部被清军包围,张钟端等数十人被捕。未到预定时间,城中火起,响起枪声。王梦兰知城里有变,对部伍说:
“本欲与诸君驱除鞑虏,成就共和大业,今大势已去,若必欲同罹锋镝,于心何忍?愿各归乡里,期后效, 无复念兰!”众尽泣。
兰大吼,挥之去,随带贴身勇士数人,攻城营救遇难同志。战至天亮,不幸被捕。审讯后,张钟端、王梦兰等11名革命党人,于
当月五日被清军押赴刑场。张、王等临刑犹高呼:“革命万岁!共和万岁!”沿途市民目不忍睹,泣不成声。
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多次致信其家属,亲自召见其弟弟和长子,以示关怀慰问,并发资抚恤,拨专款树纪念碑,褒扬
其革命精神。1912年6月,将王梦兰等定为河南省辛亥革命十一烈士。同年12月22日定为河南起义纪念日,拨专项资金在开封修
建十一革命烈士公墓,改冯玉祥在开封南关为十一烈士所建的纪念塔为辛亥革命河南十一烈士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
封市人民政府开展多种纪念活动,1981年,十一烈士墓迁葬于禹王台公园,以便于人们瞻仰凭吊。
杨履谦(1898~1940年)字丽庵,号更生,东明县人。杨履谦出身于颇为富有的农村家庭。青年时期就读于曹州中学,肄
业于河北大学,后加入国民党。北伐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二 集团军骑兵第三旅书记官。1926年春,随吉鸿昌到宁夏,任省政府
秘书。因为他办事干练,加之对开发西北卓有见地,颇受吉的赞许。吉因反对内战,曾一度被扣,杨履谦也随之险遭不测。从
此即脱离军旅生涯退居故乡。1928年春,杨履谦慷慨解囊,兴办许寺小学。1931年夏,又创办王浩屯小学,自任校长。不久,
被聘离乡到河南洛宁、济源等县任教育局长,他不忍官场黑暗,不愿趋炎附势,后愤然弃职赋归。1933年,察哈尔民众抗日同
盟军失败,吉鸿昌英勇就义。他闻讯义愤填膺,挥笔痛斥蒋介石的卖国行径。为寻找一条真正的救国救民的道路,主动接近共
产党。1934年春,参加了由共产党和进步爱国人士发起的教育界反贪污斗争,迫使国民党当局作出某些让步,因此,他被推选
为东明县教育会会长,民众教育馆馆长。1935年,积极参加教育界驱逐国民党顽固县长彭家荃的斗争。继而又同国民党县党部
以及顽固分子文九锡一伙斗争。从此,他威望大振,成为东明县著名的国民党左派。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把长子送往革命圣地延
安,并率全家投入抗日救国洪流。1938年6月,召开附近6个乡的爱国绅士和抗日积极分子联席会议,通过了《抗日保家宣言》,
并成立了联庄会,自任会长, 同时建立了东明联防队。中共地下党员张慧僧任东明县县长时,他被聘为县政府参议,并被委任
为民军大队长兼第三区民军后备大队大队长。同年10月,中共冀鲁豫特委组建考城县抗日政府, 他任政府秘书兼一科科长,所
率武装改编为考城县大队。1939年初,八路军到达鲁西南,他领导的地方武装被编入八路军冀鲁豫支队,被委任为第四大队队
副兼支队联络科科长。为解决部队财政困难,他动员群众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并以身作则,节衣缩食,毁家纾难,典卖田产,
购买军械、马匹供给部队。该年夏初,成立东明、长垣、濮阳三县边界地区抗日动员委员会,杨履谦为主任,逐步建立了一支
2000余人的持枪常备队,开展抗日反顽斗争。同年6月中旬,日军调集1.5万人的机械化兵力,进攻冀鲁豫边区,杨履谦率领常
备队夜袭日军骑兵,夺得战马20余匹。同年10月,任冀鲁豫支队特务大队大队长,在日军接连向鲁西南根据地进攻的危急情况
下,他不惧强敌,经常率武装予以痛击,敌人闻风丧胆。1940年3月,冀鲁豫支队打垮了顽军石友三部,东明县第一次解放,县
抗日政府成立后,杨履谦任县自卫队总队长.6月中旬,日军出动1.5万人,分12路向濮阳、清丰、内黄、东明等县合围“扫荡”他
在率部突围中,被石友三部一骑兵连包围。为掩护战友突围,他和通信员边战边撤,并身负重伤,终因寡不敌众,壮烈牺牲。
李宜亭(1888~1943年)又名全义,号方斋,东明县武丘集(今属长垣县)人。青年时期即胸怀大志,一心报国,虽家境
贫寒,仍奋力求学。在北平师范大学读书期间,受马列主义熏陶,参加了著名的“五四”运动。1921年学成回乡,先后受聘于
长垣县春亭高级小学和东明县第一高级小学,任国文教员和历史教员,成为东明县教育界知名人士。1924年加入国民党。1928
年当 选为东明县党部执行委员。当时,国民党右翼掀起反共逆流,他拍案而起,横眉冷对,力排众议,遭到右派围攻。1929年,
他决然辞去县党部执委, 出任县立女子小学校长,后回到家乡河西区,兴办武丘集完全小学。此后,他和共产党员杨洁斯等建
立了联系,较系统地学习了马列主义理论。1932年,黄河两岸盐民运动兴起,他写了《盐榷》一文表示支持。1934年,他毅然
退出国民党,经杨洁斯、李道源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东明县民众教育馆馆长,在馆中增设演讲部,宣传抗日救国。1935
年,他再任东明女子小学校长,和共产党员盛国昌、穆文平等团结进步师生,掀起驱逐国民党右翼县长彭家轩的罢课斗争,迫
使彭黯然下台。“一二·九”运动爆发,他带领学生上街游行,声援北平学生的反帝爱国行动。“七七”事变后,他和于绍孟、
王汉才、师凤山等在武丘发起组织抗日救国会。1937年10月任中共东明县工委委员,着手恢复党的基层组织,领导抗日救亡运
动。1938年,中共地下党员张慧僧任东明县县长,李宜亭被聘为县政府秘书兼民军大队总参谋,协助张慧僧开办了两期抗日军
政训练班,培养了一批基层干部,发展了一批共产党员,迅速在全县掀起抗日救亡高潮。1939年初,国民党顽固派吴致岑为东
明县长,团结抗战的局面遭到破坏,李宜亭羞与为伍,愤然辞职,掲露国民党顽固派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罪行,并在学生
和农民中建立和壮大抗日救国组织,发展共产党员。1940年3月,他出任县抗日政府首席参议, 和县长南偕一同参加冀南行政督
察专员公署成立大会,提六条施政建议均被采纳。同年6月,日本侵略军发动大“扫荡”环境恶化。李宜亭受命去武丘集一带工
作。国民党军某部司令邵鸿基认定李是共产党人,决定置之死地。1943年7月27日夜,李宜亭被邵鸿基活埋在孟岗村北大堤脚下。
冀鲁豫边区政府在大鲍寨为他隆重举行了追悼大会,挽联是:“桃李遍天下,誉满东长濮,一代完人;硕果盈滨河,宜亭出丰碑,
余威生辉。冀鲁豫行署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孙自端(1902~1947年)字正斋,东明县陆圈镇东孙楼村人,中共党员。他出身贫苦,“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者的铁
蹄践踏华北,直逼黄河,中共直南特委派遣共产党员李怀道在东明扩充抗日武装,孙自端联合100余名贫苦农民奋起响应。不久,
却以“聚众谋反”的罪名被国民 党东明县当局逮捕,后经中共地下党组织营救获释。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本村创建第
一个党支部,担任支部书记,并兼任直南特委地下联络站站长。联络站以开中药铺为掩护,开展地下工作。1940年,把药铺变
成酒店,更广泛地接触社会,集敌人情报,并以酒换取敌人的子弹, 积攒起来,送交豫北地委。仅一年多的时间,他家里的11
亩地卖的只了1.8亩。酒店开不下 去了,就开馍店,一家人节衣缩食,把节省下来的粮食,留给过往同志吃。1942年,担任县
交通科科长兼共产党四区区委书记。1943年调任三区区委书记,在这里开辟了南起龙山集、北到武胜桥,长达20余里的联防线,
使盘踞在城内的日、伪军不敢到这一带抓夫抢粮。1944年调到鲁西南行署交通科做抗战交通工作。1947年4月1日夜,他悄悄回
到家中,看有没有急需处理的密件,不幸被敌人跟踪。凌晨,敌镇长刘显扬带一群荷枪实弹的士兵包围了东孙楼村,狂叫:“村
里人若不把孙自端交出来,就把整个村子踏平。全村的男女老幼无不提心吊胆。这时,孙自端从村北的寨墙下走了出来,昂首
怒视敌人,大声说:“我就是孙自端,天大的事我一人承担,不要连累老百姓。刘显扬对他先是诱供,诱供不成,即命打手把
孙自端吊在梁头上,先是用皮带抽打,接着是坐“老虎凳'灌辣椒水,压杆子……他开始高声痛骂,但后来声音越来越小,慢慢
地失去了知觉。敌人用冷水把他泼醒,放在一块木板上,威逼群众前来看他,敌人还指着他说:“这就是当八路的下场。孙子
端奄奄一息对乡亲们说:“你们不要难过,我早料到敌人会对我下毒手,我这罐子血已泼到地下,不准备再收了,随他们的便,
今天脱了鞋,我不准备再穿了。不一会儿,敌镇部中队长来到审讯室,假惺惺地对他说:“你已是年过半百、有五个孩子的人
了,丢下妻小这样离去,不感到后悔吗?”他翻翻眼皮,不予理会。敌人又用窜着火苗的大捆香往他身上乱烧乱燎, 肉被烤化
成油,一滴一滴掉在地上,血随汗水淌下来,染红一大片土地……整整折磨一天。夜晚,敌人偷偷把他押往邵寨村。继续毒打
审问,但仍然什么也没得到。敌人无计可施,最后把他残忍杀害。建国后,人民政府依法处决了凶手刘显扬, 并在陆圈镇西,
为其建立革命烈士纪念碑,以供后人緬怀。
张岸(1916~1948年)又名张心田,东明县小井乡黄成庄人,中共党员。1932年考入东明集高级小学,1934年考入菏泽南
华中学,1938年入抗日军政大学南宫分校深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河南省东垣县县长兼黄河支队队长、东明县县长
兼南东独立团团长。解放战争期间,张岸率领黄河支队拔据点、除叛徒,纵横东(明)、长(垣)、考(城),转战黄河两岸。
1946年冬,张岸率黄河支队驻扎在夏营,岗哨从村外抓来一个还乡团分子,经审问,原来还 乡团把黄河支队误认为是“国军”
特具谏请他们赶到游屯吃早饭。张岸将计就计,让战士们换上国民党军的服装,打着青天白日旗,以假乱真,拔了这个敌据点,
消灭了这伙还乡团。河西叛军吴兰田部不断骚扰解放区,张岸周密安排,一举歼灭了这股顽军,黄河支队无一伤亡。1947年,
张岸率南东独立团驻扎在老家黄成庄,战士抓获国民党还乡团头目(他远房姐夫)王安宝,王安宝苦苦哀求:“心田弟,你放
了我吧,以后我再也不做坏事了。同门姐姐也抱着他的腿求情,可王安宝还是被他亲手枪毙了。1947年2月,叛徒周二勋、清共
队长胡蒺黎,在本地活动十分猖獗,奸淫掠夺,民愤极大,张岸决定除掉这两个恶棍。19日夜,诱敌深入,活捉了周二勋。10
月,在夏营活捉胡蒺黎,铲除了祸害,震慑了敌人。1948年初,南下支队随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1纵队南下,组织任命张岸为萧
宿县委书记。同年9月25日,在赴任开封市副市长途中,在河南淮阳岳飞关因车祸遇难,年仅32岁。
王焕亭(1916~1966年)又名王洪涛,东明县大屯镇王屯村人。幼年在本村读私塾,后入乡村高小读书,17岁入中药铺当
学徒。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八路军东进纵队宣传队,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春,任东垣县抗日民主政府教育科代理
科长,领导创办抗日小学十余处。后辞去科长职务,致力于王屯小学的教学工作, 并创办县立高小旭光剧团。解放战争时期,
任冀鲁豫民艺剧社宣传股长,先后编导了《官逼民反》、《穷人恨》、《血泪仇》等优秀革命剧目。建国后, 先后任菏泽专区
豫剧团团长,平原省文化局戏剧审查委员会委员,华北行政委员会文化局剧目组成员,河北省豫剧团编导室主任、梆子剧院艺
术室副主任、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他先后编导的戏剧作品有《桃李同春》等10余部。历经30年演出而不衰。其中,豫剧《天波
楼》收入《中国地方戏曲集成》;河北梆子《杜十娘》进京参加建国十周年庆典;与曹禺合编的大型现代京剧《战洪图》,演
出后曾轰动海内外,后被多剧种移植演出,并改拍成电影公映全国。1964年大型豫剧《桃李同春》、《三叩门》荣获河北省戏
剧会演剧本、演出、音乐三项奖。他常与中国著名剧作家曹禺、田汉、老舍和京剧表演大师梅兰芳研究戏剧创作, 为中国戏剧
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1966年病逝。
梁子庠(1919~1985年)曾化名梁德胜、李明,绰号“梁二瓦刀”东明县沙窝乡六合村人。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
东明(东垣)县委敌工部副 部长,社会部部长兼公安局局长,东明县副县长、县长。1949年随军南下,转战赣湘川贵,解放后
曾任贵州省建筑公司党委书记兼经理。
梁子庠年轻时心灵手巧,酷爱建筑,庄稼活样样精通,地方戏能弹会唱,画高画、扎纸灯为人称道,因曾涉足武林,舞枪
弄棒也有几招。最拿手的是木工、瓦工,这便是“梁二瓦刀”称呼的由来。他出身贫苦,为人正直、性情刚烈、嫉恶如仇,在
革命生涯中留下了许多带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曾在日伪顽杂的白色恐怖下,以卖煤油为掩护与敌人巧妙周旋,每每均能逢凶化
吉,神出鬼没地打击敌人,使敌人闻风丧胆。一次只身闯入虎穴,生擒汉奸、伪军特工队长任玉彬。为此,敌警察所长气急败
坏,扬言三天内拿住梁子庠,可当夜三更梁的枪口就对准了他的脑袋。一伪军军官给士兵训话说:“梁二瓦刀被活捉了,三天
内将就地正法……”讲话未了,一声枪响,敌军官帽子不翼而飞,吓得敌官兵目瞪口呆。当敌人意识到梁子庠就在面前时,他早
已不知去向。1942年灾荒,全家人饥饿交加,当时他掌握着党的活动经费,但为私从没动用过分毫。1948年11月,他率领东明
一万多民工,冒风雪、踏泥泞支援淮海前线,历时一个多月,共出动大小车6000辆,运小米90万斤。1949年初,梁子庠踏上了
南下征途,为解放大西南,建设贵州省做出了贡献。梁子庠一生艰苦朴素,克已奉公,是久经考验的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为
民族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