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城关镇辖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h9&A=3&rec=608&run=13

第二节 城关镇辖村

大鱼沃 位于县城南4公里。据传,该村建于春秋时期,当时有两个水坑,一个大,一个小, 鱼很多,据传姜子牙曾在此垂
钓。后来,大坑称大鱼沃,小坑称小鱼沃。该村古今有习武之风。村有李、杨、景等22姓,李姓人较多。
后鱼沃 位于县城南3.3公里。据传,该村建于春秋时期,村旁有一水坑,鱼很多,因没有大鱼沃坑大,故取名小鱼沃,又
因在大鱼村北, 后逐渐演变为后鱼沃。该村以农业为主。村有刘、李、王等14姓,刘姓人较多。
任营 位于县城东南4.7公里。明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北征时,留下一军户,因户主姓任,故命村名任营。村
有任、朱、董等12姓,任姓人较多。
后营 位于县城东南6.7公里。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明成祖朱棣北征时留下一军户,因户主姓包,故命村名包旗
营。1961年,改为后营、前营两个大队,因此村在北,故命村名后营。为农业村。村有李、郑、张等11姓,李姓人较多。
前营 位于县城东南7.6公里。原村名包旗营。1961年,分前后两村,因该村在南,故名前营。该村以农业为主,养殖户较
多。村有黄、徐、荆等17姓,黄姓人较多。
东营 在县城东南8.3公里。该村原与前营、后营同属一村,总称包旗营。1960年发生内涝,积水淹没整个村庄,村民搬到
村外高处住下,后成一村,因村民费姓多,故命村名费拐。又因该村在前、后营东,后又更名为东营。是有名的养猪专业村。
村有费、周、宫等7姓,费姓人较多。
唐庄 位于县城东南9.4公里。该村原叫千户庄,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唐氏随明成祖朱棣北征时在这里落户,以
姓氏改村名唐庄。该村以农业为主,西瓜种植稍有名气。村有唐、孙、王、余等13姓,唐姓人较多。
南吴庄 位于县城南9公里。据《吴氏家谱》记载:“该村建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吴氏祖从山西洪洞县迁来,
命村名吴庄。因与北面的吴庄重名,1961年加方位词,改称南吴庄。该村素有习武之风,邢氏唢呐队远近闻名。村有邢、吴、
杨、赵4姓,邢姓人较多。
于洲集 位于县城南7.7公里。据传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余、周二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建村,命名为余周村,后
建集市,演变为于洲集。该村以农业为主。村有李、王、沈等19姓,李姓人较多。
董庄 位于县城南6.6公里。据传建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原为大鱼沃村董家的菜园,叫董菜园,后人口渐多,
形成村庄,故名董庄。20世纪90年代中期,是有名的蔬菜专业村。村有董、毕、胡等12姓,董姓人较多。
牛庄 位于县城南5.6公里.牛氏于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迁来建村,命村名牛庄。解放前该村是有名的打猎村。现
为农业村。村有牛、贺、张等8姓,牛姓人较多。
贤街 位于县城南8公里。据《贤氏家谱》记载:“该村建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因位于吉利营东,故命村名吉
利营东街。”1961年更村名为贤街。该村以农业为主。村有贤、赵、李等14姓,贤姓人较多。
吉利营 位于县城南7.6公里。据《陈氏家谱》记载:“该村建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原名畸零营,明永乐年间(1403
~1424年),改村名吉利营。”古有龙王、关帝、财神庙宇3处。1999年,建村秧歌队。村有陈、郑、贤等17姓, 陈姓人较多。
杨旺营 位于县城南9公里。该村建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是明成祖朱棣北征时在这里安下的军户村,因首领姓
杨,故命村名杨旺营。村前有“龙骨寺”,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现遗址尚存,2005年被东明县人民政府定为“县级文物保护
单位”。属农业村。村有杨、陈、黄等12姓,杨姓人较多。
刘满城 位于县城西南4.2公里。由“刘、薛、桑、王、苗”5个满城组成。据传,西汉建平元年(公元前6年),光武帝刘
秀生在这里(今满城村),因光照一室,满城红光,故名满城。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满城被黄河水浸袭,居民迁出城
外建村,并以姓氏命村名刘满城。据《水经注》记载:“济水东有过戎城,今称之为满城。”这里是古东明县十二景之一的“赤
水祯符”。为农业村。村有刘、李、申、祁、苗5姓。刘姓人较多。
蒋满城 位于县城西南5.4公里。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蒋氏从满城迁出建村,命村名蒋满城。该村以农业为主。
20世纪80年代后,养殖业发展较快。村有赵、宋、杨等8姓, 宋姓人较多。
高满城 位于县城南5.7公里。明洪武年间 (1368~1398年),高氏从满城迁出,命村名高满城。该村以农业为主。村有高、
赵、姚等10姓, 高姓人较多。
曹满城 位于县城南偏西4.8公里。明洪武年间(1368~1390年),曹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建村,因盖有楼房,故命村名曹
楼。1962年与潘满城村合并,改村名为曹满城。该村以农业为主;村有曹、薛、杨、董、王5姓,曹姓人较多。
四柳树 位于县城南偏西3.3公里,东靠106国道,始建于唐朝,传说为黄巢起义的地方。因黄巢起义祭刀,以柳代人,而
不知恩师卞律和尚藏匿其空心死柳树里,结果恩师连同柳树一块被斩为两截。群众为纪念这次农民起义,便命村名为死柳树,
后演变成了四柳树。解放初,该村“五色套版印染花布”远近闻名。县农民绘画艺术家刘运堂是该村人,尤其擅长画黄河鲤鱼。
村有刘、 李、蔡、史、申、王6姓,刘姓人较多。
中刘庄 位于县城西南3公里。明洪武年间 (1368~1398年),刘氏从山西省洪洞县迁来建村,命村名刘庄,1981年更名为
中刘庄。该村以农业为主,不少村民兼商。村有刘、薛、马3姓,刘姓人较多。
李江庄 位于县城南偏西3公里。明永乐年间(1413~1418年),几户姜姓人家在这里落户建村,命村名姜庄。清雍正六年
(1729年),又有几户李姓人家从西南庄迁来定居。乾隆年间,姜姓外迁,李姓渐成大户,故改村名李家庄,后演变为李江庄。
该村以农业为主;村有李、黄、胡等12姓,李姓人较多。
杨曹庄 位于县城南2.9公里。明永乐年间 (1403~1424年),曹氏迁来建村,命村名曹庄。后村杨姓人多,1981年,更名
为杨曹庄。村民以农业为主,20世纪80年代后,村民亦农亦工。村有杨、夏、苏等7姓,杨姓人较多。
南三里 位于县城南部。明万历九年(1581年)建村,因距县城南3华里而得村名。20世纪80年代末和县城连成一体。进入
21世纪,村民多经商。村有魏、卢、夏等20姓,魏姓人较多。
毛营 位于县城南偏东4.2公里。明永乐二年(1404年),毛氏随燕王征北,在此留一军户,因户主姓毛,故命村名毛家营,
后来称毛营。属农业村。村有张、毛、尤、油、刘等姓,张姓人较多。
北关社区 在县城北部。明弘治四年(1491年)建县城后,在城北逐渐形成居民区,故名北关.1984年设北关居委会。2003
年建北关社区。石星、穆文熙、崔邦亮、袁葵、袁佑、崔韫、范逢恩、范学恒、焦长庚等历史名人籍均在这里。20世纪90年代
后,村民以经商为主。村有袁、丁、靳等51姓,袁姓人较多。
西门社区 居民因居住在县城西门而得名。1984年称西门居委会,2003年改称西关社区。90年代后,居民多经商。村有刘、
张、王等49姓,刘姓人较多。有回族3人,土家族1人。
西关社区 明弘治四年(1491年)建县城后逐渐形成居民区,以县城方位得名西关。1984年设西关居委会,2003年建西关
社区,为汉、回两族混居村。村人亦农亦商。村有岳、刘、高等23姓,刘姓人较多。
南关社区 明弘治四年(1491年)设县治后,居民区以方位称南关。1984年设南关居委会,2003年建南关社区。20世纪90
年代中期后,村民亦商亦工。村有李、陈、周等78姓,李姓人较多。
东关社区 明弘治四年(1491年),建县城后形成村庄,因在县城东门,故名东关。1984年改称东关居委会,2003年改称
东关社区。20世纪90年代后,村民亦商亦工。村有穆、李、王、尚等50姓,穆、李姓人较多。
穆居庄 位于县城东北部。明万历元年(1573年),穆氏从县城东门里迁来居住,命村名穆庄。后与居庄合并,改称穆居
庄。该村古今有习武之风,长拳、梅花拳有名。为农业村。90年代后,村民经商的渐多。村有穆、句、温40余姓,穆、句两姓
人较多。
雷庄 位于县城西北1.8公里。明洪武年间 (1368~1398年),雷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建村,命村名雷庄。该村历来有种菜
传统,是有名的蔬菜专业村。村有鲍、沈、王等12姓,鲍、沈两姓人较多。
新庄 位于县城东南5.3公里。明万历年间 (1573~1620年)建村,因是县城北门里崔氏的庄园,故名崔家园;解放后,有
新户迁来该村, 故又改村名新庄。该村以农业为主。80年代后,养殖、蔬菜为主副业。村有朱、高、黄等19姓,朱姓人较多。
刘墙 位于县城西北1.4公里。据刘氏家谱记载:“刘氏祖刘试应,在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建村,
因当时生活贫困,靠墙搭了一个窝棚,故得村名刘墙。”该村回、汉两族混居。是蔬菜专业村。村有刘、申、薄等10姓,刘姓
人较多。
黄军营 位于县城西南1.8公里。据《大名府志》记载:“明洪武初宜春侯黄彬屯军于此而得村名。”属农业村。20世纪80
年代末,种大棚蔬菜渐多。90年代后,村民亦农亦商。村有宋、井、赵等25姓,宋姓人较多。
梁庄 位于县城西北2.5公里。明洪武元年 (1368年),梁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建村,命村名梁庄。属农业村。90年代后,
村民搞建筑的渐多。村有梁、郁、逯、张、冯、赵6姓,梁姓人较多。
北王寨 位于县城北2.7公里。明洪武元年 (1368年),王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建村,命村名北王寨。因该村做豆腐的多,
又叫豆腐王寨。20 世纪90年代后,村书法、绘画出名,县农民绘画艺人王留根在该村。村有王、周、张等15姓,王姓人较多。
崔寨 位于县城北4.5公里。清顺治元年 (1644年),崔氏从本县紫荆村迁来建村,命村名崔寨。该村以农业为主。20世纪
90年代后是蔬菜生产专业村。村有崔、徐、王等11姓,崔姓人较多。
郝寨 位于县城北4.5公里。据传,原村名田寨,以姓氏命名。唐天祐年间(905~907年),田氏外迁,郝氏搬来定居,故
改村名郝寨。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为蔬菜专业村。村有崔、张、康等7姓,崔姓人较多。
阮寨 位于县城东北3.6公里。相传该村建于北宋时期,因梁山好汉阮氏兄弟曾在此居住,故命村名阮寨,现阮氏已绝。村
民以农业为主,兼务工。村有孟、杨、李等8姓,孟姓人较多。
刘坟 位于县城东北4.5公里。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郑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建村,命村名郑家村。清乾隆年间,因
村庄附近有一渡口,旁有刘督堂(官名)坟墓,过往行人习惯“从刘坟上、下船”,后村名逐渐演变成刘坟。该村以农业为主,
古今有种菜习惯。村唢呐队远近有名。村有陈、吴、朱、王、杨、鲁6姓,陈姓人较多。
朱口 位于县城东北5.5公里。明洪武元年(1368年),朱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建村,因当时村东有一小河(黄河支流)渡
口,故命村名朱口。古今村人尚武,尤以梅花拳有名。村有朱、佘、牛等8姓,朱姓人较多。
双井 位于县城西北4.2公里。明洪武元年 (1368年),单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建村,因村前有并排两眼水井,一甜一苦,
故命村名为双井。1961年,成立三个大队,故又称“三街”。村民以农为主。20世纪80年代后,砖瓦生产兴隆。村有崔、刘、
梁等32姓,崔姓人较多。
野鸡营 位于县城西北4.3公里。据《田氏家谱》记载:“明洪武元年(1368年),田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建村。因建村时
该地荒芜,常有野鸡,故得村名野鸡营。”属农业村。村有郝、谷、单、田、姚5姓,姚姓人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