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生产习俗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h9&A=3&rec=579&run=13

第二节 生产习俗

―、农业
千百年来,境内人们以农为本,惯于施肥浇灌,养猪攒粪,喂牛耕田。农村家庭大多男耕女织,辛勤劳作,节俭持家。一
年中以夏、秋两季最忙,民间有“争秋夺麦”和“一麦顶三秋”之说。境内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棉花、蔬菜、西瓜等。
小麦 小麦是主要农作物,农谚说“白露早, 寒露迟,秋分种麦正适时”。20世纪90年代后,因为气候变暖,播种时间一
般推迟一个节气。播种小麦前要先撒底肥,然后进行犁、耕、耙地,播种。20世纪80年代,种地多用畜耕。90年代后,畜耕逐
步被农业机械代替。21世纪初,多用旋耕机犁、耙地,播种机播种,有的用联合播种机播种。
80年代,黄河滩区群众习惯用镰刀收麦,大部分用小铲抢收,运至麦场里,用牲口拉磙转碾, 后发展成用三轮车、四轮拖
车轧碾或用脱粒机打麦。90年代中后期,多用机械或联合收割机收麦。
玉米 县内玉米生产分为春玉米和夏玉米两种,春玉米一般在谷雨之后播种,夏玉米在麦收后播种。20世纪80年代末期,
随着套种技术的应用,春玉米面积逐渐减少。90年代,夏玉米开始选用良种,合理密植,用除草剂除草。进入21世纪,农村多
使用联合收获机,一次完成脱粒、碎秆、犁耕和播种,实行秸秆还田,提高土壤肥力。
收获玉米穗本地称“掰玉米棒子”。玉米棵大多用撅头砍,一般要砍至根部以下,以便下茬耕种。习惯上是先掰棒子再整
秆。玉米穗运到场里或家里,一家老少齐动手,剥去外面厚皮,编成长辫,有的用草绳绑成挂,或悬挂在房前屋下,或摆于院
墙之顶,或集结在平房之上,有的盘桓在院落树木上。待冬闲时脱粒。秸秆还田,提高土壤肥力,有的人家将玉米秸秆打碎,
或加工成青饲料,或加工成食用菌培养基。
棉花 棉花一般在谷雨时播种,农谚有“清明秫秫(高粱)谷雨花”,“枣芽发,种棉花”。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境内
植棉大多采用营养钵育苗移栽技术。栽种后用地膜覆盖,直至壮苗挑出地膜。治虫仍多用背负式人工喷雾器打药。90年代后期,
人们开始使用抗虫棉种。棉花整枝修剪主要包括打顶心、打边心、打拧条、去累芽。农谚有“棉花立了秋,便把头来揪”之说。
收获 棉花很费力气,花絮一般随开随摘。
西瓜 境内西瓜生产历史悠久。20世纪90年代前,大多采用传统的种植方法。之后,开始引进西瓜良种,采用地膜覆盖、
营养钵育苗技术, 西瓜品质得到改善,产量大幅度提升。90年代后,种植西瓜一般采用麦田套种。从浸种、打钵、下籽、育苗、
栽培到地膜覆盖,各个环节都有专用的生产工具。瓜田浇水、整枝、施肥、除虫、预防病害等均用先进的科技管理手段,西瓜
扬花期大多采用药物人工授粉,当地俗称“对花”。21世纪初,部分乡村农民开始利用塑料大棚发展反季节西瓜、早熟西瓜及
富硒西瓜,西瓜品质提高,上市时间提前。
蔬菜 县内有种植蔬菜传统。俗有“一亩园,十亩田”之说,种菜比种田收入多,但比较费工。20世纪80年代前,县内蔬
菜种植主要是自给自足,零星种植。80年代后,大棚蔬菜渐成规模,部分乡镇形成主导产业之一。大棚菜主要有韭菜、芹菜、
黄瓜、西红柿、茄子、辣椒、西葫芦、蒜苗、香椿芽等。大棚种菜技术的推广应用使人们一年四季都可以吃上新鲜蔬菜。
果树 境内传统的果树大多在宅院、村边、菜园地零星栽种,自给自足。主要品种有桃、杏、李子、枣等。20世纪80年代
后有较快发展。主要有桃、苹果、葡萄及其它果种。90年代后,部分乡镇开始引进优良苹果、柿子、山楂、桃等品种,县内苹
果种植面积增加,并采用嫁接、套袋装、合理施肥、浇水、打药等管理技术,提高了水果的品质。
二、养殖业
20世纪80年代前,县境内有“养鸡为花钱,养猪为过年,养牛为耕田”之说,乡村农户都有喂养鸡、鸭、鹅和猪、牛、羊
的习惯。大多是用剩饭菜和糠皮作饲料,也有加工植物秸秆作青饲料喂养的。90年代后逐渐发展成规模饲养,出现一批养殖专
业村、专业户、养殖场,形成大的产业。
养鸡、鸭、鹅 农民家庭养鸡的多,养鸭、鹅的少。一般农户饲养几只、几十只不等。20世纪90年代后,开始出现养鸡专
业户、专业村,进行规模喂养,形成一项发家致富的产业。
养猪 农村一般人家用猪圈喂养一头,多者几头,既养猪又攒粪。长成后卖钱或宰杀过年办事用。20世纪90年代后,出现
养猪专业户、专业村,并搞起大的养猪场,养殖几十头、几百头,成了发家致富门路。
养羊 县内农户有养羊习惯,一般饲养一只或几只山羊、绵羊,有的家庭喂养奶羊。20世纪90年代后,有的农户饲养百只、
几百只,成为养羊专业户。并引进优质高产抗病杂交羊种,成为农民发家致富的好门路。
养牛、马、驴、骡 20世纪80年代实行生产责任制后,牛、马、驴、骡分户喂养,主要用来耕地。90年代,随着农业机械
化程度提高,饲养大牲畜开始转为食用,养牛户增多,一般饲养一头或几头,俗称肉牛或菜牛;养驴、骡、马的很少。90年代
后期,由散养向集中规模饲养转变,出现养牛专业户、专业村、养牛场,品种有鲁西黄牛、优良杂交牛和奶牛等。
养鱼 县境河、沟、坑、塘、洼地多,有丰富的水产资源。20世纪90年代前,水产养殖以粗放粗养或人放天养为主,多为
鲤鱼、草鱼、花白鲢、鲫鱼等,品种少,产量低。之后,进行大面积水产开发,引进各种名优品种,采用先进养殖技术,产量
大幅度提高。
另外,20世纪80年代后,本县养长毛兔风兴起,多为西德兔、安哥拉兔等外国品种;还有养狐狸、貂、狗、鹁鸽、鹌鹑、
蜜蜂的,规模不大,多为家养。
三、商业
20世纪80年代,境内多种所有制商业并存。县城有“百货商场”、“百货大楼”等;集镇农村有供销社、代销点、小卖部
等,称商店领导为主任、经理,称营业员为服务员。90年代后,国营商业逐步退出市场,个体商业不断发展壮大。建起商场、
超市、连锁店、专卖店,称店主为老板、经理、董事长。付款方式也发生变化,由现金发展到刷卡消费。商家开始讲究售后服
务,大件商品一般送货到门,并设专门维修点或上门维修。
商店开始营业的第一天,俗称“开业”或“开张”,门面贴大红喜联,鸣放鞭炮,宴请宾朋。20世纪90年代后,很多个体
商户还请来“财神”供奉店中,逢年过节虔诚叩拜;有的还敬奉“关公”,将其仁义视为经商之道。商店、宾馆、饭店等开业
之日宴请有关人士,赴宴者一般都送匾额花篮等礼品,也有送礼金的。有的还请来歌舞团、剧团演出,以招徕顾客、聚集人气。
四、手工业
俗称手工业者为“手艺人”或“匠人”。各行各业都有各自的习俗。做木工的称“木匠”,搞建筑拿瓦刀垒墙的称“水泥
匠”,他们都尊鲁班为师祖。铁、铜、银各匠都尊李耳为宗师。鞋匠奉孙膑为老祖。染坊业的尊梅福、葛洪为染布神和染色师
祖。这些工匠逢年过节供奉叩拜师祖。县境内另有厨匠、剃头匠、戗磨匠及扎纸匠、补鞋匠、印染匠等。木匠最忌讳别人乱动
其工具箱子。铁匠特别珍惜自己的手艺,所制产品一般都打上自己的姓氏或名字。20世纪80年代前,这些手工业者以其传统的
精湛技艺活跃在全县城乡。之后,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手工业者的称谓有了改变,如称剃头匠为理发员或理发师,称
水泥匠、木匠、印染匠及其他手工业者为“老师”或“师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