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文化遗迹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h9&A=3&rec=529&run=13

第三节 文化遗迹

县境内现存的文化遗迹主要是寺院、庙宇。旧社会,人们缺乏科学文化知识,对许多社会自然现象无法解释,对不少天灾
人祸无力抗拒,为了免灾祈福,便把良好的愿望寄托在佛主、神灵上,因而盲目信仰崇拜,迷信活动盛行。历代统治阶级为了
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也推波助澜,利用封建迷信,束缚、愚弄劳动人民,宣扬生死由命、富贵在天,鼓励敬佛、信神,安分
守己。所以,县境内所建寺院、庙宇等古迹众多。但由于黄河水患、兵灾和人为破坏,能保存下来的很少,现遗迹多为在原址
上重建。选九处历史较长、规模较大、影响较广、现状较好,且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寺院、庙宇,简要记述。
庄子观 始建于628年(唐贞观二年),初名“南华观”位于菜园集乡庄寨村北。此观有门楼一间,大殿三楹。殿门两侧垂
长木对联一幅,上联为“生于蒙城地”下联“逍遥漆园区”横批是“漆园旧泽”殿堂正中是庄子彩塑坐像。四壁彩绘庄子生平
逸事,且有许多历代名人所留诗文、匾额。院中悬挂匾额有1561年(明嘉庆辛酉年)兵部尚书封光禄大夫石星题写的“犹龙化
境”1614年(明万历甲寅年)户部侍郎穆文熙题写的“漆园旧泽”1675年(清康熙十四年)东明知县杨日升题写的“自乐无为”
1790年(清乾隆五十五年)大名府正堂批示的“先贤庄子例应优免差徭碑”至今此碑犹存。观后20米处就是庄子墓。现庄子观
为东明、曹县、菏泽、兰考、杞县、原阳等地的庄氏宗亲于1988年捐资所建。
大路寺 该寺位于武胜乡东乔良屯村东1公里处,是古代著名的大型佛教寺院。据1741年(清 乾隆六年)“重修大路寺碑”
记载:大路寺始建于627~649年(唐贞观年间),距今已有1300多年。贞观中期,太宗李世民去泰山封禅路过此地,为祈求佛
祖保佑,令当地官员在这里建一佛院,敕名:大路寺.目前尚有行宫遗址、石碑。据文献记载,大路寺曾藏有佛经500多部,2000
多卷,内容广泛,博大精深。宋朝以后,很多人在这里从事文学、医学、书法、武术等方面的教育活动。寺内名师云集,才俊
荟萃,培养出很多文臣武将。明朝兵部尚书石星、户部侍郎穆文熙、兵部侍郎刘怀恕、御使大夫兼顺天府丞崔邦亮等多在此受
益,成名之后,或立碑留念,或出资修葺,以表心意。
千百年来,大路寺饱经沧桑,兴衰更替,曾多次进行重修、重建。1627年(明天启七年),东明、曹州(菏泽)、开州(濮
阳)、长垣、林县(今 河南林州市)等地五十多个村庄数万人捐款、捐物,对大路寺进行重修。重修的大路寺,庭院占地150
余亩,其中建筑物占地20余亩,牌坊式山门,寺内有大雄宝殿、天主殿、左右厢房、钟楼、鼓楼、僧院、佛堂、佛塔等。建筑
均为唐代风格,砖木结构,蓝色水磨砖,黄、绿色琉璃瓦,斗拱飞檐,雕梁画栋,气势雄伟,形成一个完整的建筑群。院内碑
石林立,松柏笼罩,神秘莫测,善男信女络绎不绝。到了清末民初,黄河不断决口,大路寺惨遭破坏。加之战争频繁,兵荒马
乱,僧人无法存身,被迫离开,寺院无人管理,逐渐坍塌,沦为一片废墟。
2005年8月,王拐、乔良屯等32个村庄的村民捐款、捐物,又一次重建大路寺。在建设中,收集、挖掘古代石碑12通,其中,
明朝石碑3通,清朝石碑6通(还有3通损坏严重,年代无考)。并有大小石碑鱼型座、明柱墩等文物。2006年8月工程告竣,建
成大雄宝殿五间,砖木结构,前有抱厦,四角挑檐,彩色琉璃瓦顶,气势恢宏,流光溢彩。殿内塑佛像三尊。
草塔寺 位于陆圈镇顾庄西南,其建筑年代已无可考证。但当地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汉朝当中,草塔动工,一夜之间,
建筑成功。超过白云,四方观灯,观灯时间,半夜三更。草塔来历,牵连开封。凡人破坏,姐妹无情。”可见它始建于汉代中
期,而且塔髙景奇。据说,草塔寺中这座髙塔,十八层,雄伟髙大,塔影就能“东到簿刘西到井(簿指马主簿,刘指刘堂村,
井指东明集镇的井店村)”。从中可知,此塔在当时当地实属最髙建筑物。据传,该寺占地6亩,院内有三大宝殿。东殿是大雄
宝殿,供奉佛祖,殿内设一髙大木龛,木龛内塑有3米髙佛祖像,6位仙女分列左右。威武雄壮的关公神像手持大刀,立于神龛
一侧.西殿供奉天生老母、泰山老母、送子娘娘、王母娘娘四位神像。童男童女分立两旁。中央大殿5间,歇山飞檐,镂空花格,
红墙绿瓦,髙大明柱,雄伟壮观。神龛中央为玉皇大帝,四尊神母分列两旁,童男童女手捧仙桃、挑大红灯笼依次排开。整个
寺院苍松翠柏,奇花异草,树成荫,花飘香,庄严肃穆。善男信女进香拜佛者络绎不绝。每年腊月初八,这里还有庙会,周围
几十里的商贾小贩、戏班杂耍等纷至沓来,从腊月初八一直会到春节,20多天,车水马龙,熙熙攘攘。
清末民初,由于黄河多次决口,加之战火连年,僧逃烟灭,草塔寺失修倒塌,成了一片瓦砾废墟。20世纪80年代初,由顾
庄、黄路口等村民自发募资,在原址又建仿古式砖木结构佛殿三间,并拉了围墙,盖了大门,仍名草塔寺。殿内重塑佛祖、玉
皇、观音等神像数尊,开光供奉,附近信徒纷至沓来,香火不断。现寺内有住寺和尚一名。已被县宗教局批准为佛教活动场所。
开元寺 位于沙窝乡八里寺村西北角。始建于唐初。到唐朝末年,成了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发动起义的策源地。黄巢起义失
败后,唐王朝对开元寺疯狂报复,僧人被抓、被杀,寺院被焚,夷为平地。后来人们在开元寺原址又重建寺院,到明代已恢复
原貌。清末民初,由于洪水、战乱,多年失修,开元寺已是残垣断壁。1994年,当地数村村民捐款重修,整个寺院占地15亩,
建有仿古式砖木结构佛殿三间,供奉佛祖。并建黄巢纪念馆三间,陈列文物有“黄巢塑像”、“卞律墓碑”和1987年出土的明
嘉靖年间“重修开元寺佛殿纪碑”一通。
真如寺 位于小井乡陈里屯村西。据洛阳白马寺“藏经图”文献记载,该寺院始建于841年 (唐会昌元年),占地20余亩。
当时寺内僧人济济,名流荟萃。后经宋、元、明、清历代重修、扩建,古老的真如寺,气势磅礴,巍巍壮观。院内苍松翠柏,
古木参天,奇花异卉,满院飘香。在髙大的山门、围墙的衬托下,格外庄严肃穆。周围几十里的善男信女烧香拜佛,络绎不绝。
一年一度的2月19日庙会,名传百里之外。届时,踩髙跷的,跑旱船的,挑花篮的,扭秧歌的,卖药的,玩杂耍的,汇集于此,
热闹非凡;还有那正对山门的大戏台,一遇庙会连台四天,台下人山人海。清末民初,战乱叠起,洪水泛滥,给真如寺带来了
灭顶之灾。院内前、中、后大殿先后倒塌,成了一片杂草丛生、瓦砾遍地的废墟。改革开放后,信仰多元化,村民自发组织了
真如寺重建理事会,发动本村和周边村庄的善男信女捐款捐物,并聘请河南兰考县的髙级建筑师,在真如寺原址重建大殿3间。
2005年,被县宗教局批准为佛教活动场所。
文庙大成殿 位于县城民主东街。始建于619年(唐武德二年),占地50多亩,设有崇圣殿、东西庑房、门戟、棂星门,名
官祠、乡贤祠、郡邑祠、忠义祠、尊经阁(文昌阁)、奎星楼等建筑。由于年代久远,历尽沧桑,战争、洪水侵袭破坏, 虽经
数次维修,古之建筑所剩无几,现仅存大成殿一座。大成殿初建于1498年(明弘治十一年),1863年(清同治二年)被洪水淤没,
1888年(清光绪十四年)重修。殿髙8.8米,东西宽21米, 进深11米。内有八杜擎工梁,九檩起架,明杜四根, 斗拱撑檐,四角
上翘。硬山式砖木结构,格扇门窗,殿顶盖黄绿色琉璃瓦,组成菱形花纹,正脊、斜脊饰宝葫芦、大吻、兽头、鲫鱼、海马、
风铃 等构件。远观雄伟壮丽,近望玲珑别致。
1961年大成殿由县政府拨款维修。1977年被省文物局批准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省文物局拨款8万元对大成
殿进行修缮。2002年省文化厅又拨款15万元,对大成殿再次进行维修。殿内塑有孔子坐像,两旁陈列石碑和有关文物,四壁彩
绘一幅幅孔子当年教书育人、周游列国的画面。现为市级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城隍庙 位于老县城东南角第一初级中学院内。该庙始建于1491年(明弘治四年),原址在老县衙东侧。1531年(明嘉靖
十年)搬迁于现址。该庙占地6亩,建有前大殿、后寝宫、左右厢房。1564年(明嘉靖四十三年),民众又捐款捐物对城隍庙进
行扩建,扩建了大殿,新建了天妃祠和阎王殿。1612年(明万历四十年),曾进行一次修缮。1863年(清同治二年)黄河决口,
城隍庙被淹。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重建城隍庙。清末民初,社会动乱,战争频繁,城隍庙又遭灭顶之灾,几乎成为废墟。
2005年,县城东关、南关居民组建班子,筹集资金,历时两年零四个月,按清代建筑风格,在原址建起大殿3间,东西厢房6间,
前山门3间,内有城隍、龙王、包公、财神等众神塑像。该庙已初具规模。
沙窝庙 位于沙窝乡沙窝村。始建于唐,后经五代、宋、元几个朝代的扩建,到明万历年间已初具规模。清乾隆时期达到
鼎盛,形成占地50余亩,八进大院,楼、殿、房舍30余处、100余间的大型庙宇建筑群,四周红墙环绕,建筑黄绿呈彩。山门髙
耸,院内松柏翠郁点缀,殿内供有从汉至清都曾风光过的神祇一百余尊。解放初均被人为毁坏。现在的沙窝庙,系1993年由周
围村民捐款重建,占地20余亩,现已建成仿清式古朴山门一座,仿古式殿堂两所,一般殿堂六所,阁楼一座。盛况虽不如前,
但已巍峨壮观,初具规模。沙窝庙还有庙会,规模宏大。庙会始于宋代,素有“连两京贯八府通九州”之称。届时,远至开封、
商丘、曹州、大名、卫辉、亳州等地的大型商行,近邻十里八乡的商贾小贩、各路游艺杂耍等从四面八方蜂拥而至,人山人海,
热闹非凡。除了百货交易,还有大戏连台。是当地名气很大的商贸市场。
青龙寺(泰山奶奶庙) 位于马头镇马头集东北隅。其建筑年代已无可考证。相传该址原是一座山,因山上有一青龙,故
称“青龙山”。后在山上建一寺院,名青龙寺,俗称“泰山奶奶庙”。据庙碑记载,清乾隆、道光、宣统年间曾三次重修。主
要建筑有山门、大殿、后阁、厢房等近百间。山门面阔三间,双狮拱卫,条石台阶,门扇饰金,螭首门环,正门悬“万善同归”
金字巨匾。山门内壁绘画,东墙画“水漫金山”,西墙画“沉香劈山救母”。山门前有九米长巨形影壁,苍柏八株,石碑两通。
甬道通院,迎面互扣花墙,两侧厢房各八间,院内东西各有石碑两通。正中置大型铸铁焚香炉。大殿仿明重檐歇山挑角式,黄
绿色琉璃瓦盖顶,呈升字相间,龙凤素脊,吻兽安放,脊中央安一宝瓶。廊杜、檐杜一顶通天,架榉檩横,梁檩勾拉,斗拱排
序,勾心斗角。殿前卷棚出檐,进深七米,上架彩绘,下架油饰,古朴典雅,端庄恢宏。四角悬铜铃,微风拂之,叮当作响。
殿内供奉泰山圣母像,慈眉善目,笑容可掬。后阁两层,七层台阶,青砖砌墙,髙叠素脊,上立铁鹤一对。东廊为“娃娃殿”,
绕梁雕童男金女或坐或躺,错落有致,生动逼真。西廊为“百宗阁”,有壁画“五子登科”和“二十四孝”,院内古柏参天,浓
荫蔽日。民国初年,战火不断, 洪水频发,庙宇遭受灭顶之灾。解放后,庙院建筑所剩了了。1964年该庙被列为“县级文物保
护单位”。1994年由村民募资,在原址盖起大殿三间,东西厢房各七间,仓房两间,重塑神像数尊。
泰山行宫 位于城关镇后营学校院内,建于1736~1795年(清乾隆年间),原名泰山圣母殿。1961年,河南省文物普查队
认定为泰山行宫。原有大殿、后殿及配房共20间。“文革”期间配房被拆掉,仅存大殿、后殿。大殿为砖木结构,硬山式建筑,
殿顶着黄绿色琉璃瓦,内部为彩绘梁檀。建筑进深7.5米,宽10.7米,计80.25平方米,通髙5.9米。因多年失修,濒于倒塌。1996
~2006年,由周边群众自发募集资金28万元,对行宫进行加固维修,增建转棚、东西厢房、门楼、石狮等,整个行宫修葺一新,
雄伟壮观,香火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