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 主要病虫害防治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h9&A=3&rec=192&run=13

第九节 主要病虫害防治

全县农业有害生物种类繁多,发生规律不一, 致灾频繁,危害严重,是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全县每年因病、虫、草、鼠
等危害造成的粮食损失占总产量的10%~15%,棉花损失占总产的15%~20%,水果、蔬菜占20%~30%。主要病虫害有传统的小麦
蚜虫、小麦红蜘蛛、小麦叶锈病、小麦条锈病、小麦白粉病、小麦纹枯病、三代玉米螟、二、三、四代棉铃虫、东亚飞蝗、花
生叶斑病、豆天蛾等。
1986~1997年,全县病虫害防治为以粮食作物保护为主,主要围绕小麦、玉米、棉花、花生、大豆5大作物展开。防治针对
危害面积、产量较大的病虫害。小麦主要是白粉病、锈病、叶枯病、蚜虫、红蜘蛛。玉米主要是叶斑病、蚜虫。棉花主要是棉
铃虫、棉蚜、棉叶瞒。花生主要是花生叶斑病、花生蚜虫。大豆主要是豆天蛾、造桥虫。防治的方法主要是叶面手动喷雾和根
部浇药及土壤消毒杀菌。1998~2005年,随着种植制度的不断调整,抗虫棉的大面积推广,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农作物主要
病虫害发生与防治对象也产生了变化。如小麦纹枯病、全蚀病、棉花盲蝽象、烟粉虱、美洲斑潜蝇等,以前本县很少发生,其
间上升为主要病虫害。该阶段除围绕小麦、玉米、棉花、花生、大豆防治外,还围绕甘兰、白菜、西瓜、大蒜、辣椒、西红柿、
黄瓜7大品种展开防治。防治对象转变为,小麦主要是纹枯病、白粉病、锈病、蚜虫、地下害虫。玉米主要是褐斑病、玉米粗缩
病、蓟马、蚜虫。棉花主要是棉盲蝽象、棉蚜、棉叶瞒、棉铃虫、烟粉虱。花生主要是花生叶斑病、花生田棉铃虫、花生蚜虫、
地下害虫。大豆主要是霜霉病、细菌性烧叶病、地下害虫。蔬菜主要是枯萎病、霜霉病、细菌性角斑病、根结线虫、叶枯病、
根腐病、小菜蛾、 菜青虫、斑潜蝇等。防治方法由手动喷雾变为弥雾机喷雾为主。
蝗虫防治。县境内黄河滩区总面积2万多公顷,其中蝗虫易发生0.66万余公顷,属山东省主要蝗虫多发区之一,是历年防治
的重点区域。1978年前,蝗虫防治主要采取人工防治、群防群治,投入人工多在上千人。1979年,在沙窝乡冯口村东建成占地
5.3公顷的治蝗专用飞机场,主要负责东明、微山湖及周边蝗区的飞机防治。之后,常年防治面积0.66万余公顷。1998年,因国
家重点工程山西阳城至江苏淮阴7500千伏高压变电线路工程施工,致使冯口机场报废。该年,在沙窝乡政府驻地南1.5公里、106
国道西500米处征地4.8公顷,建治蝗专用机场。1999年,飞机防治10余架次,防治面积0.67万公顷。 2001年6月,新机场建成
投入使用,当年机防14架次,防治面积0.93万公顷。12月,农业部批复东明县蝗虫地面应急防治站项目,2003年开始建设,地
点在县城西华路西段路南。2005年3月,应急防治站建成启用,安装GPS定位导航系统和监测信息设施,承担起全县46.6万亩蝗
区的监测任务。当年飞机防治10架次,防治面积0.67万公顷。有效控制了蝗虫的扩散蔓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
益。

附:
东新农场

东新农场位于东明县城南25公里处,始建于1959年,前身为菏泽地区劳改支队农场,占地440余公顷,耕地面积266.67公顷。
1987年4月,撤销劳改队建制,成立菏泽地区东新农场。2001年3月,更名为菏泽市东新农场,为副处级事业单位。2005年,有
干部职工440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3人。
1986年前,农场主要以粮食生产和果树种植为主。1987年,实行企业化管理制度,推行农场土地承包制,采取场部、大队、
中队、家庭农场四级管理,统一核算。职工承包土地,向场里交纳土地承包费,农场为职工交纳养老保险等各种社会保障费。
不对职工下达生产计划,由职工自主生产。1990年,农场以繁育小麦良种为主导产业。1997年,由于果树品种退化、树龄老化、
市场疲软等因素,60余公顷的果园基本伐完。1999年,农场成立集贸市场。2001年,合理调整粮经比例,完善农业服务体系。
至2005年,繁育小麦良种8250吨,其他各类农作物良种500吨, 年产值56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