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辑 县城乡镇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h9&A=1&rec=57&run=13

一、县城
东明县城座落在县境的西北隅, 地处北纬35o17ˊ, 东经115o05ˊ。西至黄河
4.5公里, 北至黄河10公里,东至县境15公里,南至县境33公里。县城新区和老区联
成一片, 南北长2公里,东西宽1.7公里,略成长方形,面积约3.4平方公里,是全县
政治、 经济、文化的中心。县政府 位于五四路中段南侧。1985年城区总人口28781
人(其中农业人口10030人)。绝大多数是汉族,少数是回族。
东明设县较早, 县城几经变迁。公元前140年(西汉武帝建元元年),于东昏镇
(今兰考县北二十里) 建东昏县,公元9年(新始建国元年),东昏县改称东明县,
25年复改东明为东昏。前后历经360余年。
三国时, 废东昏县为东昏镇。963年(宋乾德元年),于东昏镇置东明县,治所
在今兰考北二十里樊寨村南,历经245年。
1218年(金兴定二年),为避河患,将东明县迁至冤句县故地,县城在今东明集。
历经150年。
1368年(明洪武元年) , 因避黄河水患,又将县城迁至云台集(今西堡城)。
1377年(洪武十年),县城被水冲坏,县治遂废。
1490年(明弘治三年) , 又在大单集(今县城)复置东明县。县城城墙周长
3.5公里, 高8.3米,有城门四座。护城河深5米,宽20米。1557年(明嘉靖三十六年),
将土城墙改砌为砖墙。 1639年(明崇祯十二年),重修城池,城墙周长3.5公里,高
11米,建城门8座,门楼4座。
1650年(清顺治七年) 至1926年(民国15年)的276年间,东明城池又曾多次修
葺,后历经战火,城垣渐颓,解放后已全部拆除,现仅存遗迹和护城河。
建国前旧城区面积不足一平方公里,城内有南北、东西两条大街,另有吕街、文
庙街等7条小街。大街仅宽6米,街道坎坷不平。遇雨满街泥泞。除西关有几家店铺外,
其他三关出城即是荒地。旧县衙位于南北大街北端,座北朝南。旧城区西北侧有一东
明湖(旧称小东湖) ,东西长约600米,湖南岸有唐初单雄信墓。旧城东南角建有文
庙,建国初期尚存石坊、棂星门,现仅存大成殿一座(在今城关镇一中院内),是县
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城隍庙在南顺城街路西,胜利东街路南,有大殿3间,东西配房
各4间、门楼1座;西院后北屋3间,前北屋3间,后道院北屋3间,火房1间,外太山殿
3间。建国初期,曾作县粮食库,1958年改建为县面粉厂,原建筑全部拆除。
东明城,素有“七十二牌坊”,实际只有坊表50多座,有“南华遗迹坊”、“户
牖旧封坊”;“进士坊”、“大司空坊”、“太子少保坊”、“节孝坊”等。由于种
种原因,牌坊多被拆除。1967年又将仅存的“棂星坊”拆除。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随着经济文化建设的发展,相继兴建了大小楼房70多座。
城区面积比建国前扩大了4倍多。 1973年,城内主要街道拓宽并铺成柏油马路。1982
年, 对城区47条(南北走向23条, 东西走向24条)街、巷、路统一命名。高(村)
兰(考)公路自北向南,梁(山)兰(考)公路自东向西穿城而过。新开辟的“五四”
路,路面宽28米,两侧人行道各3米,长4.1公里;南北走向的“解放路”向南延伸加
宽,直通新(乡)石(臼)铁路东明县火车站。新石铁路建成通车,给古老的东明县
增添了新的光彩。 建国前县城没有一处中学,建国后,建有县一中、实验中学、 教
师进修学校、 职工中专、卫生学校、城关镇一中、城关镇二中等7所中等学校,共40
多个班级,2200多名学生。文化设施有文化馆、书店、广播电台、电视台、三座影剧
院,可容纳观众4300人,卫生设施有县医院、县中医院、公费医院、防疫站、妇幼保
健所、城关镇医院,设有病床256张,医、护工作人员537人。
建国前县城几乎没有工业,只有几家手工作坊和小商店。现有百货、五金、烟酒、
副食、药材、农机、土产、蔬菜、石油、生产资料、食品、燃料、木材、棉麻等10多
家公司和各类门市部,有化肥厂、农机厂、炼油厂、力车厂、电机厂、电器厂、造纸
厂、印刷厂、制药厂、木器厂、鞋厂、地毯厂、针织厂、服装厂、砖瓦厂、面粉加工
厂等几十个国营和集体企业。这些企业对活跃城乡经济,提高人民生活,加速“四化”
建设起到了重大作用。
二、乡 镇
建国前东明县所辖乡、镇驻地大都是比较大的村庄,多数筑有土寨墙,形若方城,
设有东、西、南、北四门,建国后陆续拆除。
乡、镇驻地多有集市,主要街道设置铺面坐商、小百货、饭馆等。
自1949年以来,各乡、镇驻地不仅设有供销合作社,饭店、百货、五金等门市部,
建有铁工厂、 面粉厂等乡、 镇办企业,还建立了中学、小学和医院等,成为各乡、
镇的经济文化中心。1985年全县设3个镇,19个乡,辖586个行政村,917个自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