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类 现代人物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h9&A=1&rec=313&run=13

传记
李宜亭 (1888—1943)又名全义,号方斋,直隶省东明县武丘集(今属长垣县)
人。青年时期即胸怀大志,一心报国,虽家境贫寒,仍奋力求学。在北平师范大学读
书期间,受马列主义熏陶,参加了著名的“五四”运动。
1921年,他学成回乡,先后受聘于长垣县立春亭高级小学和东明县立第一高级小
学,任国文教员和历史教员,由于他在教学内容方面主张略古丰今,在教学方法方面
主张学用结合,在对待学生方面主张废除体罚,师生平等,因而深受民众欢迎,从而
使他成为东明县教育界的知名人士。
他积极拥护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于1924年加入国民党。
1928年,当选为东明县党部执行委员。当时,国民党右翼掀起反共逆流,他拍案而起,
横眉冷对,力排众议,遭到右派围攻。1929年,他决然辞去县党部执委职务,出任县
立女子小学校长,后回到家乡河西区,兴办武丘集完全小学。此后,他和共产党员杨
洁斯等建立了联系,较系统地学习了马列主义理论。
1932年,黄河两岸盐民运动兴起,他写了《盐榷》一文,表示对盐民运动的热情
支持。他还对东明社会状况作了大量调查,以阶级观点写了《民生篇》。1934年,他
毅然退出国民党,经杨洁斯、李道源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年,他担任东明县民众
教育馆馆长,在馆中增设演讲部,积极向青年宣传抗日救国。
1935年,他再任东明女子小学校长,和共产党员盛国昌、穆文平等团结进步师生,
掀起驱逐国民党右翼县长彭家轩的罢课斗争,迫使彭黯然下台。是年,“一二·九”
运动爆发,他带领学生上街游行,声援北平学生的反帝爱国行动。
“七七”事变后,他以抗日救亡为已任,四处奔走,和于绍孟、王汉才、师凤山
等在武丘一带发起组织抗日救国会。是年10月,任中共东明县工作委员会委员,着手
恢复党的基层组织,领导抗日救亡运动。
1938年,中共直南特委与国民党濮阳专员丁树本建立统一战线,丁委任中共地下
党员张慧僧为东明县县长。张到东明后,首先慕名拜访了李宜亭,并聘李为县政府秘
书兼民军大队总参谋。 是年9月,李协助张慧僧等开办了两期抗日军政训练班,培养
了一批基层干部,发展了一批共产党员,迅速在全县掀起抗日救亡高潮。
1939年初,丁树本消极抗战,积极反共,排斥张慧僧,任命顽固派吴致岑为东明
县长,团结抗战的局面遭到破坏。李宜亭羞与为伍,愤然辞职,继续教书。他利用一
切机会揭露国民党顽固派破坏抗日统一战线的罪恶行径,并在学生和农民中建立和壮
大抗日救国组织,发展共产党员。有人为他担忧,他坦然一笑说:“为民族伸张正义,
何怵之有?”
1940年3月, 县抗日政府建立,他出任首席参议,和县长南偕箎一同代表东明县
军、政、民各界参加冀南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成立大会,并向大会提六条施政建议,均
被采纳。
是年6月, 日本侵略军发动大扫荡,环境恶化。李宜亭受命去武丘集一带工作。
这一带日、伪、顽、杂犬牙交错,势力最大的是土匪司令邵鸿基。邵怀疑李是共产党
人,但慑于李的威名,又不敢冒然处置,只有派人暗中监视,而表面却又假惺惺地聘
李为高级参谋,加以拢络。李断然拒绝邵的引诱,仍在邵寨教书。
1943年,邵通过暗探得知李与中共滨河县委书记蒋中岳有联系,而且从李住处搜
出了《新民主主义论》,于是认定李是共产党人,决定置之死地。一天,邵派四名武
装特务持帖连夜赶到邵寨请李“赴宴”。李意识到将要发生的一切,他镇定地穿好衣
服,向妻子于绍瑞(共产党员)说:“我去邵司令那里‘赴宴’去了,家里的事交给
你了。”说罢昂然而去。
1943年7月27日夜,李宜亭被邵鸿基活埋在孟岗村北大堤脚下。
噩耗传出,沿黄数十个村庄的男女老幼,无不哀惋欲绝。冀鲁豫边区政府在大鲍
寨为他隆重举行了追悼大会,挽联是:“桃李遍天下,誉满东长濮,一代完人;硕果
盈滨河,宜亭出丰碑,余威生辉。”冀鲁豫行署追任他为革命烈士。
李柳范 (1890—1961)刘楼乡刘庄村人。1918年毕业于天津私立法政学校。
1921—1928年,在长垣县教育局先后任会计、教育委员。其间,他在破除迷信,
发动放足、剪发等反封建活动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博得了革新派人士的赞扬。1924
年,参加国民党,但后来看到国民党黑暗腐败、倒行逆施,于1928年又毅然退出国民
党。1929年,他到大名七师任庶务员、庶务主任,由高韶亭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0年,他奉中共直南特委派遣,回乡开展工作。他利用当地士绅望子成龙的心
理,与当地社会名流协商,在竹林村南寿星寺创办高级小学,于当年秋季招收了第一
届新生。
1931年春,李柳范到濮阳中学任庶务主任。“九·一八”事变后,他公开抨击国
民党当局的不抵抗政策,支持爱国的学生运动,遭到国民党河北省政府的通缉,被迫
出走天津,从而和党组织失去了联系。
在天津蒙难期间,他利用同学关系,先后在河北工学院、天津商业职业学校、天
津法商学院任斋务员和庶务主任。1936年,他参加了由国、共两党和无党派人士组成
的“华北抗日救亡总会”,负责照顾留津的抗日家属,并搜集日军活动的情报。1941
年,“总会”遭破坏,他于年底返回原籍。
1942年春,他千辛万苦步行二百余里,到鲁西观城,找到冀鲁豫行署主任、原大
名七师教务主任晁哲甫,一是寻找失去的组织关系,二是要求安排今后的工作。组织
关系因失去时间太长,不好恢复;至于工作,晁哲甫拟让他就任行署司法处处长,并
由组织上妥善安排照顾其家属子女。李柳范不愿给组织找麻烦,就返回家乡。返乡后,
他四处奔走,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团结壮大力量,并筹建了县参议室。
1942年,顽固派邵鸿基将东长密委代理书记王克敌、宣传部长王云捕去,羁押在
焦楼乡公所。李柳范闻讯后,立即前往营救,经与焦楼乡乡长焦仲仁密谈后,焦有所
感悟,遂将二王暗中释放。后来东长密委采纳了李的建议,聘请焦为县参议员,扩大
了统一战线。
同年春,李柳范创办了一所抗日小学。这所小学,成为当时东垣县的最高学府,
担负着为党和抗日军队培养人才、输送干部的光荣任务。这所小学处在一块方圆不足
20华里的根据地,时常遭受日伪、顽的联合扫荡,因而没有固定的校址,没有任何教
学设施,师生只能背着行李“游击”教学。作为校长的李柳范,与师生们甘苦与共,
患难相依,并随时注意和上级及各方面联系,分析、判断敌人的动向,以决定师生的
行止。学校处境尽管艰苦异常,但由于他办学有方,这所学校的教学质量在冀鲁豫地
区还是屈指可数的。
在极其严酷的战争环境中,他的妻子在一次战斗中负伤。由于当时医疗条件差,
伤口恶化,终致牺牲。他化悲痛为力量,挥泪安葬了爱妻,又送长子及两个女儿踏上
征途,并鼓励他们继承遗志,杀敌立功。
他秉性耿直,敢于仗义执言。一次,他曾为一个被错误定为“特嫌”而遭受打击
的同志鸣不平,因而招来别人不应有的误解,使他重新争取入党的愿望成为泡影。尽
管如此,他的信念毫不动摇,仍然怀着对党的一片赤诚,去进取,去奉献。
1946年秋,国民党军队进犯东明,他携家带眷,推着一辆独轮车,逃到黄河北岸
解放区,并应聘于昆吾县七区完小任校长。1948年秋,东明全境解放,他又携家返回
家乡。此时,他家的房子被敌人扒去盖了炮楼,家中财产被敌人抢掠一空。但他想的
却不是这些,他草草地把家属安排到邻家,就迫不及待地到县里去要求工作。县教育
科先是让他在教师训练班讲课,后又让他担任了城关和黄堌两个完小的校长。
1949年秋,他调到供销合作总社任会计;不到一年时间,又调到建设科分管农业;
接着,又调到戴河沟农场当技术员。后来李屯林场和附近村子的群众关系紧张,又调
到李屯林场当技术员,收拾残局。在不太长的时间里,他连续调动,而且职务每况愈
下。这在一般人很可能背包袱闹情绪,可李柳范却是处之泰然,从不斤斤计较,并且
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专一行。
1956年夏,他正在大田里给农民讲农业技术,省里来了位领导检查工作,发现这
个手拿旱烟袋,身穿粗布衣的普通林场技术员,竟有这么渊博的知识,不禁啧啧称奇。
经过了解,才知道他是个老革命,有着曲折的经历,是个传奇式的人物。在这位领导
的干预下,县里才把李柳范调到东明一中任副总务主任。
在县一中时,他仍然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为保证学生的身体健康,他坚持在
学生伙上就餐,倾听学生对伙食的意见;为使教师都能住上宿舍,他甘愿睡在会议室
的一个墙旮旯里;为防止危房坍塌,他经常检查隐患,杜绝险情……。象这样的例子
举不胜举,因而他深受师生的尊敬和爱戴。
1957年,李柳范以67岁的高龄退休了,每月只领取32.5元的退休金。他中年丧偶,
晚辈都在外地工作或上学。就这样一个孤独老人,竟不愿到子女那里去安度晚年,却
乐意住在家乡,干点力所能及的农活儿;买个放大镜认真学习马列著作;有时还到附
近大队,义务传授农业技术知识。
1961年农历2月11日, 李柳范在姚头农场的一间小屋里,溘然长逝了。他的儿女
们深知老人一生崇尚节俭,便让老人身着原装,用随身铺盖入殓。
他的一位得意弟子给他写了这样一幅挽联:
刚介耿直人敬畏,
平淡无奇亦风流。
杨履谦(1808—1940)字丽庵,号更生,出生在直隶省东明县许寺村(现属菏泽
市)一个颇为富有的家庭。幼年聪慧,学业精进,是杨氏家族中的佼佼者。青年时期
就读于曹州中学,肄业于河北大学,后加入国民党。
北伐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骑兵第三旅书记官。1926年春,随吉鸿昌到宁
夏,任省政府秘书。国为他办事干练,加之对开发西北深有见地,所以颇受吉的赞许。
吉因反对内战,曾一度被扣,杨也随之险遭不测。从此,杨即脱离军旅生涯即居故乡。
1928年春,杨履谦慷慨解曩,兴办许寺小学;1931年夏,在东明三区又创办王浩
屯小学,并自任校长。不久,他又离乡到河南洛宁、济源等县任教育局长。他目睹官
场黑暗,不愿趋炎附势,又愤然弃职赋归。
1933年,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失败,吉鸿昌英勇就义。杨闻讯义愤填鹰,挥笔
痛斥蒋介石的卖国行径。 为寻找一条真正的救国救民的道路, 他主动接近共产党。
1934年春,他参加由共产党和进步爱国人士盛国昌、穆允治等发起的教育界反贪污斗
争,迫使国民党当局作出某些让步。他因此被推选为东明县教育会会长、民众教育馆
馆长。1935年,他积极参加教育界驱逐国民党顽固县长彭家轩的斗争;继而又同国民
党县党部以及顽固分子文九锡一伙斗争。从此,杨履谦威望大振,成为东明县著名的
国民党左派。“七·七”事变后,他把长子送往革命圣地延安,并率全家投入抗日救
国的洪流。 1938年6月,他在三区王浩屯村,召开附近六个乡的爱国士绅和抗日积极
分子联席会议,通过了《抗日保家宣言》,成立了联庄会,自任会长;同时建立了联
防队。中共地下党员张慧僧任东明县长时,杨被聘为县政府参议,并被委任为民军大
队长兼第三区民军后备队大队长。同年10月,中共冀鲁豫特委组建考城县抗日政府,
杨任政府秘书兼一科科长。所率武装改编为考城县大队。
1939年初,八路军一部到达鲁西南,杨履谦所属地方武装改编为冀鲁豫支队,他
本人被委任为第四大队副队长兼支队联络科科长。当时我军财政困难,杨就动员群众
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并以身作则,节衣缩食,毁家纾难,典卖田产,购买军械、马
匹供给部队。夏初,成立东明、长垣、濮阳三县边界地区动员委员会,杨为主任;并
建立了一支200余人、枪的常备队。与顽固县长吴致岑、国民党专员丁树本进行斗争。
丁树本悬赏10万大洋通缉杨履谦, 杨则悬赏20万大洋通缉丁树本。6月中旬,日本侵
略军调集15000人的机械化兵力, 进攻冀鲁豫边区。杨履谦率常备队夜袭日本骑兵,
夺得战马20余匹。日本侵略军包围许寺,杨的房屋被烧,亲属被捕。但他仍义无反顾,
奋勇杀敌,终于把敌人击退。同年10月,杨任冀鲁豫支队特务大队大队长。日本侵略
军接连向鲁西南根据地进攻, 杨经常率武装予以痛击。11月3日,杨率10名骑兵冲进
日军队列,夺得机枪一挺、步枪3支,使敌人闻风丧胆。
1940年3月, 冀鲁豫支队打垮了石友三部,东明县第一次解放。县抗日政府成立
后,杨履谦任县自卫队总队长。6月中旬,日本侵略军出动15000人,分12路向濮阳、
清丰、 内黄、东明等县合围扫荡。杨率部突围,6月23日宿营孙楼,被石友三部一骑
兵连包围。为掩护战友们突围,杨和通讯员化装边战边撤。退至孙楼,地主紧闭寨门
不开,他俩遂绕寨墙而去,被敌骑兵追上。鏖战多时,杨身负重伤,退至一桃林内和
敌人死拼,终因寡不敌众,壮烈牺牲。
孙自端 (1902—1947)字正斋,本县东孙楼村人。出身贫苦,历经坎坷。“七
·七”事变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华北,直逼黄河。中共直南特委派遣共产党员
李怀道在东明扩充抗日武装。 孙自端联合100余名贫苦农民奋起响应。 不久, 却以
“聚众谋反”的罪名被国民党东明县当局逮捕。后经中共地下党组织营救获释。
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本村创建第一个党支部。担任支部书记,并兼任直
南特委的地下联络站站长,联络站以开中药铺为掩护。1940年,把药铺变成酒店,更
广泛的接触社会,搜集敌人的情报。并以酒换取敌人的子弹,积攒起来,送交豫北地
委。 仅一年多,他家里的11亩地卖的只剩了1.3亩。酒店开不下去了,就开馍店。一
家人节衣缩食,把节省下来的粮食留给过往同志吃。
1942年,任县交通科长兼四区区委书记。冬天,他身穿毛蓝大袄,背着粪箩头;
夏天,披着白棉布褂,柴草篮子不离身。手拿一杆旱烟袋,白天,出入县里、区里和
各个村庄,夜晚,开会布置工作。家中的接待、联络则全交给了他的妻子和女儿。
在四区,他访贫问苦,扎根串连,先后发展了张来成、周朝汉、周生文入党。又
派共产党员韩子良打入敌人内部,搜集敌人的情报,掩护革命同志。他带领敌工人员
把标语贴到敌人的岗楼上,把传单散发到四区的各个村庄和菏泽县的杨镇集一带。敌
人称这一带是“异军突起”。
那时,拥有近2000人的国民党地方武装郝子端,在武胜桥一带骚扰残害群众,与
八路军制造磨擦,不断出现流血事件。上级决定拔掉这颗钉子。但郝子端诡计多端。
县委把侦察任务交给了孙自端。没过三天,他便把郝部的行踪搞得一清二楚,使八路
军一举捣毁了郝的巢穴,郝子端束手就擒。
1943年,孙自端调到三区任区委书记。这里是菏泽、曹县、东明三县的交界地,
情况更为复杂,环境更为险恶。他首先发展了进步青年王嵩峰、朱俊德、黄尚志等人
入党,很快在三区形成了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的一支革命队伍。继而开辟了南起龙山集、
北到武胜桥,长达20余里的联防线,使盘踞在城内的日、伪军不敢到这一带抓伕抢粮。
1944年,日、伪团部驻扎在离孙自端家仅有2华里的西孙楼村。敌人到处捉拿他,
家两次被抄, 一家人颠沛流离。敌人抓不到他,就把他9岁的儿子孙书听和侄儿孙书
金关押起来,残忍地毒打折磨,妄图引诱他来营救孩子上钩。敌人将孩子关押了84天,
最终仍一无所获。
是年,他被调到鲁西南行署交通科,他随军分区武装,日夜穿行于枪林弹雨之中,
拼杀在血与火的战场。敌人对他又恨又怕,咬牙切齿要抓到他。
1947年4月1日夜,他悄悄回到家中,看有没有急需处理的密件,不幸被敌人跟踪。
凌晨,敌镇长刘显锡率一群荷枪实弹的士兵包围了东孙楼村,狂吠:“村里人若不把
孙自端交出来,就把整个村子踏平”。全村的男女老幼无不提心吊胆。这时孙自端从
村北的寨墙下走了出来,昂首怒视敌人,大声说:“我就是孙自端,天大的事我一人
承担,不要连累老百姓”。
敌镇长刘显锡对他先是诱供,诱供不成,即凶相毕露,一使眼色,如狼似虎的打
手一涌而上,把孙自端吊在梁头上,先是用皮带抽打,接着是坐“老虎凳”,灌辣椒
水,压杆子……。他先是高声痛骂,但声音越来越小,慢慢地失去了知觉。敌人用冷
水把他喷醒,放在一块木板上,威逼群众前来看他。敌人指着他说:“这就是当八路
的下场。”他对乡亲们说:“你们不要难过,我早料到敌人会对我下毒手。我这一罐
子血已泼到地下,不准备再收,随他们的便,今天脱了鞋,我不准备再穿了。”不一
会儿,敌镇部中队长带着几分酒意来到审讯室,假惺惺地对他说:“你已是年过半百,
有五个孩子的人了,丢下妻小这样离去,不感到后悔吗?”他觉得象有只苍蝇在耳边
嗡嗡嘤嘤,从心底感到一阵恶心,只翻翻眼皮,不理他。敌人又用窜着火苗的大捆香
往他身上乱烧乱燎,肉被烤化成油,一滴一滴掉在地上,血随汗水淌下来,红红的一
片……。整整一天的折磨,孙自端已是奄奄一息了。夜晚,敌人偷偷把他押往邵寨村。
待他稍有清醒,敌人又是一阵毒打审问,但照旧什么也得不到。结果,他被敌人残酷
地杀害了。
第二天,村上的人去收尸,只找到一条殷红的麻绳和一件血肉模糊,烂成一条条
的汗衫。周围的土地上洒满了烈士的鲜血。
建国后,陆圈镇西地,立起了巍巍丰碑。上书:“孙自端烈士永垂不朽。”
董自荣 (1907—1968)河南省固始县人。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元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员,1934年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红军到达陕北不久,他就跟抗日
先遣部队东渡黄河,开赴前线。1942年来到东明,初在县抗联工作,继任县大队副大
队长、独立团副营长等职。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他出生入死,英勇顽强,屡立战功。
建国后,历任县武装部副部长、县监委副书记等职。
董自荣在东明工作期间,始终保持了红军战士的英雄本色,和共产党员的高贵品
质。他脑子里装着党的事业,装着人民群众的疾苦,就是没有装着自己。他艰苦朴素,
刚直不阿,胸怀坦荡,清正廉洁。
1956年11月,一个风雪交加的下午,他手拿雨伞,肩挎背包,自带干粮,徒步踏
着泥水,下乡访察群众。这时,天色渐暗,风雪弥漫,路途难辨,他索性见村就进。
他走进村头的一个饲养室,揣一揣牲口的膘情,摸一摸草铡的粗细,又和饲养员谈了
一会儿牲畜安全过冬问题。然后,又踏进一个五保老头的小屋,老人惊骇地说:“黑
灯瞎火的你从哪里摸来了?”他笑着拍打拍打身上的雪,在老人铺上坐下来,捏了捏
床上的被褥,看了看房子的四周,从烧柴到米粮,从衣服到身体,问得老人心里热乎
乎的。老人双眼含着泪花,一连声说:“托毛主席的福,托共产党的福!”就这样他
顶风踏雪,访察了一村又一村,慰问了一户又一户,把党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
他艰苦朴素,一床被子盖了十多年,补钉摞补钉还不肯换;一件蓝棉袄穿成了月
白色还照样穿。有人给他弄了件皮袄,他又转赠给一位生病的老同志。他从不搞特殊,
有时下乡回来错过了伙房开饭时间,他就烤上俩馒头、端碗开水一喝了事。他下乡,
农民吃啥他吃啥。一次在乔良屯住队,房东给他做了一碗肉菜,他又给人家端了回去,
并和颜悦色地说:“咱们一个锅里耍勺子,哪能做两样饭?不外气才算一家人哪!”
1962年夏,连降暴雨,积水成灾,地势低洼的包旗营村灾情尤重。正在下边察看
水情的董自荣,刚刚回到机关,听到这个信息,一路小跑到伙房拿了块干馍,啃着就
直奔包旗营而去。走到村西,围村河水猛涨,路被冲断。他二话没说,脱衣就往水里
跳。有人拦阻他说:“水深,危险!”他豪迈地说:“还能险过大渡河!”说着就第
一个涉水而过。他一到村里,就带领干部哪里水深哪里去,哪里危险哪里冲,帮助群
众抢救牲畜、搬运财物。他发现一处社员家屋子裂了缝,眼看就要坍塌,就飞步冲进
屋里,一把拉住还在屋里拾掇东西的张大娘,用力把她推出门外。这时只听“轰隆”
一声,房子四脚落地。张大娘眼含热泪说:“同志啊,要不是你,我这把老骨头就碎
成泥糊涂啦!”
他的女儿初中毕业后,想靠爸爸的“面子”在城里找个舒适的工作,他严肃地说:
“玉花,我象你这么大,给地主家当放羊娃。一次,羊啃了地主家几棵庄稼苗,狠心
的地主就把我打得死去活来。我受不了地主的气,光着脚板去投了红军。如今老一辈
给你们打下了天下,你们却身在福中不知福,怀抱蜜罐不觉甜,光想着睡软地,跳高
枝,那怎么能行!我是个共产党员,党给我的权利只叫我为人民服务,不是叫我以权
谋私,开后门的事我不能干!”一席话说得女儿心服口服,她愉快地回乡务农了。
人称董自荣“铁面包公” 。一位区委书记曾私分和挥霍国家粮食2万余斤。反映
到县监委会后,他打破情面,顶住压力,深入调查,掌握确凿证据,坚持秉公办案,
相持斗争达一年之久,终于真象大白,使那位区委书记受到应有的处理。
1965年夏,董自荣离休,在长兴集公社许庄大队落了户。一到许庄,第一天他下
地和社员一起栽了一天的红薯;第二天他找几个老农走遍全大队的每一块土地,共商
脱贫大计;第三天他就背上干粮,徒步到外购买桑苗。这一年,他带领社员在村东的
盐碱地上栽培了30多亩桑苗,在村北搞了10余亩丰产田。他平时省吃俭用,但为使许
庄脱脱贫,却把多少年积攒的270余元现金一股脑儿地交给给生产队。
回农村不久,他常咳嗽不已,同时喉咙发噎,进食困难,面色苍白,日渐消瘦。
在这种情况下,他还是乐呵呵地,从不提自已有病。一天,他从田间拖着疲惫的身子
回到家里,只觉喉咙堵塞,疼痛难忍,额头上沁出豆大的汗珠。大伙连忙把他送到公
社医院,确诊是食道癌。
县委闻讯后,立即派专车把他护送到北京协和医院。诊断结果:食道癌后期。住
院后,每逢服药时,他总是对护理人员说:“我剩下的日子不多了,还有许多事情没
有办完。我对革命很少贡献,不忍心再花国家的钱了。”弥留之际,他把孩子叫到床
头,断断续续地说:“孩子,代我把这月的党费交上,给……给村里的干部说,许…
…许庄的面貌还没有改……变,还要……继续奋斗。”
1968年7月29日,董自荣与世长辞了。
他为东明县干部留下了光辉的榜样。
他为东明县人民留下了永恒的哀思。
陈廷选 (1910—1942)刘楼乡黄堌村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村支部
书记、区委委员、区委书记等职。
1940年,日、伪、顽、杂、匪五鬼闹东明。县委转入地下。汉奸牛之佩等,在县
城建立白王会,乡间地主也纷纷效法。地委指示陈廷选在刘楼打出了白王会的旗号,
以便建立武装。翌年春,他在马军营建立了第十乡白王会自卫队队部,年底在沙窝庙
建立了6个乡的白王会联合总部, 发展自卫队员70余人,枪50余支,马8匹,编制6个
班,班长和骨干分子都是共产党员。自卫队内建立了秘密党支部,领导对敌斗争。陈
廷选名义是联保副主任、白王会自卫队队长,实际是中共地下支部书记。他利用公开
身份和日伪组织新民会拉关系,搞到了许多有价值的情报,不仅有效地掩护了县委机
关, 而且配合县委陆续恢复了农村基层党支部,建立了5个区级联络点,控制了沙窝
以南广大地区。县委利用这一有利条件,组织群众空室清野,开展反扫荡、反抢粮、
反资敌活动。陈廷选还以白王会的名义,搞垮了敌人的乡村政权,抵制了顽军邵鸿基
部的派款征粮活动,保护了这一带人民群众的利益,因而招来了日伪的怀疑和顽军的
仇恨。
1942年8月, 顽固县长张瑞经通知陈廷选到柳里参加联保主任会议。地下党支部
立即召开全体党员会议,分析情况,认为张瑞经必定有诈,而不去又怕引起敌人的怀
疑。于是,决定派地下党员张鸿兴代替,可陈坚决不同意,非亲自出马不可,结果陷
入敌人圈套,不幸壮烈牺牲。当灵柩护送到沙窝时,群众纷纷拦路公祭,一时香案夹
道、气氛肃穆,无不悲痛万分。
穆文平 (1913—1947)县城东街人。出生一个既行医、又经商并拥有一定土地
的富裕家庭。在大名七师读书时,他接受了马列主义,于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毕
业后回东明教书。
1938年,他积极投入抗日救亡活动。1940年,任县抗日政府教育科副科长。同年,
日本侵略军对抗日根据地实行铁壁合围,党的活动转入地下。他到城西五阎庙村开粮
行,暗中继续同敌、伪、顽进行斗争。后根据党的指示,打入伪东明县民众教育馆,
任馆长,活动于敌人的上层机关,做日、伪军的分化瓦解工作。在这段时间,他争取
了伪公安局长彭子信,搞到许多重要情报。伪军监狱任意虐待在押的革命人士,他公
开提出抗议,迫使敌人有所收敛,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监狱条件。他还秘密壮大党
的组织,使县城地下党支部由5个党员发展到8个。
后来,他遭到敌人怀疑,被捕入狱。审问时,敌人说他和永华区被俘人员二毛有
联系,他就趁放风机会质问二毛为啥咬他,二毛说:“我认都不认识你,凭啥咬你!”
由此证明了是敌人诈供,他就更机智地同敌人斗争,最后迫使敌人不得不以“查无实
据”,将他释放。
1946年5月,县城解放,他担任城关区副区长。7月,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9月,
国民党整编六十八师、四十一师占领东明县城。县地方武装转移到城东北黄庄、马庄
和菏泽县李村、赵庄一带。穆文平当时在中共东明县委社会部当干事。做敌工工作。
他常把搞到的敌人情报,交给他姑母穆兹九传送给县委。
当时,在敌人封锁下,环境极端恶劣,但为了党的事业,仍然信心十足,不怕牺
牲,做了大量的工作。
1947年10月,在一次战斗中不幸牺牲于牛集。
阎秀瀛 (1915—1957),三春集乡阎庄村人。惯匪出身。历任敌伪乡长,自卫
队长,河东挺进队支队长,东明、长垣、濮阳三县保安副指挥官兼长垣县保安团长,
长垣县自卫队副队长兼河东区队长,国民党长垣县党部执行委员,长垣县临时参议会
参议员、选举事务所委员等职。1949年在开封市,被人民解放军活捉,在押解途中逃
跑,窜经郑州、许昌、南京、漯河等地。1956年3月28日终落法网。
1940年农历六月初一,阎秀瀛率队袭击长垣县抗日民主政府驻地赵九楼,杀害抗
日战士3人, 抓走30余人;勒讹农民王景云等人伪钞1500元,抢走牲口30余头,制造
了著名的“赵九楼血案”。
1941年春, 他勒讹丁寨村粮食5000余公斤; 1943年2月, 抢去抗日根据地公粮
4000公斤;4月,将春亭村村长徐见秋,徐胖三抓去,吊打后,勒讹粮食2400公斤;6
月,放火烧毁千户庄村农民王华州的房屋4间,牵走驴2头,并勒讹农民李重西等人巨
款;1944年9月,他指挥部下兵分3路进攻抗日根据地车乌堽村,焚烧民房10间,烧掉
高梁杆1000公斤;1945年5月4日夜,劫去刘店村民兵枪支10棵;秋,抓走黄小屯、尹
集民兵11人,劫走枪支13棵,勒讹农民尹青山等人抗钞2500元;又勒讹辛兴集、李庄
及曹县张寨等村农民粮食12500公斤和巨款。
1943—1945年,他配合日本侵略军,对抗日根据地扫荡,屠杀抗日军民30余人,
重伤2人。八路军战士许润辞、干部李殿臣、区通讯员杨学高、卢全喜、民兵杨文友、
李魁元、张二狗、农会长王二林、抗日积极分子蔡二小、商人庞同居等,均遭其枪杀
或活埋;三春集村农民周七、周八全家被杀绝;把八路军侦察员乔随安烧死在红薯窖
内,又将头颅铡掉悬挂树上。他率队窜至曹县西北部抢粮,枪杀娘娘营村放哨民兵张
雪来、张年起、将民兵张运田用绳勒死,将其部下李五之妻,以通八路为名活埋。
1946年2月,他随国民党军队进攻解放区。行至小井村西北角,捉村干部4人,交
给国民党县长褚庆玺;8月,又率爪牙窜犯解放区,抢走公粮10000公斤,劫走民兵枪
支100棵。
阎秀瀛嗜血成性。当地有首民谣:“天不怕,地不怕,就怕阎庄的阎老大。一怕
他流泪打哈哈,二怕他上台胡呱嗒。”因为他一流泪打哈哈,就是想吃人心,就要抓
个活人开膛;他一上台胡呱嗒,准要杀人。1945年春,其爪牙汪建明在油房村捉到八
路军战士1名, 阎秀瀛命护兵马忠仁用马刀将这一战士活活劈死,然后挖出心肝做下
酒菜。其部属刘作利,反正参加八路军,被阎察觉遂枪杀在三春集街上。
一次他从东明县城返回三春集驻地,雇一人力车夫,用地排车拉了他60余华里。
到驻地门口下车时,他陶出手枪将车夫击毙,说:“省得给他路费啦!”
一天黄昏,他和护兵马忠仁去三春集村北地闲逛。发现不远处柳树下有一个人蹲
着大便,他掏出手枪轻松地说了句“试试枪”,一扣板机,那人便应声倒地。他和护
兵却哈哈大笑。
阎秀瀛和一女子私通,后来女方嫁人。结婚那天,他挤在看热闹的人群中,新郎、
新娘正被人们簇拥着跪拜天地,他悄悄掏出手枪,瞄准新郎的脑袋“砰”地就是一枪,
顿时新郎脑袋迸裂,血浆四溅,院内一片混乱,阎秀瀛得意而去。
1957年9月10日,阎秀瀛被依法处决。
张岸 (1916—1948)又名张心田,五营乡黄成庄人。青年时期即投身于共产党
所领导的学生运动。1938年,入抗日军政大学南宫分校深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历任东垣县县长兼黄河支队队长,东明县县长兼南东独立团团长。1948年随军南下,
任萧宿县委书记,后调任开封市副市长。是年9月25日赴任途中,遇难于淮阳岳飞关。
1946年冬,张岸率黄河支队驻扎于夏营,岗哨从村外抓了一个还乡团分子,从身
上搜出一封信——原来还乡团把黄河支队误认为是“国军”了,特具柬请他们赶到游
屯吃早饭。张岸稍作考虑,决定将计就计。
第二天黎明,恰有大雾。战士们打着青天白日旗,穿着乱七八糟的蒋军衣服,向
游屯开去。进了乡公所,还乡团东蹲西坐地正在吃早饭。他们一见青天白日旗,连忙
站起来,又是端茶送水,又是腾房子,搬凳子。此时,张岸一声令下,战士们把枪刷
地对准这伙敌人,喝令:“举起手来!”这伙敌人还蒙在鼓里,直嚷嚷:“不要误会,
都是自家人。”“谁同你们是自家人?我们是黄河支队!”一听这,他们才傻了眼。
这个据点就这样被黄河支队机智地拔掉了。
一天傍晚,张岸奉命护送几十名县委干部和家属转移,路遇埋伏着的还乡团。敌
人有100多人, 而我们只有一个排。张岸当机立断,利用敌人还摸不透我们情况的有
利条件,命令两个班吹着号,敲着水桶,大喊大叫,并组织干部、家属也“冲呀!”
“杀呀!”地吆喝。一时间声震四野,响彻夜空。埋伏在野地里的还乡团以为是南东
独立团冲上来了,只吓得胆颤心惊,屁滚尿流,爬起来胡乱放了两枪,拔腿就跑。就
这样,干部和家属安全转移了。
1947年9月, 张岸率南东独立团在夏营一带连续拔掉敌人几个据点,但盘据夏营
的清共队长胡蒺藜却狡兔三窟,不易捉拿。张岸决定引蛇出洞,诱敌入彀。一天晚上,
南东独立团佯装外出执行任务,与当地群众告别。胡蒺藜误以为真,马上窜回夏营老
巢,大摆宴席,以示庆祝。张岸却带领独立团在外面兜了个大圈子,在逮庄停下来。
得到胡蒺藜窜回老巢的情报后,立即杀了个回马枪。当独立团冲进胡蒺藜队部时,一
伙亡命之徒还在吆二喝三地猜拳行令。当枪口对准他们,喝令他们举起双手时,他们
还如处五里雾中呢!胡蒺藜就这样乖乖地被活捉了。群众奔走相告,无不拍手称快,
异口同声赞扬张县长又为地方除了一大害。
一天,张岸带领部队转移到黄庄驻扎下来。战士在打扫屋子时,发现屋角一堆麦
糠下藏着一个人。战士们把他带到张岸那里,张岸一看,认得是自家近门的一个姐夫,
是小辛庄还乡团的头头。原来他这天走亲戚,听说独立团来了,没来及逃跑,就钻到
麦糠里躲起来了。
消息传出后,张岸的近门姐姐就赶来求情,张岸大义凛然,毫不动摇,斩钉截铁
地说:“你丈夫血债累累,民愤极大,我们早想抓他,今天碰到手里,岂能放掉!虽
说咱们是近门,但不能敌我不分,如果把他放掉,怎么向人民交代?”第二天,张岸
就把这个罪大恶极的家伙处决了。
刘禹林 (1916—1953)字玉亭,乳名文林,化名马永魁,地主,国民党员,胡
庄乡刘堂村人。历任国民党东明县政府办事员。四区区长,三青团东明县分团部宣传
股长,东明、长垣、濮阳三县三青团书记,东明县自卫队团长,国民党东明县党部副
书记长,东明县地主还乡团总团长,国民党六十八军挺进军大队长等职。东明县城解
放后,逃窜汉口、南京、上海等地,1953年4月3日在上海市火车站落网。
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月,刘禹林甘当汉奸,配合日本侵略军扫荡抗日根据地,
抢掠沙窝、师岗等村牲口50余头,烧民房数间,烧死妇女一人,勒讹五霸岗村农民李
乃潭巨款。
1945年,刘禹林部盘踞东明集镇,以通八路军为名,将李乔庄农民李孟升、刘堂
村农民刘二佩、刘纯德杀害。又命部下李林子率队窜至赵真屯村,将菏泽县财政科科
员李清玉和赵真屯村评议委员李金平、民兵班长李明刚枪杀于该村西南地,将农会长
李修身枪杀于东明集村西,将焦楼村刘郭氏等两名妇女干部杀害于街中,将区干部王
化民、儿童团长刘治山等五人,用剌刀挑死在东明集南门外;又夜袭油寨村,枪杀民
兵油春望、油喜、油拐3人,掠去长枪5支。还亲自出马,夜袭八路军三区区部,枪杀
区助理员张德兴、游子成、郭中苗3人,掠去长枪10余支。
1947年,刘禹林任东明县地主还乡团总团长时,将永年集村村长郭二聋子、农会
员胡丕卿、郑留见、郑肮脏,五霸岗村村干部李存、农会员李万顺、陈楼村民兵联防
队队长陈修成枪杀; 将刘孝庄村农会员刘万卿、刘丕身等4人,紫荆村妇女会长游张
氏、毛营村农会员刘二麻子和张管村一名农会员活埋。
1953年7月29日,刘禹林被依法处决。
郑均濯 (1917—1979)又名清濂,山东单县高韦庄村(原属曹县)人。1939年
3月。 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曹县八区区委书记,青堌集区区长,虞城县抗日政府民
政科长, 复程县抗日政府教育科长。1949年3月,调到东明县任教育科长。1952年调
到县初级中学,先后任教导主任、副校长、校长。1956年,任东明一中副校长。1965
年4月,调到定陶县一中任支部书记兼副校长。1979年6月病故。
战争年代,他化名老拙,在白色恐怖下坚持武装斗争,是曹县东南根据地创建人
之一。当时,他母亲被敌人迫害致死,家中房屋被烧,敌人曾悬赏5000元捉拿他,但
他却置个人生死安危于度外,和战友们日夜穿行于黄河故道,伏击于青纱帐中,出奇
制胜地打击敌人。
在东明一中任职期间,他严以律已,宽以待人,勤于调查研究。谙练教学规律,
对全校教学活动乃至师生思想动态、生活情况,均了如指掌,因而工作起来得心应手,
师生无不心悦诚服。
他对教师重德爱才,不讲亲疏,一视同仁。穆允治老师家庭生活困难,冬天衣服
单薄,他就安排总务处给穆老师特意做了一件棉大衣。他的一个亲戚在总务处工作,
经常酗酒误事,且屡教不改。他就把这个亲戚坚决辞退。
他身患肺气肿,冬天最易犯病,闷起来彻夜难眠,只好在床上跪着,但他白天仍
然坚持工作。有一次,他给学生做报告,由于劳累过度,竟大口吐血,仍然讲不辍,
直至把报告做完,师生们无不动容,深感敬佩。
他为政清廉,两袖清风,去世后,家属整理他遗物,只有两个柳条包和一大堆书
籍、工作笔记、日记手稿。
由于他精心治校,50年代至60年代初期,东明一中的升学率在全区一直名列前茅,
为祖国各条战线培育了大批人材。
梁子庠 (1919—1985)张寨乡六合村人。因为他做得一手好泥水活,人们都称
呼“梁二瓦刀”。他出身贫苦,为人正直,性情刚烈,嫉恶如仇。1938年入党,历任
东明县敌工部副部长、社会部部长兼公安局局长、副县长、县长等职。1949年随军南
下,转战云贵川赣。建国后,历任水电部第九工程局党委书记、贵州省建筑公司党委
书记兼经理。1985年12月23日病逝。
梁子庠是东明的一位带传奇性的人物。他的绰号无人不晓,他的事迹有口皆碑。
人们都说梁二瓦刀多才多艺。他是一把好庄稼手,扬场放磙、摇楼撒种,样样拿
得起、放得下;他能拉会唱,对地方戏堪称行家;他使枪弄棒,身手不凡,曾经涉足
武林;他画庙画,扎纸灯,心灵手巧,被人称赞;至于木工、瓦工,更是他的拿手绝
活。正因为他集多种技艺于一身,所以在革命活动中容易接近群众,深入群众,发动
群众,组织群众,和群众形成血肉相连的关系。
穷家出身的梁子庠,到18岁还没个正而八经的名子,人们还都是喊“二小”,直
到19岁当了区委书记, 小学教师张殿荣才给他起了“梁子庠” 这个大号,并告诉他
“庠”就是学校,劝他一定要好好学文化。从此,梁二小才算有了自己的名字。
梁子庠从小认为自己命中注定该受穷,算命先生也说他“命苦似黄连,挣扎也枉
然”。他认过这理儿,只是后来他表哥、共产党员李保仑,向他讲了阶级剥削、阶级
压迫的道理,他才恍然悟出穷人变穷、富人变富是怎么回事,再也不相信命运,再也
不相信算命先生胡诌八扯那一套了。由于阶级觉悟的提高,他迫不及待地要求入党,
要求当八路,李保仑就当了他的入党介绍人。
1940年6月, 梁子庠接受了组织交给的任务,隐蔽下来,坚持地下斗争,住在北
东村大师兄梁玉山家里。一天,他正在大树下拉锯,有个地主凑过来,不怀好意地试
探他,他故意把话题岔开。那地主继续纠缠,他正言厉色地说:“你说我是八路,拿
出证据来!”那地主一看不对茬,气哼哼地走了。他不能再在北东村呆下去了,便到
高堌村姐姐家里住,以卖煤油作掩护。一次外出执行任务,被敌人抓住押了好多天,
由于在审讯时他夭口说自已只是个卖煤油的,敌人始终没发现什么破绽,才幸免于难。
1941年春,伪保长董风芝把梁子庠传到保部,训斥道:“你要安份守已,当好老
百姓,不得到处乱跑……”训罢,董的一双贼眼紧盯着梁,光想从梁的神态里看出点
什么。梁子庠慢悠悠地答道:“你知道我是种地的,指望刨坷垃吃饭,从来不干别的。
去年秋天,我在家里睡觉,半夜三更过八路,叫我送他们过河。我说我害怕,叫保长
知道了可了不的。八路军有个人告诉我:叫我送的那人叫安法乾,是专员,如果出了
事,不出三天安专员就会派人敲碎那个保长的脑袋……”董风芝听着听着,两眼发直,
脑门冒出汗来,梁子庠压低了声音接着说:“那姓安的还说,八路军从来说话算话,
不放空炮。”董风芝连连摆手说:“算啦,算啦,你没有事,回去吧!”
这一年灾荒严重,部队缺医少药。梁子庠通过伪县政府的司机刘三,搞到了一些
药品。于是,他把药品装到小笆斗里,用手巾扎严,装作走亲戚的样子,一天一夜行
走200里,将它送到了军分区。梁子痒回到家里,妻子正在用小棍给5岁的大女儿拨大
便,泪水顺着妻子瘦削的面颊淌下来。他见此情景也忍不住心酸。自从当上八路,自
已担风险不说,妻子儿女也跟着受苦。一家人衣不蔽体,食不饱肚,天天吃糠,大便
干结,梁子庠身上的公款自已从不花费分文。他知道,这些钱是党的活动经费,比命
根子还要贵重。
梁子庠经常为党送情报。他有时装成卖菜的,将情报藏在菜捆里;有时把情报写
在薄棉纸上,缝在衣服棉套里;有时把情报填在鞋帮里;有时把情报装在烟袋管里。
他多次与敌人周旋,总是化险为夷,完成党交给的任务。
梁子庠还经常神出鬼没、巧妙准确地打击敌人。一次,南霍寨的坏蛋任三,残忍
地杀害了我方两名儿童。梁子庠孤身一人深入虎穴,从被窝里把任三抓获,枪毙在齐
王集村外。再有一次,敌警察所长扬言要三天以内拿住梁子庠。没想到深更半夜,这
个警察所长睡得正香,突然一只大手把他从被窝里抓了出来,一只黑洞洞的枪口对准
了他的脑袋,等他认清眼前这条汉子就是梁二瓦刀时,吓得磕头如捣蒜,连喊:“小
人该死,八路爷爷饶命!”还有一次,一个敌军官给士兵训话时胡吹海嗙:“梁二瓦
刀叫国军活捉了,三天以内将就地正法……”突然,“呯”地一声,那个敌军官的帽
子不翼而飞,梁子庠出现在敌官兵面前,威严地说道:“我就是梁二瓦刀,瓦住谁的
头就不轻!”吓得敌官兵个个目瞪口呆,等到那个敌军官狂叫“给我抓住他”时,梁
子庠早已不知去向。后来,在敌军中流行着这样一个咒语:“谁要是坏良心,就叫他
出门碰上梁二瓦刀!”
1948年11月,梁子庠率领东明一万多名民工,冒风雪,踏泥泞,支援淮海前线。
一个多月,东明共出动大小车6000辆,运小米45万公斤。梁子庠的爱人也日夜忙着做
军鞋。夫妻俩一个心眼都扑在了淮海前线。
1949年初,梁子庠和爱人响应党的号召,告别了东明的父老乡亲,踏上了南下的
征途。
梁子庠有一句口头禅:“我老梁自幼干革命,为了革命不要命!”这是他留给后
人的豪言壮语,也是他一生历程的真实写照。
王焕亭 (1919—1966)又名王洪涛,大屯乡王屯村人。幼时就读私塾,聪颖勤
奋。后转入乡村高级小学,中途辍学,入中药铺当学徒。抗日战争爆发后,怀着满腔
爱国热忱,投入全民族抗战的洪流。1939年春参加八路军东进纵队,同年加入中国共
产党。1941年春,任东明县抗日政府教育科代理科长,在抗日根据地开办小学。后又
辞去代理科长职务,致力于教学工作。
解放战争期间, 调任冀鲁豫民艺剧社宣传股长。 编写、导演了《官逼民反》、
《穷人恨》、《血泪仇》等剧目。
建国后,先后任菏泽专区豫剧团团长,平原省文化局戏剧审查委员会委员,河北
省豫剧团编导室主任,河北省梆子剧院艺术室副主任,河北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等职。
由他执笔,并担任导演、音乐设计,与李刚、周孝武合编的大型豫剧《桃李同春》
(又名《父子婚姻》),荣获1954年河北省戏剧会演剧本、演出、音乐三项奖,并正
式出版。
豫剧演员一向以生、旦为主。他改编的豫剧《天波楼》,却精心安排了花脸的大
段唱腔和身段表演,使观众耳目一新,获得戏剧界人士的赞誉。
他编写的河北梆子《杜十娘》,1959年晋京参加国庆十周年演出,誉满剧坛,名
噪首都,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好评。
他与李刚、王昌言合作改编的《白蛇传》,由河北梆子剧院著名演员张淑敏、齐
花坦担任主要角色,曾是1963—1964年间该院叫响的剧目之一。
他与河北梆子剧院院长王昌言一起, 整理, 移植、改编了一批传统剧目,其中
《挡马》与《陈三两》、《杜十娘》,一直是河北梆子剧院的优秀保留剧目。另外,
他整理改编的《卷席筒》、《三娘教子》、《三关排宴》等剧,在京、津一带都有广
泛影响。在《三娘教子》一剧的结尾处,他将三人的念白“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改为“断机教子振家风,慈母良言要听从,孩儿从今立
大志,妈妈再莫把气生”,摈弃了糟粕,赋予了新意,演出后,轰动京、津。天津报
界纷纷载文,评论剧本改写“泼墨不多,却有点石成金之功。”
他创作的大型剧目有反映义和团运动的《景廷斌》,整理、改编的古装剧目《双
蝴蝶》、《二讨荆州》。都曾使观众倾倒。他的作品正式出版的有12个,即:《桃李
同春》、《双蝴蝶》、《三只鸡》、《三回头》、《天波楼》、《韩信拜师》、《卷
席筒》、《搬窑》、《战太平》、《杜十娘》、《三娘教子》、《三叫门》。这些剧
目历经30余年,久演不衰,河北梆子剧院出国演出,《杜十娘》和《天波楼》两个剧
目受到国际好评。
他在戏剧创作上的成就,颇受戏剧界的重视和推崇。著名戏剧作家曹禺、老舍,
京剧艺术表演大师梅兰芳都和他是挚友。经常来往,切磋技艺,并合影留念。由他执
笔,和曹禺合作改编的大型京剧《战洪图》曾轰动海内外。
他才华横溢,多才多艺。编、导、演、音乐设计都很内行,又精通软、硬乐器,
尢擅长司鼓。照剧团的行话说,“五套全活,样样能拿得起,放得下。”跟着剧团,
他随时都能当“戏补丁”。一次,豫剧团上演《黄鹤楼》,临开演,饰演赵云的演员
因故不能出演,而前台锣鼓却是一个劲地响,观众的巴掌随着锣鼓拍个不停。在如此
紧迫的情况下,他立即着装上场,以娴熟成功的表演,博得观众的连声喝采。
他一生勤奋、俭朴,作风正派。战争年代含辛茹苦,历经艰险。进入城市之后,
依然粗装布履,保持着“老八路”的作风,从没有丢开过针线包。家属也没有随着进
城,依然在故乡农村。他醉心于戏剧事业,勤勤恳恳,埋头笔耕。1961年,他患了肝
炎病, 坚持工作长达5年之久。在病中还热情辅导青年作者,指导剧本创作。直到逝
世前3个小时,他手里还握着那只写戏的笔。
他严以律已, 宽以待人,对同志关心爱护,诚恳实在,助人为乐。1966年10月7
日,他病逝的噩耗传出,凡熟悉他的人无不悲痛万分。河北省文化局、河北省剧本创
作室、河北省戏曲研究室等单位,联合举行了追悼大会,会后,遗体安放在保定烈士
陵园。
传 略
支悦刚 (1882—1940)高村乡支寨村人,出生贫苦的盐民世家。艰辛的岁月,
磨炼出一付铮铮铁骨。
1932年4月,支悦刚以盐民代表的身份,要求国民党东明当局停止对盐民的迫害,
维护盐民的利益, 当局竞下令拘捕了他。众盐民愤怒砸了囚车,救出支悦刚。5月,
东明盐民协会成立,推选支悦刚为会长。7月,他又当选为沿河10县盐民总会委员。
会后,东明盐民代表同前来镇压的国民党保安部队发生暴力冲突,支悦刚又沉着
应战争,从容指挥,盐民以包围之势进逼保安队,打得敌人抱头鼠窜。支悦刚又率领
2000余人的盐民队伍,浩浩荡荡开进东明县城,砸了县盐巡局。接着以迅雷之势包围
县衙,县长任传藻惊惶失措,无奈全部答复盐民要求:“盐巡退出东明,取消盐税,
准许盐民做小盐;唱大戏一台,放鞭炮万把,摆酒席百桌,向盐民陪礼道歉。”后来,
国民党东明当局出尔反尔, 企图对盐民报复。支悦刚率300余名盐民,加上兄弟县盐
民的配合,给敌人以迎头痛击,大获全胜。
1940年,支悦刚被国民党邵鸿基部的别动队队长臧八杀害于县武胜桥村西。
高韶亭 (1883—1953)焦园乡高庄村人,学生时代就积极投入革命活动,利用
寒暑假和书信等方式,最早在家乡知识青年中传播马列主义,唤起民众。1927年初,
在河北大名七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此期间,为协助北伐军北上和学校党组织的活动
做了积极的工作,在家乡和大名师范师生中有一定影响。
建国前,历任河北大名七师总务主任、中共长垣县党组织负责人等职。
建国后,任原察哈尔省工业厅副厅长等职,1953年,病逝于北京。
王宪文 (1885—1945)又名大黑,王店乡王高寨村人。中共党员,村农会会长。
由于立场坚定,办事公允,关心群众疾苦,在乡邻中享有很高威望。
1945年2月26日夜,顽杂头目陈万诚勾结日、伪军近300人,“围剿”抗日根据地
王高寨。王宪文当即同民兵队长王清平率全村民兵奋力抵抗。战斗中,战友王清平中
弹牺牲,敌人乘机窜入寨内。王宪文怒不可遏,当即挥舞长矛和一群日寇展开肉博。
日寇仗恃人多,噢噢着要抓活的。王机智地绕着麦秸垛和日寇周旋撕杀,一连刺倒几
个敌人, 自已也身负重伤8处,终因流血过多,壮烈牺牲。牺牲前还高呼:“打倒日
寇汉奸!”
张聚盈 (1901—1947) 沙窝乡马军营村人。1946年加入共产党。曾任本村村
长兼公安特派员,后调任八区区队班长。他立场坚定,工作积极。1946年秋,对敌作
战时负伤被俘, 系狱数月。 经地下党组织营救脱险,隐藏在本村一家草屋里养伤。
1947年5月中旬, 由于叛徒苏宏尉的出卖,被保长陆仲元、保安队副队长苏正修等绑
架暗杀。接着,敌人又诱杀了他的儿子张同仁,连一岁多的孙子张清月也被毒死。
文九锡 (1905—1953)字维显。地主,国民党员,东明集镇井店村人。原是一
小学教员,靠投机钻营和裙带关系混迹于政界,由国民党东明县第一区党部干事,升
迁为国民党县党部执行委员、指导员、县财委会主任、国民党县党部书记长等职。抗
战时期他鼓吹蒋介石的“新生活运动”,积极反共和排挤国民党内部主张抗日的左翼
分子, 监视和镇压爱国学生运动。1946年5月,他配合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的重点进
攻,组织“清乡”,对革命根据地的人民大肆烧杀抢掠,策划、指挥、支持地主、富
农反攻倒算。敌葛岗镇镇长袁永安在他指使下,亲手杀害革命干部及其家属16人。当
时,经文九锡直接杀害的革命干部、群众就有94人。戴官营村民兵班长戴五、罗石柱、
农会长杨八妮及其妻儿,大屯村军属戴遂箱、赵同仁、赵宽成等都是死于文九锡的屠
刀之下,就连婴儿也不能幸免。
1948年元月, 文九锡被抓获。经教育于1949年5月释放。但不思悔改,却网罗国
民党残渣余孽清胆、孙云五,继续进行反革命活动,并于1951年元月,与香港敌特机
关挂勾联系。同年2月被捕。1953年7月29日,被依法处决。
顿 田 (1905—1947)女,刘楼乡邓王庄村人。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村
妇女会主任。领导群众斗地主,分田地,带头送子参军。国民党军队进攻解放区,家
乡暂时沦陷。她担任我党地下联络员。1947年4月,去黄河北岸送信,敌特暗地跟踪,
回来的第二天被捕。敌人用尽酷刑,她被折磨得死去活来,但始终不暴露党的秘密。
残暴的敌人用削尖的木棍插入她的腹中,她仍然横眉怒对,坚贞不屈。最后,被敌人
活埋在张店北地。
方新池 (1907—1980)四川省汉阳县八庙河村人。1934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经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参加过著名的平型关大战、大杨湖战斗。历任班长、
排长、连长、营长等职。1948年解放东明的战斗中,生擒国民党濮阳专员兼中将保安
司令丁树本,战斗中身负重伤,评为一等残废。1948年复员,在东明县长兴集乡黄杨
寨村落户。他几十年如一日,始终保持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本色。1980年
病逝。
申德高 (1908—1979)菏泽申庄人,东明县大平调剧团演员,艺名“花脸五”,
后根据田汉意见,更名“花脸虎”,生前为河南省戏剧家协会理事。他出身贫苦,先
是在乡村集镇上打烧饼,后入“梨园”从艺。他演出《战洛阳》意趣天成,独具一格,
誉满黄河两岸,素有“活敬德”之称。
抗日战争时期,他拒绝为日本侵略者唱戏,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为此险遭不
测,星夜投奔抗日根据地。
他每次做戏,总是一丝不苟,倾全力以赴。一场戏下来,衣服常常湿得水透。他
还能虚心听取别人意见,从不摆名演员架子。不管是戏剧界同行或是观众,只要指出
他表演中的缺点,他都能马上改正。
1959年,申德高曾荣获河南省首届地方戏会演演员一等奖。著名戏剧家田汉高度
赞扬了他表演艺术,一些戏剧评论家也发表文章,祝贺《战洛阳》一剧的演出成功。
是年9月25日下午3时,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和中央其他领导人,在河南省军
区礼堂特地观看了申德高演出的《战洛阳》。这无疑是对他表演艺术的最高奖赏。
李兆福 (1911—1982)陕西省横山县柏树渠村人。1933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同年4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1937年平型关大战中,被评为特等战斗英雄。1938年风
门口战斗中,荣获二级英雄称号。1940年曹县杨集战斗中,荣立二等功。他从一个普
通的红军战士到班长、排长、连长、副营长;转业到地方后,历任东明县公安助理员、
公安大队队长、银行保卫股股长、福利院院长等职。1976年离休。他生活艰苦朴素,
密切联系群众,是东明县知名的老红军。
王言佩 (1911—1986)沙窝乡郭寨村人。自幼逃荒要饭,15岁受雇守护黄河大
堤, 1943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建国后历任高村修防段工程队班长、技术副队长等
职。
在历年黄河汛期抗洪抢险斗争中,他总是吃大苦、耐大劳,千方百计改进作业方
法。1954年汛期,他创造铅丝搂厢和铅丝编笼护根法,为国家节约资金6.2万元.
1959年,采用“柳把排垒搂厢、签桩签钉、内填胶泥法”,节约石料3591立方米,
而且提高了工程质量。
他曾多次被评为工作模范,并多次出席河南省召开的治黄先进集体和先进生产者
会议。
1986年1月8日病逝。临终前,他仍然念念不忘治黄事业。
张恩桐 (1913—1941)武胜桥乡张楼村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为直南特
委交通员。1934年任东明县城高级小学党支部委员,领导了该校学生驱逐反动教员缪
文华、于连科的斗争。1937年10月,任中共东明县工委书记。1938年10月,任中共东
明县委组织部长兼民军大队二中队指导员。 1939年3月,任东明县委代理书记兼八路
军驻濮阳办事处东明分处主任,并参加东明县抗日军政干部训练班的教学与领导工作。
他还和共产党员杨锐、耿宏等人为建立民族抗日统一战线奔走呼号,并对发展地方人
民武装做出了积极贡献。 同年9月,调入冀南区党委组织部。1940年,入中共北方局
太行山党校学习。 1941年7月,日、伪扫荡,他在随党校医院转移途中,牺牲于山西
武乡县武灵山区。
李广义 (1913—1982)山东聊城县青庄村人。自幼逃荒要饭,流落天津,给资
本家当童工。1953年来东明印刷厂。1973年入党。
他几十年如一日,勤勤恳恳,严守劳动纪律。一次厂里承印30万册中学课本,限
期交货。本来就时间紧,任务重,印刷过程中又临时改版,就更增加了困难。他坚持
按时完成生产任务,把课本及时送到学生手里。这一来,他们每天要装订2万多册书。
他主动承担捆书打包,这个特别重的活儿。每天早上班,晚下班,加班加点,手磨破
了,胳膊累肿了,从不叫苦,终于提前完成了任务。
工人下了班,离开车间。他总是落在别人后边,把裁下来的废纸边,搜集起来,
按大小分类放好,用来印刷饭票、菜票或药袋;车间用过的破麻经,他也收集起来,
短的接成长的,细的合成粗的,再用来捆书,为国家节约大量财富。
他曾被评为省、地县工业劳动模范。《大众日报》、《工人日报》都曾登载过他
的事迹。
王缵三 (1916—1978)大屯乡王菜园村人。1942年参加革命工作,1949年加入
中国共产党。历任区民政助理员、县民政科科员、区长、民政科科长、县政府秘书、
副县长、县长、县委副书记兼县长、县革委副主任等职。
战争年代,他积极动员青年参军参战,组织民工支前,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坚持
对敌斗争。建国后,保持和发扬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兢兢业业,实事求是,对恢
复和发展东明县的经济,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生活做出了贡献。
汪涛 (1917—1944)又名汪贻文,焦园乡甘堂村人。学生时代曾在归德、开封
等地就读。1937年6月参加东明县抗日救国会,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9月参加
东明县抗日军政训练班。1940年任长垣县独立团一连指导员。1941年任八路军驻东垣
县办事处主任。1943年任东垣县一区区长。1944年任东垣县六区区长。
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1940—1943年,汪涛率武装活动在东垣县的最南端。这一带
日、伪、顽、杂盘根错节,形势险恶,但他却在敌人的心脏地区搞民兵联防,开辟了
抗日根据地。王高寨的民兵就是他一手组织起来的。他采用里应外合,消灭了盘踞在
程坡的汉奸武装,缴了日本侵略军七、八条枪,敌人对他恨之入骨。1944年农历四月
初一夜,他不幸被潜伏在革命队伍内部的国民党特务黄尚卿和恶霸地主五保芳等人谋
害。
杨芳江 (1918—1948) 大屯乡杨庄村人。少年时代就满怀爱国热忱。1934年在
开封二中读书期间,积极投入抗日救亡活动。芦沟桥事变后,回到家乡担任共产党领
导的地下交通站站长。 1938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受组织委派,到鲁西范筑先部
队的第10支队教导队受训。5月,在杨庄一带成立义合乡抗日自卫大队,7月,抗日自
卫大队改编为范筑先部的三十五支队独立大队, 他出任参谋长。1939年7月,他调任
地委交通科科长。凭着一身孤胆,两只“铁脚板”,奔走于鲁西南,穿行于濮阳、范
县、观城之间,为掩护党的干部,传送党的情报,解决同志们的衣食住行,做了许多
艰苦的工作。
1946年11月23日,他出任菏泽县县长,带领地方武装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殊死的
斗争。在一次遭遇战中,他腿部受伤,由于医疗条件差,伤口化脓,组织上送他到黄
河北岸解放区治疗,伤口尚未愈合,就请求返回了菏泽县。
1948年4月, 他带领地方武装活动在陇海铁路沿线。一次,他单独去地委机关的
所在地考城县黑村。行至白楼,和国民党军相遇。不幸牺牲。
李金水(1918—1950)字丽生,鱼沃乡李江庄村人,出生一个小康农家。1936年,
在县城读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芦沟桥事变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活动。1940年5月,
日本侵略军大举扫荡,环境恶化。根据党的指示,他深入农村,秘密发展党员,建立
党的组织,先后任一区组织委员,三区区委副书记。在白色恐怖中,他曾多次遇险,
在群众掩护下,均转危为安。以后他有设法打入伪军刘汉仁部,搜集日伪情报,做瓦
解伪军的工作。1945年,他在县公安局工作,随地方武装打游击。1949年随军南下。
1950年,他担任贵州省正安县公安局侦察股长。当时,距县城60公里的谢坝盘踞
着一股顽匪,气焰嚣张。他主动请缨,率小分队配合主力部队进山剿匪。部队出发后,
县城被土匪包围。闻讯后,他随清剿部队立即赶回县城解围,途径十区荷花池畔时,
和通讯员潘耀金二人口渴难忍,蹲下喝水,突然肚疼,因而掉队,正准备忍痛起来赶
队时,猛然间从山时背后窜出几个土匪,将二人拦腰抱住,最后惨死于敌手。
1953年,烈士遗骨运回家乡安葬。
彭惠 (1921—1947) 女,县城西街人。中共党员。抗日战争爆发后,以教学
为掩护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其胞兄彭子信是伪警察局长,她利用兄妹关系对彭子信晓
之以民族大义,争取其站到抗日人民一边。彭子信受中共抗日政策的感召,表示不做
铁杆汉奸,对日本侵略者须与危蛇,掩护其妹在东明城内工作。她以警察局长之妹的
身份与伪上层人员进行了广泛地接触,先后争取了伪警察局警察范冈甫、伪财务科长
沈致远。它还从他们那里了解到国民党部书记长马文轩、特务罗梅春在东明城内活动
频繁,宣传曲线救国,煽动国民党员公开投日,积极设法和日伪军挂钩,图谋联合反
共等情况,并及时报告了东明、长垣秘密工作委员会。东长密委通过中共冀鲁豫第四
地方委员会与中共冀鲁豫第五地方委员会将这一情报公布于众,揭露了国民党顽固派
真正反共假抗日的面目。高树勋,邵鸿基谁也不愿承担这个罪名,互相推委,互相指
责,扩大了他们之间的矛盾,遏止了他们联合反共的罪恶行经。
1946年5月,蒋介石发动内战。彭惠积极投入人民解放战争,动员姐妹们做军鞋,
送军粮,救护伤病员,全力支援前线。1947年11月因病逝世。
黄云芝 (1923—1966)女,两夹弦著名演员,艺名“小白鞋”,沙窝乡黄寨村
人。出身梨园世家,6岁学艺,8岁登台,13岁出名。1956年出席全国群英会,不久加
入中国戏剧家协会。1959年曾先后在济南和北京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
朱德等演出。1960年被选为山东省政协委员。1956年和1964年在山东省两次戏曲会演
中均获演员一等奖。“文革”中,被迫害致死。代表剧目有《站花墙》、《三拉房》、
《罗帕记》、《大卷帘》、《苦菜花》等。她嗓音甜润,富于变化,表演真挚生动,
善以眼传情,唱做一体,满台生风。在鲁豫皖地区享有盛誉。群众中曾有:“拆了屋
子卖了梁,也要看小白鞋的《站花墙》”之说。
李玉堂 (1930—1952) 五营乡西夏营村人。1951年3月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
志愿军四十五师一三四团一营三连班长。1952年10月在上甘岭战斗中,他带领全班战
士,坚守某山头阵地,敌人一天出动250架次飞机投下重型炸弹500余枚,发射炮弹30
多万发,山顶平均削平两公尺。他和全班战士坚守阵地,打退了敌人多次进攻,不幸
中弹牺牲。
刘治山 (1932—1945) 焦楼乡焦楼村人。抗日战争时期,任本村儿童团长,
带领儿童团员站岗放哨, 捉拿汉奸、特务。1945年4月,顽杂头目刘禹林,指使爪牙
焦嘉相,夜袭焦楼村,将刘治山抓捕。敌人对他威胁利诱,他坚贞不屈。残暴的敌人
把这个年仅十三岁的孩子用刺刀挑死在东明集南门外。临死前他连声痛骂敌人。
王锡柱 (1946—1968) 东明集镇柳园屯村人。1964年应征入伍。生前为中国
人民解放军8779部队铁道兵战士。1968年7月12日,为抢救两名落井管道工人牺牲。
兰进元 (1956—1977) 小井乡张表屯村人,1974年应征入伍,生前为中国人
民解放军5336部队第61分队班长。1979年5月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攻打一号高地时,
他与侧翼的副连长密切配合,迎着敌人密织的火网匍匐前进。副连长和副班长负伤,
他边为伤员包扎,边掩护部队继续前进,最后英勇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