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类 乡镇企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h9&A=1&rec=115&run=13

东明县农村手工业历史悠久,中小农具生产有千余年的历史。但落后的生产关系
严重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工、副业生产一直停留在手工操作的水平上。到1949年,
全县私营工厂1处,个体手工业1720户,从业人数3451人,总产值24.2万元,利润2.2
万元,主要产品是砖、瓦、铁木制小农具、家具等。
1956年农业合作化后,农村工、副业迅速发展起来。集体组织工、副业生产,发
展多种经营,组织农村个体手工业者成立手工业联合社。1958年后,农村工、副业开
始有领导有组织地发展,把手工业作坊、合作社全部转为公社所有,形成新的组织形
式—社队企业,当年社办工业猛增到397个,从业人数达8229人,产值138.5万元。由
于缺乏资金、设备、原料和技术条件,盲目上马,许多社办工业企业不具备生产能力,
产品质量差,产量低,本大利薄,盈不敷出。60年代初期,国民经济调整中,绝大多
数企业关、 停、并转,1961年,全县社办工业仅剩3处,产值10.6万元,手工业合作
组织20处,产值76.9万元,生产方向仅限于为当地农业生产服务,制造和修理小型农
具。
“文化大革命” 期间, 个体手工业、联办企业被作为“资本主义尾巴”割掉。
1968年,全县社办工业恢复发展到15处,产值75.8万元。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全县
社办工业有了新的发展。1975年社办工业26处,年产值480.2万元。
1978年以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有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出现了多
种经营与社队企业的黄金时代。社队企业由社办、村办、组办扩展到联户办、户办。
各公社扬长避短,发挥优势,逐渐形成了地区特色。1983年,社队企业发展到756处,
其中社办企业100处,大队企业62处,从业人数5001人,总收入1106万元,利润131万
元。1985年,乡镇企业已初步形成了建材、农机制修、粮油加工、纺织、工艺美术、
印刷、化工等行业组成的工业体系。全县乡镇企业达7525个。其中乡镇办企业124个、
村办企业309个、 农民联营的合作企业2068个、个体企业4552个、其他形式的合作企
业472个,从业人数36883人,总产值7054万元。乡镇企业的发展,拓宽了农民的视野,
懂得了瞄准市场,已由过去会什么生产什么的“顺向型”生产,转化为市场需要什么
生产什么的“逆向型”生产。
由于乡镇企业涉及面宽,在发展中也暴露了生产技术水平低、管理工作跟不上,
充分利用资源不够,缺乏市场竞争能力和应变能力的薄弱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