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四化”引领 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h4&A=2&rec=199&run=13

坚持“四化”引领 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鲍建建
习总书记视察山东与菏泽时指出,农业增长必须更多的靠技术进步、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要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欠发达地区要根据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实现差异竞争、错位发展。成武是传统农业县,农业基础相对较好,先后被确定为全国粮食生产基地县、全国优质棉繁育基地县、全国高标准平原绿化县、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县。近年来,我们立足传统农业基础和特色资源优势,持续推动结构调整和经营方式转变,走出了一条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发展之路,逐步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一、加强基地建设,推进规模化
规模化是现代农业的基础。目前,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52万亩,其中大蒜30万亩,芸豆6万亩,豆角5万亩,辣椒4万亩,板块分明,初具规模。一是加强基地建设。在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同时,大力发展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向规模要效益、要竞争力,引导企业与农民建立双赢良性循环机制。以“一镇一品”、“一村一品”为目标,加快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生产基地,发展原料林基地23万亩,丰产林基地31万亩,全县林木蓄积量255万立方米;规模饲养场(区)2400处,畜禽存养量960万头(只);日光温室大棚40000个,新增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2万亩。以天鸿果蔬、利生面业等企业为龙头,发展订单农业22万亩,涉及农民3.6万户,规模化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二是推动土地流转。扎实做好土地确权登记试点工作,鼓励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以转包、出租、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促进土地向种养大户、龙头企业有序流动。2013年全县新增土地流转面积5.2万亩,土地流转迈出实质性步伐。三是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强化银企对接,破解资金瓶颈,2013年协调农行发放贷款14776万元,其中向利生面业、大地玉米等企业发放贷款1亿元,支持企业转型升级扩大规模。积极培育职业技术农民,帮助农民专业大户破解发展难题,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出台制定了《成武县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的实施方案》,推行“金融管家式”服务,成立了第一家家庭农场常青家庭农场,流转土地815亩,取得了我县家庭农场的重大突破。目前,全县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已发展到49个,为农业规模化生产发挥了示范和促进作用。
二、围绕优质安全,推进标准化
把标准化建设作为现代农业的核心,以生产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有机食品为目标,充分运用科技手段提升标准化生产水平,提高产量,优化质量,确保“舌尖上的安全”。一是大力实施高产创建。将科技作为农业标准化的第一推动力。在小麦、玉米高产创建中,大力推广实施秸秆还田、宽幅精播、氮肥后移、“一喷三防”、“一增四改”等高产高效栽培管理技术。积极推广保护性耕作,新增保护性耕作机具500多台,保护性耕作面积21万亩;推广小麦配方施肥面积70万亩,亩均增产23.2公斤;推广蔬菜配方施肥面积18万亩,亩均增产220公斤。2013年,完成4万亩小麦、2万亩玉米、3万亩棉花的高产创建任务目标,以农业标准化促进农业生产上规模、增效益,粮食生产实现“十连增”。二是狠抓食品安全源头治理。依托技术进步,分层次、分品种建立生产技术规程,蔬菜生产重点推广无公害、绿色和有机栽培技术,创建了10000亩蔬菜标准园,大田集大蒜实现标准化生产,出口达标率达到90%以上,白浮镇成功创建国家级芸豆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成武被国家质检总局评为“国家级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畜牧生产重点推广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管理信息化、监督常态化的标准化生产技术,投资140万元实施生猪养殖场改扩建项目,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达到75%以上;水产养殖坚持设施标准化、操作规范化、管理制度化,已建成中天绿业水产基地、侯楼村黑鱼基地等两个部级无公害水产养殖基地,提高了成武名优农产品的社会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三是大力培育新型农业农村人才。坚持科技兴农,让农民掌握新技术,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2013年,创新开展“十进”、“十联”活动,组织农业专家走进村庄、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农龙头企业开展服务活动,结成联系对子;实施科技惠民工程,以“科技特派员示范工程”和“富民强县工程”为平台,120名科技特派员下派生产一线,实施开发项目24个,推广新技术、新品种80项(个),带动群众增收8000万元。加大新型农民培训力度,整合农业教育办学力量,提高培训针对性和时效性,开展基层农技人员培训、阳光工程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对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负责人开展集中培训和现场培训,全县农业实施良好操作技术规范达到90%以上。
三、坚持市场导向,推进品牌化
品牌是质量和效益的标志,是溢价效应的催化剂。坚持走品牌化发展之路,以品牌助推农产品开拓国内国际市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一是围绕特色打造品牌。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社积极争创名优商标,增加产品附加值,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已创建白浮图镇、南鲁集镇、苟村集镇三个国家级蔬菜生产示范区,培育“翠博”牌芸豆、“芸芹”牌蔬菜、“高绿源”牌蔬菜、“青展”牌蔬菜等29个无公害食品生产品牌;“成武酱大头”、“田集大蒜”、“白浮芸豆”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三品一标”认证达到18家;成功申报了“成玺”、“鸿方缘”两个山东省著名商标,省著名商标总量达到5件;拥有“尽美”牌淀粉、“利生”牌面粉2个中国名牌产品,大田集镇、白浮图镇被评为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美森木业公司注册“伯乐马”商标后,每块板材净利润增加10元以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依靠品牌赢得了主动。二是激活流通提升品牌。健全完善生产、流通环节服务体系,积极推动特色农产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依托“田集大蒜”,“白浮芸豆”培育建成了大田集镇大蒜交易市场、白浮图镇芸豆交易市场,其中大田集大蒜交易市场已成为“买全国、卖世界”的区域性大蒜交易中心。拥有2000余辆机动车常年为大蒜加储企业运输原料及产品,涌现各类中介组织200余个,带动了周边200余家餐饮、宾馆等服务业的发展。坚持招大引强培育新型物流市场,绿城农贸商城、天之翼物流、源发物流等一批重点服务业项目正在实施。三是优化服务保护品牌。工商、农业、公安等部门联合开展打假护牌行动,从源头上加强商标管理,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对创牌企业、单位进行指导,为企业注册商标和创牌提供服务。对已获得驰(著)名商标及知名商号企业实施跟踪管理与服务,加强对企业的商标、商号保护。
四、突出龙头带动,推进产业化
产业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我县坚持走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立足丰富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建立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组织形式,加快建设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一是培育大龙头。把招商引资做为推动产业化的重要手段,围绕农业主导产业搞好产业链招商,真正发挥龙头带动作用。重点实施万丽时装、大森生物质能源、森泰织布等15个农业龙头项目,农副产品由粗加工向服装印染、高档板材、有机食品、绿色能源等高端链条延伸。深入实施企业升级工程,促进农业龙头企业实施技改升级。利生面业公司通过技改,引进全套瑞士面粉加工设备,产能扩张,深加工能力提高,各项指标均比2年前翻了一番。大地玉米公司通过连续升级改造,产量由20万吨提高到35万吨。天鸿果蔬公司通过实施蔬菜加工、高档食品加工等项目,拉长了产业链,农产品种植基地扩展到10万亩,糖心黑蒜等品牌产品畅销欧盟、东南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大力实施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计划,美森木业、大森生物质能源被认定为市级高新技术企业。2013年,全县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90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107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2家。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61.2亿元,同比增长25.1%。二是打造大集群。不断完善龙头企业与农业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以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初步形成木材加工、食品加工、纺织服装、蔬菜冷储加工等4大农业产业集群。以美森木业为龙头的木材加工业,加工能力达到60万方;以大地玉米为龙头的粮食及食品加工业,加工能力达到80万吨;以万丽时装为龙头的纺织及服装加工业,纺纱能力达到100万纱锭,服装加工能力达到1.3亿套;以天鸿果蔬为龙头的蔬菜冷储及加工业,冷储加工能力达到70万吨。三是做强合作社。围绕农业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引导镇村科学分析现有的专业特色和发展趋向,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社730家,入社8.5万多户,成员增收节支1.1亿元。2013年,全县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297家,其中新增农机合作社8个,全县农机合作社总数达到50多个,资产5600多万元,经营收入3200多万元。
五、明确“三个导向”,加快新步伐
路径已经明确,步伐更加坚定。下步工作,将围绕习总书记提出的“三个导向”,重点解决好“地怎么种”、“收入怎么增”、“人往哪里去”、“素质怎么提”等问题,全力加快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产业化发展步伐。一是龙头带动强引领。深入实施“百个项目促升级”工程,指导企业落实“三年倍增”计划,抓好现有龙头企业的技术改造与转型升级;瞄准产业高端,策划招引一批高端农业产业领军项目,提升拓展农业产业链,促进木材加工、食品加工、纺织服装、蔬菜冷储及加工四大产业集群实现高端、高质、高效发展。二是深化改革添动力。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力争2014年新增单体规模100亩以上的家庭农场5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点10家。有序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积极稳妥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发证工作,加快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建设,促进土地加快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和龙头企业流转。三是科技服务促提升。抓好品种更新、技术集成和农民培训三个环节,不断加大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和新型农民培训。加快农机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强化农民培训工程,着力培育一批种养能手、科技带头人、农业营销人才、经营人才等新型职业农民。四是招大引强增后劲。围绕大蒜、木材、服装、粮食加工等特色优势产业,着力引进一批生产有组织、加工有龙头、销售有市场,分工协作、联系紧密的产业链条项目。支持现有农业企业、园区开展科技创新,扩大生产规模,新上一批项目;实施土地资源集约开发,建设一批农业产业园区,确保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优化营商环境,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现代农业开发,建设规模化生产基地,加快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农口部门职能作用,帮助搞好对接流通,确保农产品销得好、卖价高,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