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创新推进扶贫攻坚 扎实苦干引领群众致富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h4&A=2&rec=198&run=13

改革创新推进扶贫攻坚 扎实苦干引领群众致富
张文峰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民脱贫致富是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广大干部群众的迫切愿望。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菏泽时在县区委书记座谈会上指出,要紧紧扭住发展这个促使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第一要务,因地制宜找准发展路子;做扶贫开发工作要发扬钉钉子精神,锲而不舍、驰而不息抓下去。当面聆听总书记这番话,很受教育和启发,联系实际工作,感触更加深刻。
成武县位于鲁西南地区,属经济欠发达县,也是省级贫困县,经济基础薄弱,贫困人口较多,主要分布在5个镇76个贫困村。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将扶贫帮困作为经济发展和民生工作的重中之重,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发展特色产业为重点,改革创新,扎实苦干,扶贫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2013年预计贫困人口8.87万人(含无劳动能力1.9万人),占农村人口15%,比上年减少9300人,下降6.2个百分点。
一、明确重点,突出特色,探索扶贫新路径
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理念,以贫困不除、愧对历史的使命感和群众不富、寝食难安的责任感,勇于担当走出扶贫开发新路子。
一是立足特色“唱民歌”。坚持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调整农业结构的重要举措,因地制宜搞好产业布局,合理规划区域农业发展重点,形成了田集大蒜、白浮芸豆、张楼黄瓜、党集辣椒、苟村豆角、孙寺木材等特色鲜明、错位发展的产业板块,特色产业村发展到120多个,亩均年收益由原来两三千元增加到近万元。以特色产业基地为基础,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积极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初步形成木材加工、食品加工、纺织服装、蔬菜冷储加工等4大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各类中小微企业发展到1500多家,规模以上龙头企业107家,农业专业合作社730家,入社农民8.5万多户,有力地带动了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群众增收。
二是找准方向“布棋局”。重点抓住提高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加速农民增收致富。在家庭经营收入上,把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作为主攻方向,通过土地流转培育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土地流转增加农民务农收益;在工资性收入上,把扩大农民就业空间作为主攻方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入驻农村产业园区,增加农民就业机会。以新型城镇化、乡镇产业园融合发展增加农民就业,让农民工收入随着工业、服务业的发展实现同步增长;在转移性收入上,把增存量、扩增量作为主攻方向,巩固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实好粮食种植补贴,抓好纯农户和低收入农户的增收,着力解决好农村贫困人口和特殊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在财产性收入上,把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作为主攻方向,盘活农村土地、房屋、林权等“沉睡”的资源,使其变为显性的、活性的资产。
三是注重统筹“绘丹青”。扶贫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孤立解决。在集中推进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向贫困镇村延伸的基础上,以“农民富”为落脚点,统筹做好“农业强”、“农村美”的文章,真正地把农业和农村内部增收的文章做足,把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的力量激活,用农业发展和农村繁荣带动农民致富。增投入抓好“农业强”。在南鲁、九女、孙寺等5个扶贫开发重点镇扶持发展蔬菜种植、畜牧养殖、木材加工三个主导产业项目。购置木材加工设备140台;新打机井96眼,新修生产路8公里;三年来,扶贫开发项目总投资3104.6万元,其中省以上财政扶贫资金1510万元,农民筹资投劳1594.6万元。增效益建设“农村美”。扶持发展优质大蒜6752亩、辣椒1200亩、土豆400亩、冬暖式大棚340亩、大白菜300亩、西瓜300亩、油用牡丹2400亩;饲养蛋鸡21.5万只,养羊200只;成立扶贫互助社14个,入社群众330户;建立城乡一体化卫生管理体制,全面治理村容村貌,改善农村居住环境。
二、立足长效,倾情为民,力促扶贫新成效
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是否得到切实保障和改善,是观测民生状况的“晴雨表”,是衡量善政为民的“试金石”。坚持民生为先,建立长效机制,加快推进扶贫工作由解决温饱为主转向加快致富、缩小差距的新阶段。
一是“输血”与“造血”并举。建立健全“扶贫开发+农村低保+临时救助”三位一体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把解决贫困群众生活问题作为输血的兜底工程,让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和因灾祸致贫的困难家庭享受最低生活保障。2013年,共发放农村低保金3786.3万元,28684名特困农民得到救助。为解决困难家庭就医、取暖、养老、子女入学等实际问题,对困难家庭中正在就读的学生进行全方位救助,不让一名学生因贫辍学或影响升学。积极引导扶持群众发展特色产业、高效农业,把扶贫工作的“输血”功能转化为“造血”功能,促进农民持续增收。2013年,大蒜亩均收益5000元,万亩小麦良种繁育项目,人均增收2000多元;组织人大代表开展“万户群众脱贫致富帮扶”活动,帮扶困难群众新上养殖、种植项目3000多个。县农村信用联社等金融部门加大信贷支持,为贫困户发展家庭产业提供资金支持。按照“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规划,因地制宜规模化发展种养加工项目。成功创建白浮图镇国家级芸豆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发展到2家。
二是“授鱼”向“授渔”转变。“授鱼”只是解一饥,“授渔”才能解百饱。引导鼓励群众从消极等资金、靠帮扶转向积极主动落实创收项目,逐步增强贫困户自身发展能力。根据帮扶对象的就业意向、劳动者技能、身体状况以及经营环境等情况,帮助落实切合实际的脱贫致富项目。对有一定劳动能力但缺资金的贫困户,帮助建设入户增收项目;对希望外出打工的贫困户,进行转移培训,实现就业增收;对缺乏正常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在自愿的基础上,实行到户扶贫资金委托经营,依托合作社等实现增收。2013年,重点扶持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263元,增长18.3%,增幅高于全县农民人均收入7个百分点。
三是“热点”和“冷点”兼顾。在注重困难群众增收“热点”的同时,加强贫困村的村级组织建设这个相对“冷点”。深入开展以进农家、联农户为主要内容的“十进”、“十联”活动,采取“人对人”、“面对面”、“手拉手”等形式,组织党员干部包村联户,定期送技术、帮项目,明确“联系有对象、服务有内容、完成有时限”等硬杠杠,用干部的一线帮扶为促进扶贫工作提供组织保障。开展“上一线、建功业”活动,帮助贫困村强班子理路子。着眼于强村富民、强基固本,建立村干部优化和保障机制,拓宽选任渠道,把有志向的大学生、有能力的退伍军人、优秀的返乡务工人员和致富能人选拔到村两委班子,把村班子打造成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堡垒。借助省市选派“第一书记”入村帮扶机遇,通过资金、项目支持,完善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教育、医疗服务水平。目前,“第一书记”已帮助村级组织新发展党员18名,为帮包村引进致富项目24个,新建和修缮村级组织活动场所14个,通路25公里,解决通水通电等“五通”“十有”类问题32个。
三、创新机制,广辟渠道,推进扶贫新突破
作为传统农业县,我县的资源在农业、优势在农业,创新机制、广辟渠道、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是推进扶贫工作新突破的必然要求。
一是把握大势。党中央国务院扶贫开发、扶持“三农”的政策力度越来越大,含金量越来越高。借助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引导群众在种植、养殖、家庭作坊等方面有作为、有收益,在解决温饱、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问题的前提下,确保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县平均水平。
二是发挥优势。成武农田广袤,粮、棉、蒜、菜、畜、林资源丰富,具备一定的工业基础。立足特色,发挥好优势,把农副产品加工这一主导产业做大做强。坚持改革创新,激发调动企业、经营业主和农民群众的积极性,营造全社会参与扶贫开发的浓厚氛围,提升扶贫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三是善于借势。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扶贫帮困为载体,采取争取上级资金、财政列支、节约办公经费、社会捐助等形式,积极筹措扶贫资金。对就业困难人员自主创业从事个体经营的,减免登记类收费;对农业项目建设、农业招商引资等给予优惠扶持,鼓励培植现代农业项目建设,力求在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上有新突破,在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上有新进展,在扶贫攻坚上有新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