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林木管理和保护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h4&A=1&rec=76&run=13

第三节 林木管理和保护

林权制度改革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规定,县政府于1999年下发《成武县人民政府关于拍卖绿化使用权的通知》,确定对全县所有空白路、沟渠、河堤的绿化权进行拍卖。以承包、租赁、股份合作等形式落实到户,拍卖期限与采伐期限相一致,一般10~15年,期限内允许继承和转让。通过实施林权制度改革,群众植树造林、管护林木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植树造林、林木管护由原来的政府行为变为群众的自觉行为,一些长期绿化不成功的路、沟渠得到绿化,且质量好,成活率、保存率高,效果十分明显。2003年,县人民政府下发《成武县人民政府关于做好林权登记发证工作的通知》,要求各乡镇应在公开、公正、合理、合法的原则下,重点抓好绿色通道、速生丰产林、围村林和四旁植树的确权发证工作。
林业执法 为建立和完善林木护管体系,及时发现和制止各种涉林案件,快速、有效地打击各种涉林违法犯罪,结合县公安局“110”向多警种延伸的要求,1998年7月率先在全省组建森警“110”机动队,实行24小时值班备勤,担负全县涉林案件的接出警以及查处工作。为实现森警“110”标准化、制度化、正规化,制定一系列严格的规章制度,配备警车、摩托车、对讲机、手铐、头盔、警棍、接警电话等必要装备,同时与县公安局“110”指挥中心并网,在其直接指挥调度下进行工作,初步形成高素质的森警“110”报警体系,并顺利通过国家、省、地森林公安机关的检查验收。截至2005年,共接警500余起,及时出警500余次,出动警力1500余人次,查处各种涉林案件350余起,现场抓获各类违法犯罪嫌疑分子200余名,制止乱砍滥伐林木案件40余起,有力地保护全县林业资源,使全县涉林案件发案率下降30%,破案率上升10个百分点,案件查处率达到98%以上。1998年1月,县林业公安科被省林业公安处记集体三等功;1999年7月,县林业局被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监察部、国家林业局评为“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专项斗争先进集体”;2004年5月县林业公安科被省森林公安局记集体三等功一次。
检疫与病虫害防治 1985年有检疫人员2人,1990年增加到4人。1987年10月从济南购置检疫检验设备,检疫水平有所提高。县内应检森林植物涉及杨、柳、榆、泡桐、刺槐、国槐、紫穗槐、苹果、梨、枣等26科植物及其副产品,检疫重点是种条、种苗、种子、种根。产地应检病虫种类有:国家级检疫对象美国白蛾、杨干象、杨干透翅蛾、黄斑星天牛、锈色粒肩天牛、双条杉天牛、苹果绵蚜、苹果蠹蛾、梨圆蚧、枣大球蚧、杏仁蜂、冠瘿病、杨树花叶病毒病、猕猴桃溃疡病;省级检疫对象柳瘿蚊、柳缘吉丁、柳蝙蝠蛾、紫薇绒蚧、吹绵蚧、杨大斑溃疡、刺槐烂皮、杨根癌、泡桐烂皮、苹果黑星、葡萄蔓割、根结绒虫。1985~1987年,县内分布的检疫对象有泡桐丛枝病、白杨透翅蛾、杨根癌、杨树花叶病毒、紫穗槐豆象、梨圆蚧,其中丛枝病最为严重,普遍发生。根据山东省林业厅的部署,1987年1月组建成武县第一次森林植物检疫对象普查工作组,历时1年半,全县布点148个,调查林地5625.2公顷,查出县内分布的检疫对象9种:白杨透翅蛾、紫穗槐豆象、泡桐丛枝病、枣疯病、柳干吉丁、梨圆蚧、刺槐烂皮、杨根癌。其中枣疯病、柳干吉丁、刺槐烂皮是1987年前未发现的种类。刺槐烂皮是1987年8月22日在苟村刘庄发现,面积1公顷,被害株45株;柳小吉丁在苟村吕庄发现;枣疯病于7月10日在成武镇发现。1990年,国家级检疫对象苹果绵蚜在成武镇常桥、原郜鼎乡艾庄发现。1986~1990年产地检疫苗木50万株,除害处理3万株,销毁5000株。1991年在果品公司冷库检疫出梨黑星病,对5吨梨进行疫害处理。1998年在九女集乡营造泡桐间作,从河南调桐苗5万株,检疫出国家级检疫对象泡桐冠瘿病病株500株,销毁处理。2000年全县开展第二次森林植物检疫对象普查工作,新发现检疫对象5种:锈色粒肩天牛、双条杉天牛、苹果绵蚜、泡桐冠瘿、杨大斑溃疡病。全县调运检疫主要是杨树、泡桐等树木原木检疫、芯皮检疫、果品检疫、种苗检疫,年调运检疫苗木60万株,果品10万吨,木材15万立方米。
1996年以后,实行森防目标管理,加强检查监督,签订防治目标责任状,林木病虫监测覆盖率、防治率、种苗产地检疫率、成灾率“四率”指标都实现“一降三提高”的目标。2002年8月,县森保站被国家林业局确定为“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标准站”。
林木病虫害预测预报 1985年全县测报网络初具雏形,对全县测报点管理实行“五统一”:统一调查次数、调查内容、调查时间、调查方法和统一印发表格。至1989年12月,全县设立基层测报点18处,制定测报制度,规范奖惩措施,测报工作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形成上下贯通、左右相连的测报体系,提高林木病虫的监测能力,对榆蓝金花虫、大袋蛾、泡桐丛枝病、杨扇舟蛾、杨黄卷叶螟、光肩星天牛、榆叶蜂、榆毒蛾、刺槐溃疡病等25种病虫测报技术进行探索。1988年加强固定测报点质量,1990年全县测报点发展到20处。1995~1997年,进行测报网的恢复和建设,充实技术骨干。林木病虫监测覆盖率由原来的20%左右提高到90%以上,测报准确率达95%以上。2001~2005年,县森保站强化预报管理,规范预报工作,实行3~11月林木病虫发生防治月报制度,预警体系初步形成。
榆蓝金花虫测报 1985年榆蓝金花虫严重危害榆树,县森保站参加菏泽地区林业局榆蓝金花虫预测预报办法研究。根据温度、湿度、气温和物候期特点,总结出榆蓝金花虫“榆叶放,成虫上,榆钱落,产卵多,麦镰动,化蛹到高峰”的发生规律。此预测法适用于当时各乡镇测报点。同年,县森保站又参加地区林业局总工程师祁金山主持的“榆蓝叶甲生命表”研究,主要采取“有效基数预测发生量”方法。至1987年,榆蓝金花虫生命表研究成果达到准确、及时、经济、有效。1985~1988年榆蓝金花虫大面积发生,是预测预报的重点。
大袋蛾预测预报 1988年春季,县森保站对大袋蛾越冬种群基数进行系统调查,大袋蛾越冬存活率明显偏高,3~4月向各乡镇政府印发大袋蛾虫情预报。6月中旬对发生期发生量调查,和预测预报十分吻合,大袋蛾预测预报技术达到准确、及时。1988~1992年大袋蛾在泡桐上普遍发生,是预测预报的重点,年平均发出短、中、长期预报6次。
泡桐病虫害预测预报 主要是泡桐黑痘病、泡桐龟甲、泡桐冠瘿、根结线虫。
杨树病虫害预测预报 1995年起,逐步加强对杨树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工作,主要是杨尺蠖、杨扇舟蛾、杨梢叶甲、杨黄卷叶螟、杨潜叶蜂、无疣花茸毒蛾、杨黑斑病等20种病虫害。2001年3月2日,县森保站印发“警惕杨尺蠖暴发成灾”的简报。2004~2005年,重点抓杨尺蠖、杨树黑斑病的测报。
截至2005年,对全县发生的杨尺蠖、泡桐丛枝病、杨梢叶甲、柳蓝叶甲、三毛瘿螨、光肩星天牛、锈色粒肩天牛、桑天牛、星天牛、杨白潜叶蛾、杨扇舟蛾、白杨透翅蛾、杨树黑斑病、杨树溃疡病、草履蚧、日本龟蜡蚧等病虫害进行监测预报,每年印发各种简报10余期,发放防治技术明白纸2万余份。
林木病虫害防治 榆蓝金花虫防治 1985年,榆树是当时全县主栽乡土树种之一,榆蓝金花虫在全县发生,是榆树的毁灭性害虫。1986~1989年,推广应用“40%乐果乳剂树干涂环防治榆蓝金花虫”技术。该项技术在施药种类上打破内吸剂不用于咀嚼式口器害虫防治的常规,开辟林木害虫防治的新途径。这项技术的推广应用,榆蓝金花虫防治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实现有虫不成灾。1988年,防治面积6666.67公顷,共200万株,占应防治榆树的80%以上。用乐果乳剂30吨,杀虫85%以上。榆蓝金花虫危害基本上被扑灭。 1988年以后,推行灭幼脲防治榆蓝金花虫。
大袋蛾防治 大袋蛾又名“吊死鬼”,为害泡桐、法桐、白榆、刺槐、臭椿等树木,还可取食玉米、棉花、地瓜、大豆等农作物,尤其对泡桐危害严重。1987年在全县暴发,至1993年期间,发生面积不断扩大,虫口密度逐年上升,危害程度逐年呈上升趋势。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连续几年开展大规模的群众性防治活动,推广根基打孔注射内吸药剂防治大袋蛾技术,控制这一害虫的扩散蔓延。累计防治33.33万公顷次,防治率达74%,有效地遏制虫灾的扩散蔓延,确保泡桐生产基地的安全。1988年,全县3.33万公顷农桐间作、丰产林发生大袋蛾,其中严重地块2万公顷,根据虫情状况,制定防治方案,对大袋蛾实施综合防治。先后4次召开各乡镇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和林业站长参加的专题会议,布置大袋蛾的防治工作,推广春季人工摘袋。县林业局在城关镇湾里设大袋蛾收购点,按1元/公斤进行收购,群众积极摘袋交售,3天时间收购8吨,集中进行焚烧。此经验在全县推广,发动群众10多万人,筹资10多万元,摘袋2万公顷,100多吨,占发生面积的一半。6月4日菏泽地区泡桐大袋蛾防治工作会议之后,县委、县政府部署化防工作,成武县人民政府向菏泽地区行署请求支援防治大袋蛾农药,同时向山东省林业厅报告灾情。省林业厅紧急拨付10万元防治大袋蛾,县政府紧急购置20台高压动力喷雾器,18处乡镇各1台,要求各行政村成立防治专业队,层层落实领导责任,制定奖惩措施,限期完成。1989年发生面积4万公顷,1990年大袋蛾发生量稍有降低,但仍属于大发生,县城街道、机关单位、家属院泡桐树挂满大袋蛾。1991年又大幅度回升,同年6月29日,县委、县政府向各乡镇下发“关于搞好大袋蛾化防工作的通知”的传真电报,全县行动迅速,至7月15号,全县防治泡桐大袋蛾3.33万公顷。1992~1993年持续暴发成灾。1995年以后,大袋蛾发生量大幅度下降,基本得到控制。
泡桐丛枝病防治 1986~1987年,泡桐丛枝病严重发生。1986年全县推广“春环剥,秋修枝”防治技术。一是在春分前后10天环剥,二是在秋分前后的修枝。对已发生的泡桐丛枝病,大树以春环剥、秋修枝为主,染病较重的幼树,采取整株刨掉,以清除病源。 1987年,把对泡桐丛枝病防治当作林业生产的重点来抓,泡桐丛枝病的防治列入当年农村工作的重点之一。9月8日,县委、县政府下发“关于突击防治泡桐丛枝病的通知”的传真电报,从9月10日开始,迅速掀起防治高潮。经过两年的突击防治,此病危害被遏制。2001年冬季与2002年春季,县委、县政府层层落实责任制,大规模进行泡桐丛枝病防治,取得显著成效,在2002年5月召开的全国平原绿化现场交流会议上,得到与会领导的高度评价。
杨尺蠖防治 随着杨树栽植面积的迅速扩大,杨树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树种单一,为杨树病虫害的暴发提供适宜环境,杨树病虫害呈现出暴发成灾的势头。1995年,白浮林场发生杨尺蠖,由于预报准确,防治及时,危害被控制。1996年没有发生。2004年该虫在党集乡小范围呈中度偏重发生,面积达6.67公顷,采用烟雾机进行彻底防治。2005年成武镇、孙寺、大田集、苟村集、天宫庙、白浮图、汶上集、伯乐集、党集9乡镇不同程度发生杨尺蠖,其中成武镇、孙寺镇有133.33公顷杨树林虫害严重,特别是孙寺镇屈庙村东杨树杨尺蠖每株达数千头。林业局派技术人员深入田间技术指导,并提供烟雾机进行防治,以姜庄、屈庙为中心的400公顷杨树林,用7天时间防治一遍,用药2吨,柴油900公斤,达到有虫不成灾,此两乡镇杨尺蠖防治工作经验经县电视台报道后,在全县推广。
杨树黑斑病防治 在现有的杨树品种结构中,中林46杨占72.5%,是黑斑病的高染病树种。2003~2004年降雨量大、阴雨天气持续时间长、光照不足,空气湿度大,形成长时间的高温高湿环境,为该病发生创造适宜的温湿环境,加重杨树黑斑病的扩散蔓延,导致提前落叶。2004年该病在全县普遍发生,发生面积4000公顷,幼树107杨和L35杨树新品种发病较轻,公路两旁的杨树由于沟内积水时间长、环境湿度大、树木栽植密度大,发病较重。采用烟雾机防治和高压药液喷器防治相结合,因地制宜,全县防治面积3333.33公顷。
杨树溃疡病防治 2003~2004年,林地长时间积水潮湿,部分地块出现地下烂根现象,造成杨树生长势较弱,抗病性差,杨树溃疡病发生加重,集中在2~3年生幼树上,树干水渍状、流水,影响树林生长,严重的造成树木死亡。2004年全县发生面积666.67公顷,2005年更加严重,发生面积1400公顷。全县普遍采取树干喷雾、药液刷干等措施进行防治,防治面积0.36公顷,56万株。
杨白潜叶蛾防治 2000年以来,该虫发生呈上升趋势,2004年局部区域危害较为严重,全县发生面积533.33公顷。2004年2~12月在全县开展林业有害生物普查工作,对全县分布的森检对象、补充检疫对象及1980年林木病虫害普查以来新传入的林业有害生物进行全面调查。
林产品经营管理 1987年8月,县委、县政府加大林木资源管理力度,下发《关于大力发展林业生产、加强林木资源管理的暂行规定》,凡收购木材的单位所设立的收购点,

必须经县林业主管部门批准,发给证件,方可收购。从外地运入的木材,须持产地林业主管部门发放的运输许可证,县内生产的木材外运时,须持县林业主管部门发放的运输许可证。1988年9月,县政府切实加强林木资源保护管理,下发成政发[1988]52号文件,规定凡经销木材、竹材和林产品的,一律交纳育林费。1989年11月,县人大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成武县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加强林木资源保护管理的布告》(第四条规定:凡经营木材和林产品的单位和个人,必须按照国家林业部和工商管理局[1986]工商181号文件的规定执行。对在本县收购木材的单位和个人,要经林业主管部门批准,发证后方可收购。凡成武县生产的木材出境,须持有县林业主管部门签发的运输证)。1996年3月,成武县人民政府下发成政《成武县人民政府关于发展林业生产、保护林木资源的决定》。1998年9月,成武县人民政府下发《关于切实加强林木资源管理的通告》,对1996年之前的规定做强调补充完善。“八五”期间采伐限额4.86万立方米,实际采伐6.27万立方米;“九五”期间采伐限额14.53万立方米,实际采伐9.6万立方米;“十五”期间年采伐限额4.15万立方米。

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 野生动植物资源 县域内有浅平洼地、湿地300公顷。春秋季节,天鹅、雨燕、灰鹤、白鹭、隼、鸥、杜鹃等候鸟不时出现,或停留觅食或繁殖迁徙。1990年始,加强猎枪猎具的收缴管理,林地面积不断扩大,生态平衡逐渐稳定,鸟的种类不断增加。1992年,多年不见的喜鹊在林间出没@6357116591028626513539557
,黑卷尾、八哥等新鸟种出现。1998年3月,首次开展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工作,制定成武县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实施方案,成立成武县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工作小组,春、夏季在全县布点300个,调查林地2000公顷,村庄100个,调查路线800公里。9~12月作补充调查,全县共查出野生动物34科88种;其中鸟类27科75种;两栖爬行类6种;兽类7种。飞禽:树雀、大山雀、云雀、家燕、灰喜鹊、三宝鸟、苇莺、金腰燕、珠颈斑鸠、喜鹊、戴胜、山、灰斑鸠、大斑鸠、田鹨、黑卷尾、小、大苇莺、白额燕鸥、楼燕、灰椋鸟、小草、褐柳莺、黄斑莺、绿斑鸠、白、栗、苇、黄斑苇莺、栗苇莺、鹌鹑、金翅雀、黄莺、三道眉草、柳莺、蜡嘴雀、红胁绣眼鸟、白头翁、暗绿绣眼鸟、文鸟、画眉、铜嘴、四声杜鹃、太平鸟、黑枕黄鹂、黄胸、棕腹啄木鸟、斑啄木鸟、大杜鹃、绿啄木鸟、星头啄木鸟、小杜鹃、小天鹅、绿翅鸭、小、红骨顶、豆雁、大白鹭、小白鹭、白鹳、大麻、大沙锥、伯劳、秃鹫、虎纹伯劳、苍鹰、鸢、毛脚、雕、长(短)耳、翠鸟、黑水鸡、秧鸡。两栖爬行类:斑蛙(青蛙)、金线蛙、蟾蜍、丽斑麻蜥、链蛇、锦蛇。兽类:黄鼬、刺猬、豹猫、獾、蝙蝠、野兔、田鼠。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存在的乌鸦在此次调查中未见踪迹。麻雀、斑鸠、灰椋鸟是鸟类种群的优势种,春季干旱时,河沟、水塘等有水源处,不时有数十只斑鸠群集吸水。在天宫庙镇岳柳园和城关镇孙张庄,黑枕黄鹂已由迁徙鸟变为留鸟,其鸣叫悦耳之事为群众称道。春、秋季节,文亭山、文亭湖区是候鸟集中停息补养之地,时常有白鹭数十只群集文亭湖浅水中,或觅食、或嬉戏。东鱼河、万福河河堤黄鼬逐渐增多。村头田间柴草堆积较多,刺猬数量增加。1990年始,驯养繁殖野生动物逐渐兴起,城关镇程堤口行政村、丁张庄村、大黄楼村先后建起文鸟、黄莺等观赏鸟繁殖场,繁育文鸟、黄莺、鹦鹉3万余只,销往各大城市。孙寺镇李庄村民1998年驯养繁殖梅花鹿。1998年繁殖狐狸兴一时高潮,在白浮图镇张庄、朱集、高庄,苟村马庄、孔楼,成武镇北关等建起狐狸繁殖场8个,存栏狐狸400多只,由于饲养技术及市场影响,养殖规模逐渐萎缩。至2005年尚有少量分散饲养。
资源保护管理 1985年前,野生动植物资源管理属放任管理状态,群众普遍认为“野生无主、谁猎谁有”。 1988年11月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颁布实施,野生动物资源管理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同年,由林业、交通、农业、水利、邮政、教育、共青团等部门参与,成立成武县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协会主要宗旨是:宣传野生动物保护法,协作保护野生动物资源,维护自然生态平衡,促进社会进步。协会成员125人,常务工作设在林业局森保站。全县设定4月23~29日为爱鸟周。11月为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县政府十分重视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工作,自“二五”普法开始,把《野生动物保护法》纳入群众性普法范围,利用广播、板报、宣传车、设立宣传栏、展示鸟类活动图片等多种形式,在广大群众中大力宣传《野生动物保护法》的有关知识,1998年4月,县林业局主办 “成武县野生动物保护宣传书法绘画艺术展”,菏泽地区林业局局长曹绪宝为此次活动题词祝贺,县知名书法、绘画专家、爱好者兴致浓厚,挥毫泼墨,收集展示作品56幅。通过对保护野生动物的宣传,群众懂法、知法水平相应提高,爱鸟护鸟、保护野生动物的行为成为一种良好的社会风尚。1990年5月,在县林业局办公室前花卉苗圃地发现一受伤的环颈雉,经森保站技术人员饲水、喂药、救护、调养后移交菏泽儿童公园。1998年6月,在孙寺镇姜庄行政村村南五干沟水域旁,村民艾华宪发现一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小天鹅,立即向林业局反映,经野生动物保护技术人员诊断,小天鹅属误食毒性食物导致不能随群迁飞,县林业局人员当天将其移送到菏泽地区野生动物救护中心。2000年3月20日,在县城永昌路东供电局一职工家中,一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秃鹫因雾天迷失方向,误撞院墙导致翅膀受伤坠落,居民随即电话告知县林业局,经包扎哺食后移交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1998年11月,群众举报伯乐集镇某村有一收购、加工省重点保护动物黄鼬窝点,县林业局和伯乐派出所联合出击,收缴黄鼬皮3000张,全县非法猎捕收购黄鼬现象逐渐减少。1985~2005年,救护移送国家级保护动物14只,对爱鸟、救鸟人员进行通报表彰18人。县林业局多次联合公安、工商部门到饭店、集贸市场查处经营利用野生动物产品案件,收缴、放生非法猎捕青蛙8000多只,放生鸟300多只,没收非法猎捕工具3000多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