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林业生产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h4&A=1&rec=75&run=13

第二节 林业生产

成武县林业生产起步早、发展快,人们历来就有在村庄周围和房前屋后植树的习惯,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桐间作、农田林网在全县普遍推行。1986~2005年,按照“因地制宜,适地植树,科学规划,科学营林”的原则,以速生丰产林、农桐间作和农田林网建设为重点,大搞植树造林突击活动,林业生产取得辉煌成就,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务院颁发的平原绿化标准,被评为“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单位”,受到国家绿化委员会、原国家林业部和省委、省政府的表彰、奖励。1991年被国家林业部定为高标准平原绿化试点县,成为全国首批七个高标准平原绿化试点县之一。被众多林业专家誉为:“白天不见庄,夜晚不见光,平原起森林,林中有粮仓”。
林木育苗 1987年,全县育苗120公顷,其中泡桐育苗100公顷,年出圃优质壮苗75万株。为大面积发展农桐间作提供苗木基础。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杨树造林的积极性空前提高,杨树育苗的积极性也逐渐高涨,1990~1999年平均每年杨树育苗达300余公顷,1999~2001年间最多杨树育苗面积达450多公顷,每年为社会提供优质杨树苗木900多万株。
为丰富发展全县树种、品种资源,为林木育苗提供良种,于1986年到1990年间先后从中国林科院、省林科所及其他省市引进中林46杨、泡桐品种C125、C106、毛白杨易县雌株、南×毛新、中27、鲁毛50、刺槐品种鲁刺1号、鲁刺7号、鲁刺10号、菏刺1号等。1995年后,又先后引进杨类中菏1号、107、108、2001、L-35、三倍体毛白杨、84K杨、窄冠白杨3号、泡桐毛白23、毛白08、9501、9502等优良系号。
至2005年,全县基本形成以12个育苗基地为龙头,1000多个育苗专业户为基础的林木育苗群体,育苗面积达420公顷,年产优质苗木1260万株,苗木生产产值达2500多万元。
生态林 全县生态林建设起始于1961年,主要营造万福河、安济河和环城大堤防护林,1969年后又营造东鱼河及其北支的大堤两岸的防护林。自1986年起,在各级政府的号召下,为保护人们生存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全县干部群众在各自居住村镇周围,自发营造生态围村林、农田林网和农桐间作,平均每年更新营造围村林1760公顷,更新改造农田林网化面积2000公顷,更新改造农桐间作1600公顷。
1997年、2000年、2001年,成武县分别承担国家林业局下达的“淮太流域防护林工程”、“长江中下游防护林工程”和“黄淮流域风沙化土地治理工程”三项国家级生态林建设项目,共营造生态型防护林4467公顷。2001年根据国家关于“林业分类经营的指导思想”,把全县所有林业用地分为生态型公益林和商品林两大类,共区划界定生态公益林2669.2公顷,其中国家级公益林1670.3公顷,省级公益林627公顷,市县级公益林97.1公顷。
至2005年,全县基本形成以农田林网为主体,多种生态防护林为基础,农桐间作和村镇绿化相结合,生态林业和商品林业相配套的高标准、高效益的平原农区综合防护林体系,为保护全县生态环境平衡、抵御各类自然灾害,防风固沙,保持水土,促进全县经济可持续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经济林 本县经济林生产历史悠久。1986年以前,全县经济林面积就达886公顷,53.3万株。到1991年全县经济林面积达1974.2公顷,年生产各类干鲜果品2364吨,达到果树发展的历史最高水平。在成武镇、汶上集镇、苟村集镇、党集乡出现千亩果园基地,当时果园管理较好的有:成武镇的刘庄、苟村集镇的贾楼、汶上集镇的燕庄、天宫庙镇的常楼等,为全县的果树生产起到较好示范促进作用。
1995年,由于原有果树品种老化、品种单一、管理粗放,造成果品品质不高,成熟期过于集中,销售渠道不畅,致使大量果品积压,售价下滑,经济效益下降,丰产不丰收,严重挫伤果农的积极性,出现毁树砍树现象,导致果园面积迅速下降,到1997年,全县果树面积不足1000公顷,产量仅有3万吨。
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新科技、新成果、新品种的推广应用,立足现实,充分开发名、特、优新品种成为全县果树生产的一大特点。利用改接换头,改造原有低产果园,开发成武冬枣,引进杏、桃、葡萄等新稀小杂果成为果园发展方向。其间,引进早熟苹果品种嘎啦、藤牧一号,梨属砀山梨、绿宝石、黄金大果、水晶、爱宕、三水梨等,桃属黄金桃、蜜桃、油桃、蟠桃、中华寿桃,杏属金太阳、凯特,葡萄属巨峰、黑提、红提、京优、京亚、无核白鸡心,柿属日本甜柿等。由于采取措施得力,品种对路,销售渠道畅通,使果树生产逐步恢复,经济效益逐年提高,果树生产走向管理科学、配置合理、产量稳定、效益较高的道路。
据2000年全县森林资源详查数据表明:其间全县实有经济林面积1725.2公顷,年产各类干鲜果品3.1万吨,其中苹果面积729.7公顷,梨12.5公顷,桃78.4公顷,杏2.5公顷,葡萄35.7公顷,柿子7.7公顷,桑780.6公顷,其他78.1公顷。到2005年,全县有各类果树面积497公顷,年产各类干鲜果4万吨,其中苹果100公顷,梨40公顷,桃133公顷,葡萄66公顷,枣66公顷,柿26公顷,其它66公顷,主要果品有苹果、梨、花红、甜子、桃、杏、梅杏、枣、葡萄、柿子、核桃等。
花卉 随着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花卉需求越来越大。20世纪80年代初,在民间自发有了花卉生产,但没有形成规模。1986年调整林业生产结构,把花卉生产作为一项林业生产来抓,制定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促进花卉生产的发展,到1989年底全县实有花卉生产基地33.33公顷,主要分布在南鲁林场、十里口苗圃等,树种品种主要是大叶黄杨、女贞、法桐、龙柏、蜀桧等街道单位绿化苗木。

进入90年代后,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花卉生产得到进一步发展,品种结构也由单一绿化品种向绿化、香化、美化、欣赏等多树种多品种方面发展,生产形式也由单一售苗,向绿化工程规划设计、施工、花卉生产加工销售相结合发展,到2000年全县花卉生产基地达266.67公顷,创历史最高,年产值2000多万元。
截至2005年,全县有花卉基地100公顷,存圃苗木300万株。主要树木品种有合欢、国槐、垂柳、大叶女贞、栾树、白腊、法桐、月季、牡丹、紫叶李、百日红、日本樱花、石竹、常春藤等,主要分布在成武镇、天宫庙、九女集、伯乐集等乡镇。全县有花卉市场14处,花卉企业10个,花卉销售门市20处,控温室1000平方米,日光温室500平方米,遮荫棚3000平方米,全县花卉生产年产值500万元。
桑蚕 1986~1994年,由于受棉花的冲击,桑园面积和蚕茧产量逐年减少,生产处于低谷阶段。当时的桑园不足6.67公顷,鲜茧产量只有800公斤。1994年以后,为适应种植业结构调整,开始有计划地恢复和发展桑蚕生产。1995年初,县委、县政府分别下发《关于大力发展植桑养蚕的意见》和《成武县桑蚕生产的暂行规定》。1995~1996年,全县掀起植桑养蚕高潮,桑园面积333.33公顷以上的乡镇2个,133.33公顷以上的乡镇2个,66.67公顷以上的乡镇3个。1997年,全县桑园面积发展到1333.33公顷,全年共饲养蚕种4.5万张,产鲜茧180万公斤,产值达3600万元。2000年以后,由于受蚕茧市场波动和蚕茧生产经营管理体制不健全的影响,桑园面积逐年减少。2005年,全县桑园面积减少到190公顷,全年共饲养蚕种1.14万张,产鲜茧45.6万公斤,产值912万元。

随着育种技术的快速发展,蚕品种的更新换代逐步加快。1986~1995年,一直沿用着“菁松×皓月”一个品种。1995~2005年,养蚕品种更换三次,分别是“鲁玉×曙光”、“春雷×振珠”和“鲁7”。桑品种的更新速度也同样随着育种技术的发展而加快,1986~1995年,用的是“湖桑32”一个品种;1995~1997年推广使用“沙2”品种;1998~2005年,分别推广使用“选792”、“鲁诱1号”、“7946”、“豫711”和“农桑14”5个品种。伴随着蚕品种和桑品种的不断更新,桑蚕的单位面积产量和效益不断提高,1986年桑园的亩桑产茧量为80公斤,产值1500元;2005年亩桑产茧量达到150公斤,产值3000元。同时,养蚕技术不断革新,1995年大棚养蚕技术的推广应用,为规模养蚕创造条件,大大节约劳动成本。1996年推广使用方格簇上簇技术,对提高蚕茧的质量起到关键作用。
1986~1995年,蚕农卖茧都去菏泽地区丝绸公司销售。1996~1997年,菏泽地区丝绸公司在九女、智楼建两个大型蚕茧收购站。1999~2000年,蚕茧收购利润较大,全县出现7个由私人投资的蚕茧收购站,随之抢购蚕茧。2001年以后,对蚕茧市场进行治理整顿,个人的蚕茧收购站被取缔。2005年,全县保留党集、苟村集、九女集、智楼4个蚕茧收购站。
农桐间作 农桐间作生产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1987年全县基本普及农桐间作。到1991年,农桐间作化面积达3.95万公顷,占全县宜间作面积的73.1%,活立木蓄积达56万立方米,平均活立木蓄积生长量达17.4万立方米,年产泡桐15.8万立方米。@6357116563535162656615417

农桐间作可增加间作区空气中的相对湿度,抗御干热风对农作物的影响,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对保护基本农田,维护生态平衡,起着关键作用。这一立体种植模式得到国内、国际有关专家的高度评价。1986~1996年,全国共有203个省、市、县的林业专家和18个国家林业专家6280人次到成武县参观、考察,对全国推广农桐间作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由此派生出的桐木加工产品,出口销售到日本、韩国、新加坡、欧盟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年创外汇115万美元。农桐间作成为当时全县林业生产的一大特色,由此也提高成武县在省内、国内甚至国际上的知名度,促进全县经济建设的发展。
森林资源及专题调查 1986~2005年,全县共进行12次较大的林业资源清查和专题调查。
全国森林资源连续调查(一类调查) 每5年一次,1988年是第三次复查。之后,分别于1992年、1997年、2002年进行三次,全县按4公里网布控样点63个,对样点所在土地利用状况进行分类调查、填写卡片、绘制分布图、全县统一汇总,计算统计,每次调查一般用时2个月。
全省森林资源详查(二类调查) 一般每隔10年1次,1986~2005年,共进行两次,1991年和2000年,由省林业部门统一部署,每次调查用时8个月,@6357116574842317653145855
该项调查是对境内所有林业资源按林业用地、农田林网、农林间作、村镇植树进行分类,设置标准地进行每木检尺详查,实地勾绘,调查规划,汇总后产生林业生产现状、覆盖率、蓄积量等各类详细资料,并制定后5~10年间林业发展规划方案。
风沙化土地监测 全县属黄泛平原,土壤易风沙化,引起环境恶化。1995年、1999年、2004年对全县风沙化土地进行普查和监测,查清境内风沙化土地的分布特点、风沙化治理状况,制定治理方案,并于2002年承担国家重点林业项目《成武县风沙化土地综合治理》工程建设。
林业分类经营区划界定 2000年、2001年、2004年对全县林业资源分类区划成生态型公益林和商品林两大类,并对国家级公益林进行界定。对不同的经营类型制定不同的管理措施和方案,促进全县生态林建设科学、稳步、健康的发展,每次调查一般用时2个月。
林产品加工 1985~1998年,全县木材加工企业有126家,加工种类主要有:中纤板、家具、桐木拼板、桐木制品、胶合板、刨花板、细木工板、木条、条编等,代表企业有成武县胶合板厂、柳腊厂、木器厂,产品销往全国20多个省、市。县柳腊厂条编曾出口日本,县木器厂、柳腊厂纯桐木制品、桐木工艺品热销多个国家。1998~2005年,全县木材加工企业达到850家,主要生产杨木旋切板、桐木拼板、桐木、家具、胶合板、中纤板、刨花板、细木工板、桐木条、杨木条、条编等十几类180多个品种。产品畅销苏、鲁、豫、皖、浙以及京、津、沪等20多个省、市,出口韩国、日本、新加坡、泰国以及欧盟1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加工耗用木材33万立方米,枝桠材4.2万吨,条编4.8万公斤,从业人员近5万人,年产值4.5亿元,创利税5000万元,出口创汇150万美元。全县桐木资源丰富,桐木加工产品多样化,年加工桐木2.87万立方米,分布于天宫庙、南鲁集、九女集等乡镇。全县杨木加工业以孙寺、南鲁集、伯乐集、九女集4个加工群体为中心。县域内的山东东力雅木业有限公司年生产中密度纤维板3万立方米、高密度纤维板8万立方米、强化复合地板60万平方米、三氯氰铵饰面板80万平方米、胶粘剂2.6万吨,成为菏泽市林业产业的龙头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