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田间管理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h4&A=1&rec=71&run=13

第三节 田间管理
随着教育的普及和科学种田水平的提高,特别是人均占有耕地逐年渐少的情况下,人们对田间管理的认识逐步增强,由粗放型管理渐变为科学细致管理,“三分种,七分管,十分收成才保险”、“田不勤耕,五谷不生”、“田间管理如绣花,功夫越细越到家”,反映了农民对田间管理工作的重视。
中耕 随着科学种田技术的推广,中耕方法在农作物上不断得到运用和改进。小麦冬前划锄或深耕,以增加土壤冬前水分,保墒锄草或抑制冬前旺长;春季划锄1~2遍,具有除草、保墒和提温的作用,以促使小麦返青。
玉米中耕多在苗青至拔节期间,一般划锄或深耕2~3遍,可破除土壤板结,疏松土壤、消灭杂草,促进根系生长,促弱转壮。顺垄深中耕,株间浅耕,棉农对棉花苗期中耕称为锄梦花,起到松土,提温促齐苗的作用,其余作物在沿用传统中耕技术的过程中,也有不同程度的改进。
施肥 根据土壤普查情况,针对土壤中存在的问题,因土、因地制宜,采取相应的综合措施,使土、水、肥、气、热各肥力因素协调,并建立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进而不断提高土壤质量,以充分发挥土壤肥力,是田间管理的一个发展趋势。
20世纪80年代以后,生产责任制政策的落实,极大地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农民对土地的投入大幅增加,施肥数量不断增加,同时质量也有很大提高。化肥也有了新品种,复合肥和有机、无机复混肥得到广泛应用。在县东部几个乡镇特别是大蒜种植区,一般亩施复合肥在150公斤以上,同时还兼施饼肥25~50公斤,有的还增施微肥和土杂肥,使土壤肥力和理化性质都有大幅度提高,土地产出有很大提高,给农民带来很大实惠。
西部、南部几个乡镇,由于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大部分仍然施用单元素肥料为主;一般麦田亩施氮素化肥如碳铵50~75公斤,磷肥50公斤,对钾肥的施用很少,致使大部地块缺钾严重,从而影响单位面积的产量。但西部乡镇的农民却很重视有机肥积造和秸秆还田。
实行责任制后,农业连年增产,作物秸秆积累丰富,秸秆还田已大面积展开。其方法:一是粉碎后撒于地面翻入地下直接还田,二是经过沤制间接还田,各类秸秆还田面积每年在40000公顷以上。
在施肥过程中除施大量元素和有机肥外,微肥和作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也愈来愈受到县内农民的重视。
灌溉 土壤质地不同,保水蓄水能力也不同。一般来说,土壤质地越粘重,田间持水量及有效含水量就越高。
境内种植的水浇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棉花、大蒜、大豆、地瓜、黄瓜、西瓜、西红柿等,其灌溉制度各不相同。小麦一般浇水次数较多,如造墒水、封冻水、返青起身水、拔节水、孕穗水、灌浆水。一般不提倡浇麦黄水,以提高小麦蛋白质含量,提高生产品质;玉米多浇拔节水、孕穗水、灌浆水;棉花前期易旱,一般定植时浇穴水,以后要浇现蕾水、初花水等;大豆、地瓜一般不浇水,在严重干旱时,大豆要浇开花水,地瓜需穴水定植;大蒜整个生育期怕旱,需水量较大,一般需浇蒙头水、抽薹水、膨大水等;黄瓜一般浇定植水、根瓜膨大水、盛瓜水等,浇水时见干见湿;西瓜一般浇定植水,定植后少灌水或不灌水,座瓜后瓜长到拳头大小时,因墒灌水,每隔5~7天灌水一次。西红柿一般浇定植水、催果水,浇水时掌握见干见湿。
境内灌溉以井保丰,以河补源,灌水方式通常是大水漫灌,部分采用喷灌。1988年境内有效灌溉面积3.4万公顷,2003年有水浇地面积4.85万公顷,2005年境内有水浇地面积5万公顷。
植保 境内主要农作物病虫害200余种。小麦红吸浆虫,在1990年首次发现;小麦赤霉病和霜霉病在局部地区偶有发生;小麦蚜虫、纹枯病、白粉病、叶锈病已成为小麦常发性病虫害;小麦全蚀病发生区域不断变化;小麦条锈病在1990年大暴发,损失惨重。杂粮病虫危害较重的有玉米小斑病、大斑病、茎腐病、纹枯病、青枯病、霜霉病、蝼蛄、蛴螬、地老虎、玉米螟、桃蛀螟、粘虫、红蜘蛛、蚜虫等。棉花主要病虫有红蜘蛛、二斑叶螨、棉铃虫、白粉虱、烟粉虱、甜菜夜蛾、枯黄萎病、炭疽病、铃病等。油料作物病虫主要有大豆花叶病、肥囊线虫病、花生叶斑病、茎腐病、地下害虫、大豆蚜、叶螨、大豆造桥虫、豆虫、豆荚螟、大豆食心虫、花生蚜等。蔬菜主要病虫有霜霉病、病毒病、细菌性角斑病、斑枯病、早疫病、晚疫病、线虫病、甜菜夜蛾、茶黄螨、蜗牛、二斑叶螨等。果树病虫害主要有斑点落叶病、轮纹病、腐烂病、叶螨、炭疽病、食心虫、金龟子、介壳虫、白粉虱等。各种作物草害呈上升趋势,鼠害、鸟害呈下降趋势。植保工作认真贯彻执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工作方针,每年指导病虫草鼠害防治在3.33万公顷次以上,占发生面积的90%以上,通过防治挽回粮食损失3.5万吨以上、皮棉损失5000吨以上、蔬菜损失3000吨以上、油料损失500吨以上。
病虫监测 1994年由国家农业部、省地县投资42万元,将县植保站建成“全国重大病虫监测成武区域站”,承担农业部、省、市植保站的监测任务和主要害虫抗药性监测任务。县站每年固定4人以上专职搞测报工作,开展群众测报与专业测报相结合,发展农民测报点40余个,严格按国标、省标开展规范调查,病虫测报对象达42个。每年发布病虫情报20余期,2000余份,准确率在95%以上,向农业部、省、市植保站拍发模式电报83次,160余份,旬报18次54份,每年定期向市站汇报虫情40余次。
病虫害综合防治 以病虫监测为基础,大力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每年实施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瓜类等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4万公顷,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同步增长。先后建立乡镇机防队5个,村级机防队27个,认真开展病虫统防统治,1994年成武县开展省、地、县三级承包防治,各省农业厅厅长参加的防治现场会在成武县召开,农业部刘成果副部长到会讲话,大大促进防治工作的开展。为坚持可持续农业的发展,积极开展生物防治,每年建立生防示范区3个,保护利用天敌3.33万公顷以上。为了提高防治效果,推广WS-16型和泰山18型施药器械,2005年全县拥有5000台以上。
植物检疫 县植保站每年对小麦、棉花、蔬菜等制种基地实施产地检疫133.33公顷以上,开展调运检疫10批次以上;对种子生产经营单位或个人进行检疫登记,依法换发植物检疫登记证;认真开展植物检疫对象的普查,2000~2003年根据省市的安排,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农业有害生物的普查,普查面积3.33万公顷,发现小麦全蚀病、棉花黄萎病、美洲斑潜蝇的发生呈上升趋势,新发现苹果绵蚜。从2000年开始,完善植物检疫化验室建设,增加仪器和设备,经省植保总站验收达标,于2001年12月获得“山东省农业植物省间调运检疫证授权”。
植保项目 实施植保科研项目,促进植保工作发展。先后实施“小麦病虫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美洲斑潜蝇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研究”、“蔬菜地蛆无公害防治技术研究与推广”、“几种主要害虫抗药性监测与综合治理技术研究”等植保科研项目15项,有10项获市、县科技进步奖,有5项获省市农业丰收奖,并将各项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取得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2003~2004年承担农业部的“全国小麦重大病虫防治示范区建设”项目,2004~2005年承担“山东省出口农产品绿卡行动计划”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