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人生习俗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h4&A=1&rec=599&run=13

第二节 人生习俗

婚嫁 婚姻礼仪日趋简化、文明。
婚姻除自由恋爱外,介绍人多为同学、朋友、亲戚、熟人,媒婆介绍的已少见。县城有婚姻介绍所。自由恋爱成熟后,征求双方家长意见,然后持证办理结婚登记手续,领取证书。登记后双方家长近亲在一起吃顿饭,叫“会亲家”,也叫“过场”。女方初次到男家去,父母还要给见面礼,红包内装1001、1007、10001、10007元意为千里挑一、千里挑妻、万里挑一、万里挑妻。待领结婚证时,照例再买些衣料、化妆品等。
迎娶前,男方选择合适日期,到女方家商定婚礼操办事宜。“五一”“十一”或元旦、春节举行婚礼者渐多。
20世纪80年代后,娶亲多用机动车,城镇多用小轿车,盘头、穿婚纱者增多,照相必不可少,也有录像者。请客送礼、大摆宴席、竞相奢侈之风有所抬头。婚礼的形式丰富多彩,花样繁多。城镇、机关青年有的旅游结婚或举行集体婚礼。
迎娶比较讲究,离开娘家喜车出南门,到婆家进东西门,大意是走出困难的门,进入东西多的门,祈求富裕。新婚第三天“回门”,娘家把新婚女儿接回,第六天或第九天送回男家。
妇女再婚已日渐成俗。换亲已基本绝迹。
女娶男旧时称“倒插门”。只有女孩者,为了养老,身边留一女,娶婿入门。其子女仍随父姓,老人谢世后,归留自主,入赘地不得歧视。
生育 20世纪60年代后,推行新法接生。80年代后,孕妇必须到医院分娩,母、婴安全有了保障。
婴儿出生后,即派近门晚辈去产妇娘家送信,谓之“报喜”,生男盒内装本书,生女盒内装朵花,近年报喜不再拘泥这种形式,电话报喜越来越多。产后某一天男女孩单、双日子不同,姥娘、姑、姨来送鸡蛋、挂面、小米、红糖、面片儿、面料和婴儿穿的小裤、小袄、枕头、半截褥子等,俗称送祝米。平素有来往的邻里朋友也都送礼祝贺,主家回敬煮熟的红鸡蛋。产妇在坐月子期间,传统上只让吃鸡蛋、小米粥、红糖、芝麻盐,有许多忌口。随着文化素质的提高和人们观念的逐步改变,产妇的饮食品种不断增多,营养愈来愈丰富。
满月时娘家“请满月”,接母子去住一段时间,但不得送回,要待婆家接回,以表示孩子受欢迎。
婴儿出生百天,为婴儿照相留念已成时尚。
婴儿出生后,由长辈为其起一个乳名,俗称“小名”。有家谱者,再按字辈起大名,俗称“大号”。一般两字名辈字居中,单字名则不考虑辈字。
丧葬 旧时极重丧葬,大有为出老殡而倾家荡产者。老人年过六旬,便为其备棺木,做送老衣。当老人病危时,便从病榻移至堂屋当门,穿好寿衣,头南脚北停放在灵床上,待其咽气、气绝,谓“寿终正寝”。即以麻系脚,谓“绊脚索”;将铜钱纳入口中,谓“噙口钱”;脸上盖以白纸,谓“蒙脸纸”;灵床前置谷草一把,谓“影身草”;焚化纸箔,谓“烧倒头纸”。至此,其子女才开始痛哭。在灵堂前搭灵棚,摆香案。子女着孝衣,浑身穿白在灵堂内守丧,侄、孙辈皆戴孝帽在灵棚内守丧。长子头缠白布,身穿白袍,腰系麻绳,手持哀杖,磕头谢客在前。如没有特殊情况,死者一般在第三天入殓,先在棺内撒上一层青灰,铺上褥子,放铜钱七枚,死者脚蹬一块土坯,手握银子或铜钱,称之为:“脚蹬坯,手握银,给子孙留下聚宝盆”。长媳在死者身上放棉花,意思是“栽花得花”。入棺前,子女还要为其净面,并以镜照之,意谓请死者审视。入棺后如需等尚未与遗体告别的亲人,则“留扣”,否则“落扣”,棺口置五彩丝线。封闭棺盖,家人痛哭。棺盖上放弓箭,撒粮食。棺前放一陶罐,俗谓“衣饭罐”。灵棚置牌位,上面写着死者名号。每天日出前和夜静后为其烧纸致哀。发引前日晚,行辞灵仪式,于路口焚烧倒头轿,谓之为亡灵“送行”。
一般至第四天出殡,富家吊唁人多,有待至十余天者。出殡规模因死者身份与家境而异。殡日,亲朋持祭礼参加仪式。上午先在院内致祭,午饭后起灵时,乐起炮鸣家人痛哭,将灵柩抬至街中置于丧架之上,进行“路祭”。棺上罩以纸屋,俗称“罩子”,另有牌楼、车马等舍火。棺前置灵桌,牌位前摆香供,孝子于棺前伏地而哭,女眷乘车于棺后以手巾掩面嚎哭。路祭时,唢呐高奏哀乐,按亲疏依次进行;跪拜哭奠,礼数繁简不一,亦因亲疏而异,有五拜、九拜、二十四拜之分。礼毕灵柩起行,长子将“漏盆”(底子钻了孔的土陶盆)摔碎,讲究一下摔碎,否则不吉利。至坟地,妇女即返回,妯娌多者,以先至家为好,故争先恐后。棺木下葬,先由孝子绕坑一周,定准棺向并执锨,往棺上填土,然后由众人以锨铲土筑起较小坟头,同时焚烧舍火,孝子亲友行礼致祭,葬礼完毕。
葬后三日“圆坟”,即子女为新坟添土,筑起较大而圆的坟墓。此后,五七、百日、周年、二年子孙均至坟前烧纸哭祭。三周年为最后一祭,较为隆重,亲友皆到,礼仪略如丧葬之路祭。
境内已普遍推行火葬。火葬礼仪较简单,一般仪程为亲友与遗体告别、火化、开追悼会。骨灰盒放在骨灰堂,有的深葬于地下。但大部分火化后仍按旧俗骨灰入棺土葬。殡仪稍简,灵棚增放花圈、挽帐。宾客跪拜或鞠躬、默哀。不少村庄有红白理事会负责筹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