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社会福利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h4&A=1&rec=571&run=13

第三节 社会福利

福利生产 1986年,提倡和鼓励兴办福利企业,组织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参加劳动,自食其力、自谋生活。1990年为落实国家七部委联合下发的《社会福利企业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县民政局成立了社会福利生产管理所,指导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就业。到1995年,全县福利企业发展到13家。当时运行比较好的有:县社会福利色素厂、县邮政社会福利电磁线厂、县社会福利印刷厂等。全县社会福利企业职工总数485人,其中残疾人员145人。完成年产值976.3万元,利润81万元。1996年后,由于经营体制的变化,一些福利企业相继破产、倒闭或改制。2005年,全县没有福利企业。
五保供养 1986年,全县“五保”供养主要采取以分散供养为主,以敬老院集中供养为辅两种形式。同年,全县共有“五保”户1126户,1293人;敬老院10处,集中供养“五保”老人189人。1987年,对原有敬老院进行整顿,有的乡镇重新选址改建,有的在原有基础上扩大规模。对未建敬老院的乡镇,县民政局提供资金和物资。每建一间房,民政局补助5000元,使其尽快建院。1988年,全县18处乡镇驻地均建有敬老院,共有工作人员54人,集中供养382人。敬老院一般设有卫生室、娱乐室、餐厅、宿舍。卫生室建有院民健康档案,能够做到小病不出院。院民每人每年250公斤粮食,每人每月100元左右菜金,每人每月5~10元零花钱。分散供养的每人每年250公斤粮,每月10元生活补助。在1999年敬老院管理考核评比中,成武镇敬老院、大田集镇敬老院被评为省一级敬老院,天宫镇敬老院被评为省二级敬老院,张楼乡敬老院、孙寺乡敬老院、党集乡敬老院被评为省三级敬老院。2001年,全县调整乡镇区划,敬老院合并为13处。县、乡镇成立五保工作领导小组,把五保供养工作纳入年终考核。
“五保”供养经费以乡镇为单位统筹解决,生活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改善。2005年,全县共供养“五保”老人2896人。其中,集中供养480人,分散居住2416人,年统筹资金173.7万元,省市补助260.6万元,计434.3万元。
有奖募捐 成武县的社会福利有奖募捐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县民政局零星销售的方式募集社会福利资金,年销售额仅几万元。为广泛筹集社会福利资金,发展社会福利事业,1995年,成立成武县社会福利有奖募捐委员会。到2001年底,先后组织4次销售即开型大奖组社会福利奖券,收入480万元。2004年5月1日,县民政局正式开通电脑福利彩票发行系统。并对所有销售点实行统一管理、美化、布局和命名。县民政局福利彩票管理站专管员对销售员实行统一培训和分散指导,制定各种规章制度,规范销售工作。同年,全县发行电脑福利彩票179万元。同时县民政局充分利用电脑福利彩票销售站,推出即开型彩票销售。截至2005年底,全县共有26处电脑福利彩票销售站,其中城区16处,乡镇10处,累计发放各类彩票2962.3万元,提取社会福利资金296.13万元。社会福利资金,主要用于敬老院建设、社区老年人活动服务设施建设,照顾孤寡老人、残疾人、孤儿等弱势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