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戏曲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h4&A=1&rec=509&run=13

第二节 戏 曲

成武县有四平调、大平调、豫剧、大弦子、梆子、两夹弦等多种剧种流传。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四平调、大平调。
四平调 四平调属于稀有剧种,是由花鼓发展演变而成,流行于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成武县四平调剧团原属河南省柘城县,建国初期为成武收纳,称工农剧社,后改称四平调剧团。已故著名艺人甄友明、王桂芳、王世君等人,都是四平调的创始人。县四平调剧团国家一级演员王凤云,继承其母王桂芳的衣钵,在演唱艺术上勤学苦练,大胆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曾多次参加省、市戏曲汇演并获奖,在苏鲁豫皖交界地带群众中享有较高声誉。
曲艺 县内流传的曲种有琴书、坠子、评书、大鼓、弦子鼓、花鼓、渔鼓等演出团体。多以农村家庭文化户形式组成,农忙时停演,农闲时活跃在城乡进行商业化演出,并参加每年一度的曲艺调演。
张保忱创作的曲艺节目《乔大波拉客》、《吴大妈改嫁》、《甜瓜地里结苦瓜》、《领奖台上》、《俩鸡蛋》等曲艺节目分别在省、市曲艺汇演中获一、二等奖。



四平调剧团
1986年,县四平调剧团主要活动在苏、鲁、豫、晋、冀一带,生活较为艰苦。1987年,成武县豫剧团被撤销,部分在职人员进入四平调剧团。同年10月,由该团整理改编的优秀传统古装戏《裴秀英告状》(领衔主演王凤云,作者陈学义、张广文)被山东电视台、山东广播电台录制成磁带播放和发行。
1990年,成武县在全区率先实行从农民公益金中提取部分文艺演出经费的办法,解决了老百姓看戏难的问题,也解决了剧团演职员的工资问题,深受老百姓欢迎,后迅速在全区推广。《新华文摘》和中央广播电台予以报道。
1990年该团创作的大型新编古装戏《玉桃恨》(作者:张广文、胡贵云)在菏泽地区戏曲汇演中获一等奖,并囊括全部单项奖。1991年,该团创作编排的大型古装戏《弯弯鸳鸯河》(作者:张广文)在全区戏曲汇演中获优秀剧本奖、演员奖和音乐奖。1994年,该团根据汶上镇活雷锋司春玉的先进事迹创作上演大型纪实现代戏《情满人间》,在菏泽戏曲汇演中获优秀创作奖和优秀演出奖。菏泽市(地)委宣传部组织在全区九县市巡回演出,引起强烈反响。
2001年,由于多种原因,县四平调剧团处于瘫痪状态。
2005年,为保护这一稀有剧种,县文化局公开招聘剧团团长,聚集演员,剧团复生。

大平调剧团
成武县大平调剧团成立于1999年7月,全团共43人。
主要传统剧目:《下河东》、《阴阳扇》、《闯幽州》、《下江南》、《九节庙》、《铡赵王》、《告御状》、《徐林造反》、《御河关》、《杨爱月起义》、《收岑朋》、《胭脂配》等。
1999~2005年共演出3500场,观众达千万人次,在山东、河南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特别是在菏泽市各县区,有较高的知名度。2002年在菏泽市大型文艺调演中荣获二等奖。2005年在县文艺汇演中荣获一等奖。

菏泽大众豫剧团
菏泽大众豫剧团组建于1996年9月,剧团阵容整齐强大,灯光布景齐全,演员实力雄厚。常年巡回演出于苏、鲁、豫、皖等地,深受广大群众的赞许和好评。
主要传统剧目:《李怀玉挂帅》、《白雪华》、《卖苗郎》、《包青天》、《八王说媒》、《义烈女》、《偷龙换凤》、《老羊山》、《英雄会》、《凌云志》、《下陈州》、《桃花庵》等。
连本戏有:《包公案》、《刘公案》、《小红袍》等。

雷鸣豫剧团
成武县雷鸣豫剧团始建于1946年,在苏、鲁、豫、皖等周边地区享有较高的声誉。行当齐全,具有独特艺术风格,曾赴新疆、甘肃、湖北等地演出,获得成功。
2005年,有演职员48人,其中著名老艺人6人。两名演员曾在河南电视台《梨园春》和菏泽电视台《锦绣梨园》栏目中获得擂主。著名老艺人李金鱼在传统剧目《三孝堂》中的成功表演,曾在《中国老年报》进行报道。
传统剧目:《三孝堂》、《莲花庵》、《八王说媒》、《对花枪》、《前楚国》、《罗焕跪楼》、《反西唐》、《反杨河》、《五女兴唐》、《寻儿记》、《打胡林》、《王莽篡朝》、《英雄会》、《搜杜府》、《燕王征北》、《刘公案》(连本)、《金鞭记》(连本)、《小红袍》(连本)、《三亲家》、《双喜临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