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计划实施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h4&A=1&rec=227&run=13

第三节 计划实施

“七五”计划 1987年2月,经成武县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七五”计划提出到本世纪末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半的奋斗目标。“七五”期间始终坚持以改革整党为动力,以全面提高经济效益、改善人民生活为目的,继续抓好农业产业的调整,加快工业生产发展的步伐,坚持“重工强农兴商”的经济战略方针。“七五”经济和社会发展巩固“六五”成果,开创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好时期,为“八五”和十年经济发展奠定基础。由于历史的原因,长期积累下来的深层次矛盾没有根本解决;农业基础不稳,工业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
“七五”计划期间,棉花一直是全县农业生产中的优势,是农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种植业仍以粮棉型为主。1986年,农业生产全面丰收;受资金、能源、原材料缺乏等影响,工业计划完成不理想。1987年,实行粮食合同订购制,农业生产进一步得到发展;工业企业内部经营机制实行“两权分离”,工业增长幅度显著提高。1988~1990年,经过治理整顿,经济发展的环境明显改善,一批重点建设项目陆续开工和建设,黄淮海平原农业开发战略的实施,使农业基础得到稳固。到1990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3.2亿元,平均每年增长9.8%;国民收入2.7亿元,平均增长8.4%;国内生产总值4.65亿元;工农业总产值8.07亿元,农业总产值4.57亿元,粮食总产16.9万吨,棉花总产27.65万吨,工业总产值3.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88元,财政收入1354.4万元,社会商品零售额2.1124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058万元;黄淮海平原农业开发共投资716万元,治理改造中低产田6666.67公顷。
“八五”计划 1991年3月,经成武县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计划提出: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到本世纪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半的战略目标,把全县逐步建成较发达的农业生产基地、农副产品综合加工基地。“八五”期间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提出“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的指导思想,重视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及基础设施建设。改革得到全面深化,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改革进一步完善;以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为目的的企业改革,为企业发展增添活力;计划、金融、财税等体制改革使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明显增强;在国有经济发展的同时,非国有经济发展迅速,投资主体实现多元化,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的市场竞争体制和宏观调控机制正在形成。经济运行正逐步走向规范化、法制化。
1991年,农业生产取得全面丰收;工业、国有企业亏损面较大,商、粮、供、物资、外贸五大系统全都亏损。1992年、1993年,受干旱、虫灾的影响,棉花连续两年严重减产,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加。1991~1993年,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进一步完善,农业生产水平逐年提高;工业生产持续增长。1994年,粮食产量创历史最高水平,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市场化体系得到确立;工业顺利组建达弛、金森、银翔和鑫宇四大集团,乡镇企业迅速发展。提前1年完成“八五”计划和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第二个翻番。到1995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9.5亿元,完成“八五”计划的122.7%,年均增长15.3%;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540元,国内生产总值6.18亿元;农业总产值7.98亿元,完成“八五”计划的116.5%,年均增长11.8%;粮食总产34万吨,棉花总产11.68万吨;工业总产值7.7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60元,财政收入3138万元,社会商品零售额2.74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780万元;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乡镇工业产值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64%,从业人员达5万多人。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达到35%。
“九五”计划 1996年3月完成《“九五”计划及到2010年规划草案》编制。主要目标:到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0亿元,年均增长16%;经济总量达到全省中等县市水平,建成全区、全省乃至全国重要农业商品生产基地、农副产品综合加工基地、机电化工生产基地、农副产品及加工制成品集散中心。“九五”期间,全县上下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全面落实“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保持稳定”的基本方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共识化共为,实干创实效,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都取得一定成就。结构调整取得一定成效,运行质量有所提高;农村二、三产业比重有所提高,一批有特色的大蒜、桑蚕等农业生产基地初步形成;工业经济走出困境;第三产业比重加大;民营经济发展迅速;科技在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中的作用增强,科技贡献率达到38%。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还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产业素质低,经济的市场化进程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工业总量小、骨干企业少,农业产业化程度低,税源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经济发展的软硬环境还不尽如人意。
1998年,由于自然灾害,夏粮受灾减产;县属37个工业企业全部进行改制。1999年,农村区域种植已经形成;私营经济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新增个体私营企业720家。抢抓东西结合机遇,积极考察论证项目,其中经国家、省、地审批立项5000万元以上的大项目5个。到2000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9.7亿元,粮食总产稳定在25.9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2072元,财政收入8740万元,社会商品零售额5.86亿元,全县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8亿元,民营业户达到8150户。
“十五”计划 主要目标:到2005年基本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就业机会明显增加,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区域特色更加明显,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高,竞争力明显增强,人民的生活环境和质量有较大改善,为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到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0亿元,年均增长12%。
2000~2002年,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一批有特色的蔬菜、瓜果、大蒜、畜牧、水产养殖等专业基地已初步形成,农民收入稳步提高;工业生产快速增长,骨干企业支撑作用明显;紧紧抓住东西结合及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努力膨胀骨干企业,达驰集团、宏达造纸集团、银翔集团、大地玉米公司等8家骨干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占全年限额以上工业增加值的70%左右;民营经济发展迅速,龙头企业不断壮大,新增民营企业3210户,出现呈祥电工电气公司、三元公司、印龙纺织公司等投资过3000万元的民营企业。2003年,招商引资和固定资产投入取得突破性进展,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3亿元,比去年增长81%,其中生产性投资占60%;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1%,首次突破50%。2004年,粮食直补,农业税减收的政策有效地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形势良好,农民增收加快;农民人均纯收入2692元,增长20%;工业运行良好,速度和效益同步提高。2005年,实现生产总值3.62亿元,增长17.55%;农民人均纯收入3141元,增长16.7%;工业生产实现持续快速增长,实现总产值58.19亿元,增长32.4%;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4.65亿元,增长13%。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89亿元,同比增长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