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乡镇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h4&A=1&rec=15&run=13

第二节 乡 镇
成武镇
成武镇位于县城中部,是县委、县政府的驻地。全镇总面积75.3平方公里,耕地3733公顷。2005年底辖37个行政村,9个居委会。全镇总人口9.4万人,其中女4.6万人。
经济 2005年全镇实现生产总值4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0.12亿元。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3.8亿元,比上年增长1.5%。农业增加值1.8亿元,增长5%。粮食总产2.7万吨,增加0.01万吨;棉花总产0.18万吨,油料总产0.015万吨,水果总产0.7万吨,蔬菜总产3.8万吨,肉类总产0.4万吨,禽蛋总产0.22万吨,奶类总产240吨。水产品总产5万吨。全年造林133公顷,林木覆盖率达30%。工业企业189家,实现增加值1.1亿元,比上年增长28.5%;实现产品销售收入4.3亿元。完成基本建设投资3.3亿元。建筑企业5家,完成建筑总产值3.4亿元。
文化 普通中学5所,在校生0.11万人。小学24所,在校生0.4万人。各类科技人员312人。卫生机构26所,其中,医院、卫生院2所,卫生防疫防治机构2所,妇幼保健机构2所。各类卫生机构共有床位46张,卫生技术人员90人,其中执业医师43人。
人民生活 公路通车里程110公里。营运性汽车560辆,其中营运客车63辆、营运货车305辆、出租车192辆。2005年,固定电话用户达到2.6万户,移动电话用户3.5万户,电话普及率达到76部/百人,互联网用户0.8万户。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652元,增长24%。商品交易市场8处。

成武镇木材加工
1986年起,成武镇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桐木、杨木资源,大力发展木材加工产业。20年来,该产业由最初的手工业作坊到现在的机械化生产,已发展成该镇的主导产业之一。现有东力雅木业、顺泰木业、成汇木业、恒森木业等16处大型木材加工企业,杨木旋皮、桐木拼板等初级产品加工网点1380处,年加工桐、杨木30万立方米。主要产品有精密度板、高档细工板、桐木拼板、杨木旋皮等木制品。产品远销美、欧、日本等二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其中顺泰家具有限责任公司是由成武宏业木制品有限责任公司与台湾群仕公司联营投资兴建的自营进出口企业。占地2.67公顷,总投资2000万元,其中台湾群仕公司投资1400万元,宏业木制品公司投资600万元。公司拥有3200平方米高标准喷漆车间一座,全长680米,油漆地线一条。并从台湾引进先进家具生产设备120台(套)。年生产桐木家具150万件,主要出口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国家,年出口创汇500万美元,创利税80万美元。

九女集镇
九女集镇位于县城西,镇机关驻地距县城8公里。全镇总面积120平方公里,耕地5200公顷。2005年底辖51个行政村,146个自然村,全镇总人口6.25万人,其中女3.1万人。
该镇原为九女乡,2002年撤乡建镇。
经济 近年来,九女集镇调整种植业结构,压缩粮食面积,扩大棉花、桑蚕,实现机械耕作,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经济效益。2004年优质蚕桑总面积2000公顷,年产鲜茧220万公斤,成为全省最大的优质桑蚕基地和全镇农民增收、财政增收的主导产业。
2005年全镇实现生产总值7.8亿元,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7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490万元。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5.1亿元,比上年增长16%。农业增加值0.1亿元,增长10%。粮食总产4.5万吨,增加0.2万吨;棉花总产0.26万吨,蔬菜总产0.4万吨,肉类总产0.42万吨,禽蛋总产0.14万吨。全年造林340公顷,林木覆盖率达35%。工业企业136家,实现增加值2.04亿元,比上年增长37%;实现产品销售收入5.8亿元。完成基本建设投资0.6亿元。
文化 普通中学2所,在校生0.2万人。小学37所,在校生0.6万人。各类科技人员570人。卫生机构24所,其中,医院、卫生院2所,卫生防疫防治机构2所。各类卫生机构共有床位10张,卫生技术人员58人,其中执业医师51人。
人民生活 公路通车里程40公里。营运性汽车32辆,其中客车8辆、货车12辆、出租车12辆。完成邮电业务总量330万元,其中,电信业务总量280万元,邮政业务总量50万元。2005年,固定电话用户达到0.6万户,移动电话用户0.5万户,电话普及率达到12部/百人。农民人均纯收入3000元,增长8%。商品交易市场7处。

九女集镇桑蚕生产
1995年来,九女集镇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农民增收为目标,积极发展植桑养蚕,建立以智楼、九女为中心的植桑养蚕基地。镇党委、政府十分重视桑蚕业的发展,加上蚕茧行情较好,群众的种养积极性很高,桑园面积稳定在万亩以上。
为确保桑蚕业健康发展,九女集镇专门组织成立桑蚕生产技术服务队@6357066972268518083778320
,从桑苗选购、栽植、管理到养蚕技术等各个方面对群众进行技术指导,引导群众有计划地更新桑树老品种,积极推广大棚养蚕,确保桑园的高品质,蚕茧的高质量。由于种养技术推广到位,九女镇的蚕茧质量一直很好,深受客商好评。在抓好桑蚕种养的同时,建设智楼、九女两个大型烘茧站,茧站内各项服务、功能设施健全,为鲜茧的加工、外调提供保证。

2004年,蚕茧价格大幅上涨,再次激发群众植桑养蚕的积极性,镇党委、政府抓住时机,将桑蚕业这一优势主导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认真搞好原有桑园的管理更新、新桑园的规划栽植,全镇植桑面积1700公顷,鲜茧年产量达到200万公斤,实现人均单项收入600元,成为鲁西南乃至全省最大的优质湖桑生产基地。同时,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发展科技养蚕,引导群众在充分发挥以往种养经验的基础上,向科技要效益,不断提高桑蚕生产的科技含量,增加种养收入。

天宫庙镇
天宫庙镇位于县城南,镇机关驻地距县城10公里。全镇总面积82.85平方公里,耕地4283公顷。2005年底辖31个行政村,109个自然村,全镇总人口4.5万人,其中女2.06万人。
该镇原为康集乡、天宫庙镇两个乡镇,2001年合并而成,2000年被省政府确定为中心镇。
经济 天宫庙镇原来以粮食、棉花生产为主,通过近几年的结构调整,形成林业、牧草两大主导产业。现已在韩胡、常楼、西黄、潘庄等村发展速生杨丰产林1000公顷,桐粮间作面积达500公顷,已建成占地20公顷的桐木拼板工业园,桐木拼板加工已发展成为一大特色产业。
2005年全镇实现生产总值5.1亿元,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479万元。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3.5亿元,比上年增长19%。农业增加值0.8亿元,增长15%。粮食总产3.8万吨,棉花总产765万吨,油料总产0.02万吨,水果总产0.08万吨,蔬菜总产7.5万吨,肉类总产0.5万吨,禽蛋总产0.07万吨,水产品总产200吨。全年造林650公顷,林木覆盖率达32%。工业企业126家,实现增加值0.45亿元,比上年增长23%;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6亿元。完成基本建设投资0.32亿元。建筑企业35家,完成建筑总产值0.62亿元。
文化 普通中学2所,在校生0.15万人。小学28所,在校生0.38万人。有各类科技人员25人,共取得市(地)级以上各类重要科技成果2项。专利申请量2件,授权专利1件。有卫生机构1所,其中,医院、卫生院2所,卫生防疫防治机构40所,妇幼保健机构1所。各类卫生机构共有床位125张,卫生技术人员85人,其中执业医师20人。
人民生活 公路通车里程85公里。营运性汽车320辆,其中营运客车10辆、营运货车300辆、出租车10辆。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00万元,其中,电信业务总量80万元,邮政业务总量20万元。2005年,固定电话用户达到0.78万户,移动电话用户0.15万户,电话普及率达到25部/百人。农民人均纯收入2995元,增长11.2%。商品交易市场5处。

天宫庙镇拼板加工
1995年来,桐木拼板加工发展成为天宫庙镇一大特色产业。全镇以田野木制品公司、天宫庙木业公司为龙头,辐射带动周围村户从事桐木拼板加工,从业人员达2600多人,主要生产A、

B、C、D级4个品级,6种规格的桐木拼板,生产插接板、刨花板等桐木产品。全镇年加工桐木4.3万立方米,年产值达6300多万元,产品销往上海、南京。

该镇把桐木拼板作为特色产业来抓,积极搞好生产和销售服务,投资1000万元建起占地21.33公顷的桐木拼板加工园区,安装120KW变压器8台,架设高压线路1600米,硬化道路11000多平方米。园区内吸纳桐木加工企业68家,2003年新发展桐木加工户36户,引进县外桐木加工企业42家。园区内有压刨机36台,砂光机3台,建成桐木板浸泡池6个,烘干房4座。组建起“天宫木制品有限公司”,拥有自营进出口权,总资产1500万元。现有职工850人,60台合缝刨,150台边锯,已形成年产桐木拼板4万立方米的生产能力,25%以上的桐木拼板产品出口南韩、日本等国家。企业信用等级为“AA”级。2005年企业生产桐木拼板4万立方米,销售收入5000万元,缴税金400万元,实现利润500万元,自营出口150万美元。

孙寺镇
孙寺镇位于县城东南,镇机关驻地距县城13公里。全镇总面积89平方公里,耕地4784公顷。2005年底辖37个行政村,142个自然村,全镇总人口4.9万人。
该镇原为孙寺乡,1998年撤乡建镇。
经济 1986年以来,孙寺镇民营经济迅速崛起。建设以王集为中心的木材加工园区,现已发展到从孙寺向东至定砀公路,全长5公里的木材加工长廊。木材加工企业330家,木材加工从业人员达4000多人,成为孙寺镇一大主导产业。
2005年全镇实现生产总值1.4亿元,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16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560万元。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6000万元,比上年增长6%。农业增加值1000万元,增长5%。粮食总产5万吨,蔬菜总产6.9万吨,肉类总产0.2万吨,禽蛋总产0.3万吨,奶类总产3.2吨。全年造林200公顷,林木覆盖率达22%。工业企业628家,实现增加值1.5亿元,比上年增长18%;实现产品销售收入5.8亿元。完成基本建设投资3.3亿元。建筑企业39家,完成建筑总产值0.6亿元。
文化 普通中学2所,在校生0.213万人。小学10所,在校生0.47万人。有各类科技人员215人,共取得市(地)级以上各类重要科技成果1项。专利申请量8件。有卫生机构21所,其中,医院1所,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所。各类卫生机构共有床位20张,卫生技术人员80人,其中执业医师25人。
人民生活 公路通车里程86公里。营运性汽车360辆,其中营运客车30辆、营运货车300辆、出租车30辆。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87万元,其中,电信业务总量130万元,邮政业务总量57万元。2005年,固定电话用户达到0.8万户,移动电话用户0.45万户,电话普及率达到25部/百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089元,增长8%。商品交易市场6处。

孙寺镇木材加工
孙寺镇立足本镇木材资源丰富之优势,把大力发展木材加工业作为强镇富民的一大举措,实施“木业兴镇,木业强镇,木业富民”战略。从小规模起步,向大群体发展,又从大群体向上档次、高质量方面发展。以招商为总抓手,开展以产业招商,以诚招商,以情招商,不断创新招商引资形式,广开招商引资渠道,提高招商引资效果。许多外地客商在镇政府优惠政策的感召下,纷纷到孙寺工业园区投资办厂,从事木材加工业。先后有浙江嘉善、山东临沂、兰山、单县等客商到孙寺投资。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有孙氏木业有限公司、兴国木业公司、永盛木业公司、三星木业公司,光达木业公司,其中规模最大的光达木业公司,2004年初开始建设,一期工程占地面积6.67公顷,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2005年又进行三期工程建设,增加两条胶合板生产线,生产高档胶合板,年产量达10万立方。光达木业的投产,成为全镇木材加工业的龙头,强有力地拉动全镇木材加工业的发展,仅2005年,新增木材加工企业30家。该镇木材加工园区有加工企业330家,日消耗原木1800立方米,从业人员达4000余人,同时带动运输业、饮食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全镇专门从事木材、板材运输的车辆达600余辆。木材加工业已成为孙寺的一大主导产业,有力地拉动孙寺镇经济的快速发展。

苟村集镇
苟村集镇位于县城东,镇机关驻地距县城5.5公里。全镇总面积60.9平方公里,耕地3831公顷。2005年底辖25个行政村,87个自然村,全镇总人口3.3万人,其中女1.6万人。
该镇原为苟村集乡,1996年撤乡建镇。
经济 1986年以来,苟村集镇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财税增长的整体工作中心,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增加效益为目的,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使全镇逐步形成“南部桑、北部棉、东部养殖、西部园、中间发展科技园”的发展格局,从而加快农民增收的步伐。
2005年全镇实现生产总值3.58亿元,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5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380万元。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2.8亿元,比上年增长75%。农业增加值1.2亿元,增长50%。粮食总产1.5万吨;棉花总产0.25万吨,油料总产0.02万吨,水果总产0.02万吨,蔬菜总产1.5万吨,肉类总产0.05万吨,禽蛋总产0.1万吨。水产品总产0.01万吨。全年造林300公顷,林木覆盖率达29.2%。工业企业28家,实现增加值2.6亿元,比上年增长69%;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1亿元。完成基本建设投资0.41亿元。建筑企业3家,完成建筑总产值8.9亿元。
文化 普通中学2所,在校生680万人。小学23所,在校生1960万人。有各类科技人员321人,共取得市(地)级以上各类重要科技成果6项。专利申请量16件,授权专利3件。有卫生机构29所,其中,医院1所,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所,妇幼保健机构1所。各类卫生机构共有床位60张,卫生技术人员80人,其中执业医师46人。
人民生活 公路通车里程255公里。营运性汽车24辆,其中营运客车3辆、营运货车11辆、出租车10辆。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18万元,其中,电信业务总量180万元,邮政业务总量38万元。2005年,固定电话用户达到0.45万户,移动电话用户0.4万户,电话普及率达到12部/百人。农民人均纯收入3424元,增长16%。商品交易市场2处。

苟村集镇双孢菇生产
2001年,苟村集镇为加速农民增收步伐,充分发挥当地“三多”(麦草多、劳力多、宅荒多)的优势,在充分考察论证的基础上,挂靠烟台“九发”公司,带领广大群众地开展大规模双孢菇生产。全镇发展高标准双孢菇大棚2100余个,面积达50万平方米。
为把双孢菇这一在国际、国内发展前景看好的朝阳产业做大做强,镇党委政府聘请全国著名食用菌专家徐华(女)教授长期技术指导,使“双垄栽培,墙壁挂膜”等技术得以普遍推广运用,从而提高单棚产量,增加效益。在此基础上,镇党委政府还采用入股的方式,筹建上马菌种场,更加方便菇农生产,并先后和烟台“九发”公司、周口“润鹏”集团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设立双孢菇收购站,便于群众不出家门就使双孢菇得以销售,从而激发群众种植的积极性。为确保菇农的合法权益,苟村集镇还为双孢菇注册“村兴”牌商标。2003年《大众日报》、2004年中央电视台农科频道都做详细报道。
白浮图镇
白浮图镇位于县城东,镇机关驻地距县城20公里。全镇总面积80.3平方公里,耕地4933公顷。2005年底辖30个行政村,105个自然村,全镇总人口4.2万人,其中女2.05万人。
该镇原为白浮图乡,1997年撤乡建镇。
经济 2005年全镇实现生产总值3.8亿元,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16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1190万元。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2.2亿元,比上年增长14%。农业增加值0.9亿元,增长10%。粮食总产3.6万吨,棉花总产2万吨,油料总产0.5万吨,水果总产0.7万吨,蔬菜总产11万吨,肉类总产0.3万吨,禽蛋总产0.1万吨,水产品总产0.05万吨。全年造林330公顷,林木覆盖率达20.1%。工业企业14家,实现增加值0.8亿元,比上年增长32%;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6亿元。完成基本建设投资0.6亿元。
文化 普通中学2所,在校生0.18万人。小学17所,在校生0.26万人。有各类科技人员214人。有卫生机构14所,其中,医院、卫生院2所,卫生防疫防治机构2所。各类卫生机构共有床位180张,卫生技术人员22人,其中执业医师4人。
人民生活 公路通车里程95公里。营运性汽车66辆,其中营运客车12辆、营运货车22 辆、出租车32辆。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90万元,其中,电信业务总量163万元,邮政业务总量127万元。2005年,固定电话用户达到0.7万户,移动电话用户0.8万户,电话普及率达到19部/百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45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726元。商品交易市场18处。

白浮图镇大棚芸豆生产
白浮图镇立足优势,突出特色,大力发展无公害大棚芸豆这一主导产业,规模逐渐扩大。2005年,全镇种植大棚芸豆2666.67公顷,每亩效益达4500元,预计产值可达1.8亿元以上,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主要品种有:“双丰二号”、“双丰三号”、“紫花油豆”。辐射带动周边乡镇发展大棚芸豆133.33公顷,形成以白浮图镇为中心的全国最大的无公害大棚芸豆生产基地。@6357067014845080587503381

该镇芸豆不仅注册“翠博”牌商标,还被中央农业部认定为“无公害”绿色产品,从种到收全部实行标准化生产,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经营。产品畅销全国140多个城市和地区,在东北三省,市场占有率达20%以上。

张楼乡
张楼乡位于县城东北,乡机关驻地距县城20公里。全乡总面积58.3平方公里,耕地3733.3公顷。2005年底辖28个行政村,82个自然村,全镇总人口3.23万人,其中女1.61万人。
经济 近年来,张楼乡党委、政府努力调整种植业结构,压缩粮食面积,扩大棉花、大蒜、蔬菜、瓜果面积,实行三种三收、四种四收立体种植模式,实现机械耕作,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经济效益。2005年,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并形成“南菜北蒜”格局,以苗楼为中心的蔬菜批发市场和以赵小庙为中心的西瓜批发市场形成规模。
2005年全乡实现生产总值3.58亿元,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380万元。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2.8亿元,比上年增长75%。农业增加值1.2亿元,粮食总产1.4万吨,棉花总产0.35万吨,水果总产0.5万吨,蔬菜总产5.7万吨,肉类总产0.05万吨,禽蛋总产0.08万吨。水产品总产15吨。全年造林1667公顷,林木覆盖率达22.8%。工业企业35家,实现增加值2.6亿元,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1亿元。完成基本建设投资0.41亿元。建筑企业28家,完成建筑总产值11.2亿元。
文化 普通中学1所,在校生0.14万人。小学18所,在校生0.22万人。有卫生机构18所,其中,医院1所,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所,妇幼保健机构1所。各类卫生机构共有床位6张,卫生技术人员61人,其中执业医师14人。
人民生活 公路通车里程100公里。营运性汽车27辆,其中营运客车4辆、营运货车8辆、出租车15辆。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18万元,其中,电信业务总量175万元,邮政业务总量43万元。2005年,固定电话用户达到0.43万户,移动电话用户0.2万户,电话普及率达到13.4部/百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644元,增长41%。商品交易市场2处。

大田集镇
大田集镇位于县城东北,镇机关驻地距县城25公里。全镇总面积107平方公里,耕地6133公顷。2005年底辖63个行政村,105个自然村,全镇总人口7.1万人,其中女3.58万人。
经济 2005年全镇实现生产总值6.4亿元,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65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1700万元。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3.9亿元,比上年增长17%。农业增加值1.2亿元,增长20%。粮食总产2.4万吨,棉花总产0.53万吨,油料总产0.3万吨,蔬菜总产14万吨,肉类总产0.35万吨,禽蛋总产0.24万吨,奶类总产13吨。水产品总产0.01万吨。全年造林174公顷,林木覆盖率达24%。工业企业48家,实现增加值0.98亿元,比上年增长8%;实现产品销售收入4.6亿元。完成基本建设投资2.8亿元。建筑企业5家,完成建筑总产值2.1亿元。
文化 普通中学2所,在校生0.23万人。小学20所,在校生0.45万人。有各类科技人员5000人,共取得市(地)级以上各类重要科技成果8项。专利申请量6件,授权专利6件。有卫生机构86所,其中,医院、卫生院3所,卫生防疫防治机构2所,妇幼保健机构1所。各类卫生机构共有床位70张,卫生技术人员236人,其中执业医师57人。
人民生活 公路通车里程180公里。营运性汽车120辆,其中客车10辆、货车70辆、出租车40辆。完成邮电业务总量488万元,其中,电信业务总量410万元,邮政业务总量78万元。2005年,固定电话用户达到0.92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1万户,电话普及率达到12部/百人,互联网用户0.02万户。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1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300元。商品交易市场4处。

大田集镇大蒜生产
大田集镇着力发展以大蒜为主的蔬菜产业,成为菏泽市蔬菜生产示范镇,是山东省三大大蒜生产基地之一,享有“中国大蒜之乡”的美誉。@6357067020596643085832719

大田集镇在种植业结构调整中,按照产业化的要求,着力发展大蒜这一主导产业。1987年开始在全镇推广规模种植,通过政策引导,典型带动,统一布局,优化服务等措施,使全镇大蒜面积逐年扩大,2000年扩大到4000公顷,自2001年以来,年均种植5333.33公顷,占耕地面积83%以上。全面推广大蒜良种化种植,开展无药残、无公害的绿色标准化种植,实现大蒜标准化生产,年产大蒜11万余吨,蒜苔3万余吨,全部达到绿色无公害和出口标准,2000年荣获农业部质检中心颁发的优质农产品证书,80%以上大蒜出口到国外。
在田集和谢楼两行政村规划建设大蒜加工交易批发市场。田集市场已建成,占地10万平方米,大蒜交易楼房1600余间,平房500余间,仓储房5万平方米,包装加工车间16000平方米,集配载、加工、中介、金融、信息、宾馆、饭店等配套于一体,设固定收购站点400余个,流动摊点600余个,年可交易蒜苔、大蒜30万吨,交易额4亿多元;谢楼市场经过不断扩建,占地面积达6万多平方米,有各类收购点60余个,各类大蒜加储企业16处,年购销能力6万吨以上。每年蒜苔、大蒜上市期间,全国20多个省市的客商前来购销蒜苔、大蒜。周边县乡的大蒜90%以上从这里销往全国各地。
大田集镇党委、政府采取多种形式,鼓励本地经营大户,吸引外地客商大力兴办恒温库、蒜干厂等加储项目。全镇建有恒温库220门,年储藏大蒜、蒜苔10余万吨;建有82家蒜干、蒜粉、蒜粒等大蒜脱水加工企业,年加工大蒜10万余吨,生产蒜米、蒜干、蒜粒、蒜粉、蒜蓉等大蒜制品4万余吨。

党集乡
党集乡位于县城东北,乡机关驻地距县城10公里。全乡总面积63.8平方公里,耕地4265公顷。2005年底辖26个行政村,全乡总人口3.2万人,其中女1.69万人。
经济 1986年以来,党集乡立足实际,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二、三产业,全乡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得到和谐发展,呈现出政治安定,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大好局面。
2005年全乡实现生产总值1.8亿元,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9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528万元。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1亿元,比上年增长7%。农业增加值0.18亿元,增长10%。粮食总产5.5万吨,棉花总产0.8万吨,油料总产0.2万吨,水果总产2.5万吨,蔬菜总产3.5万吨,肉类总产4万吨,禽蛋总产1万吨。全年造林65公顷,林木覆盖率达26%。工业企业150家,实现增加值0.4亿元,比上年增长11%;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亿元。
文化 普通中学1所,在校生800人。小学7所,在校生0.32万人。有各类科技人员360人。申请专利4件。有卫生机构37所,其中,医院、卫生院35所,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所,妇幼保健机构1所。各类卫生机构共有床位50张,卫生技术人员110人,其中执业医师13人。
人民生活 公路通车里程46公里。营运性汽车243 辆,其中营运客车3辆、营运货车236辆、出租车4辆。2005年,固定电话用户达到0.5万户,移动电话用户0.85万户,电话普及率达到56部/百人,互联网用户0.01万户。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000元,增长11%。商品交易市场3处。

党集乡农副产品加工
1995年来,党集乡立足@6357067043541955586333269
当地资源优势,瞄准农副产品加工增值、增加群众收入做文章,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形成
农副产品加工优势,凸现增收新亮点。围绕小麦面粉加工,通过优惠政策扶持,全乡形成“成银”、“永昌”、“金穗”三大骨干企业为主的小麦面粉加工群体,年加工小麦3万多吨,生产的面粉质量上乘,口感劲道,远销内蒙、东北三省及周边市县。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近年来,当地大陆菜资源丰富,围绕提高农产品生产效益,拉长产业链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蔬菜冷贮加工为主的10多家企业相继落地工业园区,形成以“天润”、“金地”为龙头的农字牌企业群体。其中天润农产品发展有限公司最具代表性,企业占地1.87公顷,总投资3000万元。是与美国金达莱公司的合资项目,主要对辣椒、洋葱、大蒜、胡萝卜等农副产品进行脱水保鲜深加工出口,年加工能力1500吨。目前,一期工程已投入运营,年自营进出口创税4万多美元。

南鲁集镇
南鲁集镇位于县城北,镇机关驻地距县城18公里。全镇总面积64平方公里,耕地3133公顷。2005年底辖29个行政村,72个自然村,全镇总人口4.3万人,其中女2.02万人。
该镇原为南鲁集乡,1995年撤乡建镇。
经济 1986年,全镇共有镇办企业48家,其中裘皮制品远销前苏联及东欧等国家,兽药生产企业全区最多。2005年,镇党委、政府根据本镇特点,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全镇形成“东部大蒜,西部菜,北部棉花,南部养殖”的生产格局。
2005年全镇实现生产总值4.3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0.07亿元。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2.1亿元,比上年增长6%。农业增加值0.08亿元,增长7%。粮食总产2.8万吨,棉花总产0.29万吨,油料总产45吨,水果总产0.3万吨,蔬菜总产9万吨,肉类总产0.05万吨,禽蛋总产0.03万吨。全年造林350公顷,林木覆盖率达20%。工业企业569家,实现增加值0.46亿元,比上年增长2.5%;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8亿元。完成基本建设投资0.56亿元。建筑企业67家,完成建筑总产值0.46亿元。
文化 普通中学1所,在校生0.16万人。小学8所,在校生0.24万人。有各类科技人员63人,共取得市(地)级以上各类重要科技成果3项。有卫生机构21所,其中,医院1所,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所。各类卫生机构共有床位50张,卫生技术人员47人,其中执业医师21人。
人民生活 公路通车里程120公里。营运性汽车74辆,其中营运客车18辆、营运货车30辆、出租车26辆。完成邮电业务总量97万元,其中,电信业务总量85万元,邮政业务总量12万元。2005年,固定电话用户达到0.4万户,移动电话用户0.25万户,电话普及率达到11部/百人,互联网用户0.02万户。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1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308元,增长14%。商品交易市场6处。

南鲁集镇兽药生产
上个世纪80年代初,家庭作坊式兽药加工点开始在南鲁集镇出现,80年代末进入蓬勃发展期,90年代初渐成规模。经过十几年的滚动发展,南鲁集镇现已成长为全市兽药生产重镇。全镇形成以山东鲁诺动物药业有限公司、成武畜宝兽药第二制药厂、成武县畜禽制药厂、威远农化等4家兽药企业为主的兽药生产加工企业群体,总占地面积10.67公顷,从业人员达880人,固定资产总额达到48@6357067055338830586260275
00万元,开发兽药新品种达360种,产品种类有水针剂、片散剂、擦洗剂,产品销售到蒙古、韩国及我国二十七个省、市、自治区。山东鲁诺动物药业有限公司引进外地资金1700万元,建成水针剂生产车间,新建兽药原粉生产车间,加大片散剂生产技改力度,于2004年7月通过国家农业部GMP达标验收。成武县畜禽制药厂引进资金1200万元,加大技改,扩大片散剂生产规模,于2005年11月通过国家农业部兽药GMP达标验收。
2005年,全镇兽药生产总产值达到3325万元,同比增长18.5%,实现利税1375万元。4家兽药生产加工企业产销两旺,特别是片、散剂兽药项目,生产兽药成品3690件,销售2300件,外出销售队伍达120人,完成产品销售额670万元,实现利税267万元。其中鲁诺药业完成销售额312万元,实现利税129万元。畜禽制药完成销售额116万元,实现利税64万元,该厂认真解决销售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克服养殖业滑坡不利因素,科学研制生产新配方,已成为南鲁集镇的骨干兽药企业。

汶上集镇
汶上集镇位于县城西北,镇机关驻地距县城20公里。全镇总面积110平方公里,耕地7667公顷。2005年底辖63个行政村,103个自然村,全镇总人口6.6万人,其中女3.26万人。
经济 1986年以来,镇党委、政府从实际出发,发挥自身优势,把蔬菜作为主导产业来抓,2005年全镇蔬菜生产已形成企业(或市场)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模式。生产的大棚黄瓜以其瓜直、色绿、质脆等优点受到客户青睐,畅销国内15个省市自治区的20多个大中城市;辣椒经过保鲜加工后@6357067055445080584601428
出口日本、韩国等国家。
2005年全镇实现生产总值4.3亿元,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4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700万元。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1.17亿元,比上年增长8%。农业增加值0.7亿元,增长7.5%。粮食总产5.03万吨,增加0.3万吨;棉花总产0.3万吨,水果总产1.2万吨,蔬菜总产10.3万吨,肉类总产0.4万吨,禽蛋总产0.37万吨。全年造林771公顷,林木覆盖率达28%。工业企业60家,实现增加值0.6亿元,比上年增长25%;实现产品销售收入5亿元。完成基本建设投资1.1亿元。建筑企业1家,完成建筑总产值0.07亿元。
文化 普通中学2所,在校生0.19万人。小学13所,在校生0.41万人。各类科技人员226人。卫生机构63所,其中,医院、卫生院2所,卫生防疫防治机构2所,妇幼保健机构2所。各类卫生机构共有床位50张,卫生技术人员80人,其中执业医师25人。
人民生活 公路通车里程120公里。营运性汽车60辆,其中营运客车16辆、营运货车20辆、出租车24辆。完成邮@6357067055396643085916760
电业务总量375万元,其中,电信业务总量290万元,邮政业务总量85万元。2005年,固定电话用户达到0.95万户,移动电话用户0.56万户,电话普及率达到23部/百人,互联网用户50户。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11元,增长12%。商品交易市场3处。

汶上集镇特色农业
1995来,汶上集镇不断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以正元公司、福山公司两大企业为龙头,带动辣椒、大蒜生产发展,形成以公司企业为龙头、基地为纽带、农户为基础的“公司+基地+农户”特色农业生产格局。2005年,在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下,全镇种植辣椒1333.33公顷、大蒜1000公顷,辣椒平均亩效益1800元,大蒜平均亩效益2200元。@6357067081826330589906138

在农业产业化实施过程中,企业与农户签订种植销售合同,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同享的联合体。企业负责无偿为农民提供种子和技术指导,负责产品销售,并给予贷款扶持,供应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既大大降低生产成本,又确保农资的质量,让农民群众放心满意。作为农民群众来讲,只管在企业的指导下进行田间管理,按标准收获交售。2005年全镇种植订单辣椒1333.33公顷,进入收获期之后,企业积极组织收购,在全镇设立24个收购点,做到当天采摘的辣椒当天收购,保护农民群众的利益,受到群众欢迎。

伯乐集镇
伯乐集镇位于县城西北,镇机关驻地距县城8公里。全镇总面积76平方公里,耕地5378公顷。2005年底辖45个行政村,116个自然村,全镇总人口4.31万人,其中女2.14万人。
该镇原为伯乐乡,1997年撤乡建镇。
经济 1986年,全镇大力推行小麦棉花大垄套,棉花产量大幅度提高;1993年,推行小麦棉花“三二”式套种,棉花面积有所扩大;1994年,全镇大力发展高温棚,建高温棚124座,单棚平均收益在5000元上下;自1995年始,全镇推广大蒜种植,当年面积为1333.33公顷,其它年份保持在1000公顷左右。2005年粮经比为51:49,大蒜西瓜棉花的三种三收模式面积不断扩大,复种指数在1.8以上。
2005年全镇实现生产总值8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0.12亿元。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4亿元,比上年增长9%。农业增加值0.2亿元,增长10%。粮食总产1.4万吨,棉花总产0.2万吨,蔬菜总产1.73万吨,肉类总产0.13万吨,禽蛋总产0.1万吨,奶类总产12吨。工业企业116家,实现增加值1.2亿元,比上年增长36%;实现产品销售收入5.8亿元。完成基本建设投资2.8亿元。建筑企业38家,完成建筑总产值0.9亿元。
文化 普通中学1所,在校生0.21万人。小学23所,在校生0.31万人。有各类科技人员374人,共取得市(地)级以上各类重要科技成果11项。专利申请量7件。有卫生机构48所,其中,医院、卫生院1所,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所。各类卫生机构共有床位60张,卫生技术人员46人,其中执业医师16人。
人民生活 公路通车里程90公里。营运性汽车830辆,其中营运客车53辆、营运货车617辆、出租车160辆。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83万元,其中,电信业务总量97万元,邮政业务总量86万元。2005年,固定电话用户达到0.75万户,移动电话用户0.08万户,电话普及率达到17部/百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6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47元。商品交易市场4处。

伯乐集镇畜牧养殖
1986年来,伯乐集镇党委政府把畜牧养殖业当作农民增收、财政增效的突破口,以专业村为龙头、以养殖小区为基地、以养殖大户为示范,逐步形成龙头带基地、基地带农户的格局。重点发展尚庄、李海村的养牛,崇福集、刘楼村的养猪,陈楼、马楼、邢楼、玉皇庙村的养鸡,肖楼、邓楼的养羊,胡庄、秦铺、宋庄村的养兔。2005年底,全镇共形成规模养殖小区29个,牛存栏量2153头、鸡37.4万只,猪1万头,羊4万只,兔3.4万只。特别是在2005年4月,伯乐镇獭兔养殖协会的注册成立,标志着全镇养殖业发展模式的档次提升。协会自成立以来,已发展会员户365户,从业人员2462人,养殖獭兔近4万只,既抵御市场风险,又大大增加群众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