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类 曹县商都、汤陵碑文选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h2&A=4&rec=63&run=13

兖州牧箴
汉扬雄

攸攸济河,兖州之寓;九河既导,雷夏攸处。
草繇木条,漆丝絺纻;济漯既通,降丘宅土。
成汤五徙,卒都于亳;盘庚北渡,牧野是宅。
丁感雊雉,祖己伊忠;爰正厥事,遂绪高宗。
恐后陵迟,颠覆汤绪;西伯勘黎,祖伊奔走。
致天威命,不恐不震;妇言是用,牝鸡司晨。
三仁既去,武果戎殷;牧野之禽,岂果能耽!
甲子之期,岂能复笑!有国虽久,必畏天咎。
有民虽长,必惧人殃。箕子歔欷,厥居为墟。
牧臣司兖,敢告执书。

译文:
宽广的济河流域,设立着兖州。当年夏禹疏导大河为九条支河,雷夏泽不再泛滥。这
一带地方草旺木长,盛产漆、丝、絺、纻;济水、漯水既已贯通流畅,民众从丘上下
到平地居住下来。成汤五次迁徙,终于定都于亳;盘庚过河北去,居住在牧野一带。
武丁有感于飞雉鸣鼎,祖己忠心劝他祭祀不要过用,于是整顿国事,国家终于安定,
死后谥号为高宗。君臣们都担心后世衰颓,颠复成汤的基业。传至后世,当西伯侯姬
昌征伐黎国时,祖伊感到危险,惶恐奔到朝廷报告。君主秉承上天的威命,就不畏惧
不震惊;纣王听信了妇人之言,就如让母鸡打鸣报时一样,以致国事日非,比干、箕
子、微子三位仁人或死或逃就都离开了朝廷。周武王果然率领诸侯军队打了过来,牧
野一战商纣王被擒伏,这难道不是天意,一时也不耽搁!甲子日这一天,商人难道还
能再笑得出来吗?立国虽然久远,一定要惧怕上天的惩处,统治民众虽然很长很长了,
一定要担心民众谴责反抗。箕子由朝鲜返回中土朝周过故商都时,咏叹商家六百年天
下已永远失去,过去先王住的宫殿已成了一片废墟。(这些历史都要铭记不忘)作为
朝廷治理百姓的封疆大臣主管着兖州,我不得不写下这些话告诉掌管文书的人(书在
壁上让人观看)。

曹县重修成汤陵庙碑记
清山东督粮道孙星衍

古者,墓而不坟,故刘向称殷汤无葬处,至汉建平元年大司空史郗长卿按行水灾因行
汤冢,事具《皇览》以为在亳,其时诏称河南颍川郡水出,大司空史按部所至,宜于
济阴,得见汤陵,自薛瓒、杜预、伏滔、刘昭皆以为在济阴亳县未有异辞。今曹县左
山之阳是古济阴郡治,县南二十里土山集是古亳汤都地,北陟淇、洹,南跨睢、汳,
西至卫国,东尽濮阳,皆千里畿内。故太甲陵在濮州之历山。微子、箕子陵亦在东方
也,曹县汤陵列于祀典,明置守冢户,陵前有碑,在宋皇祐、元延祐间皆重修,陵上
有庙,像设犹存。星衍临司泗上,于嘉庆元年塞河曹、单,亲临展谒,见其祠宇倾圯,
采樵不禁,因檄曹令度工修葺。复遍考书传,移咨山西布政司,告以荣河汤陵出后魏
小说家言。张恩破陵得铭,附会殷汤。前代沿讹,列为祀典,实则少康纶邑,急宜厘
正。並考《括地志》所称偃师汤陵,乃汤祠之误。《水经注》所称征县汤陵,乃汤池
传疑。其《括地志》又称始平汤陵真亳王号汤者所葬,俱不足以夺济阴亳县汤陵之说。
既发资千金,申报大府,兴工修葺,复得王、魏两观察先后代任,增建宫墙,拨置地
亩,曹令孙立方、黄炳先后助成盛举。会星衍奉督运之命再莅东省,以嘉庆十年四月
蒇工立石,将以质鬼神,俟百世焉!铭曰:
天乙在亳千里畿,言观于洛居河麋。千年水徙国邑迷,亳城虽荒神所依。汉臣行部欣
得之,封树不设邱墟卑。我来展拜敬且欷,稽古破俗别是非。荣河陵庙空巍巍,厘正
祀典书之碑。从先王居神来归。

重修成汤庙碑记
清曹县知县朱琦

曹之为邑,分野属宋。城之南十有八里,汤陵在焉。史记云汤寿百岁,而葬于亳北之
济阴,即此地也。前代置守冢人百家,春秋遣官致祭。陵前堂庑门壁悉备,陵之左有
桐宫三楹,相传太甲所居之处。方其盛时,碧甃辉煌,丹檐灼烁。帝宅有精灵之聚,
陵宫见虎豹之扃,抑何隆欤!及洪流鼓浪,河伯肆虐,螺蚌满乎郊原,蛟螭乘乎台砌,
五六十年来,败壁颓垣,栋挠桷折,渐且化为禾黍荆棘,邱墟垅庙矣。今岁在壬戌,
余分符治曹,明年春修祀事于陵。目击荒残之状,喟然叹曰:“明德必百世祀,今若
此,谁之咎也。”考诸舆图,成汤居亳,距此才三里耳。进曹人于三千六百馀祀之前,
皆辇毂民也。践土食毛,孰非臣子,而况近在王畿,受恩独深,可不思所以报之者乎。
况商祖德劭公懋,度越百王,执中之理,缵一十六字之真传;归藏之易,阐六十四卦
之奥旨,是继千圣之道统也。开三面之网,恩及禽兽;陈六事之责,惠我蒸民,是得
万方之人心也。且牧宫之攻,一造荼苦之民生,遂登仁寿,拨乱反治,应天顺人,伟
业又何如哉。余尝读《祭法》,曰:“圣王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劳定国
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考之礼经,质诸商史,则其庙食千载,
谁曰不宜。于是捐俸劝输,鸠工庀材,经营于乙丑季春,成于乙丑孟秋,共建大殿三
楹,拜殿三楹,左右廊庙六楹,山门照壁皆备,无侈前人,无废后观。工既讫,邑之
僚属绅士,合辞请予言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