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辑 “汤始居亳”再探讨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h2&A=4&rec=55&run=13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 罗琨

汤始居亳,史学界没有异议,但是始居之亳在何地,由于文献记载多有异说,长
期以来难成定论。殷墟卜辞中数见“亳”字,归纳其用法,除地名“亳”外,还与其
他词素构成偏正结构的专有名词,笔者曾作《殷墟卜辞中的亳——兼说“汤始居亳”》,
对甲骨文资料进行梳理①,实际上,文献中的用法与甲骨文有不少相近之处,在此稍
作比较,作为前文的补充。
一 在甲骨文中,最多见的是亳与其他词素构成偏正结构的专有名词,如:
1.亳土
在卜辞出现最多, “亳土” 即亳社。商王往往在亳社举行祭祀,如《甲骨文合集》
28104~28113,从卜辞文例看,“亳土”的位置同于作为祭祀对象的祖神,与先公高
祖对贞,还与四方并祭。
“亳社”,也多见于文献,如:
《左传》襄公三十年:鸟鸣于亳社……甲午,宋大灾。
《左传》昭公十年:秋,七月,平子伐莒,取郠。献俘,始用人于亳社。
《左传》定公六年:阳虎又盟公及三桓于周社,盟国人于亳社,诅于五父之衢。
《春秋》哀公四年:六月辛丑,亳社灾。
《左传》哀公六年:秋,伐邾……以邾子益来,献于亳社……
第2~5例“亳社”皆指鲁亳社。第1例“鸟鸣于亳社”,孔颖达疏“此亳社是殷社也,
殷都于亳,武王伐纣而颁其社于诸侯,以为亡国之戒。此鸟鸣于鲁国之殷社也”②;
杨伯峻则认为是指宋之亳社,“宋有亳社,盖宋乃殷商之后”,鲁有两社,“雉门之
外右有周社,左有亳社”,“周社自是鲁之国社,以其为周公后也,鲁因商奄之地,
并因其遗民,故立亳社”③。两说虽有所不同,但周代“亳社”之所在并非仅限于亳
地,这是没有疑义的。
卜辞中的亳社,一般认为即亳地之社。或认为亳社本亳地之社,然其所在,常随
殷人之迁徙而迁徙,殷墟甲骨文中,某些对亳社的祭祀可能就在当时的殷都④。近些
年执第一种意见研究者进一步提出,商代只有一个建于亳邑的亳社,曾见近于亳的商
有祭祀黄河的占卜,故商邑当在黄河沿岸,亳也必距河不远。但是,无论商代卜辞还
是古代文献,都有迹象表明古代祭河不一定在黄河边⑤,所以难以根据祭河的卜辞判
定商的位置。 祭亳社可能也不一定在亳邑,《小屯南地甲骨》665有一组祈晴的连续
占卜,卜问酒祭还是燎祭,燎祭亳社还是某位先公远祖,同版还有八日以前关于是否
要又祭、报祭高祖,要在哪一天举行酒祭,以及准备用人牲合祭高祖王亥、上甲以及
祖乙等先公先王的卜辞。 又如《甲骨文合集》32675是一组选择御祭对象的占卜,连
续卜问是于小丁,于一位先公远祖,还是于亳社举行御祭,同版不超过五日的另一组
卜辞,内容是卜问御祭父丁的用牲数量。从整体看,这些占卜和祭祀在殷都举行的可
能性比较大,前人关于在殷都祭亳社的推断是有道理的。这启示我们殷代除了亳邑有
亳社外,殷都也有亳社,周代称殷社为“亳社”当植根于此。
2.亳宁
《甲骨文合集》 18341有卜辞: “贞令亳宁鸡贝……” ,此辞中的“亳”为人名,
“宁”为商王朝廷中的职官名,所以“亳宁”也是偏正结构的专有名词,指作为武丁
官吏的个人。 甲骨文中的人名、 族名、地名往往相同,有研究者据上辞提出亳地近
“鸡”,鸡在沁阳田猎区,是一个近太行山麓的地点。但卜辞中以同一名号相称者不
一定是一个人,供职于商王左右官吏,也可以与其族氏的代表人物一样以族名相称,
所以仅凭人名判断居地是有困难的。而且即使“亳宁”之亳近“鸡”,也难以确认是
在大河之南的洛阳、郑州一带,换言之,甲骨文虽然有地名“亳”,也难为汤始居郑
亳或西亳提供证明。
在后世的文献中,间或可见类似结构的用语,如《史记·孝武本纪》有武帝“令
祠官宽舒等具泰一祠仿薄忌泰一坛”,前人注“薄,山阳县名”,忌,“姓谬,名忌”,
薄忌即指亳人谬忌⑥,是以地名和人名为偏正结构的专有名词。
3.髦亳
《小屯南地甲骨》4513有卜辞“丁未令征征髦亳”,其中第一个“征”为人名,第二
个“征”为动词,在此辞中与“不往”对贞,当为卜问是否令征行往髦亳之地。髦,
甲骨文作,于省吾释其形为以羊角饰帽,应读为冒、矛、毛⑦,以羊角帽为标识,当
与被称为“西戎牧羊人”的古羌族有关,名号构成又包括“亳”这个词素,必与商族
有联系⑧。古代曾有子姓之“髦”,如《史记·殷本纪》太史公曰:“契为子姓,其
后分封, 以国为姓, 有殷氏、来氏……北殷氏……”索隐:“《系本》作髦氏”,
《世本·秦嘉谟辑补本》子姓有北旄氏(原注又作北殷)和髦氏。甲骨文这个以羊角
帽为标识、可读为毛的古族很可能与文献中子姓髦氏有关,其来由或如先周太伯仲雍
出奔荆蛮,自号句吴一样,商汤后裔也有出奔羌戎之地,与土著结合,号为髦,称髦
亳则是强调为商汤裔胄。
髦亳是族氏名、地名,其构词属于大名加小名的偏正式组合,文献中与之相类的有:
杜亳,《史记·封禅书》记“(社)[杜]亳有三社主之祠”,索隐:“徐广曰京兆
杜县有亳亭”,过去的注释多将杜亳与《史记·秦本纪》的亳王相联系,集解引皇甫
谧曰:“亳王号汤,西夷之国也”。杜亳,或此号汤之亳王与商代的髦亳有某种联系。
燕亳, 《左传》 昭公九年:“王使詹桓伯辞于晋”,谈到武王灭商后的四土,其中
“肃慎、燕亳,吾北土也”。燕亳,过去多读为“燕、亳”,《春秋左传正义》孔颖
达疏认为“亳,小国,阙,不知所在,盖与燕近”。然而,战国的陈璋方壶铭有“陈
璋内(入)伐匽亳邦之隻(获)”,据研究所记为齐桓公午五年伐燕事,匽亳即指燕
⑨。此外,在辽宁喀左出土了有“孤竹”铭文青铜器⑩,结合文献和甲骨文相关记载,
“燕亳”或与太史公所说的“北殷氏”有关。
景亳,《左传》昭公四年“夏启有钧台之享,商汤有景亳之命”。景亳,是与商
汤关系十分密切的一个地点,《括地志》有“宋州北五十里,大蒙城为景亳,汤所盟
地,以景山为名”。
郼薄,《吕氏春秋·审应览·具备》:“汤尝约于郼薄矣,武王尝穷于毕裎矣,
伊尹尝居于庖厨矣, 太公尝隐于钓鱼矣。 ”陈奇猷案:郼即殷。《慎大览·慎大》
“亲郼如夏”下,高注指出“郼读如衣,今充州人谓殷氏皆曰衣。言桀民亲殷如夏氏
也”。陈奇猷案:“《具备》‘汤尝约于郼薄矣’、《高义》‘郼岐之广’、《分职》
‘汤武无费乎郼与岐周而天下称大仁’,亦皆作郼。殷墟卜辞衣殷通用(详《甲骨文
编》衣字下),则殷郼衣三字相通假也”,可见郼薄就是“殷亳”。
综上所述,这些以亳为词素构成的专有名词都与商族或殷商有关:亳社是殷社,
亳宁、薄忌是亳地之人,髦亳、杜亳、燕亳是子姓或自命商汤裔胄之族,景亳则如甲
骨文的“中商”或后来的“北亳”、“南亳’、“西亳”一类标识该地所在的专有名
词。
值得注意的是“郼薄(殷亳)”的使用,汤并不曾居殷,却说他“约于郼薄”、
“无费乎郼”;盘庚迁于殷,不仅见于《尚书·盘庚》三篇、古本《竹书纪年》等史
料价值高的古文献,还由于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印证了《史记·项羽本纪》“洹水南殷
虚”的记载,《书序》却说“盘庚五迁,将治亳殷”。王国维《观堂集林·说殷》认
为这是今文《书序》讹字,当依孔子壁中《尚书》改为“将始宅殷”。但是从《吕氏
春秋》“郼薄(殷亳)”的用语看,《书序》中的“亳殷”不一定是讹字。郑康成曾
有“治于亳之殷地, 商家自徙此而改号曰殷亳” 之说。众所周知,盘庚迁殷以后,
“商家改号”为“殷”,此称“亳殷”,透露出在后世历史记载中,“亳”有时只作
“殷家之号”,或作代表殷都的用语,并不确指当时殷都的确切地点,所以在利用文
献探讨亳之地望时,还要特别注意相关记载语境。
二 无论甲骨文还是古文献都有单称“亳”的地名,甲骨文是商代的遗存,所记就是当
时的地名,文献则比较复杂,包括追溯商史述及的亳,以及沿用至周秦的地名“亳”,
今略加梳理如下。
1.殷墟卜辞中的亳
甲骨文中,涉及亳地的占卜有十余条,但只有在伐夷方卜辞中,可以通过亳和其他地
名的联系,探讨其地望。
据帝辛十祀征夷方日谱,此次出征为十祀九月甲午商王告于大邑商,宣布与攸侯喜大
军伐夷。启程后,第三旬末,即九月癸亥到达雇,第四旬末十月癸酉至力,第五至七
旬经香、噩、乐、山目。叀一路东行,第七旬末十一月癸已到达商,第八旬末到达亳。
第十旬末,已在攸与侯喜大军会合,第十一旬,十二月己卯卜“王其臿”,开始了军
事行动。第十二旬到达淮水,进攻了林方,说明此次进击的目标是淮夷。第十三旬商
王大军大约经历一旬的征战,十一祀正月癸卯回到了攸侯喜鄙永,此后的卜辞不再记
“征夷方”,而记“王来征夷方”,第二十旬三月丙午已从山目到商,以后沿乐、噩、
香返回,到第二十六旬,五月初达大邑商的入口“軎”,结束伐夷方的战争。
从第六、七至第八旬末的一路东行,说明商和亳在殷都之东。伐夷方往返的时间相近,
大约都费时十二旬多一些,商距大邑商往返都费时约七旬,即使途中有停留,也可以
判断商的位置约在殷都与林方、夷方之间,卜辞所界定的这两个条件符合商为商丘说。
亳近于商和山目,距两地都是一日的行程,工鸟多认为即鸿口(在河南睢阳县东,商
丘、虞县间),文献所载山阳之薄,即在山东曹县南二十余里的北亳正符合这两个条
件,表明殷墟甲骨文是可以支持汤始都之亳为北亳说的。
从伐夷方日谱还可知,出师时经“商”停留了约一旬,当与大战前的准备有关,
预示商代晚期的“商” 是镇抚东南, 尤其是淮泗地区诸夷人方国的基地。杨守敬说
“商丘即谷熟也”、“南亳在睢阳(睢阳即商丘)”,从甲骨文可知,在商代并无南
亳之名,而称商,后世商都南亳说的产生,当与晚商商丘地位上升有关。亳不是伐夷
方的必经之地,却在大军南下之前,商王折向北行,于亳停留一日,预示了亳的特殊
地位,联系《左传》哀公十四年宋景公所谓“薄,宗邑也”,商王绕道于亳也可以得
到了解释。
总之,甲骨文中可以探求其地望的亳只有一个,即后世所谓的“北亳”。
2.追溯商史述及的亳
这方面的记述很多,可以归纳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汤始居之“亳”。相关记载很多,如《墨子·非命上》“子墨子曰:古者汤封
于亳”;《荀子·议兵》“古者汤以薄,文王以,皆百里之地也,天下为一”;《孟
子·滕文公下》“汤居亳,与葛为邻”,又《孟子·万章》引《伊训》曰:“天诛造
攻自牧宫,朕哉自亳”;《战国策·楚四》“汤以亳,武王以镐,皆不过百里以有天
下……”;《淮南子·泰族训》“故汤处亳七十里,文王处丰百里,皆令行禁止于天
下”等等。商汤灭夏以前,国家的政治中心地处范围有限的亳邑,史无异说。
第二,伐夏后复归之“亳”。《书序》“汤即黜夏命,复归于亳,作汤诰”。孔颖达
疏:归亳以伐桀大义诰示天下。《汤诰》“王归自克夏,至于亳,诞告万方”;《逸
周书·殷祝》“汤放桀而复薄,三千诸侯大会”,又见《史记·殷本纪》等。商汤灭
夏之役结束,复归始居之亳是可能的。
第三,伐夏后在下洛之阳建新邑,“大城于亳”。《史记·殷本纪》“汤始居亳,从
先王居”,《正义》“汤即位,都南亳,后徙西亳也”。《后汉书·逸民列传》野王
二老传,记二老云“昔汤即桀于鸣条,而大城于亳,武王亦即纣于牧野,而大城于郟
鄏”;《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汤受命而王,应天变夏作殷号……作宫邑于下
洛之阳”。商汤灭夏后,在夏人及原夏王朝的腹地建立新的政治中心,不仅有以上记
载,偃师商城、郑州商城的考古发现和研究还提供了大量实证。
第四,太甲、伊尹时所都之“亳”,《尚书·太甲中》“伊尹以冕服,奉嗣王归于亳”,
《史记·殷本纪》“帝沃丁之时,伊尹卒。既葬伊尹于亳”。《后汉书·逸民列传》
以“大城于亳”和“大城于郏鄏”对举,可见大甲、沃丁所都之亳已非汤始居之亳。
第五,盘庚所治之“亳”。《史记·殷本纪》“帝盘庚……渡河南,复居成汤之故居
……治亳,行汤之政”;《尚书·说命下》记述高宗武丁追溯自己“遯于荒野,入宅
于河。自河徂亳”的经历,亦将当时的殷都称之为亳。
以上诸王的都邑都称之为“亳”有两种可能,一是将“亳”这一名号带到每一个新都;
二是如前所述,在后世历史记载中,“亳”有时只作“殷家之号”,或作代表殷都的
用语。由于甲骨文中只有一个亳邑,不支持前者的推断,当以后者的可能性较大。
3.周秦时延用的地名“亳”
《左传》涉及的亳地有:
庄公十二年,宋万弑闵公于蒙泽,“公子御说奔亳。南宫牛、猛获帅师围亳”。
僖公二十一年,“楚执宋公以伐宋。冬,会于薄以释之”。
襄公十一年,诸侯伐郑,“秋,七月,同盟于亳”。
昭公十一年,有“郑京、栎实杀曼伯,宋萧、亳实杀子游”。
哀公十四年,记宋公“薄,宗邑也”之言。
以上第3例“同盟于亳” ,亦见《春秋》,作“同盟于亳城北”。杜氏注“亳城,郑
地”,但是杨伯峻《春秋左传注》指出“亳,《公羊》、《谷梁》俱作‘京’、《公
羊》疏且云左氏《经》作‘亳城北’,服氏之《经》亦作‘京城北’。惠栋《公羊古
义》云‘京,郑地,在荥阳’,隐元年《传》谓之‘京城大叔’是也。亳城无考,此
传写之讹,当从《公》、《谷》是正。臧寿恭《左传古义》则谓‘亳亦称京’。然据
《续汉书·郡国志》,荥阳有薄亭,薄亭即亳亭”。此次盟会无疑在郑国,但原文作
“京城”还是“亳城”尚有异议。而第1、2、4、5条例中的“亳(薄),均在宋地,
庄公十二年杜氏注“蒙泽,宋地。梁国有蒙乡”,“亳,宋地。蒙泽西北有亳城”,
分别在今河南商丘县北和西北,是没有异议的。
《史记·货殖列传》:“自鸿沟以东,芒、砀以北属巨野,此梁宋也,陶、睢阳亦一
都会也。昔尧作游于成阳,舜渔于雷泽,汤止于亳,其俗犹有先王遗风。”《集解》:
“徐广曰今梁国亳县。”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史记·樊郦滕灌列传》、《傅靳蒯成列
传》中樊哙、夏侯婴、灌婴、靳歙列传都涉及刘邦自沛起兵,至灭秦前的作战路线,
以较为详尽樊哙传为例,作: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
泗水监丰下,破之。复东定沛,破为水守薛西。与司马木卉战砀东,却敌……沛公击
章邯军濮阳,攻城先登……从攻城阳,先登。下户牖,破李由军……从攻围东郡守尉
于成武,却敌……从击秦军,出亳南。河间守军于杠里,破之。击破赵贲军开封北…
…从攻破杨熊军于曲遇。攻宛陵……从攻长社、轘辕,绝河津,东攻秦军于尸,南攻
秦军于犨。破南阳守齮于阳城。东攻宛城,先登……西至郦……攻武关,至霸上……
据《集解》等注释,“砀,宋州县”;“城阳近濮阳”;“户牖,汴州东陈留县东北九
十一里东昏故城是”;成武,“曹州县”;杠里,“近城阳”; 开封,“汴州县”;
曲遇,“郑州中牟县有曲遇聚”;宛陵,“宛陵故城在郑州新郑县东北三十八里”;
轘辕,“许州理县也,轘辕关在缑氏县东南三十里”;河津,“古平阴津在河南府东
北五十里”;尸,“在偃师南”犨,“在汝州鲁山县”;郦,“在邓州新城县西北四
十里”。《汉书·樊郦滕灌傅靳周列传》基本同,只在攻“成武”前还有“攻圉都尉”,
师古曰“圉即陈留圉县”;又,尸作尸乡。总之作战路线很清楚是从东向西,到豫中
后又攻向豫西南。
值得注意的是“出亳南”下,索隐:“案亳,汤所都,今河南偃师有汤亳是也。”
《正义》:“亳故城在宋州谷熟县西南四十里”,但从作战路线可知“出亳南”前后
一直转战山东和豫西,直到“攻长社、轘辕,绝河津”以后才到偃师尸乡,所以文中
的“亳”不可能如《索隐》说在偃师,另一方面,也不可能如《正义》所说在谷熟西
南。已有研究者指出,樊哙进军路线是成武(今山东成武)——亳南——杠里(成阳
南),成武属曹州,要奔袭西北方向的成阳,“出亳南”必是近曹县的北亳,不可能
绕道南行至“谷熟县西南四十里”再北进,那是与当时战场形势不相符合的。所以,
至秦代作为地名的亳,仍是北亳。
不仅如此,从以上刘邦军队的征程看,当时偃师尸乡不称“亳”,仅称尸或尸乡,
联系在殷墟卜辞中,商丘也不称“亳”,而称商,进一步证实从商代到周秦,并不存
在“三亳”。这也为前述惠栋《公羊古义》所说,襄公十一年“盟于亳城”当为“京
城”的“传写之讹”提供了旁证。
总之,通过对殷墟卜辞和早期文献中作为地名的亳字的梳理,可见前人在追溯、
引述商代历史时常提及亳,“亳”已成为殷都乃至“殷家之号”的代称,这是导致对
“汤始居亳”考订众说纷绘的一个重要的原因,但是追寻历史上沿用的地名“亳”,
可知商周至秦,亳作为通行的地名应只有一个,即近曹县的北亳,亦即“汤有景亳之
命”的景亳,从文献记载看,这应就是汤始居之亳。
(原载《殷商文明暨纪念三星堆遗址发现七十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社会
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注释
①唐晓峰等主编:《九州》第三辑。
②《春秋左传正义·襄公三十年》:“鸟鸣于亳社”,孔颖达疏,下同。
③杨伯峻:《春秋左传注》襄公三十年“亳社”、闵公二年“间于两社”、定公六年
“亳社”注,中华书局,北京,1981。
④参见陈梦家: 《殷虚卜辞综述》,第584页,科学出版社,北京,1956;屈万里:
《殷虚文字甲编考释》,第217页,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出版,台北,1961。
⑤参见笔者:《卜辞中的“河”及其在祀典中的地位》《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辑,
中华书局,北京,2000。
⑥见《史记·孝武本纪》“亳人薄忌奏祠泰一方”,《索隐》。
⑦于省吾:《双剑誃殷契骈枝续编·释》,引自《甲骨文字诂林》第3352页,中华书
局,北京,1996。
⑧《辽宁喀左县北洞村出土的殷周青铜器》,《考古》,1976年第6期。
⑨《史记·秦本纪》有宁公三年“与亳战,亳王奔戎,遂灭荡社”,《索隐》:“西
戎之君号亳王,盖成汤之胤。”
⑩马承源主编: 《商周青铜器铭文选》 八六五陈璋方壶释文,文物出版社,北京,
1990。
陈其猷校释:《吕氏春秋校释》,学林出版社,上海,1984。
如《甲骨文合集》20650有“戊寅卜,王,贞受中商年”。
参见罗琨、张永山;《中国军事通史》第一卷,军事科学出版社,北京,1998。
杨守敬:《三亳考》,谢承仁主编《杨守敬集》,第一册。
张永山: 《卜辞诸亳小议》,见胡厚宣主编:《夏南文化研究》,第376页,中州古
籍出版社,郑州,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