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辑 殷墟卜辞中的亳——兼说汤始居亳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h2&A=4&rec=54&run=13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 罗琨

在原始社会,最早的私人占有之一是以思想形式出现的个人名字,这些名字是氏
族的特殊财产,“一个氏族成员的名字就赋予它本身的氏族成员的权利”,美洲印地
安人很多氏族都有一套从远古流传下来的个人名字,代代沿用①。有迹象表明中华大
地也有类似习俗,它的孑遗一直被带到文明时代,最常见的是随着先民的迁徙,祖居
地的山名、水名、地名一次次被带到新的居地,使得古文献中异地同名屡见不鲜,产
生许多异议,王国维《说亳》一文历数古地以亳名者八九,“自来说汤都者,分歧无
定说”②。殷墟卜辞中数见“亳”字,归纳其用法,除地名“亳”外,还与其他词素
构成偏正结构的专有名词,即“亳土”、“髦亳”、“亳宁”,今且作梳理,当对汤
始居之亳的探讨有所裨益。
一亳土。 在诸亳中,出现最多的是“亳土”,即亳社,见于《合集》28104~
28113等。商王往往在亳社举行祭祀。如:
1.其又亳土。《合集》28110
2.癸丑卜其又亳土叀礻乇口《合集》28106
3.戊子卜其又岁于亳土三小[牢]。《合集》28109
4.其又燎亳土有雨。《合集》28108
5.辛巳贞雨不既,其燎于亳土。《屯南》1105
6.于亳土御。《合集》32675
7.其方亳土燎叀牛。《合集》28111
8.其[求]于亳土。《屯南》59
第1至3辞,卜是否以又祭、岁祭祭亳土,这是常用于祖神的祭法。4、5辞卜用燎祭,
均为卜雨,这种祭祀常用于山川诸示,也用于祖神。从这些卜辞文例看,“亳土”的
位置同于作为祭祀对象的祖神,且与先公高祖对贞,甲骨文中卜祭高祖也常与祈雨或
祈求止雨有关。第5辞契刻于一大版牛胛骨上,卜辞为:
癸酉贞其又ㄈ于高祖。
叀辛巳酒。
于辛卯酒。
辛巳贞雨不既,其燎于亳土。
弜燎。
辛巳贞雨不既,其燎于。
弜燎,啟。
《屯南》 665与此属于一事多卜的同文卜辞,两版分别属于左、右两侧的肩胛骨,均
残,卜辞行款一为左行,一为右行,除同于1105的各条辞外,还存有关于用羌、牛为
牲献祭高祖亥、上甲、祖乙等先公先王是否可保“亡(害)”的占卜。从干支看,分
别为癸酉、辛巳两日的卜辞,先是卜是否要祭高祖,在哪一天举行。八日后,在拟议
祭祀的辛巳“雨不既”,淫雨不止③,再卜祭祀亳土还是另一位先公远祖可以止雨。
为祈雨或止雨祭亳社, 应与汤祷于桑林求得大雨故事有关④。第6辞御祭也常用于祖
神,其同版卜辞,为:
丁亥……令……
于小丁御。
于御。
于亳土御。
癸巳贞御于父丁其五十小牢。
御于父丁其百小牢。
六条辞分别为丁亥、 癸巳两日的占卜遗存,干支相差6日,祭名相同,亦当为为同一
事的占卜。此版与前一版相同的是都以亳土与祖神对贞,为先公远祖,小丁为旁系近
祖,可见在殷人观念中“亳土”与先公远祖或旁系近支有对等的地位。而相隔数日还
有卜祭直系大宗近祖的卜辞,用牲之多反映此次御祭事关重大,从一个侧面透露“亳
土”的重要地位。
第7辞的“” 字上部从“虍”头,下有双手作供奉之形,诸家无考,从句型看与禘祭
四方及社的卜辞同,甲骨文常见“方帝”一语,即“禘于方”的倒装句,如:
燎于土牢方帝。《合集》11018
燎土方帝。《合集》14305
方帝三豕又犬,卯于土牢,求雨。《合集》12855
于省吾引商承祚释末辞,“曰方帝乃祭四方之统名,曰土则是并祭于社而乞雨也”,
更联系《诗·小雅·甫田》“以社以方”、《左传·昭公十八年》“郑子产为火故,
大为社, 祓禳四方”,进一步申论了商代的社方并祭⑤。故上“”字在7辞中,亦应
表示禘祭,即“方帝亳土”,反映商代晚期不仅以社(殷都之社)与四方并祭,且以
亳社与四方并祭。
以上卜辞中的亳社,陈梦家说“即亳地之社,亳在商丘之南”,《甲骨文字诂林》按
语认为“其说可从”⑥,而屈万里提出“亳社本亳地之社,然其所在,常随殷人之迁
徙而迁徙, 春秋时鲁有亳社是其证也。 本辞(《甲》 1640,即前第2辞,《合集》
28106) 之亳或当为尔时之殷都”⑦,从卜祭亳社的同版关系看,这不是不可能的,
但是以上卜辞多为第三期廪康遗存,这时的都城仍应在殷,或许如同卜辞祭河不一定
在黄河边一样,祭祖居之地的社神也可能在殷都。
二髦亳。卜辞有:
9.丁未令口止止口止止亳。
不往。《屯南》4513
亳,是族氏名、地名,甲骨文的、亳都是专有名词,亳一语构词属于大名加小名的偏
正式组合,而不是指并列的两个地点,卜辞中类似结构的还有“基方缶”,如“子商
基方缶。子商弗其基方缶。”⑧,或以为是指基方、缶两个国族名、地名,但《合
集》 13514版相关卜辞中,三条记有“基方缶乍郭”,可见“基方缶”是一个地点,
为偏正结构的名词,“亳”同例。“口止止”在甲骨文中有做名词、做动词两用。做
名词,即口止止指人和地者有:
辛酉卜,王,贞余丙示旋于口止止。《合集》21482
庚午卜,贞呼口止止舞,从雨。《合集》20971
“于口止止”之口止止是地名,呼口止止”之口止止为受命进行舞雨之祭者,如卜辞
“贞我舞雨”⑨中的我。做动词者,最常见的如“方其口止止于某”或“乎口止止某
方”,一般释为征伐之征。然而,此字本义当与征伐有别,第一,商承祚曾引《周礼
·春官·太卜》“一曰征”,郑玄注“征亦曰行,巡狩也”,说“此征之义为巡狩,
为行,非征伐之征”⑩,而在卜辞中,敌方出动常用“口止止”,可见也不限于巡狩。
第二,在9辞中与“口止止”对贞的是“不往”,类似辞例还有:
甲戌卜,翌日乙亥口止止网兔,不往网兔。《合集》20775
丙寅卜,王其田,叀丁往,戊口止止。
叀戊往,己口止止,亡,永口王。《屯南》1098
辞中的“口止止”是与“往”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用语,当有巡行之义,而不等同于征
伐之“征”。所以,第9辞是问是否令“口止止”行往亳完成某项使命。
卜辞中的甲骨文作,当与释为古代蛮夷所戴之帽形的为一字,于省吾释其形为以羊角
饰帽,应读为冒、矛、毛。甲骨文又有像人戴羊角帽的字,隶定为,即《书·牧誓》
所载武王伐纣,八国从之,八国中的髳。前人曾有两者“疑为一国”之说,主要理由
是“早期卜辞有方,晚期则恒见伐”,但今见武丁卜辞中二方之名并存,而且事类也
有不同。第一,卜辞伐,有“王学(教)众伐方”、“王伐方”或“王比蒙侯虎伐方”,
动用的兵力为王朝和蒙侯虎的武装。伐主要是“令征”、“令伐”、“令步伐”,只
派出大将,而不见动用蒙侯虎兵力的迹象。第二,关于方的卜辞,基本上都是与征伐
有关的事类,除上述外,还有“匄方于大甲”等,祈求先王赐予遏制方的力量。对方
则稍有区别,如还有“余彳省”、“千弗其乍方祸”、“弗受朕史又”、“方大甲”、
“方大丁”、“令□方盾”等内容,,甲骨文作一有流器物形,当为由祭器转化成的
祭名,这些卜辞反映方曾服属于商,所以商王关心其祸福并有巡幸等事。卜辞、虽是
两个方国,但名号都以羊角帽为标识,当有相同的习俗,如同名号均以羊为标识的羌
方、絴方、羞方都是羌人方国一样,这两个方国也应与被称为“西戎牧羊人”的古羌
族有关,居地也相近,对此,卜辞中还有“以羌”,当是伐方的俘获,民又称羌,正
说明与古羌族的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不仅甲骨文中有两个音“毛”方国,古文献中也有两个音“毛”的古国,
胡嗣远《鹏南文钞·庸蜀羌髳微卢彭濮考》曾据《路史》记载,提出“牧野助讨,是
黄帝后之髳国,非商氏后之髦国”。黄帝后之髳国见于《路史》、《山海经》,如
《路史·国名纪》:“黄帝后姬姓国”有“髦民,依姓,《山海经》髦民国近积石”。
《山海经·海外东经》有“毛民之国”,郝懿行曰“毛民国依姓,禹之裔也”。
《大荒北经》有“毛民国,依姓……禹生均国……是此毛民”,袁珂按“《国语·晋
语四》云: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中有依姓。据此则毛民
当是黄帝之裔。”
商氏后之髦国见于《路史》和《世本》,如
《路史·国名纪》:“商氏后”有亳、北殷,又有“髦(旄),见《世本》,一作旄
姓”。
《世本》,如秦嘉谟辑补本《氏姓篇》子姓下有北旄和髦氏,其注有:
子姓(《左传·隐公元年》正义引《世本》云“子姓,殷、时、来、宋、空同、黎、
北髦、目夷、萧”,此《世本》原文也。)契后。
北旄:北旄氏,子姓也。(《姓氏书辨证》二十五德。《姓纂》二十五德引同,北旄
作北殷。)
髦氏:(《史记·殷本纪》索隐引此二字。)分封以国为姓。
子姓髦氏亦见于《史记·殷本纪》太史公曰“契为子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殷
氏、来氏、宋氏……
北殷氏……”,索隐:《系本》作“髦氏”,又有时氏、萧氏、黎氏。然北殷氏盖秦
宁公所伐亳王,汤之后也。关于亳王,《秦本纪》载“宁公二年,公徙居平阳,遣兵
伐荡社。三年,与亳战,亳王奔戎,遂灭荡社。”正义引《括地志》曰“平阳故城在
歧州歧山县西四十六里”,索隐:“西戎之君,号曰亳,盖成汤之胤”。殷墟卜辞中
关于亳的占卜证实商代就有子姓之髦,可能犹如后来先周太伯仲雍出奔荆蛮,自号句
吴一样,商汤后裔也有出奔羌戎之地,与土著结合,自号为髦者,甲骨文“亳”当即
“髦亳”。这也证实后世“杜亳”之说不是毫无缘由的。
三.亳宁。卜辞有:
10.贞令亳宁鸡贝鬯……《合集》18341
11.贞乎取亳宁。《合集》7061
两辞中的“亳”为人名,“宁”为商王朝廷中的职官名,所以“亳宁”也是偏正结构
的专有名词,代表个人。甲骨文中类似的职官有“尹”、“射”等,都可以在职官名
前冠以“多”作集合名词,在职官名后(或前)缀以私名表示个人,如“令多尹乍王
寝”、“乎朿尹有擒”,“乎多射卫”、“用射臿以羌自上甲”。甲骨文中的“宁”
亦如此,除“某宁”外,还有“宁某”、“多宁”,如:
叀宁省亠回。《屯南》539
壬申贞多宁以鬯于大乙。
壬申贞多宁以鬯豆廾于丁。
癸酉贞乙[亥]酒多宁以鬯□于大乙[鬯]五卯[牛一、祖乙鬯]五卯牛一、小乙鬯
三卯牛□。
丁丑卜多宁以鬯又伊。
丁亥卜多宁以鬯又伊尹示。《屯南》2567
第一版是令“宁”巡视仓廪,第二版是用多宁送来的香酒祭祀先王和旧臣,宁和亳宁
构词分别同于“射臿”、“朿尹”,都是“多宁”之一,辞中的“多宁以鬯”和“射
臿以羌”相类,都是提供祭品,祭品不同是他们的职责不同。这种区别反映在职名上,
如卜辞中的尹多为商王左右的治事者,负责作寝、垦田,参与田猎、征战等;多射,
是军职,“射某”是与射事有关的官吏;“宁”旧释“贮”之古字,释其形作长方形
有柄储物木匣之形,近人申论金文“贮”字的构成及演化,进一步说明“宁”确可以
引申为与贮存有关的涵义。甲骨文中多宁提供祭酒,宁省廪,亳宁职司涉及鸡贝和鬯,
可见“宁”的职责当与征收、提供、管理祭酒和财货有关。11辞句型与“乎取微伯”、
“取射臿乎宀弋□”相类,当为“乎取某以”的省略句。
总之,卜辞中的“亳宁”为武丁官吏。或以为其征收、提供、管理的财货中有“鸡贝”,
鸡是地名,在沁阳田猎区,亳宁居地应在其附近,可备一说。不过各个族氏的代表人
物虽然多留在族居之地服事于商,但商王左右的官吏也有来自各族,而被派往居地以
外行事的。甲骨文中的人名、族名、地名往往相同,但以同一名号相称者不一定是一
个人,如卜辞有:“戊戌卜,,贞暨亡祸”,同一辞中贞人与命辞中的显然不是一个
人,贞人供职于商王左右,也可以与其族氏的代表人物一样以族名相称,所以仅凭人
名判断居地是有困难的。即使“亳宁”之亳近“鸡”,也难以确认是在大河之南的洛
阳、郑州一带,换言之,甲骨文尚不能为郑亳或西亳提供证明。
四.亳。甲骨文地名有亳,如第一期武丁卜辞有“贞于亳”,第五期乙辛卜辞中,更
有和其他地名系联的亳,为探讨亳邑地望提供了条件。
甲骨文有一批第五期伐夷方的往返途中的占卜,其中以十祀出征的材料最多,可以大
体排出征程日谱,近年有关研究成果表明当为帝辛时的遗存。可知此次伐夷为十祀九
月甲午商王于大邑商告祭神明,宣布与攸侯喜大军出征夷方,伐夷方大军启程后,第
三旬末,即九月癸亥到达雇,第四旬末十月癸酉至力,第五至七旬经香、噩、乐、山
目一路东行,第七旬末十一月癸巳到达商,第八旬末到达亳。第十旬末,已在攸与侯
喜大军会合。第十一旬,十二月己卯卜“王其臿”,开始了军事行动。第十二旬到达
淮水,进攻了林方,说明此次进击的目的是淮夷。第十三旬商王大军大约经历一旬的
征战,十一祀正月癸卯回到了攸侯喜鄙永,此后的卜辞不再记“征夷方”,而记“王
来征夷方”,第二十旬三月丙午已从山目到商,以后沿乐、噩、香返回,到第二十六
旬,五月初达大邑商的入口“軎”,结束伐夷方的战争。进军时到达商、亳前后的卜
辞有:
[癸巳王卜,贞]旬亡囚犬。在十月。王征夷方,在[山目]。《英藏》2524
甲午卜,在山目贞,从东,叀今日弗悔。在十月兹御王征,隹十祀。《合集》27856
[壬]寅卜,在商,王今夕亡[灾]。《合集》36549
癸卯王卜,贞旬亡囚犬。在十月又一。王征夷方,在商。
《英藏》2524
□□卜,在商贞,今步亳亡灾。《合集》36567
癸丑王卜,贞旬亡囚犬。在十月又一。王征夷方,在亳。《英藏》2524
甲寅王卜,在亳贞,今日步工鸟亡灾。《合集》36567
乙卯王卜,在工鸟贞,今日步于鬲丑亡灾。《合集》36567
“从” , 于省吾引《礼记·乐记》“率神而从天”郑氏注,释“顺也”;屈万里引
《广雅·释诂》,释“就也”,无论如何,“从东”都表示一路东行,这说明商和亳
在殷都之东。由于伐夷方往返的时间相近,大约都费时十二旬多一些,商距大邑商往
返都费时约七旬,其位置约在殷都与淮夷方之间,卜辞所界定的这两个条件符合商为
商丘说。
亳与商是伐夷方途中相邻的两个地点,《英藏》2524是连续三个癸日卜旬,其地分别
在山目、商、亳,可见至迟在第二个癸日前夕已达商,自商至亳可以是癸卯至癸丑间
的任何一天,《合集》36567为相间刻辞,商出发到亳的干支缺损,只知在甲寅以前,
今见卜辞《合集》36553有:
乙酉卜,在香贞,王今夕亡囚犬。
丁亥卜,在噩贞,王今夕亡囚犬。
己丑卜,在乐贞,王今夕亡囚犬。
辛卯卜,在叀贞,王今夕亡囚犬。
癸巳卜,在叀贞,王今夕亡囚犬。
乙未卜,在叀贞,王今夕亡囚犬。
[丁酉卜]在□贞,王[今夕亡]囚犬。
[己亥]卜,在□贞,王[今夕]亡囚犬。
[辛丑]卜,在商贞,[王]今夕亡囚犬。
己酉卜,在吉贞,王今夕亡囚犬。
辛亥卜,在吉贞,王今夕亡囚犬。
这是一版卜夕的卜辞,前九条一组有规律的排列于龟甲右半,均为隔日卜,所隔之日
的卜夕当在相对的一侧。 从时间、地点看,正是伐夷方第6、7、8旬的遗存,癸巳、
乙未在与辛丑在商可与《合集》 37856、《英藏》2524等或系月的“征夷方”卜辞
或有年月的卜辞相印证。己酉、辛亥在前一组的外侧,是八日后的占卜遗存,“吉”
作地名极少见,或释“百”、“旨”但字形相去较大。参证返程卜辞,“吉”当为属
商的一个小地名。商的范围较大,《合集》36501有:
乙巳卜,王田鼓……兕廿又……来征夷方。
丙午卜,在商,贞今日[王]步于乐亡灾。
己酉卜,在乐,贞今日王步于噩亡灾。
庚戌卜,在[噩],贞今日王步于香亡灾。
同样是前一日尚在鼓, 次日已从商出发,所以《合集》36553前日尚在吉,与其
后“在商今日步亳”并不矛盾,又因甲寅已“在亳步口隹”,所以“步亳”的干支只
能补为壬子或癸丑。而据《英藏》2524界定癸丑已“在亳”卜旬,所以亳与商丘为一
日的距离。 不仅如此,从《合集》36567还可以知道亳距工鸟也是一日距离,工鸟多
认为即鸿口(在河南睢阳县东,商丘、虞县间),所以在据文献推断的诸亳中,山阳
之薄,即在山东曹县南二十余里的北亳符合这两个条件,预示殷墟甲骨文是支持汤始
都之亳为北亳说的。
值得注意的是出师的路线为乐—山目—商—亳——工鸟等地至攸侯喜鄙永会师,
凯旋也经攸永到山目—商—乐等地返回大邑商。出师时经“商”停留了约一旬,当与
大战前的准备有关,预示商代晚期的“商”是镇抚东南,尤其是淮泗地区诸夷人方国
的基地。杨守敬说“商丘即榖熟也”、“南亳在睢阳(睢阳即商丘)”,甲骨文有商
而无南亳,后世南亳说的产生,当由于晚商时商丘有重要地位而产生的“历史误会”。
亳不是伐夷方的必经之地,却在大军南下之前,商王折向北行,于亳稍作停留,预示
了亳的特殊地位, 联系宋景公所谓“薄, 宗邑也”的记载,以及《左传》所载其他
“君之宗”、“宗邑”涵义的分析,可见“宗邑”必是始祖宗庙的所在地,宋之亳无
先君宗庙,“宗邑”之称,必以汤言,那麽商王绕道于亳也可以得到了解释。
亳和商的重要地位可以得到考古学的印证。现在知道,濮阳地区、菏泽(曹州)
地区、商丘地区在龙山文化以后,分别是先商文化、岳石文化、有二里头文化因素的
岳石文化分布区,在濮阳地区和菏泽地区“从先商文化早期的漳河型到先商文化晚期
的南关外型,以至早商文化的二里岗型,长期以来,存在比较密切的关系,文化交流
频繁,相互影响都比较强烈”。以后,商文化进入菏泽地区,“安邱堌堆的商文化层
是从早商到晚商连续堆积的,几乎没有间断,这在全国其他商文化遗址中尚属少有,
由此进一步证实了学术界以往关于商文化分期是可靠的;同时也说明了商人从早商时
代的偏晚阶段开始就一直牢固地占有鲁西南地区,这一地区在商人对东方的全面开拓
事业中自然具有显著的战略地位”,在二里岗上层偏晚或更晚一些,商文化“在山东
省境内绝大部分地区取代了岳石文化的地位。”到了商代晚期,濮阳地区、菏泽地区
以及曾为岳石文化的分布区的商丘地区文化面貌渐趋一致,经发掘的菏泽安邱堌堆晚
商文化与殷墟更是大同小异。考古发现和研究为复原商代历史提供了有力的实证,而
揭示的这些现象,恰可与甲骨文所反映的亳与商在商代晚期的重要地位相印证,说明
商代晚期帝乙、帝辛时所伐夷方为淮夷,“商”的地位超过“亳”,是和战略重点南
移,即从济兖的九夷转向淮泗的淮夷有关。
长期以来,不少研究者参加了对于“汤始居亳”的讨论,取得不少成果。近世由
于郑州、偃师都发现了丰富的早商文化遗存,郑亳说或西亳说成为讨论焦点,但是联
系启灭有扈、周兴于西陲,从地理位置看,这两座商代早期都邑靠近夏王朝腹心地区,
难以作为汤十一证以前“始居之亳”。
近些年,通过对先商文化卫辉型、漳河型的时空分布的研究,证实了夏王朝时期
一支先商文化自北向南进发,在沁水下游,已隔河与夏文化接界,必然对继续进发有
所阻力。而在豫东、鲁西南远离夏王朝统治中心,处于夏文化与东夷文化接界的边缘
地带,有较大的发展余地。尤其是属曹州地界的北亳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处于“四达
之冲”,“自战国以来河济有难,曹辄受之。朱黼曰:曹南临淮泗,北走相魏,当济
兖之道,控汴宋之郊,自古四战用武之地也”,占据了这样的地利,对商汤势力的迅
速发展,“七十里为政于天下”,是一个重要保证。汤“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始
于伐葛(在今河南宁陵县北),是一次试探性用兵,以“为匹夫匹妇复仇”的名义出
战,在“四海之内”获得“非富天下也”的政治声誉。葛虽小,却是汤踏上灭夏征途
关键的第一战,历来学者以葛地所在判断汤始居亳的地望是有道理的。最后是“韦顾
既伐,昆吾夏桀”,先北上伐韦(在今河南滑县东南),剪除豫北夏桀的羽翼,为西
进开路。再西向伐灭顾(在今河南原阳县原武,位于古黄河以南),使汤的势力逼近
出入伊洛平原的通道。三伐昆吾,在今新郑附近,由此打开通向“有夏之居”的门户,
步步逼近夏王朝统治中心。所以从成汤灭夏进军路线看,汤始居之亳,当为北亳。不
仅如此,淮泗、济兖还是淮夷、九夷活动地域,从夏王朝建立之初,夷夏关系对中原
王朝的盛衰就有直接影响,太康失国是被夷羿夺取了政权,少康复国后,夏王朝的巩
固是与夷人的支持有关。汤伐夏前采取阻贡观动的谋略,第一次桀“起九夷之师”,
迫使汤“谢罪请复,复入职供”。后,“九夷之师不起”,汤才得以对夏桀“兴师伐
而残之”。至商末,依然是“纣克东夷而陨其身”,这说明汤居北亳还有利于加强与
夷人的联系,阻断夷夏关系,减少伐夏阻力。
据文献记载结合甲骨文,汤始居之亳为北亳说的可能性最大,但此说存在的问题
是尚缺乏考古学提供的实证,即“在鲁西南地区和豫东商丘地区,作为主体存在的二
里岗下层文化,迄今未曾见到”,“根据现有资料初步推测,分布在豫北地区的先商
文化曾与鲁西南地区的岳石文化对峙,并南下进入豫东地区的西部和当地的二里头文
化一度并行”,目前不能简单地完全排除先商文化一度延伸到豫东商丘地区和鲁西南
地区的可能,“只是这种可能并不足以成为现今南亳说与北亳说立论的可靠依据”。
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从“汤始居亳,从先王居”,亳或许只是汤登上历史舞台时
的居地,其后迁徙曾将“亳”名带走,而且由于汤是商王朝第一位君后,在后人的记
载中,不仅将商早期都城称亳,商代某些政治中心也称之为亳,“始居之亳”已难追
寻。也可能由于古地理原因给调查、发掘带来的困难,还有待考古工作的进一步深入。
豫东和鲁西南上古曾是低洼的湖沼河流交错地区,后来才淤积成平原,据《禹贡》、
《周礼》、《吕览》、《淮南》、《尔雅》五书统计,黄河、长江著名的大泽十六个,
其中济水流域占三分之一以上,荥播(今河南荥泽县)、圃田(河南中牟县)、菏泽
(山东菏泽县)、雷夏(河南濮阳东南)、大野(山东钜野县北)、孟诸(河南商丘
东北) ,均在河南东部、山东西部300余里的范围内。薮泽能提供丰富的物质生活资
料,开发很早,但由于地势较低,又历代屡经黄河泛滥,有些地方积沙太厚,难于发
现。目前豫东和鲁西南已有的考古成果,还主要限于在没有淤沙的高地的调查、发掘,
但是上复1~15米淤沙的濮阳西水坡遗址启示我们, 由于气候的变迁,古代某些时
期低地的也会有人居住。夏代前后除了大禹治水的故事以外,还有舜命益作“虞”,
开发低地山泽及汤大旱七年的传说,与距今5000~3000年间气候出现波动下降总趋势
相合,不能排除在菏泽地区也一度扩大可利用的土地面积的可能。
关于“汤始居亳”的地望,长期以来众说纷纭难成定论,是甲骨文和考古学的发
现和研究为这一问题的解决带来了希望。当然最终的突破还有待于更深入的研究和新
资料的发现,以及多学科的共同关注与互相配合。
(原载唐晓峰主编《九州》第三辑商务印书馆2003年)

注释
①参见拉法格著、王子野译:《财产及其起源》三联书店1952年。摩尔根著、杨东莼
等译《古代社会》商务印书馆1977年。
②见《观堂集林》卷十二
③《小屯南地甲骨》下编第一分册释文665片,释“既”为“已也,雨连续不止”。
④见《淮南子·主术训》、《吕氏春秋·季秋纪·顺民》。
⑤商承祚《殷契佚存》 第二册考释,9页下。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释方、土》,
中华书局1975年。
⑥甲骨文字诂林》1960页。中华书局。
⑦屈万里《甲编考释》217页。
⑧《合集》6571、6572、13514等。
⑨《合集》14209。
⑩商承祚《殷契佚存》第二册考释,84页。
于省吾释,曾认为此二字有别,但在其后主编的《甲骨文字诂林》中已和为一字。见
《甲骨文字诂林》3351~3353页。下同。
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释》。
唐兰《天壤阁甲骨文存》下册考释40页1939年。
《合集》32、6543、6547~6554
《合集》6561~6564。
《合集》8417。
《合集》6557、8424、8426、8425、20623、20397。
《合集》19765。
于省吾《双剑誃殷契骈枝》续编《释》曾引此说,见《甲骨文字诂林》79~80页。中
华书局。
袁珂《山海经校注》42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
《世本八种》《左传》正义引《世本》亦见张澍粹集注本等。商务印书馆1957年。
《合集》32980、5618、5748、277。
见《甲骨文诂林》2855页引罗振玉、王襄等释“宁”,又刘宗汉:《金文贮字研究中
的三个问题》《古文字研究》第十五辑。
《合集》6987、31996。
《合集》13505。
《合集》7841。
详见罗琨、 张永山: 《中国军事通史》第一卷《夏商西周军事史》军事科学出版社
1998年。
于省吾《双剑誃殷契骈枝续编·释从雨》;屈万里《甲编考释》83页。
王国维:《观堂集林·说亳》。
杨守敬《三亳考》,谢承仁主编《杨守敬集》第一册。
《左传·哀公十四年》。
张永山《卜辞诸亳小议》《夏商文明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
邹衡:《论菏泽(曹州)地区的岳石文化》,《文物与考古论集》文物出版社1987年。
《菏泽安邱堌堆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87年11期。
邹衡:《论菏泽(曹州)地区的岳石文化》,《文物与考古论集》文物出版社1987年。
宋豫秦:《现今南亳说与北亳说的考古学观察》,《中原文物》1991年第1期。
参见北大考古专业商周组《晋豫鄂三省调查简报》 , 《文物》 1982年7期。李伯谦
《先商文化探索》,《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刘绪:
《论卫怀地区的夏商文化》,《纪念北京大学考古专业三十周年论文集》文物出版社
1990年。
顾祖禹辑著《读史方舆记要》卷三十三山东四曹州中华书局。
《孟子·梁惠王下》。
王国维《观堂集林·说亳》。
《孟子·滕文公下》。
《诗经·商颂·长发》。
见杨守敬等《水经注疏·济水二》712页注引《滑县志》。
参见顾颉刚《〈尚书·甘誓〉 校释译论》 , 《中国史研究》1979年1期;陈梦家:
《殷墟卜辞综述》305页科学出版社1967年。
邹衡:《夏文化分布区域内有关传说的地望考》联系文献和新郑附近孟家沟遗址、曲
梁遗址的发现,提出此两地与嵩山为邻,处于丘陵地带边缘,西去为阳城夏文化遗址,
东接广大平原,可谓“入夏的门户”。《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
参见《说苑·权谋》。
宋豫秦:《现今南亳说与北亳说的考古学观察》,《中原文物》1991年第1期。
辛树帜《禹贡新解》附《我国水土保持的历史研究》引顾颉刚《写在薮泽表的后面》
农业出版社1964。
参见曹兵武《河南辉县及其附近地区环境考古研究》《华夏考古》1994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