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 杨向奎
古人迁徙,不仅把地名搬走,而且常把山水的名字也搬走。我曾经写过篇文章,
说夏本来在山东,后来一部分迁到浙江,地名也迁走了,会稽、涂山本来是北方的山,
后来也搬到浙江去了。这篇文章发表已经六十多年了。后来,有几位同志很欣赏这个
说法,但也有人不同意。我看到一篇文章说我这种说法不可信。不过,浙江绍兴的确
有姓姒的人,是夏的后裔。说明夏在古代与越的关系。我在几十年前也曾说过:潍水
流域的人搬到淮水流域去了,把潍水(的名字)也搬走了。潍和淮虽然写法不同,但
读音在古代相同。居住在潍水当地的人还有人知道潍水和淮水的关系。顾亭林先生的
《日知录》也说潍水就是淮水。这说明古代人迁徙,地名搬走,山水名也一样搬走。
亳在大东(泰山以南及以东各地)、小东(当指山东河北之交,濮县、濮阳及大名一
带)以及各地,到处都是。王国维先生说亳有八九个,其实不止八九个,当然亳不一
定写“亳”这个字,有许多同音字。《世本》说:商族人第一个祖宗契居蕃。“蕃”
就是“番”。古代人不会读轻唇音,“番”读作“般”。“般”和“亳”是同音字。
“契居蕃”,就是“契居亳”。所以第一个居亳的人,第一个叫亳的地方,不是现在
的“亳”,而是“蕃”。
《史记·殷本纪》说:“既绌夏命,还亳,作《汤诰》。”王国维以为这个亳是
今山东曹县,因为曾为汤都,所以也是宋的宗邑。《春秋左传·定公六年》有“阳虎
又盟公及三桓于周社,盟国人于亳社。”当时所谓国人指殷人。与国人盟于亳社,说
明亳代表殷。很长时期,殷当时不叫殷叫亳。国王迁到哪里,哪里就叫亳。还有薄姑,
广饶就是薄姑,亳这个字过去是入声字,后边有个语尾,或者是K或者是g。薄姑就是
后边有K或g,所以薄姑是亳,蕃是亳,濮也是亳。在古书里证据非常多。说明当时在
山东、河南东部、河北南部一带,只要是殷人住的地方,都叫亳。《〈史记〉索隐》
说:“西戎之君号曰亳王。”亳王实际上是殷王。殷灭亡之后,殷人一部分西迁,组
成一个团体,其首领也称“亳王”。
山东省人大苗枫林副主任提出曹县属于楚文化圈,不属于齐鲁文化圈,是非常正
确的。其实在古代春秋、战国以前,文化各有特色。最重要的有三个,一个是齐鲁文
化,一个是三晋文化,一个是楚申文化。申国虽然被楚国灭亡了,但楚文化大部分接
收了申文化的影响。楚文化和齐鲁文化很明显是两个体系。齐鲁文化后来变成中国文
化的正统,楚文化、道家文化,虽不是正统,但在中国历史上发生的作用非常大,后
来在许多方面与儒家结合在一起,变成中国文化的正统。老子就是楚国的史官。前几
十年,三十年代,我的老师们讨论老子问题。老子是哪里人,为什么叫老子,《老子》
这部书的早晚等争论。争论的全是我的老师们,但是并没有完全解决问题。我这么想:
老子是个史官,楚国有这么一种制度,某一种官职资格最老的就称之为“老”。如宗
族方面的官最老的叫“宗老”,史官中最老的叫“史老”,老子就是“史老”。
楚文化和齐鲁文化不一样,表现在思想、哲学、文学史上。南方文化是灿烂的,
如《天问》、《九歌》是我们感到骄傲的诗歌。史官的来源是神、巫。神最初是代表
上帝向人民发布命令的,后来是巫。后来到了老子,他是个划时代的大思想家。史本
来出于神,出于巫。神、巫是代表上帝向人民发布命令的一种人。但老子时代变了,
他不相信那一套,道在帝先,最早创造宇宙的是道,不是上帝。把上帝抛开了,提出
道了。后来孔子问礼于老子,提出“仁”来,“仁”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世界
上,最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是人和上帝的关系,不是“天人之际,”而是
“人人之际”,这个人人之际的提出,无论如何是孔子接受了老子的影响。所以老子、
孔子这两个人,一个是道家创立者,一个是儒家的创造者。以上所说都是有根据的,
不是随便说说而已。
(1995年4月,在山东曹县召开的“商都文化研讨会”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