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辑 结语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h2&A=4&rec=44&run=13

总括上文,商都亳虽有26种说法,但从历史文献、考古、甲骨卜辞、金石、竹简、
碳十四测年技术拟合系列数据,见于古籍的商代地面实物、天文(星野)、地理、逻
辑、地名、语言、文字、民俗等多个方面进行验证,商汤之都亳只能有一个是真,就
是左丘明、司马迁、班固、傅瓒、杜预、伏滔、戴延之、雷学淇、王国维等历代史学
大家所述的景亳,即今山东曹县南二十多里的汉薄县故城遗址,现为曹县阎店楼、邵
庄、郑庄三镇交界处。曹县及周边见于史籍记载与商都亳有关的遗址有:故亳城东北
三里汤陵,故亳城东二十里伊尹墓、故亳城西五里箕子墓、故亳城北十里莱朱墓、故
亳城西北十五里古贯城、故亳城北六十里盘庚陵、故亳城东北五十里景山、故亳城北
四十里莘国遗址莘冢、故亳城西四十里古载国遗址、故亳城西南五十里葛伯国遗址。
这些遗址在新中国建立前均有庙宇建筑,历代祭祀,多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破坏,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均被批准为省或县级文保单位。景亳说之外的其他各种亳说
之地或为立九鼎之商邑(偃师尸乡商城)、商后王之都(郑州隞都、内黄河甲城)、
商先公之居(谷熟坞墙、漳河)、商族后裔之迁居地(杜亳、亳州、蒙城)、商之方
国(垣曲商城)等,还有的为讹传,毕竟不是商汤为侯至商王仲丁元年为都,以及盘
庚、小辛、小乙所居的亳。
据此,可以粗略描绘出这样的历史情形:夏代后期,商汤继位为侯,自商(商丘
南)迁到今曹县之南,在先王大禹治水成功,会诸侯的塗山之阳,定居下来,因有景
山(今曹县梁堌堆),名以景亳,又地近蒙泽,亦名蒙亳,在这个方百里的地方,渔
猎耕种。商汤注重推行德政,以“汤之仁德,恩及禽兽”而闻名。不拘一格求贤用能,
任用出身卑微的伊尹(有莘国人,即今曹县莘冢集)为右相,任用以发展生产见长的
薛人莱朱为左相,不断发展壮大势力范围,位于济水(又名汉水)之南的四十个诸侯
方国归附商汤。其时,夏桀暴虐无道,天下共怨,商汤决意顺应天命伐夏,在景山会
盟诸侯,历数夏桀暴行,从讨伐与其相邻的葛国(今宁陵县北)、载国(民权县东北)
开始, “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 。最后,商汤与伊尹、莱朱制定了灭夏战略,征韦
(今河南滑县东),伐顾(今鄄城县北),克昆吾(今河南濮阳县南),绕道夏都之
西,出其不意,攻下夏都,并一路向东追击夏桀,鸣条大战,败桀,三鬷(定陶)之
战,俘获夏之重器,更三鬷国为曹,又战于郕,擒夏桀于焦门,放夏桀于南巢。商汤
灭夏取得胜利,经泰卷陶(陶丘)回到亳地,在亳之东郊的镳宫,大会三千诸侯,作
《汤诰》,宣示商王朝建立,即王位,以景亳为都。为了巩固政权,安抚夏民,在靠
近夏都的偃师建军事重地,立夏社于偃师尸乡,作《夏社》,随后又迁九鼎于尸乡,
把尸乡作为别都、行宫。其时,天下大旱,商汤王把自己当作牺牲,一身素衣,“剪
发断手”,亲自登上景山(桑林),祈天求雨,大旱解除。商汤王在位十三年去世,
葬于亳东北塗山之阳(今曹县土山集)。左相莱朱去世,葬于亳北,世称宋天堌(今
曹县城南潘白刘)。后汤孙太甲即位,不遵汤政,被伊尹放之于桐宫(汤陵之左),
太甲反善,伊尹还政,诸侯咸归殷。沃丁时,伊尹去世,葬于亳东(今曹县东南之殷
庙)。帝太戊时,有“亳廷桑谷”异事,太戊接受伊陟建议,修明德政,殷复兴,始
有宋地之名。仲丁即位,迁都于自己的封地隞(今郑州)。到了商之中后期,盘庚即
位后,为了兴殷,“盘庚渡河南,复居成汤之故居”,来到景亳(今曹县西南),在
此治理天下,推行汤政,“然后百姓由宁,殷道复兴。”盘庚居住的地方,又留下贯
城(取“一以贯之”之意)、盘庚村之名,后人建盘庚祠以纪念,盘庚去世后葬在亳
城北(今曹县北之燕陵)。小辛即位,仍居于亳,殷复衰。小乙即位也在亳执政。小
辛、小乙死后与盘庚葬在一处。武丁即位,思复兴殷,居河(今曹县燕陵处)谅阴三
年,并多次到亳祭祀成汤,留下《高宗肜日》的记载,“武丁修政行德,天下咸欢,
殷道复兴”。武王克殷后,箕子东去,建立了箕氏朝鲜,箕子朝周,过故殷墟(商之
旧都亳,今曹县南),祭祀成汤等商之先君,感宫室毁坏,遍生禾黍,咏《麦秀之歌》,
最后伤于中土,殷人葬箕子于汤陵西(今曹县郑庄镇王胜普村)。微子封于宋后,亳
地仍属宋国,殷人依然以这里为宗邑之地。春秋末,宋臣桓魋阴谋用鞍邑(今曹县安
仁集)换薄(亳),被宋景公以“宗邑”为由,断然拒绝,宁可给其另外七座城邑,
也不让出薄(亳)邑。西汉时于此地设薄县。三国魏薄县并入蒙县。东晋时,亳城人
南迁于谯,建南北二亳城,后世置亳县、亳州。蒙县人南迁山桑县,建大邑仍称蒙,
后世设蒙城县。厚重的历史,给曹县留下了众多的历史遗迹和文化遗存,尽管历尽沧
桑,加之黄河多次泛滥,湮没了许多与商都亳有关的城址等地面实物,但与此有关的
古山水、古地名、古城邑、古墓葬等,在曹县或其附近都能找到具体地望,而且它们
的分布坐落,与文献记载都有着惊人的吻合,对此综合分析论证,可以勾勒出以上商
汤都于景亳(曹县)及其随后这段历史的大致轮廓,当然,如果能够实施考古发掘,
用考古证据进一步印证,这段历史将会变得更加清晰。
确定成汤所居、所都之亳,对于研究商代历史和商代文明是非常重要的,对于研
究夏代历史也是非常有帮助的,对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来说,同样是一项重要课题。
本课题是经过长期酝酿而立项的,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认真研读和理解历史文献,虚
心听取不同意见,广泛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不断吸收学界各种新观点、新认识,
综合分析各种资料,审慎思考,提出了许多新的独到见解。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论证出宋、 商、 亳、井方、楚、塗山、景山、陶丘、曹、载、蒙、江、河、济
(汉)、贯、武城等古地名的来源及地望。这些见诸历史文献的古地名,多为历代学
者所未言,对研究夏商史非常重要。课题从文字训诂、甲骨卜辞、地名渊源、历史、
天文、地理诸方面综合分析,理清了其来源和历史演变,从而解开了长期困扰学界的
谜团,为商都景亳定位奠定了基础。
2、 解开了“河、河邑、河宗”之谜。指出,此“河”不是河流,而是人居之城邑,
名为河邑。从三代金文、甲骨卜辞、考古发掘器物类型、地名、先秦文献等资料证实
了盘庚、小辛、小乙陵在曹县燕城集、江海村之间,为武丁所居之“河”,武丁亮阴
三年的“河邑”,后代商王祭祀的“河宗”。顺带论证出了舜居之“中冀”和禹居之
“渪邑”的地望,为汤都之景亳、盘庚复居成汤之故居、武丁居河亮阴,找到了合理
的解释。
3、 解决了“汉南”的地望问题。从文献、地理、地名、天文、语言、文字诸方面资
料论证,此“汉水”就是“济水”,地在今曹县北。汉水之南,就是济水之南,从而
解决了商史中“汉南四十国归之”难以解释的问题,印证了汤都之景亳在汉代济水之
阴的薄县地。进而为汤都亳在今曹县提供了又一力证。
4、 确立“涂(塗)山”正确地望。据地理、历史、文字训诂,三代金文,先秦文献
诸类资料,对“涂(塗)山”歧说予以详析,论证出涂(塗)山为山东曹县土山集之
土山,合理解释出夏禹初都、商汤从先王居,处禹之堵,设都于禹之绩等文献记载的
涂(塗)山方位,提出夏禹、商汤、周穆王涂(塗)山会诸侯同为此地的见解。
5、 推论出了偃师尸乡商城的性质。对夏、商、周立九鼎之城作了分析论证,认为偃
师尸乡商城是商汤为镇抚夏人建“夏社”、迁立九鼎的军事重镇,为商初陪都、别都,
从而为偃师俗称“西亳”说找到了合理解释。
6、 找出了“桐宫”的真实地望。从地理、地名、先秦经典文献、见于史籍的地面实
物等方面,分析“桐宫”得名之源,论证“桐宫”是与商汤陵在一处的建筑,同为亳
都之代表名物,在亳城之东北郊(今曹县之南十八里之土山集)。
7、 分析出商汤伐夏路线中所经中野、不齐、鲁等地地望,论定在巨野、汶上、嘉祥
间,顺带解决了黄帝与蚩尤涿鹿之战地点,巨野得名,周人起源,“齐”、“鲁”名
之由等许多史学难题。
8、利用已有考古资料,为商都景亳说,找到了考古学支持。课题从张光直、张长寿、
栾丰实、方辉、杜金鹏、郑伯昂、李经汉等考古学者对岳石文化为先商文化的论证中,
以及河南杞县鹿台岗、鹿邑栾台寺考古资料中,分析否定了漳河型文化、辉卫型文化
为商汤时期先商文化的说法,从侧面为景亳说提供了考古证据,又从盘庚陵与洹北商
城陶器类型的比较中,为商汤居亳和盘庚复居成汤之故居,提供了初步的考古证据。
9、 理清了“汤始居亳”,与“汤封于赞茅”的关系。找出了赞茅的地望,可以视赞
茅与亳为一地。使不同的文献记载都得到合理的解释。
10、解释了“景亳之盟”与“景亳之命”的不同。指出,“景亳之盟”是商汤伐夏前
在景山会盟诸侯,为伐夏作准备;而“景亳之命”是商汤灭夏后在亳东郊镳宫会诸侯,
称“景亳之命”,宣布商王朝建立。二者不是一时,也不是一事。提出了“景亳既是
会盟地,又是建都地”的见解,纠正了把商汤会盟地与建都地割裂开来的说法。
总之,本研究项目的完成,不但解决了商初历史中许多争论不休,悬而未决的难题,
也顺带解决了黄帝、蚩尤活动地问题,初步弄清了唐尧、虞舜、夏人、楚人、周人、
秦人的发源地。它将对三代考古及三代起源的研究工作,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必将
引起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高度重视。
历史的真相只有一个,用事实说话,用证据说话,是我们一贯的主张。项目虽然结题,
研究仍将继续,我们将虚心听取不同意见,进一步补充完善研究项目,直至找到一个
真正正确的答案。由于水平所限,文中难免有错漏之处,所述观点也不一定完全正确,
还请学界大家给予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