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类 汤陵、伊尹墓、莱朱墓、太甲陵、盘庚陵、箕子墓、莘仲君墓考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h2&A=4&rec=36&run=13

《左传·庄公二十八年》称:“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故商都亳
自当有宗庙先君商汤之主,且见于古籍记载,而非单纯的传说、方志之类。
从历史文献看,商都亳附近不但有汤王陵、伊尹墓、太甲陵、箕子墓,还有莱朱
墓、盘庚陵、莘仲君墓,否则就不是商都亳,而合此条件的只有一处,就是曹县景亳。
春秋之前,安葬先人,上不及臭,下不及泉,墓而不坟,不封不树,包括帝王在内。
由《礼记·檀弓》可知。汉代刘向鉴于汉成帝大规模营造昌陵,劳民伤财,上疏谏以
节葬,言:“黄帝葬于桥山,尧葬济阴,丘陇皆小,葬具甚微,殷汤无葬处,文、武、
周公葬于毕……”刘向是说殷汤节葬,以至后世不知道殷汤的葬处,并非说殷汤没有
葬地。颜师古注曰:刘向此说是言殷汤葬处“不见传记也。”宋祁转引《寰宇记》曰:
“刘向言汤无葬处,盖不知其处也。”然则汤冢果无处可寻,古籍不载吗?由《尚书
·商书》之《伊训》、《太甲》,知商有宗庙曰桐宫,为成汤陵墓之地。甲骨卜辞记
商王祭大乙,商王出征告庙,战胜后以俘虏杀祭商汤庙之词,不下数百条。至周代宋
国犹谓之宗邑,《左传》多有记载,公子御说奔亳以守宗庙,桓魋以鞌易亳,宋景公
以宗邑不与之,皆是“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之证。祭祀权是王位象征,故必争之。
这些资料,凡见过甲骨卜辞等商代实录和《左传》等先秦文献的尽人皆知,如:“惠
商方步, 立于大乙” (《京》四三八○),“己亥卜,于大乙、大甲,御五羊”(
《合集》4325),“成受又”(《合集》1364)。勿须多引,《尚书》、《诗》亦多
有记载,商人自记之文和先秦文献远比唐以后的文字记载和明清方志资料可靠。三国
魏之《皇览》记曰:“汤冢在济阴亳县北东郭,去县三里。冢四方,方各十步,高七
尺,上平,处平地。汉建平元年大司空御史长卿按行水灾,因行汤冢。”梁孝元皇帝
撰《金楼子》,其《兴王篇》有成汤“崩,葬于济阴薄县东北郭,去县三里,冢高七
尺,汉哀帝时遣大司空行汤冢。”大司空御史长卿到河南、颖川二郡查验水灾,却没
有提到偃师有汤陵,是其时并无此说。刘宋裴骃说:“汤冢在济阴薄县北。”(《水
经注·汳水》)《水经注》又引杜预曰:“梁国蒙县西北有薄伐〔故〕城,城中有成
汤冢。”晋人伏滔《北征记》曰:“望蒙、亳间,成汤、伊尹、箕子之冢,今为丘墟
也。”晋张士然《请汤武诸孙置守冢人表》载于《艺文类聚·冢墓部》,可知彼时汤
冢犹在。《后汉书·郡国志》“梁国、薄县”条补注中引证杜预上述言,而在“河南
偃师”条下加了四条注,没有一条提到汤陵、汤冢,至少证明当时尚无偃师汤冢的说
法。《汉书·地理志》“河南偃师”条下,班固自注:“尸乡,殷汤所都。”晋校书
郎臣〔傅〕瓒注曰:“汤居亳,今济阴亳县是也。今亳有汤冢,己氏有伊尹冢,皆相
近也。 ” 是晋时,王朝尚以汤都亳在济阴,亳有汤冢,己氏有伊尹冢,皆相近。唐
《括地志》则于济阴亳城和洛州偃师县皆记有汤冢,而以后者为是。是其时已有二说。
清考据大家孙星衍曾主修偃师县志,今偃师西亳说者有引征其所修志文者。然孙氏修
偃师县志数年后,于嘉庆十年任山东督粮道,塞河曹、单,亲临曹县汤陵展谒,檄曹
令度工修葺,写《曹县重修成汤庙碑》,又著《汤陵考》(原载《岱南阁集》),详
考中国数处汤陵。其撰碑现仍存曹县汤陵,文称“遍考书传,移咨山西布政司,告以
荣河汤陵出后魏小说家言,张恩破陵得铭,附会殷汤。前代沿讹,列为祀典,实则少
康纶邑,急宜厘正。并考《括地志》所称偃师汤陵,乃汤祠之误。《水经注》所称澄
县汤陵,乃汤池传疑。其《括地志》又称始平汤陵,真亳王号汤者所葬,俱不足以夺
济阴亳县汤陵之说。”在碑铭中,孙氏曰:“天乙在亳千里畿,言观于洛居河糜。千
年水徙国邑迷,亳城虽荒神所依。……从先王居神来归。”孙氏非北方人,乃严谨学
者,明悟偃师汤陵之非,认错纠正,多次移咨,反复争辩,应是尊重历史,求是改非
而为, 绝非一时臆想。 曹县汤陵载入祀典,历代祭之,遗迹尚在。曹县旧志记载,
“汤陵异木”为曹县八景之一。1958年,中央决定在山东、河南交界处的黄河故道北
堤外修一大型水库——太行堤水库。本来规划在库区的土山集村,经山东文物部门批
准,将汤陵划出库区。1967年初,刚成立的山东省革命委员会发布紧急通告,将汤陵
列为全省急待保护的108处文物点之一,2013年再次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综合上述资料,不难得出结论,汤冢自商及后世见于卜辞、文献,地面有实物,
在济阴薄县北东郭,去县三里。偃师汤冢、汤庙不见于唐以前之记载,实为后人纪念
之设,非此前已有。他处亳都说之地皆无见于史籍的汤陵。故曹县之汤陵商宗庙为景
亳说之一力证。
前文已引伏滔、臣瓒以伊尹冢在蒙、亳间,在己氏,这远非二人之独见,从商以
后记载多矣。 甲骨卜辞屡见祭祀伊尹的卜辞, 如:“乙巳卜,侑于十立伊有九”(
《合集》32786),“侑岁于伊二十又三”(34124),说明伊尹是配食宗庙的。还有
“伊五示” (《合集》32722),“伊示十三”和“伊宗”等记载,说明伊尹后裔也
有自己的宗庙,用以祭先祖伊尹。《吕氏春秋》曰:商之后王时,“祖伊世世享商”。
看来,商族人是按照商汤训诰,以伊尹为元圣,将伊尹看做商朝创立首功者,与商人
祖先同祭。伊尹葬地还有什么记载呢?《尚书·商书·咸有一德》谓:“沃丁既葬伊
尹于亳。”《皇览》曰:“伊尹冢在济阴己氏平利乡,亳近己氏。”汤陵既在亳,亳
的地望“近己氏”。《寰宇记》云:“伊尹坟在楚丘县西北十四里。”楚丘县即隋代
己氏县所改。《括地志》等书以偃师、虞城有伊尹墓,但其说出现于唐以后,其价值
大打折扣,其地找不出古己氏邑、汉己氏县、隋楚丘县,其他亳都说者于此从不涉及,
更无法作出解释。今曹县伊尹墓仍在,历代称为殷庙,后世据此建村亦名殷庙村,对
伊尹墓,曹县历代旧志均有详细记载,伊尹墓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伊尹墓所在地商
时属井方,为武丁正妃妇妌国族。甲骨卜辞证实井方在“唐宗”(大乙庙,即汤陵庙)
附近,井方曾献彘“唐宗”(《合集》1339)。商王曾令多蒙、井方抵御方方攻商邑,
在唐、涂交战。方方之地在汉代设方舆县,即今金乡;商即今商丘;涂、唐、井方在
今曹县城南至东南一带(见《合集》6677、6715、17168,《佚》348,《甲》2902)。
商初,伊尹作区田,教民田头凿井以浇灌,为旱田丰收高产之保证,为后世沿用,此
应为井方之名由来,故汉代于此设“平利乡”,仍含纪念之意。
太甲陵,《皇览》称在历山,孙星衍在《岱南阁集》卷二《太甲陵考》又作专论。
太甲陵所在之历山,亦是舜耕之历山。与曹县相近。考之其他亳都说,均无近景亳的
历山太甲陵之地,故于古史皆不合。
箕子是殷纣王诸父,官居太师,因谏被囚,《史记·宋微子世家》记其事甚详。
周灭商后,箕子不忍为周臣,率领一批殷人东去朝鲜,将中土礼仪制度、耕作技术传
去,武王封之于朝鲜,箕子乃朝周,为武王讲洪范九类治国大纲。后三监与纣子武庚
叛乱,周公平叛三年,殷人多被杀,旧都被铲除,很多人投奔箕子,箕子再次朝周,
献上逃亡于朝鲜的武官, 周原甲骨Z:H31:2有:“唯衣鸡子来降,暨厥史,在旃尔
卜,曰:南宫适其乍。”学者定“衣鸡子”即“殷箕子”。箕子最后一次朝周归途中
过故殷墟。此“故殷墟”是汤都亳,至周朝宋国时犹为宗邑的景亳。箕子见微子于宋,
感纣王无道,失掉商六百年天下,见亳都宫室毁坏,生禾黍,祭拜先王成汤、太甲、
盘庚陵,咏《麦秀之歌》,殷民皆为流涕,箕子感伤过度,殇于中土,葬于亳西,与
亳东北之汤陵相望。后世对箕子墓记载甚多。杜预云:“梁国蒙县有箕子冢。”(见
《〈史记·宋微子世家〉 索隐》 ),又有“薄城中有汤冢,其西有箕子冢。”(见
《水经注》引)。东晋大将军伏滔《北征记》曰:“望蒙、亳间,成汤、伊尹、箕子
之冢,今为丘墟也。”宋乐史《寰宇记》曰:“箕子冢在宋城县北四十一里二十步古
蒙城内。”古籍记载箕子冢仅有济阴薄县箕子墓和平壤衣冠冢。曹县箕子墓历代旧志
均有记载。这也是曹县景亳之地所独有的,为曹县汤都亳之又一力证。
前文已考盘庚陵在曹县北境燕城集北、江海村前,此不复述。
莱朱墓。莱朱为商汤左相,其墓在亳北十里。明万历《兖州府志》“曹县”条下
载:“莱朱墓在县南十里,俗名宋天堌,旧有莱朱庙。”“莱墓神柏”曾为曹县续八
景之一,“文化大革命”前,墓封土高大,有旧碑古祠,数百株古柏。清代翰林、曹
县知县毛澄有《莱朱祠记》,翰林院编修徐继孺书丹,今残碑犹在。“文化大革命”
中,祠被拆,墓区被挖深达三米,出土各种陶器上千件,因墓区土质黑,被当作肥料
拉走,出土的大量商代陶器,今尚有部分保存在县文物所。莱朱墓现为县级文保单位。
莘仲君墓在曹县西北十八里有莘国故址,今青菏办事处莘冢集村。现为省级重点文保
单位, 1980年曾予小规模发掘,简报公布于《考古》1980年第5期,该处龙山、岳石
文化遗存丰富。前文已证此为城濮之战首发地,晋师陈于莘北、晋文公观师所登有莘
之墟,均为此地。
这一系列见于甲骨卜辞或古代文献的商代遗址的存在,都不是孤立的,是景亳说
之外的地方所不能同时具备的,它们有机地构成了商都景亳在曹县的证据链。也是景
亳说得以成立的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