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辑 塗山圣地考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h2&A=4&rec=32&run=13

史籍有:“禹因娶塗山,谓之女娇”和“禹会诸侯于塗山,执玉帛者万国”的记
载,知禹娶塗山氏女为妻,治水成功后在塗山大会诸侯。又“天命多辟,设都于禹之
绩”和“咸有九州,处禹之堵”之记载,说明商汤之都亳也在夏禹娶妻、会诸侯的塗
山附近。然塗山圣地在何地,不能不考,不然不足以服人。
史载鲧纳有莘氏女生禹,禹三十岁时娶塗山氏女,四日后外出治水,以疏浚为主,
引水入曹,历十三年,三过家门不入,终于治水成功,受舜禅让为王,“会诸侯于塗
山,执玉帛者万国”(《左传·哀公七年》),这是夏王朝建立的标志。商汤以天命
伐夏, 胜利后, 建都于禹之绩塗山所在的亳,“汤放桀而复亳,三千诸侯大会”(
《逸周书·殷祝解》),“同日职贡者五百国”(《帝王世纪》),也是商王朝建立
的标志。商汤去世后,葬于塗山之阳。周穆王乐于周游,在位几十年不断巡视各地,
独在塗山大会诸侯(“穆有塗山之会”,见《左传·昭公四年》)以示天下安定,也
是周王朝巩固的标志。由此可见,塗山是夏商周三代的圣地,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圣
地。可是年远时湮,各地敬禹为神建庙立祠者甚多,以至塗山圣地的所在,传闻异辞
不下七八处, 皆各自成说, 从无人深入分析,综合研究。中国旅游局十几年前编纂
《中国名胜大辞典》 , 由各地上报资料汇辑成册,书中记六地有禹庙,为禹娶妻塗
(涂)山之所,而对禹于塗山会诸侯事多未言及,对于商汤建亳都于此,并会诸侯,
周穆王于塗山会诸侯事也未有一处言及。现分析如下:
浙江会稽之涂山,地在今浙江绍兴西北。《越绝书·记地传》:“塗山者,禹所
娶之山也,去县五十里。”《帝王世纪》引之,《野客丛书》、《会稽志》等记之。
《水经注》卷四十言覆釜山下有禹庙,庙有圣姑像,有禹冢,是禹之葬地。我们认为,
此说未见史籍,仅有纬书、方志所记,应为后世纪念大禹之名物。
重庆渝州之涂山,地在今重庆市巴县东,俗名真武山。《华阳国志·巴志》云:
“江州县,郡治,涂山有禹王祠及涂后祠。”《寰宇记》有记。《四川通志》卷十云:
“真武山,在(巴)县东南七里……即涂山之绝顶,真武其俗称也。”明代已建有禹
庙,又称真武宫,庙内有禹王殿,有禹王及涂山氏像。这一说法也是只见于方志,无
史籍记载,乃后世纪念之名物。
安徽当涂县涂山,地在今安徽省长江南岸的当涂县,《野客丛书》言之,皇甫谧
《帝王世纪》云:“今九江当涂有禹庙,则涂山在江南也。”此地非禹治水之地,自
然不是禹娶妻、会诸侯之涂山,更不可能是汤建都的地方。
山西榆次之涂山,地在今山西榆次县西南之涂山,有涂水。山西榆次非禹治水之
地,故此说更不能成立。
安徽寿春之涂山,杜预注《左传》云:“涂山在寿春县东北”。清《一统志》:
“禹娶在寿春当涂,非江州之涂山。”此处所指地望,显非他县,然而,寿春县却指
不出确切的地址,显系后世误传。
安徽怀远之涂山,1936年版《辞海》云:“亦名当涂山,在怀远县东南,淮河东
岸,与荆山隔淮对峙,荆、涂二山本相联,禹凿为二,以通淮流。又依杜预注《左传》:
‘涂山在寿春县东北’”。《野客丛书》云:“苏轼、苏辙涂山诗皆指濠州,与杜注
合,则以在怀远县为正。”《帝王世纪》又列为涂山之一。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
地图集》标涂山于怀远之淮河东岸,谭又撰文认定此涂山为夏禹娶妻之地,当地已刻
碑传世。 1989年第8期《文史知识》载张志康短文,文章引苏轼诗和明初文人宋濂的
游记、《方舆纪要》之言作证据,认定此涂山为夏禹娶妻和确立王权的会诸侯之地。
截止目前,此说赞同者众多,影响最大,似成定论,但稍加分析,即可发现其证据薄
弱,不足以服众。安徽怀远之涂山有苏轼、宋濂游记称禹娶妻之地,不过据乡民传闻
而记,文学家不是史学家,不能代史学家立言,其游记不足为史证。何况苏氏以赤鼻
矶为三国周郎赤壁,与真正的三国周郎赤壁误之二百里,后人为示区别,名曰文赤壁,
已成为千古笑谈,自不待言。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为晚近之作,并非古史,且以
南方人记北方景物,难免有道听途说之嫌。谭其骧是地理学名家,他认为安徽怀远涂
山为禹娶妻之处,远比其他五处近于中原,亦是权衡之后,就近言之,未可为定论。
由上述考证,足见谭氏怀远涂山说并不能真正成立。八本《中国历史地图集》费上百
学者二十年之功,成绩伟大,然谭氏在“后记”中也说,并非处处皆准。可见安徽怀
远之涂山,亦非禹娶之涂山。
山东曹县南二十里有土山,山前村名土山集,北邻尧、舜之都成阳,西北有禹王
庙、后土圣母祠,土山之阳有商汤陵,西南三里为西汉薄县城,西北二十里还有盘庚
居地贯城,东南三里有一处坚实略高的地面,与周围地表土质迥异,应为亳东郊镳宫
遗址。土山西北四十里古有莘国,为禹之母族家;东北五十里处有台桑又名景山,为
禹与塗山女婚合处。
下文从塗之本义,禹与尧、舜关系,商汤、周穆王与夏禹关系,禹治水足迹,有
莘氏、塗山氏及禹和塗山女“合于台桑”的地理关系等几个层次分别剖析,意在厘清
前六处涂山之说不能成立,而塗山应为今山东曹县土山集之土山。
1、塗之本义析。塗,泥也,见《说文新附》,参阅泥塗条。《尚书·仲虺之诰》曰:
“有夏昏德,民坠塗炭。”《传》解释为:“民之危险,若陷泥坠火。”正是用其本
义。成语“生灵塗炭”,也是用其本义。塗即泥水,能陷人;炭,炽热的火。现在多
用“水深火热”代生灵塗炭。夏初处汉字创始时期,此时塗山所得名应为本义,塗山
应为土山。而在近年推广简化字时,把塗简化为涂,其意也合二为一,其实,后世涂
山与塗山无涉,当涂山也非塗山别名,后人在涂山、涂水、当涂山建庙立祠祭祀夏禹,
尊崇为神,不能以此就推断其为禹娶妻会诸侯的塗山。上述前六处涂山皆为崇山峻岭
的石山,而非土山、泥山,与塗之本义不合。而山东曹县塗山为一土山,与塗之本义
合,后世省写作土山,《水经·汳水注》在说到汤陵与亳城时,云:“初建此城,则
有斯丘。”可知,此塗山,在商汤建都于亳时,就已存在。
2、 以禹与尧、舜关系析塗山之地望。禹既受舜禅让,称王其地,会诸侯于塗山,适
足证明他治水成功后,与妻、子相聚于塗山,此塗山当近于舜都,而舜又是受尧禅让
为王的,舜都与尧都或为一,或相邻,那么,考证出尧、舜之都,则塗山亦可就近求
之。《竹书纪年·帝尧》说:尧八十九年,作游宫于陶,九十年,帝游居于陶。《史
记·货殖列传》说:“尧作于成阳,舜渔于雷泽”。《皇览》曰:“尧冢在济阴成阳。”
《汉书·地理志》记“济阴郡”辖成阳:“有尧冢、灵台。”《后汉书·郡国志·三》
之“济阴郡”条载:“古陶,尧所居……成阳有尧冢、灵台,有雷泽。”上述资料可
证尧都于陶、成阳,尧冢在成阳,与雷泽近。尧不把王位授予儿子丹朱,而禅让给舜。
舜让避丹朱于南河之南,诸侯皆朝觐、讴歌、听獄讼于舜,舜“之中国而践天子位”,
是舜即位于尧之都成阳也。 禹受舜禅让为王, “会诸侯于塗山,执玉帛者万国。”
(《左传·哀公七年》)是塗山当为夏禹之初都,禹即位前也曾辟舜之子商均(封于
虞,今虞城县),迁于阳城,阳城即城阳,(先秦地名常如此,如城濮即濮城),城
阳即成阳(欧阳修语)。前六处涂山所在地与尧、舜之都济阴成阳及虞城县相距甚远,
故非夏禹娶妻、会诸侯的夏初之都。而山东曹县之塗(土)山北近尧、舜之都济阴成
阳,南邻商均墓所在之虞城县,应是禹会诸侯的夏初之都。
3、 以商汤、周穆王与夏禹关系论三代塗山之会。史载夏桀称自己是:“我命在天,
天亡我亦亡。”夏民不堪虐政,呼号“时日曷丧,吾与汝偕亡。”在夏桀以天之子自
居声威下,商汤以什么作号召,才能令诸侯听信而服从呢?《尚书·商书·仲虺之诰》
是以商汤名义发布的训诰, 文曰: “予畏天命,不敢不正。”以天命作号召。又有
“天乃锡王勇智,表正万邦,缵禹旧服,兹率厥典,奉若天命……肇我邦于有夏。”
正显示商汤从先王禹所居,以继承先王禹之大业,以代天命惩治夏禹的不肖子孙为号
召,故夏民乐从,诸侯宾服,方有东征西夷怨,南征北狄怨,曰:“奚独后予。”于
是殷革夏命,“肇我邦于有夏。”可见汤从先王禹所居,对他的成功是多么重要。商
汤伐夏成功后,三千诸侯在塗山之阳的亳东郊镳宫庆祝殷革夏命,天下统一。周穆王
在位时,经常巡视,一生只在塗山大会诸侯,正是因为塗山为夏禹之绩、商汤之都,
又近尧、舜所都的天下之中,周承夏商而有中国之地,只有在此塗山会诸侯才能证明
周朝的巩固。考其地望,夏、商、周三代塗山之会,只能是在曹县之塗山。前六种涂
山说与商汤、周穆王会诸侯之塗山无关,固非禹娶妻、会诸侯之塗山。
4、 从禹治水足迹看塗山所在。《史记·殷本纪》载《汤诰》曰:“古禹、皋陶久劳
于外,其有功乎民,民乃有安。东为江,北为济,西为河,南为淮,四渎已修,万民
乃有居。”“先王言不可不勉,曰:‘不道,毋之在国,女毋我怨。’”由此可知,
夏禹治水的足迹以及商初地域,也可知商汤所迁亳都是禹之绩,汤以先王禹、皋陶的
继承人自命,借此震慑诸侯。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杜金鹏先生分析商初地域有精辟论述,他在《先商济亳考略》
中说:“江,旧说即长江,误。这有考古学铁证为据。不赘书。古代所谓江并非长江
之专称,如《韩诗外传》云:‘江水沛沛兮,舟楫败兮,我王废兮。趣归于亳,亳亦
大兮。’其‘江’与长江毫不相干,有学者认为:‘东为江’乃指古沂水。若云系指
古泗水,也许更妥切些;‘北为济’,济水自荥阳北东流,在定陶西南折而东北流,
贯穿巨野泽入于海;‘西为河’,黄河由荥阳北折向东北方流入海,白马、濮阳均在
河东;‘南为淮’,中原文化推进到淮河沿岸,是在商代中期以后的事情,此‘淮’
不是今淮河故渎。史载,今豫东地区古时亦有淮水,《左氏春秋经·僖公十六年》云:
‘公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邢侯、曹伯于淮’。同年《左传》则
云:‘会于淮,谋鄫,且东略也。’杜预注曰:‘鄫,郑地,在陈留襄邑县东南。’
即今宁陵县南,古睢水之阴。鲁僖公所会诸侯,其国均在今淮河之北,绝大部分在黄
河两岸,且又由淮而‘东略地’,则此淮当流经陈留一带。这一地区的河流,自古皆
由西北流往东南,故此淮水约应过商丘南。春秋时宋地也有睢水,过陈留北、商丘南,
东入泗,如果近鄫之淮不是一条与睢水并行且相去不远的河流,就很可能是睢水之别
名。”杜先生对江、河、淮、济四渎地理方位的分析很有道理。我们注意到傅斯年先
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所写《夷夏东西说》时,曾言“以古代河济淮泗的中国全部论,
夏实西方之帝国或联盟……”即以泗为“中国”之东限,杜金鹏先生之论正与其合。
尚需补充的是,自古以来,皆称徐州、亳州、丰、沛为江南(并非指南朝乔迁之地),
适足证明此“江”乃指泗水,而非今之长江,也非石泉所言古沂水。《〈史记〉集解》
引郑玄语:“泗水出济阴乘氏”,即泗水出今巨野西。距景亳不足百里,联系《韩诗
外传》记桀灭之际,沿江而逃,夏民弃桀归汤居亳,由江趣亳知江在亳东,为泗水,
“南为淮”既非今日之淮河,今淮河东南岸之怀远涂山自非夏禹治水所到之处。可见
浙、川、晋、皖四省六处涂山,皆非禹过往之地,而山东曹县土山适在禹治四渎之内,
故为禹巡省南土多次经过的塗山。
5、从有莘、塗山、台桑的地理关系析塗山地望。
《竹书纪年》 载: 鲧纳有莘氏女生禹。知禹之母为有莘国人。《史记·夏本纪》、
《尸子》、《孟子》、《吕氏春秋》等,都有关于禹娶塗山氏女的记载,塗山是禹在
“巡行南土”时经过并遇到塗山氏女的地方。台桑是禹与塗山氏女婚合之地,有莘国、
塗山、台桑三地应相距不远。今曹县北十八里莘冢集为古有莘国(前文已证,此不赘
述)。前文已考证淮水在今商丘南,是禹治四渎中最居南者,那么禹“巡行南土”所
过的塗山必在古淮水和商丘之北。曹县土山正在商丘北七十里,北距禹母有莘氏不过
四十里,可谓两地相邻。鲧娶有莘氏女生禹,受命治水,不成。禹承父业后又受命治
水,为当代年轻女子注目,塗山氏女有心于他,故派仆女候禹,自唱恋歌表白爱慕心,
“禹三十未娶也,行到塗山,恐时之暮,失其度制,乃辞曰:‘吾娶也,必有应矣。’
禹因娶塗山,谓之女娇。”(《吕氏春秋·音初篇》)。屈原《天问》道出其结合之
处:“禹之力献功,降省下土四方,焉得彼塗山女,通之于台桑。”台桑在何地?台
桑亦为桑台、桑林,夏时为春日男女相会云雨相交之处。商时又被作为兴云布雨的地
方,《吕氏春秋·顺民篇》及《尚书大传》、《淮南子》、《尸子》、《说苑》等书
记载商汤求雨祷于桑林,即此。《艺文类聚》一二引《帝王世纪》说是汤“祷于桑林
之社”,社为高台。《吕氏春秋》高诱注曰:“桑山之林,能兴云作雨也。”春秋时,
宋平公以桑林之舞享晋悼公于此。《墨子·明鬼》说:“燕之有祖,当齐之社稷、宋
之桑林、楚之云梦也,此男女之所属而观也。”说明其时宋国的桑林仍然沿袭了禹以
来的习俗,为高禖、谧宫之所,曹县东三十八里有台桑(桑林),与塗山相距五十里,
一直在商宋之境。可见,曹县之塗山才是禹娶妻之塗山。浙、川、晋、皖之地不可能
有有莘国和台桑,验之地理,其地之塗山均非禹娶妻、会诸侯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