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辑 夏商方位析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h2&A=4&rec=22&run=13

今本《竹书纪年》载:桀“十三年迁于河南”,即今二里头遗址,此前这里也应
是夏之重邑。《国语·周语》有:昔“伊洛竭而夏亡。”是夏之末都在伊、洛。1933
年,史学家傅斯年著《夷夏东西说》一文,提出西夏东殷的观点。直至新中国成立初
期,此说仍为学者们尊从,徐旭生(炳昶)先生据此在西方考夏墟,论夏史。杨向奎
先生对傅说颇有异议,多次撰文辩驳。杨向奎:《评傅孟真的〈夷夏东西说〉》,载
1983年中国先秦史学会编《夏史论丛》,齐鲁书社出版。1983年,杨在《评傅孟真的
〈夷夏东西说〉》一文中提出:“夏在中世以前之政治中心实在今山东、河北、河南
三省间,而以山东为重点,盖与东夷交错相处……然此种史实亦限于夏之中世。若至
晚夏,则其政治中心西徙,即夏已迁都……”依此看来,傅、杨二说貌似水火不容,
实际上二者所论夏末之时夏商所处方位是完全一致的,都是西夏东殷。
古文《尚书·大甲上》有“伊尹训太甲之辞:‘唯尹躬先见于西邑夏。’”也显
示出夏在商的西方。晋人张华《博物志》记:“夏桀之时,费昌之河上,见二日,在
东者烂烂将起,在西者沉沉将灭,若疾雷之声。昌问冯夷曰:‘何者为殷?何者为夏?’
曰:‘西夏东殷。’于是费昌徙族归殷。”还有多种古籍如此记载,不一一列举,这
里说的虽是天象,实际上却指出了当时夏商所处的地理位置,即夏在西而商在东。伊
尹为了了解夏之内幕,西行入夏,主动接近妺喜,与妺喜通,《竹书纪年》记夏桀宠
岷山氏二女琬、琰,弃元妃妺喜于洛,妺喜因与伊尹通(人谓伊尹施厌胜术以亡夏)。
《国语·晋语》也记:“妺喜与伊尹比而亡夏。”《汉书·外戚传》有:“夏之亡也
以妺喜”皆指此事,妺喜将夏桀之梦告诉了伊尹。《吕氏春秋·慎大》载:“妺喜言
曰:‘今日天子梦西方有日,东方有日,两日相斗,西方日胜,东方日不胜。’伊尹
以告汤,商涸旱,汤犹发师以信伊尹之盟,故令师从东方出于国西以进,未接刃而桀
走,逐之大沙,身体离散,为天下戮。”这段文字耐人寻味,说出了伊尹助汤攻夏的
策略,是根据妺喜之言而制定的。夏桀自以为处在西方,为西方之日,是胜者之象,
只防备东方的殷(东方之日),伊尹教汤不要顾忌农时、天旱,出师于夏国西以进,
应“西方日胜”之象,夏桀不备,兵不在都城而在东方,故未接刃仓惶东逃,与“商
汤出于国西以进, 升自陑……(见《尚书·序》 )相合。清华大学整理的战国竹简
(壹)之《尹至》、《尹诰》二篇中亦有夏商之都为十日疾行路程等记载。可见西夏
东殷正是夏末二者的方位,且二者的统治中心相距不可能近在二百里之内,以此地理
推知,景亳说远优于其他亳说,若依郑亳说或大师姑说,夏、殷争斗时皆为大国,二
国都城距离百余里,一日即可由边境达彼都城,稍有举动,对方即知,夏桀不会大意
如此。再说,在商不纳贡时,夏桀也不会令九夷之师伐商而不出夏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