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辑 有莘国考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h2&A=4&rec=16&run=13

《世本》谓:“鲧取有莘氏女,谓之女志,是生高密。”高密即禹。《鲁连子》
谓:“舜耕历山而友益,舜陶河滨而友禹。”可以看出禹母族之居处有莘,应近于舜
陶之河滨,禹在此地或附近活动,舜才能友(结识)禹。河滨,传统说法在定陶西南
十里之河滨寺,而曹县西北十八里莘冢集与此相邻,村有莘国故城遗址、莘仲君墓,
与舜耕之历山(鄄城东南) , 渔之雷泽(鄄城东南),就时负夏(濮阳),都蒲坂
(长垣),卒鸣条(封丘)地皆相近,为夏之有莘国。
《楚辞·天问》有:“成汤东巡,有莘爰极,何乞彼小臣?唯吉妃是得。”《孟
子》 曰: “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乐尧舜之道焉”。《吕氏春秋﹒本味》记:“有
(按:即莘)氏女子采桑,得婴儿于空桑之中……,故命之曰伊尹……汤于是请取妇
为婚,有氏喜,以伊尹为媵送女。”曹县景亳故城近此有莘,故汤聘有莘氏女,而得
伊尹。伊尹为有莘氏媵人(男仆),以滋味说汤,后复躬耕于莘野,成汤三聘(一云
五聘,见《史记·殷本纪》),至亲身驾车迎之,伊尹再入亳为汤相。此有莘国近邻
之亳,非曹县景亳无以当之。他处称亳者未见既与此有莘国相邻,且又与舜、禹之居
相近的。
此有莘今名莘冢集,遗址甚大,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旧有莘仲君墓、伊尹
祠、伊陟祠。《左传·昭公元年》有“商有莘、邳”反叛的记载。此莘初为有莘国,
后为商汤的妻族、伊尹的故国,在仲丁继位迁都后外壬即位时反叛。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记晋、楚城濮之战,“晋侯登有莘之墟以观师”,“晋
师陈于莘北”,杜预注:“故国名”。《山东考古录》谓:“晋方灭曹而南救宋,遇
楚师避之三舍而次城濮,唯此莘国为宜。”楚人攻晋,自莘北(莘冢集北)而至城濮
(今鄄城县临濮集)为晋退避之里程,二地间距离正为九十里。(按:“退避三舍”,
即晋人避让楚九十里之程)。《续山东考古录》有“莘国故城,在曹县北十八里,今
莘仲集。《孟子》伊尹耕于有莘之野;《春秋》城濮之战,晋侯登有莘之墟;又,晋
师陈于莘北均在此。”又有以“作战形势论之,晋已伐卫入曹,楚则围宋未下,晋应
由曹南下,以解宋围。楚必自宋北上迎战,以救曹、卫。会战之地有莘,自在曹宋两
国之交,当以曹县莘墟附近为是”。台湾学者程发轫在《春秋左传地名图考》中引顾
栋高谓有莘之虚“在今山东曹县北十八里”。《元和郡县图志》记:“莘国故城在济
阴东南三十里。”济阴旧址在今曹县韩集镇堤上范村,莘冢集正是在此东南三十里左
右。
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经学大师、济阴人邢昺求知曹州故乡,宋真宗破例
许之,真宗祭泰山,根据邢的请求,车驾驻跸曹州(今曹县北境堤上范村南),过有
莘之伊尹庙,写《伊尹庙碑赞(有序)》(按:明清《曹县志》均载),云:“旧礼
攸存,明祀新享,朕因驻跸,永用怀贤”,“成汤之仁,溥率来宾。阿衡之忠,天辅
成功,民难既平,嘉谟实真。王室不衰,大训可知。蘋蘩之祭,传于永世。金石之刻,
表予褒德。”
以上足以证实,禹母之有莘、汤妃之母家、伊尹之耕莘野、晋侯登之莘墟均属一
地,即古有莘国,在今曹县西北十八里莘冢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