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条 新立传人物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h2&A=2&rec=869&run=13

曹子瑞(1911—1945)女,曹县南曹庄村(今属于阎店楼镇)人。青年时代就读
于曹州南华师范学校,品学兼优,思想进步,倾向革命。从该校毕业后,毅然与其外
祖父的封建家庭决裂,先后在惠民县立小学,曹县东关小学教书,深受学生爱戴。20
世纪30年代,曹子瑞以其微薄的收入,在经济上不断资助在北平从事中共地下工作的
郭维人(河南人,解放后曾任中科院副秘书长)、曹志真(曹子瑞的胞弟)等。抗日
战争全面爆发后,她冒着随时遭受敌伪迫害的危险,一人承担起赡养老母、抚育幼子
(袁璞,退休前任中央纪委案件审理室主任)的重担,积极支持其胞弟曹志真、其夫
袁浩(离休前任中共武威地委宣传部长)参加抗日斗争,她本人也向党组织积极要求
到根据地直接参加抗日工作。1941年,鲁西南地委、军分区指示曹子瑞留在曹县城内,
打入敌人心脏,窃取敌伪情报。曹子瑞遂利用其外祖父(当地著名士绅)的社会关系,
当了朱晓堂(伪县长,伪警备联队队长)的家庭教师,以此公开身份为掩护,不畏艰
险,进行敌工工作。地委、军分区经常派人化妆进城与胡星元(城关特支书记)、曹
子瑞二人联系,曹子瑞亦先后数次到曹县北、东南根据地汇报县城敌伪动态,并将其
绘制的敌伪军火位置图和敌伪驻地图通过胡星元交给地委交通员李学曾送到地委。后
因坏人告密,1945年8月5日深夜,被朱晓堂指使手下人员杀害于曹县东关马家胡同南
苇塘中,牺牲时年仅35岁。1986年3月8日,曹子瑞被民政部批准为革命烈士。

郭心斋(1904—1986) 曹县庄寨镇郭小湖村人。1935年7月,郭到曹县三区乡农
学校任教员,后任义合乡乡长。其间,在共产党员王石钧引导下投身革命,利用其合
法身份从事革命活动,为党搜集情报,传送重要文件等。1937年底,被中共党组织派
往聊城范筑先部受训, 学习军事知识和军队教育管理经验。1938年5月,他回到义合
乡,组建了鲁西南第一支抗日武装——义合抗日自卫大队,郭任大队长。为扩大队伍
和解决武器装备,他带头变卖家产,购买枪支弹药。在他的影响下,许多爱国青年纷
纷响应, 一些士绅也积极捐钱、捐物、捐枪,这支队伍很快发展到300余人,义合乡
也由原来管辖的42个自然村扩到100多个自然村。 冬,部队又改编为冀鲁豫支队第五
大队, 郭任大队长。其后,他奉命参加黄河北讨伐国民党军石友三的战役。1941年5
月,所部编为八路军334旅688团,郭任参谋长。后又相继担任鲁西南独立团副团长兼
政治部主任,东垣县、菏泽县、考城县(今河南省兰考县北部)抗日县政府县长,冀
鲁豫第五专署(鲁西南专署)副专员。在此期间,日伪军放火烧了他家的房子,其瘫
痪在床的老母亲被活活烧死。郭的两个孩子无处安身,被党组织安排在抗属子弟学校
上学,家里仅剩下堂兄嫂,兄嫂无处安身,度日艰难,找到郭希望得到一些帮助。郭
告诉他们:“你们在家里很苦,我知道,我这里的一点物资是政府救济群众的,不是
我个人的,咱要多想想群众,多想自救的办法,不要给政府增加麻烦。”第二年闹春
荒,饿死许多人。他兄嫂再次找到他,郭仍耐心地讲道理,告诉他们要咬咬牙,困难
是暂时的,挺过去就好了。并告诫他们,党员干部的亲属要多带头多想办法克服困难,
把好处让给群众。1948年初,专署及分区机关驻地周菜园被敌军包围,突围中郭被子
弹击中胸部, 在当地群众帮助下,转移到黄河北疗养。1948年8月起,先后任菏泽专
署副专员、菏泽地委统战部长、山东省人民委员会机关事务管理局副局长及局党委副
书记、省人委交际处处长、山东省青岛疗养院总支书记兼院长,青岛市政协常委等职。

武贞山(1900—1986)又名梦飞,曹县人。著名眼科专家。20世纪20年代,就读
于北京国防医科大学,习基础课4年,专攻眼科3年,是该校高材生。他满怀“医学救
国”志向,为解除家乡人民疾苦,于1932年毅然回到家乡,创办曹县第一所官办医院
“平民医院”,自任院长。这所医院有30多名医生,在当时属医术先进、设备齐全的
医院,为解除曹县人民疾苦、培养西医人才和发展曹县医疗事业做出贡献。1936年,
他辞职赴济南齐鲁医院,任眼科主治医师。抗战时期,随国民党政府先后在武汉、重
庆行医, 期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后为民盟中央委员。1945年8月,赴北平出任第二
医院院长。北平解放前夕,他作为国民党代表之一参加了国共和谈。新中国成立后,
武贞山在北京市卫生局工作,后任北京市第二人民医院院长。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
“文化大革命”期间被遣返还乡。1979年,武贞山的冤案得以改正。回北京市立二院
复任院长。

曹飞(1919—1987)原名曹勤修,字展翼。曹县韩集镇曹路口村人。1938年1月,
参加革命, 同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9年,任八路军135旅中原游击队中队长。
1940年,任中共鲁西南地委巡视员兼三区区委书记。1941年2月,任中共曹县(东南)
县委书记。1945年5月,任中共虞城县委组织部长。1946年2月,任中共菏泽县委委员。
1949年3月, 随刘邓大军南下,先后任中共延泽县委社会部长、曲阿县委敌工部长、
万年县委副书记。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共独山县委书记兼县长、贵州省运输局副局
长、党委书记、交通厅党组成员、交通厅物资处长、工业处长、办公室主任、交通厅
顾问。1983年离休。

杨用信(1918—1987)曹县韩集镇杨花园村人。杨在抗战初期就在家乡积极参加
抗日救亡活动, 1939年3月, 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7月任中共曹东县委宣传部长。
1940年7月,任中共曹县(西北)县委宣传部长。1942年2月,任中共定陶县委书记。
任职期间,坚持党的方针政策,组织、领导群众,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对敌、伪、顽
和反动会道门展开斗争, 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根据地。1944年1月,任中共齐滨县民主
县政府县长。 面对国民党军队的猖狂进攻, 他坚持腹地斗争,领导群众支援前线。
1949年3月, 随军南下江西赣东北地区。先后任中共河口市委书记、中共广丰县委书
记、中共怀仁县委书记。在此期间,他大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狠抓新解放区党的
基层组织建设,巩固和发展了革命成果。尤其当时怀仁县土匪十分猖獗,斗争尖锐复
杂。杨用信和县委一班人领导当地各族群众,先后开展了清匪、反霸斗争和减租、退
押、征粮工作,同时积极贯彻执行党的统战政策,争取国民党残余部队起义,扫清了
土匪势力,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建国后,杨用信先后担任贵州省遵义地委秘书长、
社会部长兼公安处长、专员公署专员、中共贵州省监察委员会书记。期间,他与同志
们一道,面对错综复杂的矛盾和困难,发动群众,镇压反革命势力,完成了土地改革,
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文化大革命”后,任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党组副书
记。1983离休。

戴晓东(1904—1988)原名戴瑞璞,字蕴川,化名徐蔚华。安徽肖县戴楼村人。
1928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党支部书记、区委书记、肖县县委书记、肖宿永
中心县委书记、鲁西南地区革命地委书记、冀鲁豫区党委委员、社会部长、平原省委
委员、公安厅长、平原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华北行政委员会监委副主任、全国供销合
作总社监事会副主任。1985年,任贵州省政协副主席,省五届人大常务副主任、党组
成员。 戴晓东是鲁西南地区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人之一。1939年5月,他受中共苏
鲁豫区党委的派遣,到鲁西南地区工作。7月1日,中共鲁西南地委建立,戴晓东任书
记。从此,他领导鲁西南地区的党员和人民,为开辟、巩固和发展鲁西南抗日根据地
进行了长期艰苦的斗争。 1940年8月,国民党地方武装6000多人,分六路围攻、进犯
鲁西南根据地,最后把地委、曹县县委干部、战士压缩到刘岗、曹楼、伊庄三个村内
时,戴晓东临危不惧,采取了利用矛盾、分化敌人、区别对待、集中力量打击最顽固
之敌,三村保卫战和外围游击战内外配合等正确的斗争方针,成功地领导了固守三村
的斗争。在斗争最困难的时候,戴晓东说服大家,自己带一个警卫员去黄河北请求主
力援助,他冲破层层封锁线,历经多次危险,终于找到杨得志司令员,使八路军主力
驰援三村,坚持五个月之久的固守三村斗争取得彻底胜利。解放战争中,带领鲁西南
军民,一手拿枪,一手分田,坚持腹地游击战争,多次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合击”
和“清剿”,出色地完成了支援主力部队作战的任务,为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了功勋。
新中国成立后,他长期担任省、部级领导职务,工作中认真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
策,领导和从事土改、镇反、政权建设、生产建设和供销合作事业时,都作出了很大
贡献。在贵州分管农业时,经常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调查研究,体察民情,坚持因
地制宜,从实际出发,精心组织和领导了农业、林业和水利建设工作。三年自然灾害
时期,他日夜奔忙在重灾区,亲自组织领导救灾,恢复和发展生产。中共十一届三中
全会以后,他经常带病坚持工作,为贵州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建设四化和开创人大工作
新局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他退出领导岗位后,仍十分关心贵州的建设和发展,直至于
贵阳病逝。

沈丕谟(1908—1988)原名沈其显,字丕谟,曹县郑庄乡沈店村人。1928年离开
故土投奔在东北沈阳开业行医的叔父沈子廉博士,在医院做工,空闲时在叔父的帮助
下补习基础文化知识。1932年,沈子廉博士受聘担任山东省立医专教务长,随叔父到
济南。白天在学校实验室做试验员工作,抽空去旁听学校开设的相关课程,晚上参加
补习班补习外语,回来后再自学到深夜。抗战爆发,随学校西迁至四川万县,边工作,
边学习,终至学成。抗战胜利后,留在当地开业行医,因医术好医德高,逐渐在当地
有了名气。 四川解放即参加革命工作。1950年2月,任新成立的万县行政督察专员公
署卫生科副科长,后任万县地区医院副院长兼内科主任。曾当选万县市人民代表、市
政协副主席、四川省政协委员。他一生追求进步。197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四川
日报》曾发表文章,以“一个老知识分子的追求”为题介绍其事迹。1988年逝世。

李子岭(?—1988)古营集镇安仁集村人。1938年,参加革命。中共党员。曾任
中共曹县县委宣传部部长,组织部部长、县委副书记、县长等职。

王力生(1914—1989)又名王金堂,曹县郑庄乡冯庄村人。1931年,加入共青团。
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曹(南)县县长,复程县县长,冀鲁豫军区十三团
政治处主任,哈尔滨市炼铁厂厂长等。

宋励华(1903—1989) 原名金川,山东阳谷县邵楼村人。1927年1月,加入中国
共产党。次年,参加了山东省委领导发动的阳谷坡里农民暴动。1937年,被推举为阳
谷县游击队总队副。1938年夏,任山东第六区五支队二团政治部主任。同年12月,任
八路军先遣队政治部民运科长。翌年冬,调鲁西南工作,先后任五大队政委、地委武
装部部长、菏泽县长兼定陶县办事处主任、分区司令员等职。期间参加组织了著名的
“固守三村”战斗,他率领武工队巧妙灵活,神出鬼没地活动在敌后,常常出奇制胜
给敌人以突然打击。一次,在处决汉奸郭大烟的行动中,他看到郭大烟和另一个人靠
着膀子走,怕误伤别人,就把枪准备好,赶上前去一膀子将那人撞到一边,又一枪将
汉奸郭打死。那人还没反应过来,他已悠然离去。随之,他又带领武工队员相继镇压
了毕寨区长“花脸六”和周庙的周乡长等,有力的保证了“三村”斗争的胜利,由此
受到冀鲁豫区党委、军区的奖励,并受到军区司令员杨得志的高度赞扬,他在给宋励
华的信中说:“你在鲁西南坚持的斗争,人民不会忘记,你的名字和功绩一起将永远
在人民心中”。1946年春,他被派遣到国民党军十七总队做争取工作,在那儿他临危
不惧,积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配合党的强大政治攻势,耐心做说服教育工作,终
于使该部5000多人起义,编为冀鲁豫军区独立第一师,宋励华任副师长,不久又调任
冀鲁豫军区人民武装委员会副主任。1949年,任平原省荒山造林局局长。长期艰苦的
斗争生活,使他积劳成疾,身染重病,党和政府照顾他到焦作治病休息,但他不顾体
弱多病仍担任了焦作矿务局供应处长兼党支部书记,矿务局中央医院党委书记、市政
府顾问、政协河南省第四届常务委员会委员等职。1989年病逝。

王德君(1929—1989)曹县韩集镇赵楼村人。1942年8月,担任中共地下情报员。
1946年1月,任齐滨县区队司务长。1948年7月,任齐滨县公安局侦察员。1949年10月,
任曹县公安局股长。1953年起,先后任菏泽地区公安处科员、副科长、科长、副处长。
1980年11月, 任菏泽地区司法局副局长。1982年6月,任中共菏泽地委政法委员会办
公室主任。1984年3月,任山东省检察院菏泽分院检察长、党组书记。1988年7月,退
居二线。1989年病逝。

侯恩祥(1937—1989) 曹县人。 1963年9月, 山东医学院毕业分配参加工作。
1970年5月, 加入中国共产党。1963年起,在菏泽专区人民医院工作。先后任内科主
治医师、 副主任,医院党支部副书记、党委委员,副院长。期间,1968年3月至1970
年11月参加赴坦桑尼亚医疗队。1984年8月至1989年4月,任菏泽医学专科学校校长、
党委委员、副书记,内科学副教授。曾兼任中华医学会菏泽分会常务理事、副会长。
主持完成的科研项目《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心肌梗塞》,获地区科技进步二等奖。曾
发表《56例急性心梗临床疗效分析》、《心得安治疗高血压的体会》、《阿斯匹林在
治疗心绞痛中的疗效观察》、《扩血管药在治疗顽固性心衰的体会》等论文。审阅了
《心电图临床问答》一书,该书由山东科技出版社出版。1969年在坦桑尼亚被评为援
外医疗队先进队员。1972年,在菏泽地区人民医院被评为先进工作者。1984年,获菏
泽地区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共山东省第四次代表大会代表,菏泽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
会代表。1989年4月去世。

江时(1928—1990)高山族,女,化名姜石,台湾省台南县(今属嘉义市)人。
第六、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妇联第五届执行委员会委员,县政协第四至
六届副主席。1943年,江时于嘉义女中毕业后在家乡梅山小学任教。1947年,与国民
党下级军官韩吉奎结婚。1948年11月,淮海战役中,韩吉奎率团随第21军起义。1949
年, 江时随夫到家乡山东省曹县定居。1951年7月,她当了一名教师。1960年,韩吉
奎以历史反革命罪被判刑。 1981年6月,经复查改判无罪。“文化大革命”初期,江
时被扣上“里通外国”的罪名,遭揪斗,并受到行政警告处分。但她身处逆境,始终
坚信共产党的领导,忍受痛苦,坚守岗位,努力工作。江时在讲坛耕耘40个春秋,总
是早到校,晚回家,逢下雨天,有的家长没来接孩子回家,她就一个个把他们送回家。
有的家长下班晚,她把孩子领回家,做饭给他们吃。有个学生因两眼患病住进菏泽医
院,但因一种药买不到而影响治疗。不久,江时去济南开会,一有空就往药店跑,终
于找到这种药。她趁第二天大会休息,往返千里之遥,把药送到菏泽。江时反对“满
堂灌”、“注入式”、靠作业压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她总是想方设法开发学
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寓思想品德教育于课堂教育之中。为了给孩子
讲好故事,除认真备课外,还将教育家孙敬修为小朋友讲的故事录音,反复听,反复
练。针对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的社会现实,她耐心细致引导孩子,通过打扫卫生、做游
戏、 开展诸如穿衣服、 扣扣子、系鞋带比赛等,培养儿童热爱劳动的习惯和感情。
1980年5月, 江时赴美探亲。居住在美国的妹妹、妹夫、侄女及台籍老乡一次次设宴
招待她,并关切询问大陆的政治、经济情况,她实事求是地向亲人做了介绍。有人问
她在“文化大革命”中是否受过冲击?她坦率地说:“许多老革命家都无可幸免,何
况我江时?粉碎‘四人帮’后就不同了,人们没有顾虑,个个心情舒畅。我们的国家
一定能长治久安,更加繁荣昌盛。”一天,哥哥邀她去台探亲,可台湾当局驻美办事
处却阻挠说,不回大陆,方可去台。她回答说:“我宁可不去台,也要回大陆!”并
根据旅美感受给儿女们写信:“孩子,强大的祖国是千百万华侨的靠山,要热爱这片
养育我们的土地,生活在祖国才是真正的幸福。”亲属都劝她在美国定居,情愿共同
负担她的生活费用, 将来还可把大陆上的4个孩子都接到美国。但她认为:还是社会
主义好!还是祖国好!她下定决心,决不寄人篱下。旅美期间,她参观了不少中、小
学,买了几大包课本、教学参考书等。1980年10月,她提前回国。美国某公司一位农
业化学家给中共中央有关部门写信,赞扬了江时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品行。回国后,她
参加了省组织的爱国主义教育报告团,赴济南、青岛、烟台、潍坊等地,以自己的亲
身经历,向广大青少年进行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1988年10月,一次健康查体时查出
身患肺癌,手术后于1990年2月去世。江时自参加工作后,被评为县级模范教师7次、
地区级优秀教师2次、 省级优秀教师1次,山东省、全国侨眷先进分子代表各1次,全
国台湾同胞为祖国做贡献先进代表10次、全国“五讲四美”为人师表优秀教师1次。

孙继先(1911—1990)曹县梁堤头镇后刘村人。他家境贫寒,自幼割草、放牛,
到十八九岁时, 便挑起家庭生活重担。1931年1月,他到济宁参加冯玉祥部26路军新
兵营。在江西宁都,他参加了“反帝大同盟”。同年11月,26路军在赵博生、董振堂
率领下宣布起义, 他被编入瑞金独立第四师教导大队,任区队长。1932年2月,加入
中国共产党,8月任红22军64师连长。后参加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三、四次反“围剿”。
1933年11月,入红军学校学习,半年后结业,任江西模范师三团三营营长。1934年10
月,参加长征,任先遣团一营营长,率部参加四渡赤水、突破乌江、巧渡金沙江等战
斗。在安顺场,他亲自挑选并带领十七勇士强渡大渡河,夺取并控制渡口阵地,掩护
后续部队渡过大渡河。1935年10月,任陕甘支队连长。11月,参加直罗镇战役和东征
作战, 后调任团参谋长、师参谋长。1938年1月,任129师挺进队队长。3月挺进队改
名为津浦支队。他率部挺进冀鲁边区,开辟东光、盐山、南皮等根据地,参加长生口、
黄底崖等战斗。1939年5月,日伪军5000多人分九路向115师驻地泰西陆房“合围”扫
荡。师机关面临严重危险,他指挥部队抢占凤凰山,奋勇抗击,掩护师部安全突围,
毙伤敌1300多人,打破了敌人消灭115师师部的企图。1940年8月,孙继先调任旅长,
率部挺进鲁南, 在沂蒙山区极端艰苦困难的条件下, 多次粉碎日伪军的“合围”、
“扫荡”。1943年7月,调任山东抗大分校副校长。次年5月,任鲁中军区三分区司令
员。 9月,他指挥部队进行葛庄战斗,打死日军300多人,伪军500多人,生俘日军20
人, 伪军360多人,缴获山炮两门及枪支弹药一宗。新华社向全国播发了这一胜利消
息。1946年6月,调任山东野战军第四师师长,率部参加了莱芜战役。次年4月,任华
东野战军第八纵队副司令员。 5月,奉命率部从孟良崮东侧秘密插入敌纵深处,切断
了敌74师与其友邻83师的联系,完成对敌74师的包围,经激战2日,全歼敌74师32000
余人。其后又相继参加了泰安、沙土集、洛阳、开封等战役。同年底,孙任第三纵队
司令员。 1948年9月,第三纵队奉命北上,参加济南战役。是役,三纵从城西南担任
攻击任务。 战役打响后, 部队迅速扫清外围,攻占商埠区,毙伤敌2400多人,俘虏
1200多人。10月下旬,孙继先统一指挥两广纵队和冀鲁豫独立一、三旅。11月,淮海
战役全面打响,孙率部向邱清泉兵团发起攻击,阻止其向东增援,使华野得以实施围
歼黄伯韬兵团的战斗计划。21日,他又率部插入徐州以南,阻止徐州之敌南援,以一
个纵队顶住敌两个军的多次进攻,打破了敌“南北对进”的企图。30日,当徐州之敌
杜聿明集团军30余万人向肖县、永城逃窜之际,他又奉命参加追击,并和兄弟部队一
起把杜聿明集团军歼灭于陈官庄地区。 此战,三纵共歼灭和俘虏敌军3万余人。1949
年1月,任22军军长。4月,率军胜利完成渡江作战,后又奉命向浙江进军,一举解放
了舟山群岛。 1950年11月,任七兵团兼浙江军区参谋长。1951年1月,入南京军事学
院高级系学习, 兼任该系副主任。1953年,留任高级系主任。1955年9月,被授予中
将军衔。 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57年9月,
孙继先任中国人民志愿军20兵团副司令员。1958年10月回国后,率部开赴大西北,任
二十训练基地司令员。他带领指战员战严寒、斗酷暑,克服重重困难,在茫茫戈壁滩
上建起中国第一个火箭发射训练基地。 1962年3月, 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副院长。
1970年5月,调任济南军区副司令员。1975年8月,改任济南军区顾问,并被选为第五
届全国政协委员。1982年离休。1988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90年4月,在济南病逝。

曾鸣和(1912—1990)曹县城内北街人。1937年参加革命,中共党员,曾任曹县
县委书记、考城县委书记,北京外语学校办公室兼人事科长,外交部行政处秘书,西
藏日喀则工委组织部部长,单县一中党委书记等职。

陈广冉(1901—1990)又名光然,字耀三,曹县梁堤头镇陈新庄人。1917年,他
逃荒至河南商丘,适逢冯玉祥部招兵,他应招入伍,被编入第16混成旅三团二营六连
当兵,连长吉鸿昌。1921年,冯玉祥担任河南督军,陈广冉在督军府卫队旅一营二连
当司务长。1924年12月,陈广冉任卫队旅一营五连连长,担任北海总统府警卫工作。
1927年3月, 调至司令部工作,在那里受冯玉祥、中共党员刘伯坚影响,思想开始倾
向革命。 1930年4月,陈广冉在“中原大战”中升任23师60旅旅长。1933年秋,调任
河北省保安处第一团团长,驻防保定。1935年夏,日本侵略军侵占冀东,陈广冉团奉
命开往北京北郊青河大桥, 加强防务。当132师赵登禹部在喜逢口与敌正面交战时,
陈广冉率团打侧应,全歼日军炮兵一个团。接着陈广冉又奉命驻守军事重镇独石口。
日本侵略军调集2500多人向独石口进攻,陈广冉亲临前线指挥,激战一昼夜,打死日
本侵略军700多人,而所部只伤亡2人。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当地驻
军29军220团奋起自卫,团长吉星文头部负重伤。8日夜,陈广冉奉命率团火速开往卢
沟桥接防,全体官兵每人一支枪、一把大刀,在长辛店工人和当地农民的支援下,坚
守阵地21天。28日,日本侵略军在7架飞机、30辆坦克的掩护下,向卢沟桥大举进攻。
因寡不敌众,陈广冉团官兵死伤过半。29日夜,陈广冉奉命突围,部队到达沧州时,
再次于马家河迎击日本侵略军,激战两昼夜,击落敌机1架、打死日本侵略军200多人,
缴获大批枪支、弹药。1938年,日本侵略军进攻大名,陈广冉奉命在便马集抄袭敌人
后路, 打死日本侵略军10多名, 缴获战马24匹,弹药车20辆。同年秋,陈广冉升任
181师师长, 率部驻防山东新泰。次年又调防河北,在威县与日伪展开激战,打死日
伪军100多名,击毁敌汽车1辆。1940年,石友三暗中与日伪勾结,陈广冉反对,被调
任总司令部高级参议。12月,陈广冉被任命为新编69军28师师长。1944年底,率师撤
至湖北,在襄阳迎击日本侵略军,经昼夜激战,歼敌100多人。1945年8月,任缩编后
的国民党181师副师长。 1946年夏,陈广冉退役回乡。1984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聘
为文史馆员。1990年去世。

董玉承(1927—1991)曹县人。早年参加儿童团,任团长。1947年,加入中国共
产党,任冀鲁豫军区第五军分区社教部司务长。1949年,随军南下,先后任第二野战
军五兵团文工团管理员、贵州省委清镇工作团工作组长,贵州省思南县第四、五区区
长,贵阳市合作联社干部科长,贵阳市委组织部科长、副部长,云岩区委副书记兼区
长、区委书记,贵阳市蔬菜联社、蔬菜公司党委书记,市生产指挥部蔬菜组组长,市
委统战部副部长、 市委对台工作小组办公室主任, 市第六届政协秘书长、副主席。
1991年1月6日逝世。

程海洲(1917—1992)曾用名渊瀛,曹县邵庄镇人。1935年,就读于曲阜师范,
1936年初,辍学到肥城乡村教堂任教,不久又到历城山东省义务教育第一实验区教小
学。10月,参加中共党组织领导的抗日救亡活动,与学校推行的奴化教育展开斗争。
1937年8月, 赴陕甘宁边区,在关中分区教育部任职。1939年夏,入延安抗日军政大
学第三期学习。同年冬,被分配到延安解放日报社工作。1945~1947年,先后在《晋
察冀日报》、新华社晋察冀总分社、《东北日报》、新华社东北总分社任记者。1947
年秋,调内蒙古工作,先后任《内蒙古日报》社副总编辑、新华社内蒙古分社社长、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农牧部副部长、内蒙古自治区畜牧厅副厅长、现代草原研究中心副
主任等职。任职期间,相继编写《内蒙古牧业区是如何实施牧工牧主两利政策的》、
《内蒙草原》、《内蒙古畜牧业》、《为争取把我区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畜牧业基地
而奋斗》等专著,相继发表《富绕而美丽的内蒙古》、《谈谈记者的基本功问题》、
《江南揽胜》、《谨防精神衰老》、《夕阳未必逊晨曦》、《希望离休的老同志拿起
笔来》和回忆录《难忘的清凉山》等作品。从1954年起,程海洲数次率团去蒙古、英
国剑桥大学、民主德国考察畜牧业,参加家畜繁殖改良学术会议等。1983年,主持编
写《内蒙古日报史》、《内蒙古报纸志》等。1988年,被评为高级记者技术职务。离
休后,除继续从事新闻研究工作外,还分别担任了内蒙古自治区离休老干部写作协会
理事长,内蒙古自治区国土经济研究会常务理事,内蒙古自治区畜牧业经济学会理事,
内蒙古新闻研究所特邀研究员,内蒙古新闻工作者协会特邀理事等职务。1992年11月,
因病去世。

沈子廉(1901—1992)字发俭,曹县郑庄乡沈店人。医学博士、教授。幼年读私
塾,15岁考入山东省立第六中学(菏泽),后又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预备
科,期间自学德语,1923年夏,经统考入德国柏林大学医学院,公费留学。1928年,
获医学博士学位,为第一个获得德国医学博士的中国人。同年回国,在沈阳开设“子
廉医院”,自任院长。因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深受当地群众热爱。1932年,应邀任
山东省立医专教务长。期间,他自编自印医学教材,因材施教,培养大批学有专长的
人才。同时还担任《新医学》杂志主编,先后撰写《难产百症》、《妇产科学》专著,
发表了大量论文。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济南市立医院妇产科主任,华北白求恩医学院
妇产科教授, 济南红十字会助产学校校长, 山东中医学院教授、图书馆主任等职。
1965年离休,1992年12月病逝,享年92岁。

韩倩之(1914—1993)曹县青堌集镇插花楼村人。1932年,入山东省立第六中学。
1935年,考入开封高中。1936年10月,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任小队长,积极宣
传抗日救国主张。193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与其他进步青年一起创办曹东南
“抗日青年读书会”,继而率领进步青年赴山西参加“山西青年抗战决死队”。12月,
任八路军驻晋办事处政治处宣传干事。1938年5月,赴延安。1939年7月,任八路军延
水关兵站第二派出所指导员,后兼所长。1940年8月,任八路军供应部宣传科副科长,
11月,任科长。1941年夏,任延安交通纺织厂政治协理员。期间,在开荒生产运动中
获一等劳动模范称号。1946年1月,任中共复程县县委宣传部代部长。次年5月,任中
共曹县县委副书记,9月,任中共曹县县委书记。1948年6月,任中共朝城县委书记。
1950年12月, 任濮阳专署副专员。1951年7月,任中共西康省委宣传部副部长。1952
年4月,任雅安专署专员,8月,任西康省农林厅厅长。1954年,任西康省森林工业局
局长。1955年11月起,任西藏自治区筹委会农林处副处长、处长、畜牧处处长。1956
年6月,任中共西藏工委农村工作部副部长。1957年8月,任中共开封师范学院委员会
书记。 1971年春,任开封市教育局局长。1973年7月,任中共河南省中医学院委员会
书记、 革命委员会主任。1975年7月,任中共新乡师范学院委员会书记、革命委员会
主任。1977年12月,任中共洛阳工学院委员会书记。1984年离休。1993年4月病逝。

程力夫(1914—1993)牡丹区大黄集镇安陵集(原属曹县)人。1931年,任小学
教师。1934年,与中共党员于子元取得联系,开展革命工作。1936年12月,加入中国
共产党,先后任中共曹县三区区委书记、中共曹东县委书记、鲁西南地委秘书长、中
共菏泽县委书记、菏泽地工委书记、地委常委、组织部长、社会部长等职。1946年,
到晋冀鲁豫中央局党校学习,1948年毕业,先后任焦作矿务局总支书记兼副局长、党
委书记兼局长,太原煤炭管理局副局长,大同矿务局党委书记兼局长,云南省煤炭工
业管理局局长、党委书记,贵州省经委副主任、计委副主任,贵州省物资局党委书记
兼局长,贵州省革委生产指挥部工业组长兼煤炭管理局党的核心小组副组长。1982年
12月,离职休养。为贵州省政协第四届委员会委员。1993年11月病逝。

郑美臣(1914—1994)曾用名郑杰、赵准,曹县青堌集镇人。1932年,考入菏泽
南华中学,次年因组织学生罢课而被勒令退学。1935年,在菏泽沙土集小学任教,一
面教书一面作农村调查研究,宣传抗日救国道理,因此遭解雇。1936年,先后在家乡
青堌集曾辛庄、韦老家小学任教,因宣传“一二·九”运动和抗日救国道理,引起国
民党曹县党部的注意。 1937年2月,被迫离开曹县,去山西太原参加抗日同盟会,被
分配到国民师范军事训练队受训,7月,回到家乡组建“抗日青年读书会”。9月,加
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4月,任中共曹县八区区委书记,9月,任冀鲁豫支队青年挺进
大队大队长。 1940年2月,奉命率部开展商、虞两县工作。在高老家与二中队会师后
挺进到贾寨(属虞城) 、刘口(属商丘)以北黄河故道一线活动。3月10日,国民党
29集团军败退五县边区,青年挺进大队处于敌、伪、顽军大包围之中,郑美臣率队连
续三昼夜急行军,摆脱了敌、伪、顽军的包围。8月,调任曹县抗日县政府武装科长。
1941年7月, 任中共曹县(西北)县委武装部长兼县武委会主任,民兵大队长。任职
期间,先后建立九个联防区,经常打击敌伪、顽军,保证了根据地各项工作的顺利开
展,受到鲁西南专署、军分区的表扬,《冀鲁豫日报》也曾以《五个民兵的壮举》、
《两支枪的胜利》 等文章介绍曹县民兵联防经验。1943年9月,任中共曹县(东南)
县委武装部长兼县武委会主任、县基干大队副大队长。10月,商丘、虞城、曹县、单
县、成武五县边区抗日联防委员会建立,郑美臣任主任。他带领联防队积极开展对敌
斗争, 布置指挥了对日伪军在曹县东南最大据点青堌集的围困攻击。次年2月,迫使
日本侵略军和伪治安团近400人逃回曹县城。 县基干大队和防联队乘机攻占青堌集,
使湖西、 鲁西南根据地连成一片。1945年5月,任虞城抗日县政府县长、县基干大队
长。 任职后, 相继建立起4个区政府和县区队300多人,并配合主力团全歼保安24旅
1700多人,接着,他又带领县区武装民兵乘胜围攻虞城县城,迫使日伪军逃回商丘。
1946年8月, 虞城县区武装改编为鲁西南军分区独立团,郑任团长。1948年,任鲁西
南军分区补训团政委、团长。1949~1950年,先后任解放军华北补训团第31团政委、
军政大学十九大队政委、进军西南第四团政委。1951年,任西南军政大学三总队后勤
部政委。1952~1966年,先后任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直属政治部主任、师政委;哈尔
滨军事工业大学分校党委书记,东北重型机械学院党委副书记;西南重型机电学院党
委副书记、副院长;华中工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1966年离休后,先后任中州大
学校长、河南省第四届政协委员、郑州市第六届政协常委等职。曾荣获独立自由勋章、
解放勋章、八一勋章。1994年病逝。

赵义庭(1915—1994)曹县安蔡楼镇火神台村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著名豫
剧演员、导演。1929年,在曹县李新集学山东梆子戏,扮演文武小生。18岁时,入河
南省开封豫剧院改唱豫剧。1950年,入“香玉剧社”,历任剧社演员、工会主席、副
社长,后任河南豫剧一团团长、顾问,河南省人大代表,河南省政协委员,河南省戏
剧家协会理事,文联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他从事艺术工作几十年,潜心研究,
刻苦训练,形成自己的艺术特色,唱腔吐字清晰,声音宏亮,刚中有柔,武打功力深
厚,技巧娴熟;做派端庄大方。1951年,参加义演,为抗美援朝捐献“香玉剧社号”
战斗机募捐,获中共西北局文化部授予的“进步艺人奖”。在全国戏曲观摩演出中,
扮演《花木兰》中的贺廷玉,获文化部演员三等奖。还曾为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
导人演出,受到好评。他成功地塑造了韩世忠、杨宗保、郑成功等一批中国古代仁人
志士的形象,为发展中国戏曲艺术做出了贡献。1994年病逝。

魏富国(1922—1995) 冠县杨召乡后绍村人。 1938年6月, 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1年1月, 参加工作,先后任中共馆陶县第二区区委组织干事、组织委员,冠县县
大队连队指导员,馆陶县第一区区委组织委员,第二区区委武委会主任、区委书记,
中共馆陶县县委组织部长、县委副书记,中共高唐县县委副书记,梁山县油漆厂党支
部书记、革命委员会主任,中共单县县委副书记,中共曹县县委副书记,中共曹县县
委副书记兼县人大常委会主任。1983年12月离休,享受地专级政治生活待遇。1995年
11月病逝。

马永治(1938—1996) 回族,曹县侯集回族镇侯集村人。1956年8月,初中毕业
后任侯集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副社长。 195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2月,任中
共侯集大队支部副书记,1971年,任支部书记。1983年,当选为山东省第六届人民代
表大会代表。 1988年, 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命名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
1989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少数民族企业家”。1990年,被评为菏泽地区劳动模
范。同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全省民族企业家”称号。曾任曹县第九、十、十
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96年5月病逝。

刘道元(1901—1996)原名刘清泗,曹县朱洪庙乡后刘楼村人。1926年,考入北
京大学经济学系。1927年,为响应国民革命军北伐,休学返乡,任国民党曹县县党部
常委。复学后,埋首研究著述,先后撰写《两宋田赋制度》与《中国中古时期田赋制
度》两书,为陶希圣所赞赏,收入其所主编之《中国社会史丛书》,由上海新生命书
局出版。毕业后,被北大历史系聘为讲师,同时被山东省政府教育厅任为科员兼秘书,
他考虑为服务桑梓乃舍教职而就行政。后历任山东省教育厅长、民政厅长、省政府秘
书长等职。1947年,以山东省政府顾问名义赴美国考察。其后入科罗拉多大学研究财
政经济,1952年获硕士学位。后由美赴台,任省立农学院农经系教授并任“行政院”
设计委员会驻会委员。1961年,农学院升为省立中兴大学,他先后任训导长、教务长、
校长。1962年秋退休,应聘为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期间,他勤于研究写作,先后发
表与出版专著12种,学术论文100余篇,300余万字。1996年在台北市逝世。

李荣村(1915—1996)原名李本固,曹县桃源集镇前王庄人。1934年,在曹县简
易师范读书时,就不满国民党的腐败统治,积极寻找救国出路,曾担任农民夜校校长。
1937年4月, 参加中华民族抗日先锋队,并任区队长,积极参加抗日救国活动。1938
年, 加入中国共产党, 11月, 任中共曹县二区宣传委员。1939年8月,任中共曹县
(东南)委员会宣传部部长,10月,任八路军冀鲁豫支队青年挺进大队参谋长。1940
年8月,任曹县二区抗日区公所区长,次年5月,任曹县抗日县政府民政科科长,7月,
改任县政府秘书。1942年9月,任考城抗日县政府秘书兼县基干大队大队长。1943年,
任齐滨县抗日县政府秘书。9月,任曹(南)县抗日县政府秘书。1945年9月,任齐滨
抗日县政府县长,1946年,任中共齐滨县县委书记,期间,为支援陇海战役,他组织、
带领民工上前线抬伤员,受到冀鲁豫区党委和鲁西南行署的通令表扬。1947年,在坚
持敌后游击斗争中,曾率领十余名战士俘虏国民党军120多人。1948年3月,任中共泰
西县委书记。1949年春,随军南下支援新区,先后任浙江省建德专区专员、温州专区
专员。在任期间,他带领工作人员冒着生命危险深入土匪活动猖獗的地区,进行剿匪、
土改和建立、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等工作。1952年,调铁道部后,历任第八工程局党
委书记兼局长,第六工程局党委副书记兼局长,西宁铁路局局长,基本建设总局副局
长,西南铁路修建指挥部司令部副参谋长,第一工程局党委副书记、革命委员会副主
任。1977年夏,任铁道部规划设计院党委书记。1978年夏,任铁道部专业设计院党委
书记。李荣村调铁道部后,先后参加负责汤林线、宣成线、宝兰改线、兰青线、川黔
线、滇黔线、成昆线、湘黔线、阳安线、西延线等铁路工程。1959年,在“反右”斗
争中蒙受不白之冤,“文化大革命”中,再次受到迫害。但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始
终保持革命乐观主义精神。1983年离休后,任铁道部专业设计院企业管理协会顾问和
第二工程局企业管理协会理事会常务理事。1996年12月病逝。

王瑞亭(1916—1996) 曹县魏湾镇潘庄村人。1937年11月,参加工作。1939年3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7月,任中共曹县县委统战部长。1940年3月,任中共鲁西南地
委宣传部科长兼《新民主》 报社长。1943年4月起,先后任《冀鲁豫日报》编委、编
辑、 编辑组长。1949年8月后,任《平原日报》编辑部长、总编辑兼秘书长,《华北
人民》 杂志总编辑兼副社长,中共华北局宣传处负责人。1954年8月,任中共中央宣
传部干事。1956年2月,任中共中央直属机关党校教务主任。1957年8月,任中共中央
监察委员会干训部主任、 政策研究组组长。 1960年,任山西省哲学研究所副所长。
1973年, 任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哲学教员。1975年9月,任山西省教育干部学校党委书
记。 1978年4月,任山西教育学院院长、党委书记。1981年,被评为“山西省模范教
育工作者”。1982年离休。1996年去世。

董玉仁(1924—1997)曹县韩集镇吴岔口村人。1942年参加革命,1943年加入中
国共产党。先后任齐滨县韩集区武工队指导员,中共韩集区委组织委员、韩集区公安
助理员、韩集区委代理书记、书记。任职期间,他带领武工队与敌人展开游击战,利
用地形熟的优势,不断袭击骚扰敌人。还常常走村串户发动群众,宣传抗日救国道理。
解放战争中,又在国民党军队进攻、地主还乡团疯狂反攻倒算的严峻关头、带领区武
装巧妙的与敌人周旋,并坚持区不离区、县不离县,与敌人进行腹地斗争。同时,发
动群众,坚壁清野,带领武工队镇压勾敌、资敌的顽固分子,震慑了敌人,鼓舞了群
众。1948年10月,曹县解放后,他带领群众恢复经济、发展生产、安定群众生活。特
别对烈、军属、赤贫户逐家落实,组织代耕、生产自救,把种子和农具送到群众手中。
1952年6月,董玉仁任中共曹县县委组织部长。1954年4月,任中共曹县县委副书记,
7月,兼任曹县县长。1957年4月,任中共曹县县委书记处书记,10月,任中共定陶县
委副书记。 1958年12月至1978年6月,又先后任中共菏泽县委书记处书记、副书记、
书记。 1978年7月,任中共菏泽地委常委、菏泽县委书记。他在长期的基层工作中,
经常深入农村,倾听群众的呼声,解决群众的困难。1960年,在群众生活发生极端困
难时,他一天到晚骑自行车深入农户,查看灾情,组织生产救灾。“文化大革命”中,
他受到错误批判。1978年冬,他率先在菏泽县沙土公社的石碑王庄和宋海搞农业生产
责任制试点,将土地、牲口、农具包干到户。当时,由于受“左”的思潮影响,一些
人顾虑重重,董玉仁说:“只要能多打粮食,让社员吃饱饭,给国家多做贡献,这就
符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如果出了问题,没你们的事。”在他的大胆负责、鼓
励下, 人民群众积极探索、 实践,使该村一举脱贫,人民群众生活有了根本转变。
1980年12月,董玉仁任中共菏泽地委副书记兼政法委书记。1984年退居二线。1997年
9月病逝。

谢新治(1936—1999)曹县桃源集镇大谢寨村人。1952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6年3月,参加工作。先后任中共曹县砖庙区委组织干事,北李集乡党委组织委员,
砖庙公社党委组织委员、副书记,中共曹县县委组织部组织员,苏集公社党委书记、
核心小组副组长,曹县革命委员会政治部副主任,中共曹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中
共曹县县委副书记、县革命委员会副主任,中共单县县委副书记、县革命委员会主任,
中共定陶县县委副书记,曹县人大常委会主任。1998年3月退休。1999年9月病逝。

刘献琳(1929—2000)字璞亭,曹县安蔡楼镇榆林集村人,当代著名中医。生于
中医世家。后被推荐到山东省中医师资进修班学习。结业后经一段实践锻炼又入南京
中医学院深造。毕业后在山东省中医学院(后为山东中医药大学)工作。先后任讲师、
副教授、教授、金匮教研室主任等职,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医教学、科研和临床
工作50余年,对中医药有较深造诣,尤以中医内科见长。其“疏风通络,当审寒热气
孰为祟;平肝潜阳,需酌相火阴虚之偏盛”的见解被中医界视为临证精华。主要论著
有《中医内科学》、《金匮要略选读》、《金匮要略语释》等。其学术思想和医疗经
验被整理成《刘献琳学术经验辑要》、《刘献琳临床经验举隅》等出版。2000年去世。

李子芳(1916—2001)原名李鸿鸾,曾用名李秀松,曹县韩集镇郭庙村人。中等
师范毕业。1937年6月,任曹县西北抗日农民互助会生活改善委员。1938年5月,加入
中国共产党。 1939年,任中共曹东县安陵区区委书记。1940年7月,任中共曹县(西
北) 县委民运部长,8月,兼任曹县抗日联合会主任,组织群众开展减租减息,抗日
除奸斗争。 1943年,任冀鲁豫抗日救国总会鲁西南分会秘书。1945年8月,任中共曹
县县委委员兼二区区委书记。抗日战争胜利后,先后任中共定陶县委委员、社会部长、
民运部长等职。 1947年7月,任定陶民主县政府副县长,动员群众支援部队,为淮海
战役的胜利作出积极贡献。 1949年7月,任定陶县供销社主任,积极联系货源、扩大
经营品种,方便群众,增加收益。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平原省财经委员会计划处长,
溢洪堰工程指挥部秘书科长, 引黄济卫工程处人事科长、代理处长。1954年3月,任
水利部水利干部学校副校长,多方选调人才、聘请教师,为学校的发展做了大量工作。
1958年8月, 任中共吉林电力学院党委副书记,组建该院第一届党委。1959年10月,
任中共水电部列车电业局党委副书记。1964年10月,任西北电力设计院副院长,全面
负责生产工作,先后参与新疆红雁池、宁夏新四沟、陕西秦岭、甘肃靖远、广东茂名、
山东济宁等多处电厂的选址、设计、方案审核工作和山东电力系统的规划工作,参与
领导淄博—莱芜—济南电力线路建设等工程。后任设计院党委副书记,主抓纪检、党
务、 组织整顿工作。1983年1月离休后,参加老年大学学习,钻研书法和古典文学。
2001年1月病逝。

袁觉民(1915—2001) 曹县城内东大街人。 1935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
1936年12月,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7年8月,回到曹县,在黄岗集小学任教,
开展抗日活动。 1938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春,任中共曹县青年抗日救国
训练班支部组织委员,同年7月,任中共曹县县委组织部部长。1940年5月,任曹县抗
日县政府秘书。参加了著名的红三村斗争。1941年,任中共鲁西南地委宣传部副部长。
1942年底,任中共东明县委书记。1943年6月,任中共鲁西南地委秘书。1945年9月,
任曹县县长。 1947年10月,到太行区武安县冶陶参加整党学习。1948年2月,任泌阳
县县长。1949年3月,任山西省长治财经学校校长,同年8月,任安阳师范学校校长。
1952年7月起, 先后任中共安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部长。1954年10月起,先后任中
共安阳市委副书记、书记。1957年9月,因病离职休养。1979年8月,任中共安阳市委
副书记。1981年,任政协安阳市委员会主席。1984年11月离休后,任安阳市关心下一
代协会主席。2001年5月病逝。

袁浩(1914—2002)原名袁保泰,曹县人。1939年10月,参加革命工作,任曹县
七区动员委员会干事。1940年7月,任曹县动委会干事。1940年8月起,先后在曹县、
菏泽县、复程县、定陶县任县政府秘书、股长、科长、机关支部书记,县委宣传部长、
县委委员、区委书记等职务。1948年10月,任冀鲁豫五分区人民武装部办公室主任。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平原省菏泽军分区政治部、华北军区政治部、北京军区政治部科
长,副团级、团级职务。1955年9月,被授予少校军衔。1958年6月起,先后任石油部
北京设计院第三室党支部书记、主任,石油部北京设计院党委组织部部长。1960年12
月,受中共中央下派,在甘肃中央整社工作组工作,为行政十三级干部。1962年6月,
任中共武威地委宣传部部长。1968年11月,任原河西堡北京医院党委书记。1970年11
月, 任武威师范学校党总支书记、革命委员会主任。1979年4月离休,享受厅局级政
治生活待遇。2002年6月病逝。

崔兰田(1926—2003)曹县东关人。著名豫剧大师,豫剧艺术家和教育家,国家
一级演员。豫剧“五大名旦”之一,崔派艺术创始人,中国豫剧“功勋杯”获得者。
所开创的“崔派艺术”是豫剧五大流派之一。幼随父逃荒河南,1937年,师从周海水、
张庆官学艺, 3个月即登台演出。后在豫声剧社和西安、宝鸡、天水等剧团搭班领衔
主演,为当时“豫剧十八兰”中的佼佼者。西安解放后,创办“兰光剧社”,任团长。
1951年起,历任河南省安阳市人民剧社社长、豫剧团团长、豫剧一团团长,市戏曲学
校校长,安阳市人民委员会委员等职。196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系安阳市第一至第
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河南省第四次党代会代表,政协河南省第五、六届委员、政
协安阳市第五、六届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河南省剧协副主席,安阳
市戏协主席。系豫西调流派的代表,兼用豫东调,并吸收秦腔、曲剧、河北梆子之长,
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善演悲剧,其对豫剧发展的最大贡献就在于为豫剧表现悲
剧人物、 塑造各种悲惨凄苦的妇女形象开辟一条道路, 积累丰富的经验。代表剧目
《秦香莲》、《三上轿》、《卖苗郎》、《桃花庵》,被称为崔派四大悲剧。在许多
地方流传着“宁愿三天不吃盐,也要看看崔兰田”的顺口溜。在半个多世纪的艺术生
涯中, 演出200余出戏。1955年至1966年,曾率安阳豫剧团走遍大江南北,先后在20
多个省、 市、自治区演出,为推动豫剧事业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曾4次应邀晋京演
出,受到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1979年,应邀担任豫剧艺
术片《包青天》的艺术顾问。2003年4月去世。

王金镒(1927—2004)曹县庄寨镇大马王村人。1938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2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行政村文书、东明县抗日政府科员、财经助理员、县供
销社副科长、科长、副主任,菏泽专区供销社生产经理部经理。1953年11月始,先后
任单县供销社主任、商业局局长、财贸部部长、统战部部长,中共单县县委常委、人
民委员会副县长、县革委会副主任、生产指挥部副主任。1978年12月,任中共东明县
县委常委、 革委会副主任。1981年1月,当选东明县第九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984
年离休,被中共山东省委组织部批准享受地专级待遇。2004年8月13日逝世。

刘天臣(1939-2005)菏泽市牡丹区小留镇小留村人。1971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中共山东省第四次党代会代表、中共菏泽县第九次党代会代表。1961年毕业于山东省
水利学校。1961年到1975年11月,在菏泽县小留公社小留大队任生产队保管、会计、
队长、大队支部书记等职;1975年11月,被选拔为国家干部,历任菏泽县杜庄公社党
委副书记、革委会主任、党委书记,中共菏泽县委副书记,曹县人民政府副县长,中
共曹县县委副书记、曹县人民政府县长;1993年1月,调任菏泽地区人事局党组书记、
局长、 地区编委会办公室主任;1997年5月,改任菏泽地区人事局调研员,兼任菏泽
地区行政学院副院长;2000年2月退休。2005年4月16日去世,享年66岁。刘天臣在小
留大队任职期间,带领群众发展牡丹、芍药等经济作物。他三下安徽凤凰山,引进牡
丹、芍药新品种,在全大队大面积推广种植,群众收入和公共积累大幅度增加,使小
留大队由后进跃入全公社先进行列,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队。他被选拔为干部,到杜
庄公社任职后,学习钻研小麦、水稻、玉米等主要农作物的先进生产栽培技术,指导
群众科学种田。他经常深入群众调查研究,针对该公社土地盐碱涝洼、生产条件较差
的实际,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发挥黄河水比较便利的资源优势,调整种植业
结构,成功引种水稻,由原来吃国家救济粮200万斤,变为每年向国家贡献粮食500万
斤,改写了杜庄公社年年吃救济粮的历史,填补了菏泽水稻种植的空白。他担任县级
领导干部后,发挥对农、林、水工作熟悉的优势,狠抓粮食生产,大力发展棉花种植。
动员和带领群众打机井、挖沟渠、开水源、着力解决影响农业发展的水利问题,使农
业生产上了一个新台阶。1989年任曹县人民政府县长后,组织发动和带领群众大力发
展棉花生产,1990~1991年连续两年棉花产量过百万担,成为全国交售皮棉过百万担
的两个县之一,也是长江以北地区交售皮棉过百万担的唯一县份,享誉全国;他超前
研究,提出了发展果品生产的意见,在全县发展果园40万亩,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度
提高;他重视工业生产,加快全县工业化进程,积极搞好财源建设,财政收入逐年增
加;他大胆推进商业和粮食体制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经验在全省推广。他在任期
间,曹县的交通、邮电、市政和电业等基础设施建设都有了新的发展,精神文明建设、
计划生育工作、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都有了新的突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社会治安
综合治理”先进县。到菏泽地区人事局任职后,他开拓进取,机构改革、公务员制度
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人才资源综合开发等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不少工作做法
在全省推广。

王洪烈(1928—2005) 曹县曹城街道西大街人。194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同年8月,参加工作,任曹县工商业联合会副主任。1952年6月,任曹县各界人民代表
会议常委会副主席。1955年1月,任政协曹县委员会秘书,1955年7月起,先后任中共
曹县县委统战部干事、副部长。1960年7月,任曹县普连集公社党委书记。1965年7月,
任郓城县林业局长。1974年,任郓城县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1975年
5月,任郓城县农业局长。1979年10月,任郓城县供销合作社主任。1980年5月,先后
任中共郓城县县委常委、 县革委副主任,县委副书记、革委副主任,1981年4月,任
县委副书记、县长。1984年4月,任政协成武县委员会主席。1986年4月,任政协曹县
委员会主席。1991年1月退休。2005年2月病逝。

沈其铸(1917—2006) 曹县郑庄乡沈店村人。 中共党员。农学家、茶叶专家。
1936年起,先后在山东省立济南高中、国立中山学校(四川永川)高中部、四川白沙
教育部特设大学预科学习。1941年,被保送进国立浙江大学农学院农艺系学习。1945
年毕业,获学士学位,先后在中央临时大学、农林部烟产改进处任助教、技佐、技士
等,从事教学和农技推广工作。解放前夕,在家乡参加革命工作。1949年,任农业部
经作总局茶叶组组长、技师。1961年,赴几内亚,任中国援助几内亚农业专家组组长。
1962年,任农业部工原局茶果处副处长。1969年,下放到农业部河南“五七”干校劳
动。1972年,任农业部农业局经作处处长。1978年任,农业部(农牧渔业部)农业局
高级农艺师、副总农艺师(司局级)。1987年离休。2006年1月病逝。

李学治(1926—2007) 牡丹区李集村人。1945年4月参加八路军。1948年12月,
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排长、连指导员,解放军第二步兵学校学员、中队指导员,四
川省遂宁县人民武装部副部长、 政治委员。1976年6月,转业到曹县,曾任县工交办
公室副主任。 1978年5月至1981年5月,任县革命委员会副主任。1979年1月,任中共
曹县县委常委,1980年12月,兼统战部部长。1981年5月至1986年4月,任政协曹县委
员会主席。1986年6月离休,享受地专级干部待遇。2007年10月病逝。

张恩民(1934—2009)曹县侯集回族镇东张楼村人。当地解放前夕,在鲁西南革
命老区参加全国解放运动,在河南商丘师范学习期间,思想上积极要求进步。1954年,
参加革命工作后, 在商丘市民主路一校任教员、教导主任,同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
党。1956年3月,投笔从戎,在原武汉军区后勤部司令部任秘书;1956年9月至1957年
8月,先后进入齐齐哈尔第二通信指挥学校和汉口有线通信技术学校学习;1960年5月,
任汉口有线通信技校政治部保卫干事;1969年11月,参与筹备组建通信部第6907工厂;
1973年10月, 任通信部汉口干训班政工组干事;1974年6月,任通信军政干部政治部
保卫干事; 1978年8月,任通信指挥学院二系八队副政委;1980年,任通信指挥学院
政治部保卫处长;1984年3月,任通信指挥学院三大队副政委、政委、晋升大校军街。
1991年1月退休。2009年11月22日在北京病逝。

赵洪展(1950—2009) 曹县人。1969年5月参加工作,在菏泽柴油机厂任机修班长。
1974年9月,入山东师范学院体育系学习,任学生会军体部部长。1976年7月,毕业分
配到菏泽医学专科学校体育教研室任教。 1978年,任教研室主任。1984年8月,任校
党委委员、总务处处长。1992年,参加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委员会在山东大学举办
的高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习一年。 1995年9月,任菏泽医学专科学校校长助理、总
务处处长。 1996年9月,任副校长。同年11月,晋升为副研究员。2001年12月,晋升
为研究员。兼任山东省高校后勤研究会理事,山东省高校基建学会理事。
任副校长期间,在学校规划、基本建设、绿化美化、综合治理、后勤管理和服务、
校办产业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为菏泽医专的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所分管的工作多
次受到上级表彰。主编和参编了《新编行政管理学》、《新时期党建读本》两部专著,
撰写《高校后勤改革必须坚持“三服务、两育人”的宗旨》、《高校育人要为经济建
设服务》等论文10余篇。1996年获“全省高校校园管理先进工作者”称号。

沙德堂(1951-2012)回族,曹县侯集回族镇人。1971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山东省委党校函授毕业,大专学历。1975年8月,任曹县第四中学团委书记。1983年5
月, 任青堌集公社办事员。1984年1月,任青堌集镇党委副书记。1984年12月,任侯
集镇党委副书记、镇长。1987年1月,任普连集镇党委副书记、镇长。1990年5月,任
普连集镇党委书记。1993年5月,任曹县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县长。2003年1月,任
曹县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副主任。2006年1月,任政协曹县委员会党组书记,2月,
任政协曹县委员会党组书记、主席。2007年12月离职。2012年病逝。

李庆献(1953-2012)曹县梁堤头镇杨集村人。中共党员,大专学历。1970年6月,
毕业于梁堤头农中。 1972年2月,任梁堤头镇拾家庄村会计。1978年10月起,任梁堤
头镇杨集行政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庆献任村党支部书记时,在荒芜的盐碱滩
上开垦出124公顷良田。 1992年,从浙江省引进5000只蛋鸭进行试养,获得成功,后
发展到周边县、 乡,并成立庆献养殖专业合作社;先后投资100余万元(其中他个人
捐款60万元)建成市级规范化小学和省级农民文化技术学校。1996年,被评为菏泽地
区劳动模范。 1998年6月,函授毕业于山东农业大学林果专业。2008年,被市委评为
优秀村党支部书记。同年,被山东省政府评为山东省劳动模范。2010年,他与邻村结
合,投资182万元,从移民公益金中争取92万元省危改基金,兴建起占地2公顷、可容
纳千名学生的寄宿式学校。当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2012年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