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目 B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h2&A=2&rec=868&run=13

黄巢(820—884)曹州冤句(今曹县西北)人。盐贩出身,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
唐乾符元年(874) ,王仙芝率众在长垣起义。翌年,黄巢起兵响应,率领数千农民
武装在曹州(今曹县西北)和王仙芝胜利会师,共同宣誓,决心纵横天下,除暴安民,
实现“均平”的政治理想。起义军使唐王朝统治者惊恐万状,朝廷立即调五路大军合
击义军,义军弃曹州包围沂州,直取淄川(今山东淄川)、青州,进而挥师河南,接
连打下阳翟(今禹城)、郏城(今郏县)、汝州(临汝)。为避免与唐军主力硬拼,
义军又挺进湖北、 安徽, 接连攻下10个州县, 横扫千里, 所向披靡。唐乾符五年
(878) ,王仙芝在湖北黄梅被围,兵败战死,其部将尚让率余部到亳州投奔黄巢,
从此义军便以黄巢为统率,称“黄王”,号“冲天太保均平大将军”。待唐军主力慌
忙集结洛阳一线时,义军杀出河南,进入安徽,渡过长江,战江西,取浙江,挺福建,
下广州,势如破竹,每到一地,惩贪官,锄豪强,开仓济贫,深受百姓拥护。队伍很
快发展到五六十万人。唐乾符六年(879)十月,黄巢以百万都统的名义,发布文告,
兴师北上, 挺进中原,矛头直指长安。广明元年(881)初,黄巢进入长安城,百姓
夹道欢迎。十二月十三日,黄巢在含元殿即皇帝位,称“承天应运启圣睿文宣武皇帝”,
国号“大齐”,改年号为“金统”,以尚让、崔镠为宰相。黄巢起义军长期流动作战,
所到之地, 弃而不守, 没有建立巩固的根据地,唐军仍在各地坚守抵抗。中和三年
(883),唐军攻破咸阳,渡过渭水,杀向长安,黄巢的十五万农民军被迫撤出长安,
以大将孟楷为先锋重返河南、山东。在陈州,先头部队全军覆没,孟楷被杀,黄巢不
得已引兵北上,正当渡河时,又遭唐骑兵突袭,义军伤亡数万,主将尚让投降唐军。
黄巢带千余义军突出重围,向山东撤退,经曹州、兖州,到泰沂山区,一路上连遭追
兵掩杀。 唐中和四年(884)六月十七日,黄巢和兄弟黄邺、黄揆,外甥林言等数十
人在泰山狼虎谷被唐军包围,黄巢不降,拔剑自刎。黄巢从揭竿而起至失败身亡,历
时十年之久。他的活动北起山东,南至广东,西至陕西,转战南北,纵横全国十二省,
推动了各地的农民斗争,沉重地打击了唐朝的腐朽统治。

戚同文(904—976)宋初楚丘(今曹县安蔡楼镇楚天集)人。著名学者、教育家。
他出身儒学世家,从小父母双亡,祖母带他在曾祖母家住养,以孝名闻乡里。祖母病
逝,他昼夜哭泣,几天不吃饭,乡里邻人深为感动。五代晋末,天下大乱。学校废,
礼仪衰。乡人为教育儿孙,纷纷兴建民间私学。杨悫在家乡收徒讲学,戚同文虽想上
学,但因家境贫寒,不能如愿。一天,他路过学舍,听到琅琅读书声,不由自主走了
过去。杨悫正讲《礼记》,戚同文在窗外听了,都能背诵。杨悫看到后非常惊喜,欣
然免费收他为徒。戚同文聪颖强记,学习刻苦勤奋,常食不甘味,夜不解衣,一天诵
经一卷,不到一年,五经都能背诵下来。杨悫对他更加器重,将妹妹许其为妻,戚同
文攻读更加勤奋。杨悫常鼓励他去做官,他却说:“先生不去做官,同文也不去做官。”
并立志用学问德行化育乡里。杨悫住在将军赵直家,患重病期间,将家事托附同文。
杨悫死后,戚同文尽心竭力经营家计,替杨抚育幼小,赡养老人,并为其三代亲属数
人办理丧葬大事。赵直将军器重戚同文的为人,厚加礼遇,在宋州(今河南商丘)城
内建睢阳学舍,让戚同文继承师业,收徒讲学。戚同文学识渊博,执教有方,教的学
生先后登第者达五六十人。宗度、许骧、陈象舆、高象先、郭成范、王砺、滕涉等登
科第者相继不绝,宋州学舍声望鹊起,为以后应天书院的建立打下了基础。河北蓟州
人许唐,目不识丁,听到戚同文大名和事迹,特迁居楚丘,不惜耗尽家资送其子许骧
入睢阳学舍学习。许骧在戚同文的教诲下,学业大进,后中进士,官至兵部侍郎。戚
同文去世后,睢阳学舍声名不减,范仲淹于大中祥符四年(1011)到睢阳学舍,苦读
五年,进士及第官至参知政事,成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戚同文秉性纯直,崇尚道义,为人忠厚善良,对穷人极为同情。宗族邻里,谁家有丧
事或缺衣少食,他都尽力相助。自己不积财,也不建居室。对不忠不孝的人,他耐心
劝导,深为乡里崇敬。戚同文颇能知人,善于结交当时名人志士,喜欢谈人善,多说
人的优点,不言人短,他与宗翼、张日方等人结为密友。宗翼好学强记,善书法,隐
居不仕,家无斗粟,却怡然自乐。戚同文便赞扬他有古人之风,说“真吾友也!”戚
同文爱好诗书,有《孟诸集》20卷。戚同文长子维任随州书记时,将他接至任所奉养,
后卒于随州(今湖北随县),年73岁。他的好友杨徽说:“陶隐居谥号坚白先生;戚
先生纯粹正直,以道义自富,可与陶比美”。遂与戚先生门人商议,追戚同文号“坚
素”先生。戚同文学问道德誉满天下,人虽死,名犹在。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
应天府民曹诚,在戚同文旧居旁,增筑学舍百余间,藏书数千卷,博延生徒,讲习学
问,盛况空前。应天府知府上奏,宋真宗大为赞赏,赐名“应天书院”。由戚同文的
孙子舜寄主持院务,曹诚为助教。该院为宋代四大书院之一。

柴成务(934—1004) 字宝臣,北宋曹州济阴(今曹县北部)人。状元,官至刑
部判部事。 柴成务的父亲柴自牧,宋太祖时官至兵部员外郎。宋乾德二年(964),
恢复贤良方正等科。 967年,柴成务参加开封府府试,宋太祖的弟弟、皇嗣、开封府
尹赵光义早就得知他才华出众,就把他定为第一名。次年参加礼部省试、殿试,柴成
务大魁天下。 状元及第后, 柴成务先后出任陕州(今河南旧陕县)军事推官,曹州
(治所在今曹县西北)、单州(今单县)观察推官,大理寺丞。宋淳化二年(991),
柴成务奉命以户部郎中的身份出使高丽(今朝鲜)。当时,高丽国非常迷信,每次宋
使到后,都必须选择良辰吉日,才能见到高丽王。柴成务到达高丽后,住了一个多月
还未见到高丽王。于是,致书高丽王,言明利害,希望能尽早接见受命。高丽王答应
天晴后接见。柴成务又致信反复开导,高丽王便于次日接见受命。史称他“赠书陈述
大理,国人信服”。事载《宋书·高丽传》。回国后,柴成务为京东转运使,适遇宋
州汴河决口,淹没浚仪等县。成务上言:“河水所经地肥物丰,愿免其租税,以鼓励
农民种田。”朝廷采纳了他的意见。后知河中(今山西永济)府,当时西北宁夏不安
宁,蒲津首当进出要冲,成务对从边境逃过来的难民八百多户,都签发了户籍,准许
他们在河中落户。府城街道狭窄,成务说:“国家太平已久,如皇帝车驾来此,怎么
能进驻千车万马呢?”于是上奏章,请准拆除民房,拓宽道路。后来真宗祀汾阴,驻
跸河中府, 街道宽阔, 大家都感到方便。真宗即位后,柴成务受命与钱若水等共撰
《太宗实录》,次年八月书成,出任扬州(今江苏扬州)知州。扬州十年前发生过府
库被盗案,久未侦破,几任知府都因此被贬。刑部御史叫他好自为之。临行前,柴成
务请刑部隔三天下一道催办公文。到扬州后,他怀疑这件积案与府衙家贼有关,遂注
意府吏的神色变化。不久,柴成务就发现有个名叫汪图利的人神情举动异常。一个月
后,他收到刑部的第十道公文。经巧妙设计,就将其与江洋大盗苟七勾结的罪行查实,
搜出全部赃银。整个扬州人心大快,交口称赞,以为神明。柴成务力破扬州十年的积
案后,真宗诏还,出任刑部事(刑部长官,从二品),负责全国死罪的复审及官员冤
案的昭雪。刑部有一小吏对他傲慢无礼,柴成务勃然大怒,杖责他一通。那小吏便击
登闻鼓告御状,真宗诏令调查处理此事。柴成务叹曰:“长官杖一胥而被劾,何面目
据堂决事耶!”三朝元老遂挂官而去,归隐田园,66岁才得子。景德元年(1004),
柴成务病故,享年71岁。死后谥号“忠文”。柴成务博学多闻,有词学论著行世,史
称“博文稽古”。淳化年间,曾任知制诰之职。洪迈《容斋随笔》称任此职者“皆天
下英俊”。成务善谈论,好谐笑。一些有学识的人都称赞他的文雅,有文集十二卷,
惜已失传。

邢昺(932—1010) 字叔明,曹州济阴县(今曹县西北)人。北宋经学家。擢九
经及第,官至礼部尚书。所撰《〈论语〉正义》,讨论心性命理,为后来理学家所采
纳。所撰《〈尔雅〉义疏》及《〈孝经〉正义》,均收入《十三经注疏》。宋太平兴
国二年(977) ,邢昺赴京应试,举五经及第。廷试那天,让他讲解师卦和比卦,又
从各种经书中提出题目让他回答,结果太宗非常满意,表扬他学问精深广博,录为同
科最高等级的九经及第(状元),授大理评事,知泰州盐城监。后调到京师,在东宫、
内廷讲学。邢昺在讲解传书时,多引用一些时事作比喻,深为皇上赞赏,并受到嘉奖。
雍熙年间(985~987),邢昺撰写《礼选》二十卷献于皇上,太宗看后非常满意。真
宗即位后,对邢昺也是厚爱有加,即位之初,让邢昺担任翰林侍讲学士,给自己和近
臣讲《左氏春秋》。邢昺把经义与当时的时事结合起来,进行形象地讲解,皇帝听得
很满意。五年讲完,给予邢昺许多赏赐,并让他继续担任工部侍郎兼国子监祭酒、学
士。 咸平二年(999),邢昺奉诏主持校定《周礼》、《仪礼》、《论语》等书,完
成后,朝廷大量印刷,赐给各州、县的学校,以及聚徒讲诵的场所。不久,邢昺被任
命为淮南、两浙巡抚使。邢昺出身农家,他不忘民间疾苦,经常借与皇帝接触的机会,
反映农村的情况,皇帝也因邢昺熟悉农田之事,多次询问他,邢昺说:“民间大的灾
患一般有四种:一是疫病,二是旱灾,三是水灾,四是畜灾。四害之中,旱灾最厉害,
因为田间无水,庄稼难以挽救,会完全绝收。景德三年(1006),邢昺任刑部侍郎。
一次,真宗与其谈话,说到宫里的旧官,感叹大都死丧过世,只有邢昺还在,不免有
些伤感。第二天就赏赐邢昺白金千两。景德四年(1007),邢昺以年老体弱请求给假
一年,归视曹州故里,皇上宽慰他说:“你可以顺便管理曹州,何必请假。”于是超
拜工部尚书,知曹州,其他职务仍然不变。告辞之日,真宗赐给他套服、金带,并在
崇和殿设宴为他送行,作五、七言诗赠给他,赴宴的近臣也都赋诗赠和。大中祥符元
年(1008),真宗东封泰山,根据邢昺的请求,车驾路经并驻跸曹州(当时州治在今
曹县韩集镇堤上范村南)。不久,皇帝召邢昺进京,任命为礼部尚书。大中祥符三年
(1010),邢昺患病,真宗让太医前去诊视,并亲自询问病情,赠其名药及白金千两、
彩帛十匹。邢昺曾与皇上共同观赏《礼选》,邢昺说:“家无遗稿,愿得副本”,真
宗答应了他的请求,但还未誊写完,邢昺就去世了,皇上急忙下令,写出两本,一本
赐给其家庭,一本随邢昺下葬,并赐邢昺为左仆射,三个儿子的官职同时晋升。邢昺
一生,博览群书,精通九经,才华横溢,侍奉宋初两任皇帝,为其讲学,注疏经书,
深受皇家信任和倚重,享79岁去世,葬于曹州故里,今曹县城西邢寨村有邢昺墓。

燕肃(961—1040) 字穆之,济阴(今曹县西北)人。北宋科学家、画家。祖籍
益都(今青州),父燕峻迁曹州(济阴为附郭县),燕肃六岁丧父,勤奋好学,曾经
游学睢阳学舍(今河南商丘),先后任龙图阁直学士、礼部侍郎。宋淳化年间,燕肃
举进士,补凤翔府观察推官,主管司法事务。这时寇准因事降职,正在凤翔担任知府。
一次,燕肃在寇准家观舞,兴会之时,有一个鼓环忽然脱落,无法奏乐,不免大煞风
景,问遍诸匠,皆面面相觑。这时燕肃出来用环脚为锁簧,很快便修好了。寇准非常
高兴。 宋淳化五年(994),寇准自凤翔召还,任参知政事。他深知燕肃是一个学问
渊博、精明能干的人,便推荐他任秘书省著作佐郎,后任临邛知县。不久又调任河南
府通判,任考城知县。宋真宗赵恒即位,因燕肃政绩突出,升为监察御史,根据寇准
建议,仍留任河南。寇准回京后,荐燕肃为殿中侍御史,提点广南西路刑狱,继而又
徙广南东路刑狱。后历任越州、明州知州。明州民俗强悍轻浮,打架斗殴经常发生。
燕肃制定政策,规定先动手打人者从重定罪,很快扭转了此种不良风气。后来,燕肃
担任定王府记事参军、判尚书刑部。当时,京师对判死刑的人,程序还比较严格,都
是先由大理寺裁判,报审刑院复查,由审刑院知院与详议官写出书面意见,再上报中
书省决定,而后交付执行。故误判较少;但是,地方州郡的狱判死刑没有按照程序办
事,上诉中央的制度已废弃,对“事有可疑”或“理有可悯”者,虽然也允许上诉,
但多为法司驳回,不仅得不到审刑院的复查,有关官员反落“不应奏”之罪,以致错
杀时有发生。燕肃看到这种情况,上疏指出州郡之狱对判死刑的人不上奏中央的弊端,
又引用唐朝时就有地方上判决的死刑犯可以上京师复奏的制度,建议对各州郡之狱所
判的死刑案,应将其卷宗呈送中央,由最高审判机关大理寺详断,再经审刑院复审、
验证后执行。宋仁宗天圣四年(1026),朝廷采纳他的建议,使地方上所判死刑可以
复奏的制度得以恢复。这对完善宋朝的司法制度,减轻州郡官吏对平民百姓的欺压,
起到一定的作用。王安石曾写诗称赞他“奏论谳死误当赦,全活至今何可数”,称燕
肃是“仁人义士”。不久,燕肃擢升龙图阁待制、权知审刑院。燕肃是一位研究海潮
规律的专家。大中祥符九年(1016),他利用在沿海州郡当官的机会,到廉州、雷州、
化州、恩州、广州、惠州、潮州、越州、明州等地沿海进行实地观察、分析、研究海
潮规律,历时十年,终于写出著名的《海潮论》(保留在宋人王明清所撰的《挥麈录》
中)。并绘制《海潮图》(可惜图已失传),对当时的渔业生产和海上交通,提供了
可靠资料。燕肃还是一位机械制造专家。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他任工部郎中时,
复制成功了指南车和记里鼓车,并在部队行军和道路测量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燕肃
又是中国古代计时器——莲花漏的发明者。在钟表尚未出现以前,中国用漏刻计时。
宋代还一直使用着唐朝时制造的浮箭漏刻计时器,不但陈旧,计时也不准确,亟待更
新。宋天圣八年(1030),燕肃在旧漏刻的基础上,创制了新的漏刻,因其顶端是一
朵莲花,故称“莲花漏”。这种刻漏制作简单,计时准确,设计精巧,便于推广。莲
花漏法颁行通用后,受到各方面的称赞,朝官夏竦为莲花漏作铭,称其“秒忽无差”;
文学家苏轼在其《徐州莲花漏铭并序》中说:“故龙图阁直学士、礼部侍郎燕公肃,
以创物之智闻名于天下,作莲花漏,世服其精。凡公所临必为之,今州郡往往而在,
虽有巧者,莫敢损益。”燕肃精通音律。宋仁宗时,他判太常寺,掌礼乐等事,上疏
说:“旧太常钟磬皆设色,每三岁亲祠,则重饰之。岁既久,所涂积厚,声益不协。”
朝廷下诏,让他与李照、宋祁、李随等人,将朝廷钟磬全部刷新,按王朴律试验敲击,
以合律准,试于后苑,声音和谐动听。燕肃还是一个诗人。《宋史》本传说他“喜为
诗,其多至数篇”。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多,今天能读到的只有《僻居》、《赠惠山庆
上人》等几首。燕肃尤其擅长绘画。《宋史》本传说他“性精巧,能画,入妙品,图
山水罨布浓淡,意象微远,尤善为古木折竹”。画坛行家说他能“登怀味象,无会神
通”,可与王维、李成媲美。董卤在其《广川画跋》中说燕肃作画“生平不妄落笔,
登临探索,遇物兴怀,胸中磊落,自成丘壑”,在取得大量素材后再行创作,所以他
的画“妙于真形”。他为官署、庙宇作过不少壁画,他判太常寺时绘制的《寒林屏风》,
被誉为“绝笔”。他的画作传世甚多,在《宣和画谱》中著录《春岫渔歌》、《江山
雪霁》、《小寒林》等37件,清故宫藏有《春山》、《秋册晚霭》、《寒岩积雪图》;
国外也有他的画迹,影响颇大。至今仍能看到他的四十余幅作品。燕肃享80岁去世,
一生为官廉明,多才多艺,科技贡献巨大,被誉为一代科圣。

任中正(生卒年不详)字庆之,北宋曹州济阴(今曹县西北)人。进士及第后,为池
州推官。历任大理评事、通判邵州,改太府寺丞、通判濮州。迁秘书省著作佐郎、通
判大名府。
中正为官清正,深得皇上信任。转运使陈纬离任时,推举中正代任自己职务,太
宗说:“朕自知之。”于是召任中正为秘书丞、江南转运副使。中正身材高长,皇帝
就给他选一个大笏(上朝时拿的手板),并赐给他加长的红衣。中正到任后,当年大
丰收,赋税和粮食都收的很充足,转运使王子舆准备全部调往京师,中正不同意,说:
“东南每年输送粮食五百多万石,江南占一多半。今年有点剩余,要考虑到歉收年份
和青黄不接的时候百姓受饿。”于是停止调运。不久,中正被提拔为监察御史、两浙
转运使。有一年,民间发生饥荒,中正不等皇上发诏,就开仓放粮,赈济灾民。大中
祥符九年(1016),中正拜尚书工部侍郎、枢密副使。次年,再进兵部侍郎、参知政
事。仁宗即位后,拜兵部尚书。中正平素与丁谓关系很好,丁谓遭贬,左右都不敢言
语,只有中正千方百计营救丁谓,因此他被降太子宾客、知郓州,连累弟弟任中师也
被贬职。不久,中正以母亲年老为由回到曹州,迁礼部尚书。去世后,赠尚书左仆射,
谥康懿。

任中师(生卒年不详)字祖圣,北宋曹州济阴(今曹县西北)人。进士及第,累
官枢密副使。任中师为官,注重礼仪,体恤民情,深得百姓爱戴。中师任太常少卿、
值昭文馆、知广州时,见官吏办事的地方有淫祠,随即下令撤去。后来他晋升龙图阁
直学士,又改枢密直学士,主管益州,当时转运使韩渎急于创造政绩,乱收赋,甚至
连柴草、 蔬菜瓜果也都计算在内。 任中师一到任,即奏请朝廷予以免除。乾兴元年
(1022),兄任中正遭贬时,任中师亦由右正言降为太常博士、监宿州酒税。任中师
知广州时,兼市舶使,市舶司置使是从他开始的。康定元年(1040),晋升枢密副使。
庆历二年(1042)五月,改大名府为北京,令任中师主持扩修。功成,以资政殿学士
知永兴军。任中师请求回内地,得到允许,知陈州。逾年,任中师上书说:“臣老矣,
本曹人,愿得守曹。”于是,任职曹州知府。过了一年,以年老请求辞职。任中师性
恬淡怡乐,生活俭朴,晚年讲养生术,号“大块翁”。史称他能“熊胫鸟伸,逍遥物
外”。卒后,赠太子太傅,谥安惠。

李师中(1013—1078)字诚之,北宋宋州楚丘(今曹县东南)人。进士及第,神
宗时官至天章阁待制、河东都转运使,北宋词人。李师中出仕后任洛川知县,百姓犯
罪欠赋系狱候审有碍农时的,他令其先回家务农,农闲时再来县听从处置。将此张榜
公布,或召其父老告诉他们。结果,这些人应交的租税均在限期前交齐,并能按期到
县受审。当地产茶,百姓欠茶赋价值达十万缗,许多人被逮到县衙。李师中亲自为他
们解绑去枷,说:“欠国家的皇粮没有不交纳的道理,我给你们延长期限,可以交纳
吗?”百姓感激,愿意听命。他让乡里设置一个大柜,写上欠茶赋人的名字,欠额,
允许分期交纳,一文钱以上都可以交,把钱投到柜子里,在簿子上记上自己的名字回
去,年终结账,所有欠茶赋的人全部交足。各郡县送往边疆的军粮,没有用上,还得
返回去,时值隆冬大雪,运输十分困难,代价很高,没办法,都廉价卖给当地囤积居
奇的储粮大户。李师中下令,凡经过洛川县境的运粮者,愿意交给本县仓库的可以留
下,他亲自坐在仓库门口,手执契约,付给运粮者。几天工夫,收粮一万多斛。富延
路经略使庞籍把他的方法介绍到辖区他县仿行。师中离任时,百姓遮道泣留,以致马
不能行。桂州灵川至兴安县的灵渠,是过去的漕运航道,年久失修,舟船不通。李师
中提点广西刑狱时,兼摄帅事,为安抚少数民族,巩固南国边疆,凿除河中巨石,使
渠道畅通无阻。朝廷下诏,令诸路提点刑狱皆兼提举河渠公事。邕州知州萧注,想利
用当地少数民族的武装讨伐交■,并说:“不用朝廷兵食,即可取得胜利。”经略使
萧固、转运使宋咸“为注所饵,合词称便”。李师中到后,问萧注说:“君以酋豪伐
交■,能保必胜乎?”萧注说:“不能。”李师中说:“既不能保必胜,如有败绩,
奈何?”萧注不能回答。李师中因而上疏参劾萧注邀功生事,仁宗准奏,贬萧注、萧
固、宋咸。原伪大南国皇帝侬智高之子侬宗旦率火峒等少数民族武装侵扰邕州,前曾
派将征讨,宗旦固守不降。李师中写去文书,晓以大义,析明祸福,宗旦遂率其族众,
以地归降。交■人在边境上集结军队,声言要大举入寇中国。当时李师中正在宴客,
听报后饮酒自若,酒后书写大字榜文,贴到边境线上,交■人看到榜文未敢进犯,却
携带地方名产来贡。边人被李师中感化,画上他的图像敬祀,称为“桂州李大夫”,
而不直呼其名。李师中回京后,曾知济(治所在今巨野)、兖(治所今宁阳滋阳)二
州。二州为济水所经,河道淤塞,每逢大雨,农田淹没。李师中遍访故道,组织民夫,
挖河修堤,工未竣被召进京。李师中志向甚高,每次进见,多陈述治国安民之道、君
臣之节,请求皇帝进贤良,退奸佞。又常为朝廷考察官吏功过,朝中大臣都很敬重他。
杜衍、范仲淹、富弼皆荐其有王佐才。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李师中拜天章阁待
制、河东都转运使。当时王韶主张修筑渭、泾上下两城,屯重兵,以求往西扩展。师
中极言此举之弊,并引唐时征西域,每得地皆建州而后又失掉的教训。朝廷采纳了他
的意见,此议遂罢。王韶又请求设置市场贸易,招募人在边境空地上开荒,师中又上
疏阻其谋。当时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变法革新,大力支持王韶,遂以“奏报反复罪”
将师中削职,改任舒州知州。神宗熙宁五年(1072),李师中改知瀛州。当时,司马
光被贬为权列西京留台,苏轼被贬为杭州通判,李师中上疏,乞召司马光、苏轼来瀛
州任职,未遂。熙宁八年(1075)又上书曰:“天生微臣,盖为圣世;今臣如此,陛
下其舍诸?”参知政事吕惠卿扬其言,以为“欺君罔上”,又贬李师中为和州团练副
使。后召回,任右司郎中。卒年66岁。著有《李诚之集》、《珠溪诗集》。

商衡(1186—1232)字平叔,金曹州济阴人。其先本殷氏,为避宋太祖赵匡胤父
赵弘殷之讳改姓商,官至监察御史。金至宁元年(1213),商衡状元及第,先后任威
戎、原武县令,以绩显廉能升监察御史。当时哀宗皇后的妹妹郕国夫人依仗是皇帝的
亲戚,随便出入宫闱,干预朝政,满朝文武没人敢言。商衡上任伊始,即上章直言,
据理力争, 迫使朝廷下诏, 不经召见不得擅自进宫。 诏出, 人心大快。正大四年
(1227),皇帝内族庆山奴奉命领兵守盱眙,不执行“守而勿出”的上谕,进军龟山,
结果被李全打得大败,死伤万余人,丢失辎重无数。但因他是统军使拐山的儿子,宰
相白撒的从弟,朝廷置之不问,群臣不敢正言。枢密判官白华上章“乞斩,以谢天下”,
尚书省根本不向皇上报告。商衡气愤不已,直接上奏皇帝说:“自古以来,凡败军之
将,必须按照刑律治罪,不然怎么向天下人交待!”朝廷被迫把庆山奴降为定国军节
度使。户部侍郎代理尚书曹温因其女儿在内宫得到皇帝宠幸,仗势大量安插亲信到各
部院台司中去,其中许多人贪赃卖法,横行朝野。宰辅大臣,敢怒不敢言,专管检查
监督执政大臣言行的台臣也不敢吭声,商衡上章历数曹温之罪。朝廷不得已,下诏罢
去曹的户部官职,改为太后府卫尉。衡又二次动本说:“曹温如果有罪,应该贬逐出
京;如果无罪,是我妄言,应治我的罪,哪能是非不分,模棱两可呢?”哀宗被商衡
的忠心感动,遂把曹温降为汝州防御使。正大八年(1231)十月,金廷任命商衡为帅
府经历,次年二月,主帅完颜重喜在铁岭遭到惨败,商衡在后方收聚溃败下来的散卒,
以图再举,不幸被蒙古大军俘获。蒙军叫他投降,商衡凛然不屈。被监押到长水东岳
祠前(今河南洛宁西),命他招降洛阳守吏。衡说:“我在洛阳一个人也不认识,怎
能招降? ” 蒙军知他不可诱骗,就上前拔取他的头巾。商衡怒睁双目,厉声呵斥:
“你们想威逼我吗? ! ”于是,整理衣冠,朝着金都汴梁方向,跪下磕个头,说:
“主将打了败仗,收集的溃兵又失利,我只有一死报国了!”说罢,拔佩刀自刎,时
年46岁。

商挺(1209—1288)字孟卿,号左山老人,曹州济阴(今曹县西北)人。元世祖
忽必烈的重要谋臣,善书法。商挺出身仕宦之家,寓居汴梁(今河南开封)。他的父
亲商衡是金朝的监察御史,死于蒙古大军。金哀宗天兴二年(1233),金都汴京城破,
商挺北走冠县,常与金末名士元好问、杨奂一起切磋学问。东平府行台严实闻其名,
聘为诸子之师。南宋宝祐三年(1255),忽必烈尚为世子,总管大漠以南的军事,闻
商挺之名,派遣使臣把他召到盐州(今陕西定边)。一次宴会,商挺作陪,乘便说:
“我来时李璮屯兵朐山(今临朐),东平府该送军粮一万石。东平至朐山相距千里,
运十石粮需耗九石,如果遇上雨,车走不动,肯定要误期,误期该死罪,不如改输沂
州之粮,这样军队地方都方便。”世祖说:“卿如此爱民,怎能不听从您的意见呢?”
这之前,蒙古大军从陕甘边境长驱南下,开辟两个战场:一是征讨云南、贵州的少数
民族,一是在四川与宋军作战。而关中地区则是前线与蒙古内地相连结的枢纽。当时
杨惟中任关中宣抚使。忽必烈为加强这一地区的领导力量,派遣商挺作郎中协助杨。
关中一带,连年战火之后,八州十二县,户不满万,所存之民也惊恐不安,纷纷逃匿。
商挺到任后,帮助杨惟中起用贤能人才,罢黜贪官污吏,订立法规章程,明确官吏职
责,印刷纸币,调剂有无,一个多月后,百姓安定下来。有一官吏非常暴虐,民愤很
大,商挺下令把他杀掉,群官慑服。又奏请上司,减交关中常赋一半。次年,升商挺
为宣抚副使。宪宗六年,征关中军需布一万尺、米三千石、帛三千段,还有一些军用
器械,输送给远在甘肃平凉的驻军。限期临近,眼看任务难以完成,地方官员和士兵
百姓都十分恐慌,商挺说:“别的东西都好集运,唯独运米三千石实在困难,勉强去
办,势必影响养蚕收麦。”他打听到辖区内郿县一王姓者是平凉人,便把他找来商量。
王说:“不需要官运,我家里有积累,可以代为送到军中。”商挺大喜,按等价付给
他钱,其他物资也如期运到。忽必烈见关中治理得很好,又让商挺兼管怀孟地区。元
宪宗八年(1258),宪宗亲率大军征四川,忽必烈率军去湖北、汉中,临行,召商挺
询问军事。商挺说:“四川的道路艰险而遥远,作为一国之君岂能轻易前往!”忽必
烈沉默良久,说:“孟卿所言与我所想相同。”次年,宪宗死于四川合州。忽必烈北
还,路上让张文谦与商挺议事。商挺说:“军中应当严格地核对信符,以防奸诈。”
文谦急忙追上忽必烈言明,忽必烈大悟,骂道:“没有一个人给我说这事,非商孟卿
为我言此,几乎要坏大事。”迅速遣使至军中立约,非己信符不得听命。不久,与其
争夺皇位的阿里不哥的使者到军中调遣军队,军帅立命斩首。忽必烈召商挺北上开平
共谋大计。 宪宗死后次年(1260) ,忽必烈在开平即帝位,年号中统,商挺奏曰:
“南师应与宋和,取守势;西师(防御阿里不哥的军队)应扼守要地,以便待机而动。”
世祖采纳了他的意见,遂命廉希宪、商挺宣抚陕、蜀以备阿里不哥。中统元年五月,
廉、商至京兆。当时,归附阿里不哥的原征蜀名将哈刺不花、浑都海驻六盘山,劫六
盘府库,以兵响应在和林(今属蒙古人民共和国)称帝的阿里不哥。商挺对希宪说:
“他们有三条路可走:全军出动,直捣京兆,此为上策;聚兵六盘,静观变化,待机
而动,此为中策;携带府库银两及辎重北归,以应和林,此为下策。”希宪问:“他
们将选哪条路?”挺说:“必出下策。”后来果如商挺所料。六盘之兵北去,阿里不
哥的大将阿蓝答儿从和林引兵南来,与浑都海合军来袭。挺与希宪议定,令南丹与八
春、汪良臣合兵,分三路拒之。大战于甘州东,擒杀阿蓝答儿、浑都海。捷报上奏,
世祖高兴地说:“商孟卿乃孤之良将也!”元参知政事赵璧嫉妒廉希宪、商挺的声誉,
对世祖说:“关中地区形势险要,希宪深得民心,又有商挺相助,万一……”正巧兴
元(今陕西南郑)判官费寅有罪惧诛,到朝廷去告商挺、廉希宪的状,说他俩“修城
治兵,潜蓄异志”。世祖更疑,遂召来在关中做参议的赵良弼盘问此事。良弼哭着说:
“二臣都是忠良,保证无有此心。我情愿剖开自己的心以证明此事。”世祖大怒,甚
至想割断他的舌头,良弼始终不变。世祖派右丞南合代廉希宪为秦蜀行省,核查费寅
所告是否属实。经查,纯属诬陷。世祖这才解除疑虑。一次对近臣述说商挺前后谋划
的十七条大计,深为感叹地说:“商挺有如此大的功劳,我若再听信谗言进行责罚,
谁还敢为我效力啊?”至元元年,迁都燕京(后称大都,今北京),召商挺入拜参知
政事。至元九年,世祖封皇子忙阿刺为安西王,以商挺为相。商挺晚年吃了一场官司,
两次被拘捕一年多。商挺还善习书法,尤其喜欢写隶书大字。有诗千余篇,已佚。元
至元二十五年(1288)十二月,商挺去世,终年80岁。赠推诚协谋佐运功臣、上柱国、
鲁国公,谥号文定。著有《五经要语》、《孟卿奏议》。商挺有五个儿子,都是朝廷
要员。

李秉(1408—1489)字执中,曹县大黄里(今古营集镇北李庄)人。明代著名大
臣,世称铁面尚书。李秉六岁丧父,志向远大,学习勤奋,13岁入县学为附生。宣德
十年(1435)为乡试解元。正统元年(1436)中进士,授福建延平府推官,掌管刑狱。
因处理一冤案反被诬陷下狱,按察副使侯軏为其平反,李秉因此声名大震,被征召任
都察院理刑,因母丧服孝三年,后授户部主事。期间,他视察宣府时发现豪强侵占边
民土地,下令返还。为两淮盐税案被诬捕的数百人平反。明景泰二年(1451),帝命
左侍郎刘琏督办宣府军饷。李秉揭出刘琏侵吞军饷情况,被升为右佥都御史,代替刘
琏兼理参赞军事。他上疏朝廷拨银三十万两,买耕牛、种子给军户,秋后偿还。又上
疏加强边防六事,朝廷采纳并执行。景泰三年(1452)冬,李秉受命巡抚提督军务,
一心谋划防守,不考虑结怨落嫌,弹劾贪官,抨击镇守独石的宦官弓胜打猎扰民,请
朝廷召回京城,又核查总兵纪广等人罪恶。纪广攻击李秉是陷害,为自已解脱罪责。
皇帝下令召李秉回京,经仔细审查,留任了李秉。李秉清理整顿各种有害的政策,陈
述申奏百余条,多数被批准。一次,侦察人员报告敌寇放牧靠近边界,朝廷议决,派
杨俊会同宣府兵出击。李秉上书说:“塞外原来是各部族放牧的地方,近边放牧不是
侵犯我们的边界,包抄消灭,邀功请赏,不是我敢听从的。”于是停止围剿计划。天
顺元年,李秉督察江南粮食征收储存,向朝廷揭发宦官金保监守淮安仓敲诈勒索罪。
朝廷对李周等御史降职任用,李秉上书救助他们,帝见书大怒,想治罪李秉。大臣推
荐李秉有才干,帝改命他巡抚大同。都指挥使孙英先前因罪贬职回戊所,总兵李文随
意引举诏书,赶在李秉到任前让孙英复职。李秉到任后就斥免了孙英。偏将徐旺率领
骑兵操练,李秉视察后认为旺不称职,解除了他的官职。李秉还上书请以罗付换下久
病的天城守备宦官陈例。帝责备李秉专权,擅自为政,召回京下诏投狱。指挥门达连
以违例举知府、救助御史及斥退孙英等,罗织罪名控告李秉,执法机关迎合皇帝意旨,
贬李秉为民,在家三年。后有阁臣推荐,启用李秉为南京都察院掌院。宪宗即位,李
秉晋升为右副都御史, 又任宣府巡抚。 几个月后, 召回拜左都御史。 明成化元年
(1465),李秉掌管考察官员,斥免的贪官污吏比过去多出一倍。成化二年(1466),
李秉奉命整顿辽东军务,弹劾镇守李良、总兵武安侯郑宏违犯律令罪,推荐指挥孙胜、
傅海等人击敌。帝任命李秉为总督,和武清伯赵辅分五路出塞作战,大破蒙古诸部,
以功加授李秉太子少保衔。成化三年(1467)冬,李秉任吏部尚书,他立志澄清仕宦
之途。当时监生侯缺的有八千多人,李秉请示后分别考核,裁去庸劣的数百人,于是
怨恨诽谤他的人很多。左侍郎崔恭因李秉当了尚书不满;右侍郎尹旻认为李秉疏远他;
侍读彭华依附宦官,多次因私事求李秉,李秉未按他的想法办。这些人都怨恨他。在
地方官朝见皇帝,接受考察中,李秉斥退了很多不称职的官吏,这些人多是朝臣的同
乡或旧友,因此,朝臣怨恨交集。大理寺卿王概也想让朝廷免除李秉自己接任吏部尚
书。于是,王概与彭华合谋嗾使同乡、给事中萧彦庄弹劾李秉十二条罪状,并说李秉
暗里交结任职时间长的御史使其依附自己,以独揽任用大权。帝把此案发朝臣议决,
崔恭、尹旻说:“我俩人劝他多次,他不听。”刑部尚书陆瑜等人附和两人意思,写
出奏章禀报帝。帝以李秉因私情改变朝廷法制,辜负朝廷信任定罪,免除太子少保衔;
令其退职,案情连累许多人,朝臣纷纷议论为之抱不平。当时,正值全国学子集聚京
师会试,都怒骂朝中奸臣小人,陷害正直的好人,纷纷表示:如果治李秉的罪,所有
举子愿意罢试为他赎罪。直到帝从轻处理李秉,事情才得以平息。从此,李秉回到老
家北李庄。 闲居期间, 常与乡邻下棋闲聊,从不以自己曾为高官而自傲。弘治二年
(1489)五月二十三日,李秉无病而终。李秉死后,葬于村东南,孝宗追赠他为太子
太保,谥号“襄敏”。其墓至今尚存。李秉有五个儿子,长子聪为南宫知县,次子明
为建宁府同知,四子智为南阳府知府。长孙邦直为宁波府同知。

王珣(1440—1508)字德润,曹县南隅里水涸村(今郑庄乡王老林)人。元朝户
部尚书、福建行省左丞王茂五世孙,明宪宗成化五年(1469)进士,官至都察院右副
都御史。明成化六年(1470),王珣任太康知县,与百姓同甘苦,修河道,垦荒地;
均徭减赋,赈济饥民;设学校,兴教化,培养人才。在任三年,政声大著,百姓称他
是三十年来最好的父母官。改任南京四川道监察御史时,因弹劾权奸,铲除豪强,几
乎被投进监狱。任浙江湖州知府时,为治理赋税不均,拟定“均赋法”,受到巡抚彭
韶的赞许。实施后可以革除州县官吏任意追加赋额和豪绅将赋役转嫁给平民的积弊,
但因受到当地豪绅的反对,无法实施。他只得在原定赋额各地有所不同、赋银的折色
减色也有不同等方面,立下定例,采取措施,限制豪绅的非法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减
轻了百姓的负担。明成化十九年(1483),王珣任南京监察御史,曾奉命巡视苏州、
松山两地。按当时规定,凡捕盗三百名者可晋升为四品俸。那时两地因盗案嫌疑系狱
者数千人,本是升官的好机会。王珣却说:“吾不能杀人以求进。”他每到一地,必
详察案情,复审大案、要案,凡案情不实者均予以平反释放,因而救活很多人。明弘
治十一年(1498),王珣升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奉命巡抚宁夏。宁夏地处边远,接
近鞑靼,军民杂处,汉羌混居,地方不靖,军备不强。王珣到任后,经过一番调查,
定下“先守后战,先安内而后御外”的备边方针。他先从为民兴利着手,领导军民开
凿贺兰山渠,扩大屯田,引水浇灌大石滩,改沙漠为良田。又减免赋税,奖励生产,
使边民得到休养生息。当时灵州(今宁夏灵武)地方有羌民四万零八百户,原归军队
机关千户所管理,羌民不堪武人之扰,叫苦连天。王珣奏请上司批准,为其设立州治,
从而安定了社会秩序。其后又兴办学校,提倡教化,使当地的风土人情逐渐近似内地。
为了巩固边防,把重要城镇拓宽、增高,加固城堡;边境线上设立观察哨所;加强烽
火台的设置与管理。另外,还向朝廷奏请:选拔勇武边民充实军队;提拔边民有识之
士在当地任职;减轻赋税,将其钱粮就地储存以充实军备物资。这些请求经朝廷批准
后得到实施,因而宁夏的防备力量大大加强。明弘治十四年(1301),鞑靼小王子侵
犯明守御千户新花马池(今宁夏盐池),大肆劫掠,当地受到很大损失。王珣与总兵
郭鍧商议如何反击强寇,鍧以为强敌来犯锐不可当,待消其锐气后再行围追阻击。王
珣却说:“强虏深入,获利狂喜,势必既骄且疲,我以正义之师,奋起还击,定可取
胜。”于是出兵,与敌战于石沟驿,一举大获全胜,不仅消灭了其精锐,而且救回了
数千名被掠去的百姓,还有大量的牲畜、财物。捷报至京,皇帝大喜,下诏褒奖,钦
赐彩帛羊酒劳军。王珣不仅致力于政治、经济、军事的治理,而且还非常重视地方志
书的编修。他任湖州知府时,于弘治四年(1491)修《湖州府志》二十四卷。王珣在
宁夏尽管边务繁杂,也还编修出《宁夏新志》八卷。这些志书已成为当地的重要历史
文献资料。王珣教子有方。他的七个儿子中出了四个进士、一个举人。长子崇儒,明
弘治八年(1495)举人,任江西婺源知县,为官清廉,受民称颂。次子崇仁,正德三
年(1508)进士,官至陕西按察司副使,清正有为,不畏权势。三子崇文,弘治六年
(1493)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官至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为官勤敏干练,持正不阿。
四子崇献,弘治九年(1496)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官至都察院左佥都御史。七子崇
俭,嘉庆二十年(1541)进士,德才兼备,曾在通政司见习,未除官而卒。曹县王氏
父子五进士,一时名震全国。朝廷曾下旨,为其父子在曹县城内隅首建石坊四座,以
示表彰。王珣巡抚宁夏四年,积劳成疾,多次上疏请退。弘治十五年(1502),退居
故里,在家休闲六年,自号“南野”,著有《边备奏稿》、《边务奏稿》、《南野诗
稿》等。正德三年(1508)卒,享年69岁。

蓝瑞 明正德、 嘉靖、隆庆年间人,字瑁同,号信庵,七十岁时改号稀庵,学者
称他稀庵先生,曹县砖庙镇蓝楼村人。他自幼敏颖聪慧,十岁能写文章,喜爱经学,
为人推崇。嘉靖戊子年中举,因侍奉二老未再参加进士考试,就近入选河南鹿邑知县。
当时,鹿邑县地方多恶霸,县务繁重,蓝瑞整顿地方,执法严峻,几个月后,大为改
观。由于政声显著,被县人称为“青天”。上司正准备破格提拔,却因母亲过世,蓝
瑞需持服守丧,于是辞官回乡,三年服孝结束,改任山西乐平知县。乐平地方多山,
盗贼横行,赋役繁重,百姓苦不堪言,蓝瑞到任后,体察民间疾苦,裁撤不急之务,
减轻民众负担,不久,乐平大治,上司很赞赏他的为政,有心提拔他。却又遭儿子蓝
向夭亡,继母去世之厄运,于是蓝瑞无心从政,辞官还乡。在家乡建一小楼,与子侄
们诵读其上。著有《稀庵集》行世。蓝瑞共有七个儿子,多有成就,四子复蓁学识最
高,考中进士,任中宪大夫。蓝瑞因复蓁之官,亦获赠中宪大夫之名誉,孙子近任为
临洮守、肃州兵备副使,宦名西域。蓝瑞死后,被县学宫敬为乡贤。乡邻们把蓝瑞读
书的小楼称为“青天楼”。

李化鲸(?—1648)原籍直隶,流寓成武充当捕役,豪侠仗义,广交绿林。清顺
治二年(1645),有人在曹州兵备道章于天处告他图谋不轨。章驻守河防,李被捉送
章处,有人推荐李水性极好,能测河深浅,探埽虚实。章便招来李亲自试验。李跃入
深潭,抓泥而出。章甚为赏识,当即释放,录用在河防上效力。不久,章又推荐给总
河杨芳兴,杨委派李管理河务,任职黄河厅,驻防曹县,李携家眷迁至曹县。顺治五
年春,黄登孝接任曹州兵备,得知化鲸很有才干,便保举李任曹州兵备道副中军,视
为亲信。四方绿林及反清逃亡的人多投靠他,曹州周围州县拿获的反清义士审讯口供
多有牵连李的,有关州县皆向曹州兵备通报。黄河厅同知高元美也密告李接纳绿林,
意在谋反。杨芳兴此时已题授李为兖州兵备,得到密告后,通知李单骑赴任。李心知
有变,不敢去兖就职,便密令各地举兵起义。七月四日,义军包围定陶,未攻破。六
日午,义军小部分扮作官兵以接李眷属为名飞骑入曹县充当内应,下午千余人攻城,
从西门、北门攻入,杀官夺库,收缴印信,安抚百姓,作长久计划。同日,一部以化
鲸部属名义进入成武,知县不知是计,仍分其守御城门。九日夜半,义军百余骑由曹
抵成武东门,炮声一响,内应开门,遂入据县衙。同日,一部围攻曹州,化鲸作内应,
一举攻克,杀黄登孝。义军自四日围定陶,经六昼夜激战,十日发炮轰城,内应打开
城门,义军迅即占据定陶,夺府库,释囚犯。半月后,义军齐集曹州,修整三日,化
鲸分兵北攻濮阳、东明,东攻巨野,由于兵力分散,均未攻克。化鲸集部众于曹县,
树“反清复明”旗帜,自称忠义王,立明后裔朱明凤养子朱洪基为天子,开科取士,
刻授印信,设官分职。总河杨芳兴、济宁道谭天佑请兵镇压义军。八月,义军先后放
弃了曹州、定陶、成武,孤守曹县城。清军采取围而不攻,断绝饷道策略。十月。义
军粮草耗尽,外无援军,士卒疲敝,清军乘风放火烧毁东门,涌入城内,激战中,双
方死亡六七百人,化鲸等人被俘,押至卢沟桥,遇害。

王经(1625—1712)字用九,今曹县郑庄乡孔庄村人。清初平叛名将,官至总兵、
左都督,被清廷赐为“定国将军”。清康熙皇帝亲政以后,吴三桂、耿精忠、尚之信
三个藩王相继在云南、 贵州、 广东、 福建叛乱, 史称“三藩之乱”。康熙十三年
(1674)三月,靖南王耿精忠在福建叛乱时,王经正在福建任福州府南台巡检。耿精
忠为扩大自己的力量,罗织有才能的官吏为己用。王经避之深山,义不受辱,后单骑
突围而出。抚军嘉奖王经忠义,授他为随征中军守备。在对耿精忠作战时,王经身先
士卒,冲锋在前,连克七阵。先后平定建宁、泰宁、邵武、光泽等处。后被升为都司,
管理中军事务。清政府在荡平三藩之乱后,又发动对福建沿海各地郑经势力的进攻。
王经任中军副将,率次子曰都英勇作战,屡立战功。康熙十七年(1678)八月二十三
日,王经在福建仙游县白鸽岭与郑经的前镇总兵黄球、参将江镇等一次战斗中,率众
奋勇杀敌。从上午八时,一直奋战到下午六时,夺取了白鸽岭,又率众兵马不停蹄,
连夜追杀。二十四日,追至永春县城,又遇郑经的虎卫总兵林万侯、前镇副将高奎等
数千人,两军交锋,王经炮火齐发,矢石交集,率众杀入敌阵,左冲右突,所向披靡。
王经左腿不幸被林万侯用枪刺伤,血流如注,但他裹伤再战,越战越勇,一鼓作气,
克复了永春、德化等城,立斩林万侯、高奎,活擒郑士宏等敌将。王经征战三年,先
后斩杀敌军将领数十人,收复城镇十余处,缴获敌军大批物资,立战功十次。因战功
卓著被朝廷授予左都督。王经在收复台湾的战斗中,再立新功。康熙二十年(1681),
郑经死,次子郑克爽被部将冯锡范立为延平郡王。清政府乘机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
六月派水师都督施琅率战船二百余艘,水师两万,收复台湾。王经率军连克竿塘、罗
星、烽火等台湾门户十四处。又搜索其他岛屿并招抚其众。郑克爽七月向清军投降,
呈交延平王金印和户口土地册籍。从此,台湾岛与大陆再次统一于中国。王经因军功
被封为拜他布勒哈番(即佐领将军,为四品武职),管理两广军门大厅事务。康熙二
十四年后,任湖州等处总兵。康熙二十八年,王经向朝廷上表请假回原籍疗伤。居家
十余年,康熙五十一年(1712)卒,享年八十八岁。清廷赠以“定国将军”,赐金安
葬。1990年,王经墓志铭出土。王经事迹在清史稿、旧方志、王氏家谱中有详尽记载。

曹顺(?—1835)曹县人,清道光年间山西赵城县(今属洪洞县)农民起义领袖。
曹顺出身农民兼铁匠家族,20岁到山西谋生,住山西赵城县耿峪村,习阴阳,粗晓医
道, 兼习拳棒。 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曹顺邻里韩鉴任先天教教主。道光二年
(1822),曹顺拜韩鉴为师加入先天教。道光十四年,韩鉴病逝,曹顺被推举为教主。
清道光十五年,先天教首领拟定八月十五起事,计划分兵四路攻打平阳府、霍州、洪
洞及赵城。三月三日,赵城知县杨延亮闻知先天教将要起事,派遣差役郭二魁等率兵
捕捉曹顺及其教徒,将捕捉的教徒投入监狱。三月初四日,曹顺下令召集教徒近千人
于耿峪村。分封众徒,决定即日起事。同日午夜,派韩奇率众教徒攻打赵城,攻入衙
署,将知县杨延亮及家属,幕友及家丁十三人杀死。打开监狱,将众教徒放出。随后,
曹顺派靳万虎、张汶建率众攻打霍州,苗赞庭、宋金龙率众攻打洪洞。因起义军兵力
分散,均未攻下。赵城被攻破的消息传到北京,道光皇帝命山西巡抚鄂顺安率大军开
赴赵城镇压。初十日,赵城被清军攻破,除曹顺率领的部分教徒突围而出外,其余的
教徒全部被杀或被俘。同年三月二十二日,曹顺等人在山东观城县被俘。他们个个宁
死不屈,骂不绝口。闰六月,曹顺及九十九名教徒先后在山西被残酷地寸磔、凌迟、
斩决处死,并把他们的头割下,分别挂在赵城、洪洞、霍州及平阳府城门楼上示众。

赵树屏 清朝乾隆年间人, 字翔汉,号墨琴老人,又号愧庐,监生,擅诗画,原
籍曹县,后居单县。树屏事亲至孝,父母死后在坟旁盖屋守墓。他淡泊自安,不进考
场,一生以作诗画为乐。效法宋代大画家郑新南的画技,竹子、兰草画得逼真传神,
邻人叹为观止。清乾隆四十九年至五十一年(1784~1786),单县大旱,田禾无收,
贪官污吏乘机横行,灾民凄惨饥饿之状无语形容,野草被吃净,树皮被剥光,每天都
有携男担女者哭天嚎地,背井离乡,无数人家被迫卖儿卖女卖妻,灾情直到人吃人的
地步。赵树屏每天耳闻目睹这些悲惨景象,痛苦难抑,愤然将单县灾情作成诗画,准
备赴京为民请命。他将一幅幅饥民图配上诗挂于单县鸣琴书院,凡见到者无不黯然泪
下。他痛心百姓疾苦,背上诗画,夜宿晓行,历尽磨难赶到京城。几经周折将诗画呈
予权臣。朝廷选派了山东莱芜知县陈鹏飞去单县赈灾,挽救了众生。单县地方学宪报
请旌门“耆龄孺慕”匾额。赵逝世后,嘉庆十四年(1809),奉旨建坊旌表,崇祀贤
孝祠。

董执信(?—1862)曹县王泽里董庄(今属魏湾镇)人,捻军首领。董相貌奇伟,
头上长有七八个发旋,自幼厌文喜武,爱掂刀弄枪。清咸丰二年(1852),捻军初起
时即参加活动,以魏湾为根据地,接受安徽捻军盟主张乐行的指挥,与南方的太平天
国运动相呼应。清咸丰八年(1858)八月,张乐行率领安徽捻军从成武、单县席卷而
来,董执信率曹县捻军响应,共同包围了曹县城,驻县城千总樊咨岳率官兵出城应战,
当即被捻军打死。知县茅篪赴省未归,典史黄钰等逃窜,教谕赵介福、团练沈汝林、
陈玉苍等率官兵四百余人顽抗,被全歼。捻军听说清廷从徐州调来大批官兵围剿,十
六日主动撤出县城南去。次年九月,安徽捻军自河南考城县流通集北来,与董执信率
领的曹县捻军第二次会师。守御所千总袁静宇纠集各地团练,沿黄河北堤设防堵截。
二十六日,捻军黑、红、蓝、白、绿五旗并出,数万人鏖战三昼夜,冲破官兵防线,
战至曹县西北,逼近曹州城。袁静宇率官兵四千余人尾追到刘岗、韩集一带,陷入捻
军重围,袁战死,官兵大部被歼,残部逃回县城。咸丰十年(1860)十月,曹县全境
纷纷响应捻军,董执信占据魏湾,孔广润占据普连集,不时围城佯攻。知县靳昱昼夜
巡城,寝卧城楼,数月不敢回衙,官兵不下城墙,署内断炊。年底,清帅僧格林沁亲
督大军追剿捻军到菏泽,董执信率捻军主动退出。清咸丰十一年(1861)六月,菏泽
捻军首领郭秉钧、刘前,定陶捻军首领焦国昌各率众来曹,与董执信、孔广润会师。
知县靳昱派张步瀛等赴僧格林沁大营请兵未至,遂至刚剿灭宋景诗黑旗军的胜保大营
求救,胜保派郑琴堂率三百余人来救援,驻扎在西关外皇官寺,郑声言要首先斩杀曹
县捻首董执信。执信未等敌人站稳脚跟,即亲自率领捻军来县夜袭郑营。当晚,刺死
郑,并全歼所率官兵。靳昱复去胜营求救,胜保派参将王天保率五百余人来县,进城
内协助地方官兵固守。是时,捻军号称有十五万之众,有时围城数重,城内豪绅惶惶
不可终日。十二月,僧格林沁大军来曹,地方捻军大部分转移到安徽,与盟主张乐行
部会合,未及转移者,部分潜匿或降清。捻军在皖北经过一个冬春的休整,次年五月
复又北来。五月五日,董执信带领马队千余名,自流通集北来,鱼台、定陶连夜火光
冲天,捻军纷纷响应,曹、单等县纷纷告急。清廷震怒,急令僧格林沁统马步全军围
剿,五月十五日,董执信所率捻军在东明沙窝一带被清军合击,作战失利,损失惨重,
仅董氏子弟就伤亡一百七十余口。董执信为缓清军追击,率领余部向僧格林沁投降。
董降后,清廷先是令僧格林沁“妥为安置,令其营前效力”。事隔两天,又急谕僧格
林沁说:“董执信等断难驯服。”加之定陶捻军首领焦国昌受刑不过供出“与董执信、
李标面商再举”等语,清廷乃决心将他们全部杀掉。董执信不久被解除武装,送到北
京,惨遭杀害。

刘士端(1853—1896)曹县东南烧饼刘庄(今属单县)人,苏鲁豫皖“大刀会”
首领。刘7岁上学,20岁辍学,30岁跟随逃匿在刘庄的白莲教首赵金环学习“金钟罩”
术,组织“大刀会”。单县的曹得礼、彭桂林,曹县的尤金声,河南虞城的王锦韬,
安徽砀山的庞三杰,江苏丰县的智效忠等,纷纷拜刘士端为师,加入大刀会。至清光
绪二十年(1894),会员发展到十万人。刘声称“替天行道安天下,一口宝剑震乾坤”,
以“保卫身家”为口号,首先铲除了曹县东南土匪头子“岳二眯子”,深得曹、单一
带人民的拥护。天主教传入县,官府对洋教士俯首贴耳,教徒常依仗洋人欺压百姓,
霸占田产。刘士端提出“兴华灭洋”、“杀脏官”的口号。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
砀山刘堤头教民依仗洋人教势力,强割庞三杰的麦子。刘士端即派大刀会首领尤金声、
彭桂林、智效忠等率千余人攻打刘堤头教民聚会点。接着又向砀山的侯集教堂,单县
的李集、黄楼、殷庄、李河滩、陈河滩、薛孔楼等教民聚会点进攻。队伍所到之处。
教会财产被分,传教士四处逃跑。五月十八日,大刀会向清军驻马良集江南裁缺外委
衙门发动进攻,夺取了大量物资,并严惩了当地地主团练。清政府闻信急电江南、山
东两省派兵围剿。山东巡抚李秉衡急命按察使毓贤会同兖沂曹道锡良飞调清兵马开玉
三营和驻单县参将岳金堂等率兵镇压,大刀会失败。五月二十七日,刘士端被骗至曹
县城,杀害于护城河畔。

李应凯(1887—1913)字恭靖,单县曹叵集人(原属曹县),中国同盟会会员。
清末,李赴日本留学期间,剪掉发辫,以示与清政府决裂,积极参与孙中山领导的反
清活动。辛亥革命后,投入反袁斗争,参加了革命党活动,曾在济南五里沟起义时负
伤。1913年,受孙中山派遣押送武器赴东昌府(今聊城)之临清策动右路巡防军讨袁,
事泄被捕遇害。

徐炳炎(?—1915)曹县人,中国同盟会会员。早年投身于孙中山领导的反清活
动。辛亥革命后,又投入反袁斗争。他与姜华亭等人,意图炸死袁世凯心腹吴炳湘。
在试制炸弹时, 他的臂部负伤。吴炳湘派人搜捕,徐仓促脱逃。1912年1月,徐炳炎
与徐镜心等率民军攻占蓬莱县城,他被推选为临时总司令。15日,又应黄县民军请求,
率军支援黄县革命。 不久, 起义在袁世凯军队和土豪劣绅武装共同镇压下而失败。
1913年, 山东都督周自齐,因与徐是同乡,认为可靠,便派徐带40多万元盐票、5万
多元的汉口水电公司股票及三万的期票到上海抵押。次年秋,徐携票据潜逃至大连,
有人问他:是否想当大富翁。他说:“还是要革命,但自己无能,愿觅如邱丕振者,
而可共图之。”此事被革命党人牛镜海知道后即据情电告邱丕振。时,邱正在青岛,
接电后便绕道大连与徐会晤。 徐见邱,当面交付盐票40多万元,股票1.2万元(其他
部分为沪、大连的革命党人用掉)。邱对徐的光明磊落敬佩不已,即派他随毕斋藤在
安东、昌图一带活动。同年7月,徐被孙中山任命为山东济南先锋司令。8月,他带领
15人白天混入本溪湖城内, 解除了300多人的敌军武装。之后,他坚持游击战争,队
伍扩大到1000多人。 1915年春, 邱丕振之弟邱绍尹偕一批革命党人南下,到上海办
《爱国日报》,徐也随后到沪。为解决报馆经费,他在一天晚上,孤身抢了郑家桥一
家烟土店。邱绍尹问他:“你急着用钱,大家想办法,何必如此?”徐说:“报馆这
样困难,这些奸商不做好事,是应该让他们出几个钱的。”当年夏,徐得了鹤膝风病,
但仍关心革命,他对邱绍尹说:“云南已经发动起来了,你赶快回山东,我可能弄到
一大笔款,保证支持你。”邱走后,徐病重,随夫人(日本人)赴日疗养,不久病逝。

徐继孺(1858—1917)字又稚,号悔斋,晚年自号苏门山人,今曹县郑庄乡徐楼
村人。他自幼聪颖好学,6岁能辨四声,11岁中秀才,15岁考选拔贡。遂即游学济南,
同窗中他年龄最小,每次考试却名列前茅,深得泺源书院主讲匡鹤泉的夸赞。还常与
泉城文人谈经论史,切磋学问,多能探本溯源。不久,以拔贡朝考,选为黄县训导。
公事之暇, 他遍访胶东名士, 孜孜学问,以求教益,因而学业大进。清光绪十四年
(1888)中举,十六年中二甲第四名进士,入庶常馆。三年散馆,成绩优异,授翰林
院编修,旋出任陕西省副主考。清光绪二十年出任河南省学政,二十四年,被委任为
山西省清源局总办,专司清理库银。该省藩库历年积弊甚多,他上任半年,就将全省
款项整理的井然有序,致使“奸吏咋舌,莫敢支吾”,徐继孺因此名震一时。清光绪
二十六年(1900)冬,徐继孺调任潞安府知府。某天主教神甫扩建教堂,强占民宅。
徐继孺刚接到状子,神甫即来要挟。徐联想到刚刚发生的四起教士欺民案,满腔义愤,
立即和通判王某、知县常某共谋处理。王、常二人认为洋人势大,皇上尚且畏惧,地
方更无能为力。徐继孺断然说:“洋人目无法纪,嚣张至极,欺压百姓,当杀无赦。
既为知府,怎能不为百姓伸张正义?当备文请示巡抚,即行办理。”当天夜里,正巧
接巡抚手谕:“今有太原府德国神甫畏罪潜逃,饬该府派干员截杀,切切勿误!”徐
继孺连声说: “好!好!”立即布置,当夜捕杀德国传教士7人,山西人心大快。事
发后,朝廷屈服于德国人压力,敕命徐继孺终身戍边。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二月
初的一个夜晚,巡抚听到洋人威逼皇上“严惩凶手”的消息,密令徐继孺尽快潜逃。
徐继孺遂将印绶交给常县令,仓促出走,隐居于河南省辉县苏门山,自号苏门山人。
3年后, 潜归故里,伪报死亡,深居简出,殚心著述。期间,徐继孺还受定陶、东明
等知事之邀,审定十几县的县志。1916年,地方骚乱,曹县知事曹倜因徐继孺德高望
重, 请他主持团务。1917年5月22日夜,砀山土匪大毛、二毛兄弟数百人偷袭曹县,
徐继孺闻变出户,遭枪击身亡。徐继孺知识渊博,潜心钻研学问,博览群书,执著笔
耕,一生著作颇丰。最有代表性的著作当数《曹南文献录》一书。该书汇集周朝至清
末3000年间曹州府(包括菏泽、曹县、定陶、巨野、郓城、单县、成武、濮州、范县、
观城、朝城等11州县)籍及在该地区做过官或来此游寓的名人列传、诗文,并撰附录
六类, 考建置、山水、古迹、著作、科第等,计82卷,100多万字,历经15年成书。
该书共分列传、诗抄、文抄、附录四部分,可谓补史之遗,续史之无,匡史之谬,堪
称曹州府文史大全,是研究鲁西南地方史的宝贵文献。